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33卷  第5期

动物科学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原性鉴定
陈翠腾, 程龙飞, 刘荣昌, 万春和, 傅光华, 陈珍, 朱春华, 黄瑜
2018, 33(5): 451-45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1
摘要:
为了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m)外膜蛋白H(Omp H)的免疫学活性进行鉴定,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多杀性巴氏杆菌X-73株(U50907.1)设计了两对引物,用PCR方法扩增了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VCC44801株的Omp H,扩增片段为1 348 bp(ORF为1 056 bp)。扩增的Omp H与GenBank中登录号为AE004439.1(Pm70株)、EF635422.1(C44-1株)、EU016232.1(P52株)、JQ082510.1(XJ121株)、U50907.1(X-73株)、U52200.1(P-1059株)的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其核苷酸同源性范围在80.2%~98.4%,氨基酸同源性范围在79.6%~98.5%。扩增了去信号肽的Omp H基因,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Omp H,转化BL21并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表达蛋白约为56 ku,与预期分子量的大小相符;蛋白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为建立禽Pm血清学检测方法以及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樱桃谷鸭脂质和SREBP1基因表达的效应
罗华伦, 李万贵, 张依裕, 覃媛钰, 吴磊, 余蓉蓉
2018, 33(5): 456-46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2
摘要: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主要通过调控脂肪生成基因和脂肪分解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畜禽机体脂质的动态平衡。为了探明亚油酸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对肉鸭脂质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1(sterol regulatory elemement binding protein 1,SREBP1)基因表达的影响,设置基础饲粮组、基础饲粮+4%亚油酸组、基础饲粮+4% EPA 3个处理饲喂樱桃谷母鸭,4、6、8和10周龄检测SREBP1 mRNA表达丰度和脂质含量,分析其表达与脂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亚油酸和EPA可引起胸肌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和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的明显升高,说明2种脂肪酸对脂肪酸组成和脂质有影响,且亚油酸的影响效果强于二十碳五烯酸;引起SREBP1基因mRNA表达量下降,表明2种脂肪酸对SREBP1基因的转录具有抑制作用;SREBP1基因表达与腹脂、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acids,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必需脂肪酸(EF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表明SREBP1表达对脂质沉积有正向效应。综合结果揭示亚油酸和二十碳五烯酸与SREBP1基因互作调控肉鸭脂肪沉积。
小球藻育藻条件优化及其在高位池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高攀峰, 温小娟, 沈惜坤, 翁朝斌
2018, 33(5): 463-46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3
摘要:
介绍一种新型的高位池对虾养殖中独立培育小球藻优化模式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温度、光照强度、pH、N/P(氮磷比)、Fe3+浓度等条件对小球藻定向培育的影响,并在高位池对虾养殖中进行实践应用。结果显示最佳育藻条件为温度25℃,光照7 000 lx,pH 8.5,N/P为10:1,Fe3+质量浓度500 μg·L-1,在第9~11 d小球藻有最大比生长率,可将藻液投入养殖池使用。高位池对虾养殖场的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但可以节约饲料成本,还可以较好稳定养殖水体的水质。
园艺科学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石斛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林榕燕, 叶秀仙, 钟淮钦, 林兵, 黄敏玲
2018, 33(5): 469-47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4
摘要:
为合理利用石斛兰种质资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48份石斛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14对石斛兰SRAP引物共扩增出159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155个,各引物的多态性比率为90.00%~100.00%,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18~0.903,表明石斛兰SRAP的多态性信息含量较为丰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48个石斛兰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15~0.97,在遗传距离为0.83处可将48个石斛兰品种分为7大聚类群,说明供试的石斛兰品种间具有十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紫色秋葵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研究
张少平, 应璐, 邱珊莲, 张帅, 洪建基, 郑开斌, 余文权
2018, 33(5): 474-48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5
摘要:
紫色秋葵富含花青素,因此其全株及果实均为紫红色,为获取正常生长状态下紫色秋葵花青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紫色秋葵全转录功能基因组测序后组装,再通过Nr、SwissProt和GO等三大数据库进行花青素相关功能基因筛选。三大数据库涉及35个花青素相关Unigene,具体包括19个花青素相关糖基转移酶、6个花青素酰基转移酶家族基因,5个无色花色素双加氧酶(合酶)以及5个花色素相关还原酶。这些花青素相关基因在Nr及SwissProt数据库中涉及较多相关植物,包括拟南芥、可可、树棉、木薯、苹果及葡萄等。聚类分析研究表明:涉及花青素相关四大家族成员的35个Unigene中,无色花色素双加氧酶亲缘关系最近,花青素酰基转移酶次之,花青素相关还原酶亲缘关系稍远,而花青素相关糖基转移酶家族成员亲缘关系最远。本研究获取的紫色秋葵众多花青素相关转移酶、合酶及还原酶等相关Unigene,为进一步研究紫色秋葵或其他植物的花青素合成代谢过程中基因克隆分析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印度梨形孢对龙眼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程春振, 孙雪丽, 郝向阳, 项蕾蕾, 李丹, 张梓浩, 姚文, 武竞超, 刘彦英, 焦元辰, 赖钟雄
2018, 33(5): 481-48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6
摘要:
以‘东壁’龙眼为材料,研究印度梨形孢对龙眼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印度梨形孢处理极显著提高室温贮藏3 d的种子萌发率(P < 0.01)。播种后2个月统计结果显示印度梨形孢处理极显著提高龙眼幼苗侧根数量和地上部高度(P < 0.01),显著提高幼苗侧根、主根、地上部及幼苗总重(P < 0.05),对主根伸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对叶片数影响不大。说明对短期室温贮藏的龙眼种子而言,印度梨形孢处理能有效提高其萌发率,同时印度梨形孢定殖对龙眼幼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野生与栽培灵芝子实体活性成分比较
孟国良, 程冰, 叶丽云, 汤坤鹏, 吴小平
2018, 33(5): 485-49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7
摘要:
研究采集的野生灵芝子实体与其进行组织分离后同菌株人工代料的栽培子实体,比较二者主要活性成分的差异,分析判断何者利用价值更高,以挖掘到更好、利用价值更高的灵芝子实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鉴定结果表明采集的野生菌株YX、ZJ均属于Ganoderma sp.组群且两个G.sp.菌株之间的相似度较高。主要活性成分检测结果显示:野生灵芝子实体YX多糖含量为7.93 mg·g-1,是其栽培子实体多糖含量(10.25 mg·g-1)的77%;三萜含量7.16 mg·g-1,是其栽培子实体三萜含量(9.30 mg·g-1)的77%;野生灵芝子实体ZJ的多糖含量(5.34 mg·g-1)是其栽培子实体(6.72 mg·g-1)的87%,三萜含量(9.30 mg·g-1)是其栽培子实体(10.66 mg·g-1)的7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三萜中各灵芝酸含量发现,两栽培子实体灵芝酸F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对应野生灵芝子实体。野生与栽培灵芝子实体活性成分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菌株的栽培子实体多糖、三萜含量明显高于其野生子实体。该研究结果为市场上灵芝产品的选择提供参考,为野生灵芝驯化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
作物科学
福建金线莲不同品种生长性状和产量比较
魏翠华, 周慧君, 谢宇, 秦建彬, 陈芳兰
2018, 33(5): 491-49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8
摘要:
以福建金线莲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不同品种组培苗的生长性状差异和200 d栽培苗的生长性状、生长量和干物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品种组培苗中,红霞和圆叶的外观特征和茎粗度均优于尖叶;3个品种200 d栽培期植株中,红霞的外观特征特别突出,单位面积鲜重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最高,红霞的综合表现第一,圆叶的综合表现第二,尖叶的综合表现第三。
金线莲组织培养条件优化对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施满容
2018, 33(5): 495-50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9
摘要:
为研究金线莲组织培养中有效成分含量积累的有效培养条件,以金线莲试管苗为材料,MS+6-BA 2.0 mg·L-1+NAA 0.2 mg·L-1+KT 1.5 mg·L-1+琼脂7 g·L-1+蔗糖25 g·L-1为基础培养基,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不同有机添加物、不同活性炭含量、不同光质等对金线莲试管苗生长过程中多糖、总黄酮含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金线莲多糖、总黄酮含量的顺序为光质>有机添加物>活性炭。光质中蓝光的均值最大,并且蓝光与白光和红光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添加物中香蕉泥的均值最大,并且香蕉泥与苹果汁和胡萝卜汁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活性炭中浓度为1.0 g·L-1的均值最大,与1.5 g·L-1活性炭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综合3个因素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状况和多糖、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优化金线莲有效成分含量累积的培养条件为MS+6-BA 2.0 mg·L-1+NAA 0.2 mg·L-1+KT 1.5 mg·L-1+琼脂7 g·L-1+蔗糖25 g·L-1+100 g·L-1香蕉泥+1.0 g·L-1活性炭+蓝光。
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苏生物量及精油产量的影响
韩永明, 肖清铁, 郑新宇, 吕荣海, 郑梅琴, 何小三, 陈燊, 彭军, 朱静静, 林瑞余
2018, 33(5): 502-50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10
摘要:
为建立合理的紫苏栽培技术,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0 cm×20 cm、25 cm×20 cm、20 cm×20 cm等3个不同种植密度,设置有机肥、复合肥、混合肥(有机肥+复合肥)3种施肥方式以及移栽、直播2种种植方式,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苏精油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施肥与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紫苏地上部生物量,以高密度复合肥直播的紫苏生物量最高,为12 056 kg·hm-2;密度、施肥、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紫苏精油含量,以低密度施用复合肥直播的紫苏精油含量最高,达0.417%;紫苏精油产量受施肥、种植方式影响,但在不同种植密度间无显著差异,以低密度混合施肥直播的紫苏精油产量最高,达41.0 kg·hm-2。因此,低密度、混合施肥、直播有利于紫苏精油高产。
狗爪豆在闽北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陈志彤, 李春燕, 罗旭辉, 陈恩, 应朝阳
2018, 33(5): 507-51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11
摘要:
为有效发掘福建省优质乡土饲草及水土保持草种,以"科杂一号大豆"Glycine max cv.Keza 1和"闽南饲用印度豇豆"Vigna uniguiculata.(L)Walp.‘Minnan’为对照,对地方品种"狗爪豆"Mucuna cochinchinesis Lour.在闽北地区进行适应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狗爪豆生长旺盛,在早期建植、叶茎比、生育天数等方面均表现良好,年鲜草、干草产量分别为202.34、42.51 kg·hm-2,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狗爪豆盛花期时粗蛋白含量达21.01%,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狗爪豆不耐霜冻,在闽北地区无法完成生育期。狗爪豆的高产量和高适应性,使其既可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又可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适宜在闽北地区种植利用。
应用Logistic方程确定辣木的抗寒性
林宗铿, 张天翔, 杨俊杰
2018, 33(5): 512-51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12
摘要:
以3个品种辣木嫩梢为试材,通过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电解质渗出率的变化规律,应用Logistic方程建立回归方程,确定其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以此来判断不同品种辣木抗寒性强弱。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随着辣木嫩梢处理温度的降低,电解质渗出率总体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8 h和16 h低温处理的辣木电解质渗出率曲线均呈"S"形,满足Logistic方程拟合要求,计算出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由低到高分别为‘狭瓣辣木’、‘PKM1’、‘多油辣木’,由此可确定辣木抗寒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狭瓣辣木’ > ‘PKM1’ > ‘多油辣木’。
遮荫对橡胶树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陈青, 周珺, 王军, 林位夫
2018, 33(5): 516-51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13
摘要:
通过人工遮荫方式研究5种遮荫强度(0%、50%、70%、80%和90%)对海南省橡胶树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90%遮荫条件下橡胶树组培苗的株高、茎粗、叶蓬距和叶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且明显提高橡胶树组培苗的叶面积和叶绿素相对含量;90%遮荫的橡胶树组培苗出圃率最高(91.7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表明90%遮荫条件下能克服海南省夏天辐射过强、气温过高对橡胶树组培苗幼苗不良影响,有效提高植株生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
植物保护
日本刀角瓢虫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评价
姚凤銮, 郑宇, 丁雪玲, 卢学松, 何玉仙, 翁启勇
2018, 33(5): 520-52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14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日本刀角瓢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和功能反应,并通过田间笼罩试验评价了日本刀角瓢虫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日本刀角瓢虫成虫和各龄幼虫均可捕食烟粉虱各虫态,其中单头瓢虫雌成虫对烟粉虱卵、1~4龄若虫的日均捕食量分别为640.8粒和514.4、306.0、136.1、70.4头;单头瓢虫1~4龄幼虫对烟粉虱卵的日均捕食量分别为57.8、133.7、403.7、660.9粒;瓢虫雌成虫对烟粉虱卵的功能反应模型属HollingⅡ型,瞬间攻击率(α)为1.0144,处理猎物时间(Th)为0.000 7,单只雌虫每日最大捕食量(1/h)为1 366.78粒;在田间笼罩实验中,释放瓢虫后的第6周,与对照相比,每株释放1、3、5对瓢虫对烟粉虱成虫的控制效果分别达55.31%、73.25%和84.33%,对烟粉虱卵+若虫的控制效果分别达53.82%、83.14%和91.79%。
食(药)品科学
不同固样方法对茶鲜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项丽慧, 林清霞, 王丽丽, 陈林, 余文权
2018, 33(5): 525-52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15
摘要:
为准确反映茶鲜叶生化成分的组成特征,对11个茶树品种鲜叶分别进行冷冻固样、热风固样和微波固样,并通过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固样方法所获得供试样品的茶多酚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含量、主要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热风固样与冷冻固样样品存在较明显的类群区分,且热风固样样品中的茶多酚总量、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天冬氨酸、精氨酸、丝氨酸、胱氨酸均显著低于冷冻固样;微波固样与冷冻固样无明显的样品类群区分。综合考虑简便性、保真性、节能性等方面,微波固样更适用于茶鲜叶取样制备,其样品生化检测结果可为茶鲜叶质量的化学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红景天苷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王伟, 胡立新, 伏光华
2018, 33(5): 530-53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16
摘要:
合成红景天苷人工抗原,为进一步建立免疫学分析方法提供依据,采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分别将红景天苷(Salidroside)、牛血清蛋白(BSA)与卵白蛋白(OVA)人工偶联成免疫抗原(SAL-BSA)和包被抗原(SAL-OVA),并利用紫外光谱法、SDS-PAGE法鉴定。用制备的人工免疫抗原免疫小鼠,用间接酶联免疫法测定抗体效价。结果成功制备了SAL-BSA、SAL-OVA两种抗原,SAL-BSA偶联比可达到7:1,在免疫后的小鼠血清中检出了抗红景天苷的抗体,效价为1:4 000。成功合成红景天苷人工抗原,为下一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建立相应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
人工培养和野生铅绿褶菇抗氧化活性研究
林群英, 龙良鲲, 向准, 康超, 邓春英
2018, 33(5): 534-53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17
摘要:
利用秀丽线虫模型及DPPH·清除试验对铅绿褶菇进行体内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铅绿褶菇发酵液可明显提升秀丽线虫的抗氧化能力,0.5 mg·mL-1时,可显著提高秀丽线虫的平均寿命,比空白对照组提高了70%,野生未开伞子实体的抗氧化能力较开伞子实体强;未开伞子实体水提液0.5~1.0 mg·mL-1处理的秀丽线虫平均寿命分别为4.85 d和5.06 d,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发酵液对DPPH·的清除率最高,达98.14%,其次是开伞子实体水提液92.86%,未开伞子实体水提液为85.71%。表明铅绿褶菇可成为抗氧化物开发的潜在生物材料。
一测多评法测定响铃草中槲皮素和山柰素含量
李燕, 吴德智, 姜光辉, 赵波燕
2018, 33(5): 538-54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18
摘要:
为建立适用于响铃草质量控制的槲皮素和山柰素含量的一测多评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使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乙腈:0.4%醋酸(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1,检测槲皮素和山柰素含量。以槲皮素为内标物,测定其与山柰素的相对校正因子(RCF),并进行含量计算,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ESM)测定响铃草中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将一测多评法(QAMS)与外标法(ESM)进行比较。结果表明,8批响铃草药材中山柰素含量的一测多评法测定结果均与外标法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为进一步完善响铃草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农业经济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溢出效应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刘玉婷, 刘晓利
2018, 33(5): 543-54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19
摘要:
以1994-2015年湖北省16个市(州)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出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别建立长期均衡模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研究农田灌溉、农村公路、农村电力等三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而言,灌溉投资、农村公路投资和农村电力投资对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据此提出,政府应加大对灌溉、农村电力和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