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26卷  第4期

生物技术
茶卷叶蛾寄生真菌球孢白僵菌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王定锋, 曾明森, 王庆森, 刘丰静, 吴光远
2011, 26(4): 507-512.
摘要:
球孢白僵菌是最重要的虫生真菌之一,在农林害虫生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茶卷叶蛾球孢白僵菌JYBb201-11菌株中克隆了几丁质酶Bbchit1基因(GenBank登录号:HQ435871)。根据GenBank上昆虫病原真菌几丁质酶基因序列同源性设计引物,分别进行DNA-PCR和总RNA-RT-PCR反应,对得到的目的片段,回收纯化后通过PMD18-T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DH5中,获得几丁质酶基因序列的重组质粒PMD18-chit,并测序。结果表明,DNA-PCR和总RNA-RT-PCR获得的基因序列完全一样,都是一个完整ORF序列,含1 047bp核酸序列,编码348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22个氨基酸,成熟蛋白理论分子量约为36.78kD,理论等电点为5.95。该蛋白序列中包含2个保守区域,即底物结合区域(SIGG)和几丁质的活性位点(DGIDIDIE),该蛋白可归为几丁质酶18族V类。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球孢白僵菌JYBb201-11菌株几丁质酶与球孢白僵菌Bb0062菌株(AAN41259)和NCIM1216菌株(ACF32998)几丁质酶chit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达99.43%;与球孢白僵菌MTCC 2028菌株(ACZ28129)几丁质酶chit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8.28%。
1个水稻雌配子不育突变体的筛选及初步分析
颜静宛, 吴照祥, 刘华清, 王锋
2011, 26(4): 513-518.
摘要:
在水稻转基因后代中,筛选到1个与雌配子育性相关的突变体,该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外源标记基因(潮霉素磷酸转移酶hpt)保持1∶1的分离规律,连续6代自交没有得到纯合株系;正、反杂交以及测交分析显示,潮霉素抗性基因只能通过雄配子进行传递;结实率统计分析表明具有外源标记基因hpt的单株有近乎一半的雌配子发生败育,胚囊的育性与外源基因hpt共分离;Southern-blot分析表明该突变体T-DNA是以单拷贝方式整合到水稻染色体上。这些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是1个T-DNA插入导致的雌配子体不育突变体(暂定名为female gametogenesis sterile 1,fgs1)。细胞学观察显示,突变体fgs1花粉育性与野生型明恢86近似,但是其雌配子发育受阻,突变基因型雌配子体在8核胚囊时期,卵细胞、助细胞、反足细胞团以及中央极核依次解体退化,无法完成授粉受精。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W1764的遗传分析及初步定位
杨绍华, 刘华清, 王锋
2011, 26(4): 519-522.
摘要:
从籼稻品种明恢86转基因后代中发现1个非T-DNA插入的叶斑突变体W1764。突变体在分蘖后期最先从基部叶叶尖处开始出现褐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斑点逐渐从叶尖扩展到整个叶片,同时从下到上叶片依次出现表型,至成熟时几乎遍布整个植株。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表型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以突变体W1764和粳稻品种02428杂交构建F2群体,用其中突变表型的136株个体进行基因定位,将W1764的突变位点初步定位在第12染色体长臂的分子标记NSSR1229和L05-78之间1.9cM内。初步鉴定为1个新的叶斑突变基因,暂命名为spl30(t)。
番鸭IFN-α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朱海侠, 万春和, 黄瑜, 施少华, 程龙飞, 傅光华, 陈红梅
2011, 26(4): 523-527.
摘要:
采用RT-PCR方法从番鸭肺脏器官中扩增IFN-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经胶回收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经PCR和双酶切鉴定为阳性后进行序列测定,并用Lasergene v7.1DNAStar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的IFN-基因编码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基因长度为576b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并与GenBank中登录的各品种鸭、鹅IFN-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其同源性分别在97.0%~97.7%和95.5%~97.7%;遗传进化分析表明,鸭和鹅IFN-基因在遗传进化上呈各自独立的分支,推测IFN-基因在不同动物中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
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XL代谢产物活性物质提取方法的优化
黄素芳, 车建美, 刘波, 史怀, 苏明星, 陈峥
2011, 26(4): 528-532.
摘要:
为分析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代谢产物中的活性物质成分,对其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大孔树脂提取法为最佳的提取方法,其活性物质得率为1.593gL-1,且抑菌活性高于氯仿萃取法所得的活性物质的活性。确定了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代谢产物活性物质收集的最佳方案为:将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发酵液常温3 600rmin-1离心30min,取上清液,按比例与40gL-1大孔树脂AmberliteXAD16混合,28℃、160rmin-1振荡4h后,填柱,并用水洗柱后,采用3倍洗脱体积的丙酮洗脱,收集丙酮洗脱液,40℃旋转蒸发进行浓缩,所得物质即为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代谢产物的活性物质。
动物科学
MDRV和H9AIV共感染对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蔡羲, 林锋强, 王劭, 陈仕龙, 程晓霞, 朱小丽, 李兆龙, 陈少莺
2011, 26(4): 533-536.
摘要:
以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或/和H9亚型水禽流感病毒(AIV)人工感染8日龄健康雏番鸭,应用MTT法测定感染后7、14和21d番鸭血液、脾脏和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变化动态,探讨MDRV或/和H9亚型AIV对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8日龄番鸭人工感染后,MDRV感染、AIV感染和共感染组番鸭血液、法氏囊和脾脏的B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且共感染组番鸭B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低于MDRV感染和AIV感染组,表明MDRV和H9 AIV病毒感染均能抑制番鸭外周血液及体液免疫器官(法氏囊、脾脏)中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MDRV与H9 AIV共感染加重B细胞免疫抑制程度。
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朱春华, 江斌, 刘斌琼, 林甦, 陈珍, 黄瑜
2011, 26(4): 537-540.
摘要:
2011年从福建省2个肉鸡场分离到2株病毒,分别为FZ-04株和FZ-11株。血凝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尿囊液可凝集1%鸡红细胞。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尿囊液只被抗禽流感病毒H9亚型标准阳性血清特异性抑制。采用RT-PCR法对分离株M基因和H9亚型HA基因保守片段进行扩增,分别扩增出229bp和732bp特异性目的片段。结果表明,分离株为A型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与代表株CK/FJ/G9/09亲缘关系最近,属于国内常见的CK/BJ/1/94群系。
不同性别黑番鸭生长曲线的拟合和分析
朱志明, 黄种彬, 钟志新, 缪中纬, 陈晖, 郑嫩珠
2011, 26(4): 541-544.
摘要:
以黑番鸭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性别黑番鸭从初生到10周龄的体重,用Gompertz、Logistic、von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研究不同性别黑番鸭生长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公、母黑番鸭在4周龄前生长较为缓慢,4周龄后生长速度开始明显加快,在6~10周龄达到生长高峰。通过比较拟合度(R2)发现3种曲线模型拟合度均达到0.99以上,但Gompertz模型的拟合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测量值,拟合效果最佳。进一步比较不同性别黑番鸭Gompertz模型拟合参数,结果发现公鸭和母鸭相比,有较高的初始体重、极限体重和拐点体重,但公鸭拐点周龄为5.3周,较母鸭的4.3周晚。公黑番鸭的Gompertz模型方程为:W=3111.4[exp-4.4482exp(-0.2802t)],母黑番鸭的Gompertz模型方程为W=2100.4[exp-4.1071exp(-0.3225t)]。
一例引起欧洲鳗鲡死亡的嗜水气单胞菌分离与鉴定
王凡
2011, 26(4): 545-548.
摘要:
从患病欧洲鳗鲡内脏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菌FZ01,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药物敏感性试验、动物感染试验和血清型分析,并进行了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端圆,散在,TCBS琼脂上呈细小黄色菌落。VITEK全自动微生物系统鉴定该分离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动物感染试验证明,对欧鳗和小白鼠具均有一定的致病性,2107 CFU攻毒健康欧洲鳗,48h内致死率达10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复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敏感,但对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等多种药物不敏感。血清学试验显示该菌与福建省主要血清型O∶Ah10501的菌体凝集价为1∶27,属福建省主要流行株。
丁酸钠对美洲鳗鲡摄食、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张淞琳, 常建波, 叶继丹, 张春晓
2011, 26(4): 549-551.
摘要: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丁酸钠对美洲鳗鲡摄食、生长性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设计3组,对照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的饲料中分别添加0、0.5和1.0的丁酸钠,每组设2个平行,分别饲养于6个1m3室内循环水箱中,每口池放养100尾鳗鱼,试验时间为42d。记录每天的摄食量,试验结束时进行称重,并进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增重率和降低饲料系数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Ⅱ的增重率提高了37%,饲料系数降低了26%;在摄食率和成活率方面,3组没有明显差异;在抗氧化能力方面,试验组Ⅱ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和过氧化氢酶活力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5%和15%,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低15%,而试验组Ⅰ效果不明显。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抗体水平检测与分析
曾显成, 陈晓实, 罗先, 吴发丹, 林乙铃, 陈家祥, 邵良平
2011, 26(4): 552-556.
摘要:
为探讨PRRS免疫猪场和非免疫猪场抗体水平差异,采集福建各地区64个不同规模猪场血清样本1 742份,其中免疫猪场40个共1 059份血清,非免疫猪场24个共683份血清;采用美国IDEXX公司PRRS病毒抗体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分析其抗体阳性率、CV值及S/P区间分布值。结果显示:免疫猪场抗体阳性883份,阳性率算术平均值为83.4%,CV值为67.1,S/P值大于2.5的样本44份,占4.2%;非免疫猪场抗体阳性290份,阳性率算术平均值为42.5%,CV值为87.4,S/P值大于2.5的样本74份,占10.1%。表明免疫猪场抗体阳性率高,离散度小;非免疫猪场均可检测到PRRS阳性抗体,离散度大。揭示应加强PRRS的免疫,对疫情防控具有积极作用。
作物科学
影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品质关键农艺性状的初步分析
廖长见, 王颖姮, 林建新, 卢和顶, 陈山虎
2011, 26(4): 572-576.
摘要:
以29份不同农艺性状的青贮玉米材料组配54个杂交组合用于试验。经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了影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为秸秆产量、茎粗、籽粒产量、节间数、株高、穗位高和苞叶数,建立了以青贮玉米生物产量为依变量的回归方程。通过对影响生物产量的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对生物产量有关农艺性状的选择,并不会显著改变各个品质性状;但是对秸秆产量选育,将会降低粗蛋白含量、提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因此,在选育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新品种时,要适当降低秸秆产量,提高籽粒产量,处理好秸秆产量和籽粒产量这一对矛盾。
园艺科学
无花粉观赏型向日葵新品种“闽葵3号”的选育
吴建设, 黄敏玲, 钟淮钦, 罗远华, 叶秀仙, 林兵
2011, 26(4): 577-582.
摘要:
闽葵3号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观赏向日葵品种CS(花瓣白色)为母本,与选育的高世代自交系M1R3-1(花瓣黄色)为父本,经杂交选育出的无花粉观赏型向日葵新品种。该品种经RAPD、ISSR分子标记鉴定证明其为真实杂交后代。经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闽葵3号观赏性状稳定,花瓣柠檬黄色,颜色鲜艳,无花粉,具分枝性,可作切花生产和庭院观赏种植;生育期92~112d,株高96.0~170.0cm;花盘直径6.4~7.2cm,花朵直径13.7~14.8cm,花瓣数34~39枚,切花瓶插寿命9~14d;生长势强、适应性广、生长期短、可周年栽培,切花产量9.0万~12.0万枝.hm-2。于2011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同时总结了其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减缓出口龙眼肉果冻褐变的初步研究
洪鹏翔, 许志忠, 洪亚阔
2011, 26(4): 583-586.
摘要:
龙眼肉果冻褐变是影响出口龙眼肉果冻品质的很重要因素。主要针对影响出口龙眼肉果冻褐变主要因素展开研究,并由此提出减缓出口龙眼肉果冻褐变的最佳生产工艺配方。首先对杀菌温度、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浓度、维生素C(Vc)浓度、胶液的pH值、糖度等进行单因素试验,从而选择较优水平再进行正交试验。最终确定延缓该果冻褐变的最佳生产工艺配方:Vc浓度0.01%,EDTA浓度0.02%,糖度16°Bé,胶液pH值为3.3。
高温胁迫下11份瓠瓜材料的耐热性分析
许端祥, 高山, 林碧英, 傅睿清
2011, 26(4): 587-590.
摘要:
以11份瓠瓜种质为材料,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胁迫,测定并分析瓠瓜种质在高温胁迫下的热害指数、相对电导率、MDA、POD、SOD、Pro等生理生化变化,并通过6个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而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对其耐热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模拟环境下,持续7d的高温胁迫处理,能够有效区分瓠瓜种质的耐热性;通过6个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得到能够反映瓠瓜耐热性的4个新变量,利用新变量采用最短距离法计算种质间的欧氏距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而对瓠瓜种质的耐热性进行有效评价;系统聚类分析筛选出热敏感种质4份、较耐热种质6份、耐热种质1份。
植物保护
小菜蛾成虫对十字花科9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田厚军, 陈艺欣, 魏辉, 占志雄, 黄玉清, 邱良妙
2011, 26(4): 591-595.
摘要:
采用昆虫触角电位测定方法,以十字花科9种植物挥发性物质为对象,研究小菜蛾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六碳醇或六碳醛均能引起较强的EAG反应,如正己醛、反-2-己烯醛、正己醇,而萜烯类化合物如(1R)-(+)-α-蒎烯、α-萜品烯,(+)-3-莰烯、桉树脑和D-柠檬烯激发的EAG相对值较小。小菜蛾对正己醛、反-2-己烯醛、正己醇、庚醛、D-柠檬烯、α-萜品烯的EAG相对值随着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对(1R)-(+)-α-蒎烯、3-莰烯、桉树脑的EAG反应相对值随浓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再增大。在所有植物挥发性物质中,雌蛾对反-2-己烯醛的EAG反应值最大,为331%,雄蛾对正己醇的EAG反应值最大,为298%。在同一浓度下,雌、雄蛾的触角相对反应值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且均未超过2倍。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生物学与分子检测鉴定
李海明, 吴祖建, 陈启建, 沈建国
2011, 26(4): 596-600.
摘要:
根据已报道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合成1对引物,对侵染黄瓜的CGMMV广西分离物CP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物与CGMMV-GX-G(DQ647384)同源性最高,达100%。将病毒分离物摩擦接种于5种葫芦科植物、普通烟、心叶烟及苋色藜上,结果表明在葫芦科植物上均表现症状,在苋色藜上产生局部侵染,不侵染普通烟和心叶烟。接种实验发现不同植物及接种时间对寄主的发病有一定影响。上述植物接种后进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从接种病毒的葫芦科植物上和苋色藜上均扩增到该病毒的特异性条带,而普通烟、心叶烟和健康对照没有扩增出目的条带。生物学与分子检测鉴定结果表明CGMMV-GX属于CGMMV西瓜株系。
稻田野慈姑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水稻产量影响
王长方, 王俊, 陆永良, 游泳, 陈峰, 胡进锋, 余柳青
2011, 26(4): 601-604.
摘要:
在晚季稻田自然生长条件下,观测野慈姑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其不同密度对移栽水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晚季稻田耙平后约30d野慈姑出苗达高峰期,历期约46d;野慈姑绿叶和总叶数呈逐渐上升—稳定—下降的消长动态,新叶生长速度为每3d平均长0.5~0.8叶,新叶生长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生长期叶片平均长度、宽度分别为8.45~15.14cm和1.23~2.59cm;平均株高为40.53cm,根数达44.73条;未见野慈姑有分枝。开花和结果历期分别约为28d和12d,开花和结果盛期,每株平均花果数分别为2.15朵和1.85个。其球茎主要分布在5~15cm土层中,约占70%,且直径最大。不同密度对水稻实际减产达2.94%~23.53%,减产幅度随野慈姑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当每平方米达20、25株时,对水稻产量影响达显著水平。
枯萎病对温室黄瓜根际细菌生理菌群及酶活性的影响
余文英, 詹光良, 张绍升
2011, 26(4): 605-610.
摘要:
温室黄瓜感染枯萎病后,根际细菌生理菌群数量改变,酶活性下降。病害降低了染病初期和高峰期根际硝化细菌、亚硝酸细菌数量,促进了高峰期及后期的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染病后,各个时期氨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均减少;患病根际硫化细菌数量大幅度下降,反硫化细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多;硝化细菌在感抗品种中影响差异显著,可能对黄瓜枯萎病的发生起重要调节作用。感染枯萎病后,黄瓜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减弱并达显著水平;前期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活性下降幅度大,后期则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的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幅度大;过氧化氢酶对感抗品种影响差异显著,可作为抗病育种参考。
小菜蛾幼虫、蛹和成虫的雌雄形态识别
陈艺欣, 田厚军, 魏辉, 占志雄, 黄玉清
2011, 26(4): 611-614.
摘要:
在形态观察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描述了小菜蛾幼虫、蛹和成虫的雌雄形态快速识别特征。结果表明,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无法区分小菜蛾1龄和2龄幼虫的性别,但可以区分3龄和4龄幼虫的性别,主要特征是雄虫在第5腹节内有睾丸,背面呈浅黄色,与相邻体节形成明显区别。小菜蛾雄蛹第9腹节腹面有1个生殖孔,形成短纵裂缝且两边各有一瘤状突起,而雌蛹第8腹节腹面有1个生殖孔,第9腹节腹面有1个产卵孔,2孔之间连成长纵裂缝。雄蛾翅后缘从翅基到外缘呈三度曲波状的黄褐色带,腹部末端钳状,抱握器微张开;雌蛾体色较雄蛾淡,个体较雄蛾大,腹部末端圆筒形。
水杨酸诱导太子参对叶斑病的抗性
钟爱清, 林丛发, 翁琳琳, 陈芦根, 叶永茂
2011, 26(4): 615-619.
摘要:
为探讨水杨酸SA对太子参叶斑病的诱抗效果以及有关酶活性的变化与SA抗病作用的可能联系,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运用水杨酸0.5~15mmolL-1 6种不同浓度处理太子参组培苗,在1~7d内测定叶片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诱导培养7d后,用太子参叶斑病孢子悬浮液对组培苗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SA 5mmolL-1诱导处理后能明显增强太子参叶片内POD、PPO酶活性,降低CAT酶活性,其中POD活性比对照增加170%,PPO活性比对照增加293%,CAT活性比对照降低43.3%。6种浓度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导太子参对叶斑病产生抗性,以5.0mmolL-1水杨酸的诱抗效果最好,达到59.6%,诱抗效果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浓度。
土壤肥料
福建主要蔬菜氮磷钾营养特性及其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Ⅲ.氮磷钾最佳用量和比例
孔庆波, 姚宝全, 章明清, 李娟, 姚建族, 张燕, 颜有明
2011, 26(4): 620-626.
摘要:
进行3414田间试验,建立蔬菜氮磷钾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研究三要素最佳用量和比例。结果表明,经济施肥量平均分别为,叶菜类蔬菜N(23163)kghm-2、P2O5(7730)kghm-2和K2O(19048)kghm-2,根茎类蔬菜N(18337)kghm-2、P2O5(13040)kghm-2和K2O(22643)kghm-2,瓜果类蔬菜N(22163)kghm-2、P2O5(10741)kghm-2和K2O(217121)kghm-2,葱类蔬菜N(26136)kghm-2、P2O5(8359)kghm-2和K2O(243192)kghm-2,不同作物由于产量水平和营养特性不同,氮磷钾经济施肥量有明显差异,需根据具体蔬菜作物确定最佳施用量;根茎类和瓜果类的三要素最佳比例中磷钾肥比例明显高于叶菜类;菜田土壤碱解氮、Olsen-P和速效钾的测定值与蔬菜氮磷钾推荐施肥量之间满足指数函数关系,从而实现了根据土测值预测推荐施肥量的微观指导功能。
麸酸有机复混肥对黄瓜产质、土壤游离氨基酸和微生物碳的影响
何春梅, 李昱, 王飞, 胡建明, 李清华, 林诚, 林新坚
2011, 26(4): 627-631.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探讨施用麸酸有机复混肥与化肥配施对黄瓜产质量、土壤游离氨基酸、土壤微生物量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麸酸有机复混肥与化肥配施能提高作物产质量、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土壤游离氨基酸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与单施化肥相比,黄瓜产量提高2.5%~7.9%,Vc提高4.9%~19.6%,可溶性糖提高6.7%~25.5%;硝酸盐降低0.4%~12.8%,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提高了26.7%~59.5%,且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麸酸有机复混肥料氮施用量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土壤中R基极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占游离氨基酸含量比例有上升趋势。
不同施肥处理与接种根瘤菌对黄泥田紫云英产量及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
王飞, 林诚, 林新坚, 李昱, 李清华, 何春梅
2011, 26(4): 632-636.
摘要:
研究了福建黄泥田施用种肥、苗肥和接种根瘤菌及其组合对紫云英产量、有机C及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了的紫云英枝茎长度与根瘤数量,各施肥处理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分别较CK增幅81.2%~162.6%,45.8%~101.1%,分别达极显著与显著增产水平;各施肥处理有机C累积量与养分累积量分别较CK增幅51.6%~99.4%与54.4%~105.3%。不同施肥模式以种肥(钙镁磷肥75kghm-2)+PK苗肥(钙镁磷肥375kghm-2+氯化钾90kghm-2)的紫云英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有机C累积量与养分累积量相对较高,分别较单施种肥处理提高42.1%、37.9%、31.5%、29.5%,也总体优于种肥+P苗肥处理。而在该处理结合接种根瘤菌的干物质产量与养分累积量未见提高。可见,在当前黄泥田肥力水平下,增施磷钾肥是提高紫云英产量与养分累积量的有效途径。
污泥茶渣堆肥发酵过程酶活性变化
何炎森, 李瑞美, 程志明, 林蔚
2011, 26(4): 637-641.
摘要:
对污泥茶渣等物料进行堆肥发酵,结果表明:不同物料配比堆肥第3d均进入高温(75℃)降解阶段,持续时间16~18d。污泥含量40%~50%处理的全氮、速效氮含量高于污泥含量30%的处理;处理D全氮含量最高,达19.17gkg-1,各处理全氮平均值大小顺序为DECBA;处理E速效氮含量最高,为1171mgkg-1,各处理速效氮平均值大小顺序为EDCBA。堆肥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与污泥或茶渣的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与温度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处理A、B、C、E的纤维素酶活性于第8d达最高值,分别为0.396、0.498、0.499、0.498mgg-1d-1,处理D第12d达最高值,为0.590mgg-1d-1。随着茶渣用量的增加,脲酶的活性有所降低;经相关关系分析,脲酶活性与茶渣用量呈负相关关系,各处理脲酶活性平均值大小顺序依次为CADEB。
环境科学
武夷山风景区溪流水体中氮素污染特征分析
苏德森, 陈涵贞, 林汝楷, 徐辉, 江宝兴
2011, 26(4): 642-645.
摘要:
为了解武夷山风景区溪流污染状况,2008~2009年间对武夷山风景区溪流水体中TN、NH3-N、NO3--N和NO2--N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该流域溪流水体中氮素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景区溪流水体中氮素污染存在季节变化特征,NH3-N丰水期和枯水期均高于年平均值,NO3--N丰水期低于年平均值,枯水期高于年平均值。崇阳溪、黄柏溪TN、NO3--N污染较重;除NH3-N较高外,下梅溪各氮素污染均较轻;九曲溪各氮素污染较轻。
福建省不同区域土壤、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
许静, 陈永快, 邹晖
2011, 26(4): 646-651.
摘要:
以福建上杭、晋江、龙文和霞浦4个工、农业发展水平不同的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测定了4个区域蔬菜基地的32个土壤样品及4类19种蔬菜52个样品的6种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供试土壤中部分Cd、Pb、Hg超过国家标准。从供试土样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上看,有28.13%样品达到警戒水平,6.25%样品达到轻度或中度污染。供试蔬菜中有11.54%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Cd、Hg污染。就地域而言,上杭县污染最严重,污染蔬菜种类有小白菜、芥菜等;其次,晋江、龙文部分蔬菜受到污染;蔬菜重金属污染程度和蔬菜种类、工业发展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就蔬菜种类而言,叶菜类污染指数最高;就重金属种类而言,主要为Cd、Pb污染。
1990~2008年福建省农业废弃物产生量估算
李艳春, 黄毅斌
2011, 26(4): 652-655.
摘要:
利用福建统计年鉴数据对福建省农业废弃物产生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990~2008年,福建省秸秆资源总量呈下降的趋势,产生量为805.09~1077.41万t,其中粮食作物(谷类)秸秆产量下降幅度最大,稻秸产量下降了30.42%,麦秸下降了95%,经济作物(除甘蔗外)的秸秆产量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到2005年上升了59.99%;畜禽粪便资源总量呈上升的趋势,产生量为2166.30~3272.25万t,其中肉猪粪尿产生量从1990年到2005年增长了1.46倍,肉羊粪尿量增长了2.04倍,牛的粪尿量下降了32.43%。
农业经济与信息技术
海峡两岸农村转型基础比较:从台湾看大陆新农村建设
丁中文
2011, 26(4): 656-659.
摘要:
大陆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台湾建设"富丽农村"在起点的基础有30~50年的差距。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大陆新农村建设面临农业生产转型与农村社会转型的多重任务。在现阶段发展水平上,大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尽快从发展生产优先转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转型优先。急需加强的工作依次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加快转移农村人口,推进规模经营。并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支持。
福州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及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探讨
陈梅英, 钟晓军, 郑晓辉, 黄云涛
2011, 26(4): 660-663.
摘要:
福州虽然具有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但其开发程度低及餐饮旅游的发展滞后,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通过介绍福州饮食文化资源构成要素、资源特色及资源价值,阐述其在饮食旅游发展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开发福州饮食文化资源,促进海西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