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

王庆森 王定锋 吴光远

王庆森, 王定锋, 吴光远. 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学报, 2013, 28(6): 615-6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22
引用本文: 王庆森, 王定锋, 吴光远. 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学报, 2013, 28(6): 615-6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22
WANG Qing-sen, WANG Ding-feng, WU Guang-yuan. Research Advances on Empoasca vitis(Gothe)in Tea Trees in China[J].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 28(6): 615-6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22
Citation: WANG Qing-sen, WANG Ding-feng, WU Guang-yuan. Research Advances on Empoasca vitis(Gothe)in Tea Trees in China[J].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 28(6): 615-6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22

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22
基金项目: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23)

福建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CXTD-1-2013)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0DFB33030)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2006N001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庆森(1968-),男,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品种抗虫性与害虫综合治理(E-mail:qs_wang130@163.com)

  •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Research Advances on Empoasca vitis(Gothe)in Tea Trees in China

  • 摘要: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树上发生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本文概述了我国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假眼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确定、生物学特性、种群消长规律、空间分布、遗传差异、通讯行为、不同茶树品种的适应性以及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 [1] 熊兴平.假眼小绿叶蝉防治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3,(4):1-5.
    [2] 关瑞峰.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为害特点调查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6):38-40.
    [3] 朱俊庆.茶树害虫[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96-104.
    [4] 张汉鹄,谭济才.中国茶树害虫及其无公害治理[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5-196.
    [5] 葛钟麟,张汉鸪.中国茶叶蝉种类研究(一)[J].茶业通报,1988,(1):15-18.
    [6] 陈银方.浙江省山地茶园蜘蛛研究初报[J].生物防治通报,1992,8(2):68-71.
    [7] 章士美.中国农林昆虫地理分布[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45.
    [8] 戴轩.我国茶树害虫生物防治概况[J].生物防治通报,1992,8(1):41-43.
    [9] 张觉晚.捕食小绿叶蝉的茶园蜘蛛种群动态研究[J].茶叶通讯,1996,(2):21-23.
    [10] 张觉晚,王沅江.茶园蜘蛛优势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效应[J].茶叶通讯,1992,(3):8-11.
    [11] HU CUI.Distribution and importance of arthropod pests oftea in southern China[C]//LI Li-yang,WANG Ren&Waterhouse,D F ACIAR.“The distribution and importanceof arthropod pests and weed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plantation in Southern China”,Australia,1997:100-101.
    [12] 赵冬香,陈宗懋,程家安.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J].茶叶科学,2000,20(2):101-104.
    [13] 付建玉,韩宝瑜.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的分子依据[J].科技通报,2005,21(5):549-556.
    [14] 张武扬,林明雄,张汉鹄.茶小绿叶蝉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7,24(4):332-335.
    [15] 日本静冈县茶业试验场普及课.高温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生育的影响[J].农业技术研究,1997,(1):49.
    [16] 毛迎新,邹武,马新华,等.假眼小绿叶蝉卵密度及其寄生率消长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1):16-18.
    [17] 王庆森,黄建,阙振炜,等.柘荣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发生与防治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S1):59-61.
    [18] 张忠新,李浩宇,杨忠星,等.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47-149.
    [19] 汪云刚,李良静,冉隆珣,等.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413-415.
    [20] 朱建国,况荣平,扈克明,等.茶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生长发育、生殖及空间分布[J].动物学研究,1993,14(3):241-245.
    [21] 王庆森,黄建,高香凤.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空间分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3):234-237.
    [22] 付建玉,韩宝瑜.七省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RAPD分析及其亲缘关系探讨[J].浙江农业学报,2007,19(1):11-14.
    [23] 赵冬香,高景林,陈宗懋,等.假眼小绿叶蝉对茶树挥发物的定向行为反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4):27-29.
    [24] 高景林,赵冬香,陈宗懋,等.假眼小绿叶蝉触角化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华东昆虫学报,2002,11(1):36-38.
    [25] 谷明,林乃铨.假眼小绿叶蝉对不同绿肥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1,40(3):242-245.
    [26] 卢绍辉,袁国军,梅象信.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诱导茶梢挥发物组分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9,(11):87-89.
    [27] 赵冬香,陈宗懋,程家安.假眼小绿叶蝉对不同颜色偏嗜性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1,21(1):78-80.
    [28] 赵冬香,高景林,陈宗懋,等.假眼小绿叶蝉呜声的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04,24(4):235-239.
    [29] 朱俊庆.不同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2,19(1):29-32.
    [30] 彭萍.茶树种质资源抗病虫鉴定[J].蚕桑茶叶通讯,1993,(2):13-15.
    [31] 吕文明,罗亨文.茶树种质资源抗病虫鉴定[C]//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科学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0-77.
    [32] 张觉晚,王沅江,黄亚辉.茶树抗虫品种资源调查及抗性机制研究Ⅰ: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的筛选、鉴定[J].茶叶通讯,1994,(1):2-6.
    [33] 洪北边,楼云芬.茶树种质资源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鉴定[J].中国茶叶,1995,(5):14-15.
    [34] 曾莉,王平盛,许玫.茶树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1,21(2):90-93.
    [35] 扈克明,张艳梅,王佳芳,等.不同茶树品种间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动态与抗虫性比较[J].茶叶科学,2003,23(1):57-60.
    [36] 苗进,韩宝瑜.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在不同品种茶树上的取食行为[J].生态学报,2007,27(10):3973-3982.
    [37] 毛迎新,邹武,马新华,等.福建主要茶树品种间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及其抗虫性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1):16-19.
    [38] 李品武,盛忠雷,彭萍,等.茶树新品种材料抗病虫害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4):1342-1345.
    [39] 刘丽芳,徐德良,穆丹,等.EPG技术分析不同品种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2):281-286.
    [40] 金珊,孙晓玲,陈宗懋,等.不同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55-265.
    [41] 王国华.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梢上的种群变化与采茶防治[J].贵州农业科学,2000,28(4):17-20.
    [42] 肖强,殷坤山.茶叶采摘对茶树害虫生态调控作用的研究[C]//第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究讨会论文集,2003:342-346.
    [43] 杜相革,董民,张友廷.有机乌龙茶生产中修剪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2003,(2):22-23.
    [44] 张觉晚,王沅江.机采对小绿叶蝉及天敌-茶园蜘蛛的影响[J].福建茶叶,1993,(2):32-33.
    [45] 周铁锋,石春华,余秋珠,等.常用封园药剂对茶橙瘿螨和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试验初报[J].茶叶,2011,37(1):11-13.
    [46] 廖冬晴,黄树长,韦禄民,等.风力除虫机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2):29-31.
    [47] 赵冬香,陈宗懋,程家安.假眼小绿叶蝉对不同颜色偏嗜性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1,21(1):78-80.
    [48] 向太红,韩宝瑜,周孝贵.四种粘板对茶园昆虫的引诱考查[J].茶叶科学,2007,27(3):253-258.
    [49] 彭萍,唐敏,侯渝嘉,等.黄板诱杀茶园黑刺粉虱及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及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1):87-90.
    [50] 刘丰静,曾明森,王庆森,等.生态诱虫板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的控制效果[J].茶叶科学技术,2010(2):4-6.
    [51] 王晓庆,郭萧,彭萍,等.复合板和黄板对茶小绿叶蝉的诱集作用和防治效果[J].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11,24(6):2243-2245.
    [52] 罗细明,李盛华,任全,等.丘陵茶区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茶园害虫及控制效果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6,(5):86-88.
    [53] 郭华伟,周孝贵,肖强,等.10种光源对茶园中不同昆虫的诱集效果[J].中国茶叶,2012,(6):18-20.
    [54] 张忠新,李浩宇,杨忠星,等.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47-149.
    [55] 陈银方,宋昌琪,刘文炜.中国茶园蜘蛛调查和保护研究综述[J].浙江农业科学,2004,(6):343-345.
    [56] 高景林,赵冬香,陈宗懋.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J].热带作物学报,2004,25(3):72-74.
    [57] 赵冬香,陈宗懋,程家安.迷宫漏斗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功能反应[J].植物保护,2001,27(4):1-3.
    [58] 曾兆华,周喆,魏智娟,等.五种杀虫剂对圆果大赤螨毒力及其对假眼小绿叶蝉捕食作用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7,27(2):147-152.
    [59] 毛迎新,邹武,马新华,等.假眼小绿叶蝉卵的寄生蜂种类及其种群动态[J].昆虫知识,2008,45(3):472-474.
    [60] 李慧玲,林乃铨.假眼小绿叶蝉卵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茶叶科学,2008,28(6):407-413.
    [61] 韩宝瑜,林金丽,周孝贵,等.假眼小绿叶蝉卵及卵寄生蜂缨小蜂形态观察和寄生率考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6(1):13-17.
    [62] 穆丹.茶树挥发性信息素调控假眼小绿叶蝉及叶蝉三棒缨小蜂行为的功效[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63] 王朝禺,潭远碧.立用Ef465-3菌剂防治小绿叶蝉[J].中国茶叶,1990,(3):26-27.
    [64] 王朝禺,潭远碧.球孢白僵菌和圆孢虫疫霉防治茶小绿叶蝉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11(1):53-55.
    [65] 丁永官,章东方,徐庆丰,等.白僵菌防治茶小绿叶蝉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1996,24(S1):59-60.
    [66] 濮小英,冯明光.两种杀虫真菌制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619-622.
    [67] 蔡国贵.假眼小绿叶蝉白僵菌优良菌株筛选及其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4):567-571.
    [68] 展茂魁,何玲敏,陈名,等.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虫生真菌高毒菌株的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2,28(1):41-46.
    [69] 郑珊珊,姜荣良,田麟.蜡蚧轮枝菌和缨小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协同控制作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2):282-287.
    [70] 姜瑞德,王继青,胡维军,等.0.3%印楝素乳油(绿晶)防治茶树叶蝉田间药效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7(2):73-74.
    [71] 文兆明,韦静峰,彭有兵,等.几种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比较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379-383.
    [72] 冉隆珣,玉香甩,李良静,等.大印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药效试验[J].中国茶叶,2009,(12):32.
    [73] 吴光远,曾明森,王庆森.除虫菊素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试验报告[J].茶叶科学技术,2004,(4):11-13.
    [74] 周顺玉,尹健,马俊义.几种植物源农药对2种茶树害虫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27-12729.
    [75] 赵冬香,高景林,徐汉虹,等.印楝对假眼小绿叶蝉鸣声通讯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2):136-140.
    [76] 冯安伟,章玉苹,岑伊静,等.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及其对蜘蛛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1):54-59.
    [77] 王润贤,阮旭,杨忠星,等.2种拒食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0,(6):205-206.
    [78] 朱俊庆.小绿叶蝉防治指标的研究[J].中国茶叶,1983,(3):12-14.
    [79] 任菊仕,王沅江.茶小绿叶蝉防治指标初报[J].茶叶通讯,1989,(3):45-46.
    [80] 徐金汉,王念武,张灵玲,等.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指标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2):131-135.
    [81] 杜相革,黄正恩,董民,等.百色地区有机茶园主要害虫生态学防治指标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59-61.
    [82] 韩宝瑜,周成松,崔林.25%阿克泰WG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2003,42(10):31-32.
    [83] 雷喜红,杨伟,唐茜,等.几种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11-1116.
    [84] 陈应坤,侯柏华,肖润林,等.无公害茶叶生产中应用阿克泰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药效研究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05(3):54-55.
    [85] 王念武,徐金汉,陈峥,等.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抗药性比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4,33(2):169-173.
    [86] 庄家祥,傅建炜,苏庆泉,等.福建省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的地区差异[J].茶叶科学,2009,29(2):154-158.
    [87] 胡本进,李昌春,石立,等.溴氰菊酯.吡虫啉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联合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65-556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5
  • HTML全文浏览量:  31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05-02
  • 刊出日期:  2013-06-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