•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32卷  第3期

作物科学
异源表达Hvsusiba2基因水稻的淀粉含量及相关酶谱分析
单贞, 苏军, 陈在杰, 胡昌泉
2017, 32(3): 229-23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01
摘要:
Hvsusiba2是一个来源于大麦的糖信号转录因子,它作用于淀粉合成途径的上游,是大麦淀粉合成途径的关键调控因子。本研究利用前期研究获得的转Hvsusiba2水稻纯合株系,探讨Hvsusiba2转录因子过表达对水稻淀粉合成的影响,并通过酶谱分析方法分析Hvsusiba2在水稻中的异源表达对支链淀粉合成同工酶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Hvsusiba2在水稻中的异源表达能够提高籽粒中总淀粉含量,增加淀粉含量达4.33%~9.22%,茎鞘的淀粉含量提高1倍,幼嫩种子发育过程中淀粉累积快速增加期为花后15 d起。对该时期的支链淀粉合成酶同工酶分析提示异源表达Hvsusiba2是通过提高籽粒中淀粉分支酶中淀粉分支酶SBEIIb、淀粉分支酶SBEI、异淀粉酶Isoamylase以及淀粉酶Amylase的活性改变水稻的支链淀粉合成,但淀粉分支酶中SBEIIa的活性不受Hvsusiba2转录因子的调控。
优质三系不育系泰丰A的引进与应用研究
游晴如, 王洪飞, 董瑞霞, 董练飞, 廖发炼, 涂诗航, 周鹏, 张水金, 郑家团, 黄庭旭
2017, 32(3): 234-24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02
摘要:
泰丰A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优质三系不育系,通过引进试种观察并进行配组试验,结果表明该不育系在福建农艺性状优良、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较好,花时早且比较集中,配合力强,可恢性好,制种生产较易;生育期性状的早熟遗传传递力较强,与相应的恢复系配组可配出早稻、晚稻,也可以配出弱感光品种,配制杂种的优势强。其最突出特点是不育系及所配品种稻米品质优,尤其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商品性好;利用泰丰A已配组育成泰丰优2098、泰丰优656、泰优202、泰丰优2197、泰优676和泰优2328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泰丰A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应加强与优良恢复系进行广泛测配。
杂交水稻育种骨干亲本的米质分析
王颖姮, 蔡秋华, 廖长见, 郑燕梅, 何炜, 张建福, 谢华安
2017, 32(3): 242-24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03
摘要:
全面系统地评价杂交水稻骨干育种亲本的米质性状,对于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274份来源于中国十余个水稻主产区的骨干育种亲本及部分国外来源的育种材料进行了基于类群划分的米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项米质性状中,籼稻糙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粳稻糙米率、整精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籼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27.7%~97.7%,粳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16.7%~100%,籼、粳稻垩白性状的优质达标率均较低。籼稻类群中,恢复系和保持系的垩白性状和直链淀粉含量是米质性状改良的重点,常规稻直链淀粉含量较优,热带籼稻中IR43、GIZA 178等米质性状优良,是杂交育种的有利种质资源。筛选出10项米质指标均达三级以上的各类亲本材料共23份,这些育种材料可以作为优异的米质性状改良的基因供体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垩白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水稻种质资源光合与水分利用特性比较及聚类分析
杨旺兴, 卓伟, 马彬林, 邹文广, 韦新宇, 杨滕帮, 张受刚, 许旭明
2017, 32(3): 248-25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04
摘要:
探讨水稻种资源的光合特性,并筛选出高光效水稻资源,为水稻种质资源遗传改良提供参考。对58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水稻种质资源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WUE) 及叶绿素相对含量 (SPAD) 进行比较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稻种资源间的光合速率 (Pn)、气孔导度 (C) 和蒸腾速率 (E) 存在极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光合特征前3个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5.31%。C、Pn、E为第1主成分主导因子,WUE和Pn为第2主成分主导因子,第3主成分主要由SPAD构成。聚类分析将58份稻种资源划分为7个类群,筛选获得第1、6类群9个高光合速率、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较高叶绿素相对含量种质资源,作为水稻高光效育种、抗逆育种的中间材料或配组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种植密度对烟草冠层辐射和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许海良, 赵会杰, 蒲文宣, 张锦韬, 易克, 汪耀富
2017, 32(3): 253-25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05
摘要:
烟草群体光合能力是烟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础,种植密度是调节烟草个体生长和群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烤烟品种‘云烟85’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 (D1:16 529株·hm-2;D2:18 182株·hm-2;D3:20 202株·hm-2) 处理,研究密度对烟草群体叶面积动态、冠层辐射、群体光合作用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群体发展动态表现为圆顶期叶面积指数 (LAI) 最大,行间叶尖距和冠层透光率最低,以后随着叶片的成熟采收,LAI逐渐减小,行间叶尖距和冠层透光率逐步增大。与此相应,群体光合速率 (RCP) 也以圆顶期较高。同一时期不同处理间相比,随密度增加LAI增大,行间叶尖距和冠层透光率减小。群体光合速率随密度的变化表现为,在圆顶期从D1到D2群体光合速率增加,从D2到D3有所下降, 中部叶片采收后3个密度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LAI与叶尖距、透光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群体光合速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表明群体光合速率并非随密度增大而持续提高,密度过大时,反而导致群体光合速率下降。产量和产值从D1到D2显著增加,从D2到D3则有所下降,上等烟比例以D2最高。从群体发展的协调性、田间管理的方便性及生产成本等综合考虑,烤烟品种云烟85的种植密度以18 182株·hm-2左右较为适宜。
动物科学
鳗鲡幼苗种类的DNA指纹鉴定
林能锋, 陈强, 杨金先, 许斌福, 曾红
2017, 32(3): 258-26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06
摘要:
养殖鳗鲡种苗来源日趋多样,确定鳗苗种类是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鳗鲡属鱼类mtDNA COI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对21批次,共109个白苗期鳗鲡样品进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应用该引物可以在所采集到的鳗鲡样品中扩增出652 bp特异性基因片段,将样品COI基因序列与BOLD数据库中鳗鲡COI基因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共鉴定得7个种类归属,分别为日本鳗鲡A.japonica、美洲鳗鲡A.rostrata、欧洲鳗鲡A.anguilla、花鳗鲡A.marmorata、莫桑比克鳗鲡A.mossambica、吕宋鳗鲡A.luzonensis和太平洋双色鳗A.bicolor pacifica。对COI基因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得到7个有很高节点支持率的主要类群。结果证实mtDNA COI基因在鳗鲡种类鉴定上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此外,在种类的鉴定中发现其中1批次的样品定种错误,有1个批次的鳗鲡样品中存在有2个种类的混杂,提示在实际的苗种养殖及交易中,对鳗鲡的种类鉴定上仍存在一定的错误和混杂,有必要引入DNA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更加方便和准确的鉴定。
园艺科学
草菇VEGF信号通路中vv-SPK基因的结构与表达分析
王健, 万芳, 李肖, 严俊杰, 黄李琳, 谢宝贵
2017, 32(3): 263-26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07
摘要:
VEGF通路是一条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应激反应以及生存的信号通路。本研究从草菇基因组中获得1个在VEGF通路中编码SPK蛋白的基因,将其命名为vv-SPK,并对该基因进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基因vv-SPK全长1 996 bp,包含11个内含子;ORF长为1 401 bp,编码466个氨基酸。通过BLASTP比对显示,vv-SPK基因与纹缘盔孢伞、双色蜡蘑以及紫蜡蘑的相似度最高;经过荧光定量PCR验证后发现,SPK蛋白的基因表达量与菌柄的伸长有关。根据SPK在VEGF通路中参与的细胞增殖途径以及SPK蛋白本身的激酶特性,推测其对草菇菌柄生长过程的细胞分裂和伸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草菇中可能存在SPK激酶介导的促进细胞增殖、伸长的信号通路。
2种套袋方式对‘鸡嘴荔’果实若干品质指标的影响
蔡小林, 潘介春, 刘红红, 周煜棉
2017, 32(3): 268-27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08
摘要:
以不套袋为对照,研究单果套袋和整穗套袋对鸡嘴荔果实若干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果套袋在改善鸡嘴荔果皮色泽,促进提前转色,增加单果重和果个大小方面均优于整穗套袋和不套袋,而在果实内在品质方面,除显著性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外,单果套袋却增加了采收期果实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但与其他处理并无显著性差异。
水晶花烛的无菌播种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林辉锋, 尚伟, 陈昌铭, 林发壮, 夏朝水, 姚凤琴, 周辉明
2017, 32(3): 273-27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09
摘要:
无菌播种水晶花烛Anthurium crystallinum种子获得无菌苗,取该无菌苗的带节茎段、叶片、叶柄为外植体,研究不同诱导培养基组成对水晶花烛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影响,同时对影响水晶花烛芽体增殖和壮苗生根的主要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晶花烛种子较好的灭菌方法:种子经去果皮处理+0.1%升汞消毒8 min;外植体愈伤诱导分化以带节茎段为宜,培养基为1/3MS+6-BA1.0 mg·L-1+2, 4-D 0.3 mg·L-1;芽体增殖培养基:MS+6-BA 2.0 mg·L-1+NAA 0.3 mg·L-1;壮苗生根培养基:MS+NAA 0.2 mg·L-1,其移栽成活率可达95%以上。
叶底红花芽分化期叶片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蔡坤秀, 牛先前, 王龙平, 杨俊杰, 陈振东
2017, 32(3): 278-28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10
摘要: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测定了叶底红花芽分化期叶片中内源激素吲哚乙酸 (IAA)、赤霉素 (GA3)、玉米素 (ZR) 和脱落酸 (ABA) 等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这4种激素均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其中GA3和ZR含量在花芽分化基本完成时均达到高峰,相反IAA含量处于低谷;ABA含量在花芽分化中期达到高峰,而此时GA3和ZR含量处于低谷;内源激素含量峰、谷时间和叶底红花芽分化的完成时间相一致;4种激素含量的变化均达到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这几种激素均与叶底红花芽分化密切相关,高水平的ABA/IAA、ZR/IAA、ZR/GA3有利于花芽分化,高水平的ABA/GA3有利于花芽孕育。
食品科学
魔芋葡甘聚糖药物载体的结构与性能
黄荣勋, 庞杰
2017, 32(3): 282-28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11
摘要:
为了分析魔芋葡甘聚糖(KGM)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结构特征及性能关系,通过复配方法制成KGM/CMC-Na、KGM/SAA、KGM/CMC-Na/SAA药物载体,进行孔隙率、电镜表征等方面的分析,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其稳定性。试验结果:KGM/SAA、KGM/CMC-Na的复配能够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KGM/SAA比KGM/CMC-Na、KGM/SAA/CMC-Na更为稳定;KGM/SAA药物载体的孔隙率较高,为73.00%;KGM/SAA药物载体的粒径大约为0.31~0.38mm,大小分布较为均匀。结果表明KGM/CMC-Na、KGM/SAA、KGM/CMC-Na/SAA中KGM/SAA最适宜作为药物载体。
不同茶类制法对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化学模式的影响
陈林, 陈键, 王丽丽, 宋振硕, 尤志明
2017, 32(3): 287-29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12
摘要:
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品质成分。本研究将金观音、黄观音、福云6号等7个福建茶树品种春梢鲜叶原料分别加工成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并分析比较了鲜叶原料及其所制茶类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模式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供试茶样(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可将4种茶类及其鲜叶原料划分成3个主要类群: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乌龙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鲜叶样;红茶样。鲜叶原料采摘标准是乌龙茶有别于其他茶类的首要影响因素。通过供试茶样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的靶标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可进一步比较白茶与其他茶类化学轮廓的模式差异。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简单儿茶素较酯型儿茶素更易趋于氧化减少,萎凋工序则有助于白茶游离氨基酸(苏氨酸和亮氨酸)的形成或保留。
茉莉红茶特征风味成分研究
刘晓港, 陈梅春, 朱育菁, 张海峰, 刘波
2017, 32(3): 294-29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13
摘要:
对茉莉红茶(二窨)窨制过程中主要风味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茶茶坯香气主要由苯甲醇(17.73%)、芳樟醇(16.17%)、乙酸苄酯(7.10%)、邻氨基苯甲酸甲酯(3.40%)、顺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2.88%)及苯甲醛(2.23%)等组成。茉莉红茶香气主要由苯甲醇(23.77%)、芳樟醇(19.73%)、乙酸苄酯(18.66%)、水杨酸甲酯(3.84%)、邻氨基苯甲酸甲酯(3.60%)、顺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3.27%)和α-法呢烯(2.05%)组成;与茶坯相比,窨制后的茉莉花茶香气总浓度增加了5倍多,其香气主要来源于窨制过程中茶坯吸附的茉莉鲜花香气。利用香气品质评价指数JTF对窨制红茶的香气品质进行评价,茉莉红茶的JTF指数(二窨:0.5;五窨:1.2)不低于同等窨次茉莉绿茶(三种二窨花茶:0.42、0.38、0.5;五窨:1.004)。研究表明以红茶为茶坯窨制而成的茉莉红茶香气品质不低于茉莉绿茶。窨制过程中,茶叶总多酚、总黄酮、没食子酸、可可碱、咖啡因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EGC、EGCG含量分别降低0.18%和0.17%;ECG含量上升0.09%。
百香果不同发育阶段果汁挥发性成分研究
郭艳峰, 吴惠婵, 夏雨, 杨得坡, 张延杰
2017, 32(3): 299-30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14
摘要:
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百香果果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共分析出38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包括酯类、醇类、酮类和萜烯类4大类,青果、较熟果和完熟果中共有的挥发物有19种,其中酯类化合物占主要优势(61.86%~91.92%),且其相对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逐渐增加;青果中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较熟果中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不同发育阶段的百香果果汁挥发性组分存在差异,青果果汁的挥发物存在7种特有成分,较熟果果汁的挥发物存在2种特有成分,成熟果不存在特有化学成分。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百香果果汁挥发性成分的基础物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些成分会随着果实的成熟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发育阶段的果实其果汁挥发性成分不同。
植物保护
低氧胁迫下小菜蛾的两性生命表研究
刘天生, 温梅芳, 柯富士, 何玮毅, 尤民生
2017, 32(3): 305-31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15
摘要:
为探明低氧胁迫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参数的影响,为了解小菜蛾适应低氧环境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在福建福州和西藏拉萨分别饲养福州品系的小菜蛾,将人工气候箱温度控制在(25±1)℃,空气相对湿度(65±5)%,光周期L:D=8:16。按照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的统计方法记录原始数据,组建两性生命表,共记录3代。结果表明,通过分析两种氧环境下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历期、繁殖力和存活率等指标,以及相关的种群动态参数后发现,低氧环境对小菜蛾的发育历期有显著的影响:与在福州饲养的小菜蛾相比,在拉萨饲养的小菜蛾整体发育历期显著变短;但随着世代的增加在拉萨饲养的小菜蛾发育历期逐渐变长,到第3代的时候在拉萨饲养的小菜蛾的整体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在福州饲养的小菜蛾,但生殖力无显著性差异。两种不同氧含量环境下小菜蛾的种群动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在拉萨饲养的小菜蛾的rλR0T随世代增加逐渐增加,且第一代的rλR0T都显著低于第2代或第3代。说明在低氧环境下,小菜蛾在经过一代至二代的快速适应后提高了对低氧的耐受性,但是整体发育历期显著缩短,存在一定的适合度代价;当世代发展到第3代时,在2种含氧量环境下小菜蛾的生殖力、存活率及种群动态参数rλR0T都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小菜蛾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小菜蛾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适应青藏高原的低氧环境,低氧并不能成为阻止小菜蛾向高原扩散的障碍。
生物技术
一种PCR产物克隆零背景T载体的构建
吕新, 陈丽华, 方志鹏, 李晓琳, 李玥仁
2017, 32(3): 312-31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16
摘要:
为解决平末端加T法构建的T载体,在PCR产物克隆时连接效率低、阳性克隆筛选困难的问题,本研究在利用Taq DNA聚合酶末端转移酶活性对线性化平末端pBluescript SK(+)载体3'-端进行加T反应后,使用T4 DNA连接酶处理加T后pBS载体,使3'-端未加T平末端载体重新形成超螺旋状态,而3'-端加T载体则保持线性化状态,在琼脂糖电泳时切胶回收3 000 bp处DNA片段,成为pBS-T载体。使用构建的pBS-T载体分别克隆500 bp和1 000 bp PCR片段,pBS-T载体克隆效率达到100%,实现了对PCR产物的零背景克隆。
农业工程
人工气候室群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刘现, 林营志, 李传辉, 苏明星, 郑回勇, 陈永快, 赵健, 雷锦桂, 林斌, 余文权, 刘波, 罗圣平, 陈和翔, 刘润
2017, 32(3): 317-3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17
摘要:
使用触摸屏、可编程控制器(PLC)、树莓派微型计算机、组态王、集散控制系统(SCADA)、高清摄像头、影像存证服务以及传感器、执行机构开发了一个人工气候室群智能化测控系统,管理由30个单元组成的人工气候室群。本系统中触摸屏负责采集各单元的环境状态数据,提供人工气候室单元的人机交互界面;PLC完成温室单元的控制逻辑,控制温室加湿、除湿、补光、气调等装置;树莓派微型计算机运行多个定制软件,实现计划库管理、权限分配、协议转换服务、空调控制等功能;组态王运行在管理房微机上,用于人工气候室群的本地管理、配置和数据记录;远程管理依托于基于ClearSCADA构建的设施农业总控中心,实现远程管理、数据采集、存储和配置;各模块间通过网络连接,采用ModbusTCP协议;配套的高清摄像头和影像存证服务提供了内部场景的实时查看和图片记录功能。该系统有效实现了人工气候室群的环境状态采集、环境控制、运行计划管理、远程测控、照片存证等功能,扩展性强,运行稳定。
农业经济
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性研究
郑石, 林国华
2017, 32(3): 324-33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18
摘要:
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三大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对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15年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新农村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表现出高耦合低协调情况;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经济、社会、资源和区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影响。
福建省农户蔬菜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黄圣, 刘伟平
2017, 32(3): 332-33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19
摘要:
福建省作为我国蔬菜生产大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但福建省蔬菜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并未与资源、产量相匹配。通过对福建省5个地市的蔬菜种植户进行300份问卷的调查和调研,采用DEA-BCC法对蔬菜生产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及产出进行实证分析,引入农户及家庭特征、蔬菜生产条件、制度及政策三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论认为,蔬菜种植农户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蔬菜生产效率与户主受教育年限、种植技术、物流水平及是否购买农业保险等因素有关。
综述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最新研究进展
卢荣辉, 刘小龙, 肖隆华, 刘荣昌, 傅光华, 苏敬良, 祁保民, 黄瑜
2017, 32(3): 336-34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20
摘要: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甲肝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性疫病。经典型鸭甲型病毒性肝炎可引发病鸭角弓反张等症状,剖检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主要特征,而近年来发现的胰腺炎型鸭甲型病毒性肝炎则以引起病鸭胰腺明显发黄、出血且肝脏未见出血为主要特征。本文将从基因组结构、临床特征与病理变化、诊断方法等方面对这两种不同致病型毒株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纳米材料对淡水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蒋安祺, 刘慧, 王为木, 蔡旺炜, 赵志成, 魏玮
2017, 32(3): 342-35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3.021
摘要:
作为21世纪三大科学支柱的纳米科学,因其独特的宏观量子隧道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理化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学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由此引发了生态毒理学等许多方面学者的广泛关注。水生态系统可以接收从雨水沉降、地表径流、地下渗流或者废水排放等各种方式释放出的包括纳米材料在内的大量污染物,而淡水生态系统作为内陆地区主要的水环境无疑会成为纳米材料污染较为严重的部分,其对淡水水生生物生理活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相关性质,分析了纳米材料进入淡水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主要介绍了常见的三类纳米材料并重点分析当前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最后,讨论了纳米毒理学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方向并引发相关水产行业对此的关注,并对今后全面研究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新的想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