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植物保护
温度对红肩瓢虫Harmonia dimidiate Fabricius生长发育的影响
孙莉, 陈霞, 郑涵靑, 王智卿, 方桂花
摘要:
  目的  研究温度对红肩瓢虫(Harmonia dimidiate Fabricius)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其大量扩繁及生防应用的适宜温度。  方法  以地中海粉斑螟(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卵为饲料,设置15、20、25、30和32 ℃5个温度处理,研究温度对红肩瓢虫各阶段发育历期及存活率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测算红肩瓢虫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采用线性日度方程模拟温度与红肩瓢虫发育速率间的关系。  结果  20~30 ℃的温度范围适于红肩瓢虫卵的孵化,孵化率均达85%以上;发育至成虫的总存活率以20 ℃时最高,达87.50%,其次为25 ℃(82.50%)>30 ℃(77.50%)>32 ℃(45.00%)>15 ℃(35.00%),可见15 ℃低温和32 ℃高温均不适宜红肩瓢虫存活。15~32 ℃范围内,红肩瓢虫均可完成发育,温度升高发育速率加快、发育历期缩短,20~32 ℃区间内各处理间的总发育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而15 ℃时极显著长于其他温度处理,说明15 ℃低温不适宜红肩瓢虫生长发育。红肩瓢虫各发育阶段中,2龄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最高,为12.74 ℃,蛹期最低,为9.24 ℃,从卵至成虫整个发育历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87 ℃和324.82日·度。  结论  综合存活率与发育历期,以地中海粉斑螟卵为饲料,20~30 ℃温度区间,为红肩瓢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本研究结果为红肩瓢虫的大量扩繁和生防应用条件提供了参考,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算也为红肩瓢虫的滞育研究提供了依据。
大豆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CoAOMT)基因克隆及结构分析
郭子雯, 司修洋, 焦莉苹, 刘大伟
摘要:
  目的  对大豆中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CoAOMT)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木质素代谢途径关键基因CCoAOMT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以高抗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3号生理小种品种灰皮支黑豆根系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了一条大豆CCoAOM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将其命名为GmCCoAOMT,GenBank登录号为MW480860。  结果  该基因全长为848 bp,含有1个74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为27.6 kDa,等电点为5.67;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CCoAOMT蛋白可能位于细胞质,该蛋白含有1个保守的AdoMet_MTases结构域,属于AdoMet_MTases超级家族;在与其他豆科植物CCoAOMT编码的蛋白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中,GmCCoAOMT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其他豆科植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结论  获得了大豆CCoAOM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通过构建进化树确定大豆与豇豆、木豆、菜豆和赤豆的CCoAOMT蛋白进化关系较近,而与白羽扇豆和鹰嘴豆进化关系较远。
臭椿枝叶化学成分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研究
吴江梅, 左安建, 邹正彪, 刘洋, 张威, 符滔, 闫晓慧, 胡世俊
摘要:
  目的  对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化学成分及其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进行研究,为开发新型植物病毒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凝胶、MCI等多种柱层析方法对臭椿枝叶正丁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NMR、MS鉴定其结构;以TMV为供试病毒,采用半叶枯斑法从保护活性、治疗活性、钝化活性等3个方面评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结果  从臭椿枝叶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Kaempterol (1)、(2S)-3-O-Octadeca-9Z,12Z,15Z-trienoylgycery-O-β-D-galactopyranoside (2)、Hexacosane (3)、6,9,12-Octadecatrienoic acid (4)、Eichlerianic acid (5)、 Colocasinol A (6)、Caffeic acid eicosanyl ester (7)、Acernikol (8)、(-)-Sakuyayesinol (9)、(14S,17S,20S,24R)-20,24,25-trihydroxy-14,17-cylomalabarican-3-one (10)、Pinnata E(11)、morin-3-O-α-rhamnopyranoside(12)、Trans-syringin (13)、Gingerglycolipid A (14)、gingerglycolipid B (15)、benzyl 2-O-β-apio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2,6-dihydroxy-benzoate (16)、picrorhizoside C (17)。化合物2、14、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在质量浓度为50 μg·mL-1时,化合物6、8、13、14对TMV的钝化活性较为显著,抑制率均在50%以上,与阳性对照药剂宁南霉素无显著差异,分别为木质素类化合物、木质素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和半乳糖脂类化合物。  结论  从臭椿枝叶中分离得到的17个化合物,均对TMV都具有抑制作用,部分半乳糖脂类化合物、木质素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对TMV有显著的钝化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臭椿抗TMV活性物质的范畴,也为今后开发新型植物病毒抑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稻白叶枯病广谱抗性基因Xa7共显性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彭建, 肖友伦, 于江辉, 张阳军, 贾琳, 唐小美, 刘俊, 周小平, 余成, 刘佳
摘要:
  目的  对水稻白叶枯病广谱抗性基因Xa7进行精准检测和世代跟踪,通过分子标记检测Xa7基因材料的纯合或杂合型。  方法  根据Xa7xa7和无等位基因型序列的差异,通过Premier 5软件设计了含4条引物Xa7-F、Xa7-R、Xa7null-F、Xa7null-R的功能标记Xa7fun,且采用PCR方法分别对不同遗传资源材料进行分子标记特异性检测和验证,自然高温下于孕穗期对含Xa7基因的3份杂交改良系及亲本采用剪叶接种法接种7个白叶枯病菌菌株进行抗性鉴定,并于成熟期考察记录其农艺性状。  结果  分子标记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Xa7基因纯合型材料R084可扩增出大小为91 bp的条带,无等位基因型材料Nip可扩增出大小为153 bp的条带,杂合体Nip/R084可扩增出大小为91 bp、153 bp的条带,共显性标记Xa7fun得到的电泳条带与引物设计时预测的目标片段完全吻合;18份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均未扩增出91 bp大小的功能条带,说明这些材料均不含Xa7基因;杂交改良系Ry-1、Ry-2、Ry-3均仅含有91 bp大小的功能条带,表明Xa7基因纯合;在高温下,华占对7个菌株表现为高感、中感或感病,R084除对菌株PX099感病外,对其余6菌株均为高抗、中抗或抗病,Ry-1对GDA2、HNA1-4、FuJ、GD1358、YN24等5个菌株为高抗或中抗,Ry-2对GDA2、GD1358、HNA1-4、PX086、YN24等5个菌株为高抗或抗病,Ry-3对HNA1-4、FuJ、GDA2、GD1358、PX086、YN24 等6个菌株均为高抗或中抗。因此,Xa7基因的渗入对华占改良系Ry-1、Ry-2、Ry-3的白叶枯病抗性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对3个改良系和亲本等农艺性状分析表明,3个改良系的生育期、株高、穗长、单株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介于R084和华占之间,Ry-1和Ry-3单株有效穗数显著高于华占和R084,Ry-2与华占、R084差异不显著,单株产量与华占或R084相比差异不显著。  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功能标记Xa7fun能够准确、高效地识别水稻Xa7基因纯合型、杂合型等,而且Xa7基因的渗入不会造成杂交改良系重要农艺性状变差,可在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分子育种中推广应用。
园艺科学
蚕豆芽苗菜高左旋多巴产量的LED光培养条件研究
李程勋, 徐晓俞, 李爱萍, 郑开斌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LED光培养条件对蚕豆芽苗菜功效成分左旋多巴产量的影响。  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光强、光照时间和培养时间3个因素对蚕豆芽苗菜生长及其功效物质左旋多巴产量的影响。  结果  弱光促进蚕豆芽苗菜干物质的积累,强光促进蚕豆芽苗菜左旋多巴质量分数的积累,蚕豆芽苗菜高左旋多巴产量的最优培养条件为光强500 lux、光照时间9 h、培养时间6 d,在此培养条件下蚕豆芽苗菜左旋多巴产量为19.62 g·m−2  结论  通过调节蚕豆芽苗菜的光培养条件可以提高其功效物质左旋多巴的产量,本研究为蚕豆芽苗菜的功效物质成分提取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蚕豆芽苗菜的开发利用。
马缨杜鹃查尔酮异构酶(RdCHI1)重组蛋白的制备及功能验证
王聿晗, 孙世宇, 鞠志刚, 孙威, 徐小蓉
摘要:
  目的  制备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基因表达的重组蛋白并验证其活性,为解析查尔酮异构酶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为改良植物花色、增加药用成分奠定基础。  方法  根据所获得的马缨杜鹃查尔酮异构酶RdCHI1基因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摸索RdCHI1可溶性重组蛋白最佳诱导表达条件,制备可溶性重组蛋白并检测其活性。  结果  成功构建RdCHI1原核表达载体,RdCHI1重组蛋白可在上清中表达,最佳诱导条件为:15 ℃、36 h,IPTG浓度为0.35 mmol·L−1。经镍柱纯化得到质量较好的RdCHI1重组蛋白,通过体外酶活反应确定,与对照组相比,RdCHI1可以更快地催化柚皮素查尔酮(Naringenin chalcone)反应生成柚皮素(Naringenin)。  结论  RdCHI1为I型CHI,可极大提高柚皮素查尔酮生成柚皮素的速率,增加黄酮类物质积累量。
含ACC脱氨酶的根际促生菌对切花月季生长的影响
李文祥, 张天谣, 李洋, 李新艺, CAOMenghui, LIQinmei, 黄海泉, 黄美娟
摘要:
  目的  探明含ACC脱氨酶的不同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切花月季白荔枝的促生效果。  方法  以白荔枝为试验材料,在其盆栽过程中施入含ACC脱氨酶的不同PGPR菌株,通过测定其株高、茎粗、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叶绿素a/b值、叶片保护酶活性及MDA含量、花朵乙烯释放量、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探讨不同菌株对白荔枝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结果  施入含ACC脱氨酶的不同PGPR菌株对白荔枝生长及光合作用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菌株F23和F195处理较对照株高增加25.9%和26.0%,且F23处理后茎粗比对照处理增加17.1%,菌株F23和F195处理叶绿素a/b也高于对照。菌株F23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至42.6%、 16.3%和48.8%;且菌株F23对POD以及CAT活性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分别达到对照的1.78和2.07倍,花朵乙烯释放量比对照减少37.0%。净光合速率经菌株F195和F23处理后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达对照的1.40倍和1.16倍。  结论  综合比较来看,菌株F23对切花月季白荔枝的促生效果最好。
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育性鉴定及筛选
赵雅儒, 邳植, 阚文亮, 吴则东
摘要:
  目的  提高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育性纯度。  方法  对课题组现有的40对(共计620颗个体植株)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进行分子标记育性鉴定,记录鉴定结果中显示不育系中混有的保持系植株和保持系中混有的不育系植株的对应编号;在田间进行形态学验证,同时剔除混杂株。  结果  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育性鉴定共检测到92颗混杂植株的DNA,其中73颗为保持系中混有不育植株,19颗为不育系中混有可育植株;在田间进行形态学育性鉴定时,观察花粉鉴定植株育性的同时观察植株的粒性,共有122株个体植株发生混杂(包含分子标记育性鉴定为混杂的92颗植株),即73株为保持系混杂,49株为不育系混杂。在田间验证时发现还有多胚植株混杂,可能是在种子清选过程中,有一定的概率混进了多胚种子。  结论  通过田间对混杂植株的剔除,即保证了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育性及粒性纯度,又为这40对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奠定了配制二元不育系的基础。
响应面优化姜黄淀粉的酶法提取工艺的研究
池泓霏, 傅丽娟, 司瑞茹, 韦航, 黄彪, 曾绍校, 傅建炜
摘要:
  目的  优化姜黄淀粉酶法提取工艺,提高姜黄淀粉提取率。  方法  以新鲜姜黄为原材料,姜黄淀粉提取率为指标,在几种蛋白酶中筛选最佳酶, 采用单因素试验进一步研究提取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和中性蛋白酶添加量等4个因素影姜黄淀粉提取率的优化范围。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进行4因素3水平响应面优化设计,共进行29组处理,每组处理3次重复,考察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和中性蛋白酶添加量等4个因素对姜黄淀粉提取率的影响,从而确定姜黄淀粉酶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结果  姜黄淀粉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pH6.83、酶解温度51.45 ℃、酶解时间6.20 h、中性蛋白酶添加量0.13%。考虑实际操作的简便,确定姜黄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时间6 h,酶解温度52 ℃,酶解pH6.8,中性蛋白酶添加量0.13%。在此条件下姜黄淀粉提取率的理论值为62.00%,实际验证值为60.42%,拟合得到的模型与实际吻合良好。  结论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姜黄淀粉的酶法提取工艺条件,提高了姜黄淀粉提取量,为姜黄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西藏沙棘根瘤内生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促生性研究
马福林, 仁增卓玛, 王昌玲, 邓得坤, 冶贵生, 马玉花
摘要:
  目的  获取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中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的假单胞菌属菌株,探究筛选所得菌株的促生作用,为研发高效生物菌肥提供基础材料。  方法  利用纯培养方法,从西藏沙棘根瘤中分离假单胞菌,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测定菌株溶磷、产IAA、产铁载体及产降解纤维素酶的能力,接种宿主植物验证其促生效果。  结果  4株根瘤内生菌与参考假单胞菌属同源性为99%以上,鉴定为假单胞菌属。溶磷和产IAA的定性及定量结果表明,4株菌均具有溶解无机磷和产IAA的能力,其中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强的菌株是QY-X10和QY-X22,均达到400 mg·L−1;菌株QY-X4产IAA能力较其他菌株强,达1.9 mg·L−1;4株菌株具有产铁载体的能力,除QY-X10以外,均具产降解纤维素酶的能力;促生试验结果表明,QY-X6可有效促进种子的萌发;QY-X6、QY-X10处理组叶片数显著高于对照;QY-X6、QY-X10处理组苗长显著高于对照;QY-X10、QY-X22处理组最大叶片长显著高于对照。  结论  分离筛选出4株假单胞菌,均可溶解无机磷和产IAA,兼具产铁载体;3株兼具产降解纤维素的能力;接种试验发现,4株菌株处理组可有效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分离菌株可为研发生物菌肥提供基础材料。
优质、广适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6号的选育
廖长见, 张扬, 林建新, 滕振勇, 陈山虎, 林静, 卢和顶
摘要:
  目的  选育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耐热性好、适应性广的超甜玉米新品种。  方法  2015年冬,应用 “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甜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热带种质黄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T146与温带种质白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AS67测交配组,培育黄白粒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6号。2018–2021年闽双色6号分别通过了了国家东南区、西南区鲜食玉米科企联合体区域试验。并于2021和2022年在广东惠州和福建建瓯开展了千亩示范。  结果  国家区试结果:产量方面,闽双色6号在2018-2019年东南区试中,两年平均鲜穗产量13587.8 kg·hm−2,比对照品种粤甜16号增产7.6%,增产点率80.9%。在西南区试中,两年平均鲜穗产量13505.3 kg·hm−2,比对照品种粤甜16号增产3.6%,增产点率70%。抗逆性方面,鲜食玉米品种闽双色6号在田间自然发病的情况下,中抗小斑病,中抗/高抗纹枯病,中抗/高抗瘤黑粉病,中抗茎腐病,中抗/感大斑病和南方锈病。接种鉴定,该品种感丝黑穗病,感/中抗小斑病,感瘤黑粉病,高感纹枯病,感/中抗南方锈病。品质方面,经专家鉴定,国家东南区试验综合评分89.2分,国家西南区试验综合评分86.8分,均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85.0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品质检测,闽双色6号国家东南、西南两大区试平均皮渣率为11.8%,可溶性总糖含量为26.7%,还原糖含量为11.25%,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的理化品质。 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玉20200523、国审玉20220577 )。惠州市马安镇千亩示范结果显示闽双色6号亩产1198.8kg,比对照增产5.9%,每亩可增效467.6元,品质品尝90.8分;建瓯市东游镇示范片亩产1259.3kg,比对照增产9.44%,每亩可增效478.24元,品质品尝为89.7分,均优于对照,且建议扩大该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结论  闽双色6号很好地协调了品质与产量、抗性的关系,具有品质优、产量较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耐热性较好、适应性广等优点,满足了生产上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需求,适宜在我国南方鲜食玉米种植区种植;闽双色6号的选育成功,再次证明“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是甜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有效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金线莲甘露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李和平, 林江波, 黄惠明, 邹晖, 戴艺民
摘要:
  目的  甘露糖是金线莲多糖重要组成成分,对甘露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GMP)进行克隆和基因表达调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金线莲多糖的生物合成奠定基础。  方法  以梅花山金线莲植株为材料,克隆ArGMP基因的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利用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基因表达调控模式进行qRT-PCR分析。  结果  金线莲ArGMP基因ORF区序列长1086 bp,共编码361个氨基酸;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760 bp,含有3个内含子,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OQ03027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rGMP蛋白是一种较稳定的、无跨膜结构的亲水蛋白,该蛋白与铁皮石斛、深圳拟兰、蝴蝶兰等兰科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qRT-PCR结果显示:ArGMP基因在金线莲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显著,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不同种植温度处理条件下,25 ℃时表达量最高,高温严重抑制其表达;35 ℃高温处理不同时间显示,处理3 h后ArGMP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而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对ArGMP基因表达基本无影响。  结论  克隆了甘露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基因的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发现该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的特点,且该基因受温度调控,而不受盐胁迫调控,这为进一步研究金线莲多糖生物合成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地面覆盖反光膜对巨峰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刘鑫铭, 陈婷, 林金辉, 雷龑
摘要:
  目的  研究避雨栽培条件下葡萄园地面覆盖反光膜(银白色镀铝塑料膜)对巨峰葡萄果实色泽及品质的综合影响。  方法  在福建省建瓯市小松镇,以3年生避雨栽培巨峰葡萄为试材,于果实转色初期行间地面覆盖反光膜,比较覆膜对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穗上下部果粒着色、花色苷含量、果粒纵横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组分及总酸含量等的影响。  结果  地面覆盖反光膜有利于巨峰葡萄提早转色,促进果穗上下部着色一致,果皮花色苷含量显著提高;覆膜后果穗不同部位的果粒硬度值提升67.30%以上,单粒质量提升26.79%以上;果粒呈椭圆形或长圆形,可以良好体现巨峰葡萄粒形性状;覆膜后巨峰葡萄的总糖和糖组分含量较对照有不同程度提升且果穗下部糖含量提升明显;处理较对照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略有提升但显著不差异。  结论  避雨栽培巨峰葡果实成熟前30 d行间铺设反光膜可有效促进果穗下部果粒转色,果实着色均匀一致,果皮花色苷含量提升,果实品质稳定,可在生产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红丽海棠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
彭颖, 陈友锋, 乔谦, 刘燕
摘要:
  目的  为建立红丽海棠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实现其种质资源保存。  方法  以红丽海棠茎尖为试材,研究了蔗糖预处理浓度和时间、装载处理时间、PVS2处理时间对其超低温保存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在超低温保存程序中的不同环节添加3种抗氧化剂(CAT、AsA和GSH)和2种PCD抑制剂(Eth和SNP),探讨其对茎尖冻后存活率的影响。  结果  (1)红丽海棠茎尖的玻璃化保存程序为:首先将红丽组培苗切为4~5mm带顶芽茎段,接种在含0.7mol.L-1蔗糖的预培养基后放入4 ℃冰箱冷锻炼2d;再将其切成约1.5~2.0 mm的茎尖,置于Loading溶液中,在室温下处理20min,随后于0 ℃下PVS2溶液处理90min,立即投入液氮冻存;需用时将其从液氮罐取出后,快速放入38 ℃水浴中化冻1min,再用Unloading溶液在室温下震荡洗涤2次,每次10min。采用此方法红丽海棠茎尖液氮冻后存活率为66.58%,恢复生长率为16.67%。(2)不同浓度的外源添加剂对红丽海棠冻后存活率影响不同。其中,CAT、AsA和GSH最佳添加浓度分别为200U.ml-1、400μmol.L-1和0.04μmol.L-1,较对照冻后存活率分别提高了20.28%、6.75%和27.61%,添加Eth和SNP没有显示明显的正向作用。  结论  红丽海棠茎尖可以实现超低温保存,外源添加适宜浓度GSH、CAT、AsA可以提高液氮冻存后率,效果最好的GSH可将恢复生长率从16.67%提高到41.39%。
4种信息化合物对枇杷园黄胸蓟马及有益昆虫诱捕评价
陈艺欣, 林硕, 田厚军, 林涛, 谢连城, 余芸, 魏辉, 陈勇
摘要:
  目的  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是为害枇杷的重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单一色板、色板+单组分信息化合物和色板+双组分信息化合物对黄胸蓟马和有益昆虫的诱集作用,为枇杷园蓟马种群监测与防控及有益昆虫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3种颜色粘虫板和悬挂高度对黄胸蓟马的诱集效果,在此基础上比较色板+单组分信息化合物和色板+双组分信息化合物对黄胸蓟马和有益昆虫的诱集效果。  结果  白色粘虫板在悬挂高度150 cm对黄胸蓟马诱集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单组分信息化合物异烟酸甲酯对黄胸蓟马引诱效果最强,诱集雌、雄成虫和黄胸蓟马总成虫数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4.68倍、8.45倍和5.56倍;比较6种双组分信息化合物与对应单组分信息化合物对黄胸蓟马的诱捕效果,发现均对雌成虫呈拮抗作用。10种信息化合物处理组对有益昆虫食蚜蝇、寄生蜂类、草蛉、蜜蜂和胡蜂的诱集数量均较低,食蚜蝇诱集数量最多仅2.73头·板−1·d−1,各处理组益害比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中异烟酸甲酯处理组最小(1 : 285.33)。  结论  白色粘虫板与异烟酸甲酯组合对枇杷园花期黄胸蓟马的诱集效果最强,且对有益昆虫影响最小。
3种香型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组分分析与3个生长阶段含量变化
朱骏驰, 郭修武, 李宝昌, 郭印山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香型葡萄果实主要香气物质种类及生长阶段香气物质含量的变化。  方法  以‘金星无核’、‘玫瑰香’、‘红地球’3种不同香型的葡萄样品为试材,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技术定性定量检测香气物质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主要香气物质及不同生长阶段的含量变化。  结果  草莓香型 ‘金星无核’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的主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大马士酮、苯乙醇,玫瑰香型‘玫瑰香’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以α-松油醇、芳樟醇、香叶酸、香叶醇等萜类物质为主成分,中性香型 ‘红地球’葡萄果实香气物质主成分为C6化合物(青叶醛和正己醇等),其中酯类香气物质含量随着生长期进行含量持续增长,C13 降异戊二烯类物质(大马士酮)在果实幼果期含量最高,芳香族化合物(苯乙醇)含量主要在转色期至成熟期积累,萜类香气物质含量主要依靠幼果期至转色期阶段积累,C6化合物在不同香型的葡萄品种中含量的积累规律是不一致的。  结论  不同香型葡萄品种香气物质组分和积累时期各有差异, ‘金星无核’葡萄果实香气主要由酯类、C13 降异戊二烯类物质和芳香族化合物组成,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大马士酮、苯乙醇为主要贡献物质,‘玫瑰香’葡萄果实香气物质主要由醇类和酸类等萜类物质组成,其中α-松油醇、芳樟醇、香叶酸、香叶醇为主要贡献物质,‘红地球’葡萄果实香气物质主要由C6化合物组成,其中青叶醛和正己醇为主要贡献物质。
咖啡废弃物覆盖对咖啡光合特性与碳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昂, 董云萍, 林兴军, 赵青云, 孙燕, 龙宇宙, 钟壹鸣, 谭军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咖啡枯落物与果皮等废弃物覆盖对咖啡幼苗生长与光合的影响,为咖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咖啡生产过程节本增效提供论基础。  方法  以1年生咖啡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对照(C)、咖啡枯落物覆盖(L)、果皮覆盖(P)以及枯落物与果皮混合覆盖(LP)4个盆栽试验处理,探究不同覆盖措施对咖啡叶片光合特性与碳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咖啡枯落物覆盖显著提高咖啡比叶面积45.46%,却不影响土壤微环境以及植株叶片光合速率等指标;咖啡果皮覆盖显著降低咖啡株高12.11%,并且通过降低土壤温度以及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提升咖啡叶片净光合速率78.33%、呼吸速率109.34%、总光合速率91.72%、净水分利用效率80.54%以及总水分利用效率104.95%,但是咖啡果皮覆盖对咖啡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碳利用效率等光合指标的影响较小;不同咖啡废弃物覆盖下的咖啡叶片光合能力综合评价为P>LP>L>C。  结论  咖啡果皮单独覆盖下咖啡幼苗的生长以及其光合能力高于其他处理。咖啡果皮废弃物覆盖有助于促进咖啡植株健康生长以及咖啡生产环节的节本增效。
松嫩平原盐碱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刘骞, 郭博雅, 伍秀瑜, 王悦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旨在为盐碱地改良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吉林西部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农耕水田(N1)、农耕旱田(N2)、湿地(S)、盐碱荒草地(C)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  结果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N1:9.70~16.27 g·kg−1、N2:3.85~11.58 g·kg−1、S:2.14~2.97 g·kg−1、C:5.25~11.24 g·kg−1,全氮含量为N1:1.83~2.32 g·kg−1、N2:0.45~0.76 g·kg−1、S:0.34~1.28 g·kg−1、C:0.88~2.04 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并呈现出伴随土层加深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脲酶与碳氮比呈极显著相关(P<0.01),碱性磷酸酶与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全氮呈显著相关(P<0.05),过氧化氢酶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主要受土壤pH值和容重调控,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调控。  结论  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在垂直土层上呈现表层土壤高于深层土壤的规律性分布;农田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物质累积量和肥力优于湿地和草地,证明农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盐碱土壤的肥力及微生物活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
孕穗期不同渍害时长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丁富功, 卢奕霏, 贾宝森, 朱旭东, 熊泽浩, 王超, 侯泽豪, 刘易科, 朱展望, 张迎新, 王书平, 方正武
摘要:
  目的  小麦渍害是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研究孕穗期不同渍害时长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小麦孕穗期的耐渍性机理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中麦895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孕穗期渍害时长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  (1)孕穗期发生渍害,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渍害时长越久,叶片SPAD值下降程度越大;受害越重的叶片SPAD值下降幅度越大,倒二叶较同期的旗叶受害严重。(2)小麦的CAT、SOD和POD等抗氧化物酶的酶活性在渍害期间呈现“ ”型变化趋势,活性氧(ROS)含量在渍害前期有降低或缓慢增加现象,而在渍害后期呈急剧升高趋势。(3)孕穗期短期内渍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要素有小幅度增加现象,这可能是小麦的应激反应所致。(4)孕穗期渍害对小麦株高无显著影响,长期渍害导致小麦产量显著下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降低是引起小麦减产的主要因子;在渍害15 d后,中麦895和扬麦16的单株产量分别较CK降低了51.47%和43.99%。  结论  孕穗期渍害显著降低了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破坏了植株体内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系统之间的平衡,过量积累的活性氧致使细胞脂膜过氧化,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传输和积累,使小麦生物量大幅降低,从而导致籽粒灌浆不足,造成空粒、瘪粒和无效穗数显著增多,最终造成小麦减产。此外,在整个渍害胁迫过程中,供试的2个小麦品种的耐渍性强弱表现为:扬麦16>中麦895。
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以及与激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对毕克齐山药块茎膨大的影响
敖兰吉亚, 季祥, 邵盈, 赵令敏, 张艳芳, 霍秀文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毕克齐山药中内源激素含量与淀粉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相关性,以及与其相关合成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探究毕克齐山药块茎膨大的机理。  方法  以毕克齐山药5个不同生长期块茎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茉莉酸、玉米素、异戊稀基腺苷这6种内源激素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方法测定水杨酸含量。  结果  内源激素生长素(IAA)、玉米素(ZR)、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含量与山药块茎形态指标正相关;内源激素赤霉素(GA3)、异戊稀基腺苷(IPA)含量与形态指标负相关;内源激素IAA含量与山药块茎周长和块茎直径显著正相关;内源激素GA3含量与块茎长度显著负相关;与IAA相关的基因与内源激素IAA含量显著负相关  结论  内源激素IAA、ZR、ABA、JA和SA促进山药块茎膨大;内源激素GA3、IPA抑制山药块茎生长;内源激素IAA促进山药增粗;内源激素GA3抑制其伸长生长;与IAA相关的基因的下调表达对IAA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即正调控内源激素IAA含量。
作物科学
花粉管通道法转EPSPS基因创制耐草甘膦玉米种质
李向龙, 郑登俞, 张春, 张中保, 吴忠义
摘要:
  目的  对T0-T3代转基因植株进行抗草甘膦EPSPS基因的筛选检测,以期得到遗传稳定的转基因株系。  方法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EPSPS基因转入优良自交系京92中,通过田间草甘膦筛选和分子检测鉴定外源基因在世代间的遗传表达。  结果  在田间用200 mg·L-1的草甘膦除草剂筛选,T0代15个抗性植株经PCR鉴定,共获得10个阳性植株,转化率为1.03%;对各株系从T1代到T3代逐代筛选淘汰,株系内阳性株数逐渐增多,在T3代5个株系中分离出K3和K8两个整合了EPSPS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株系;进一步对K3和K8两个株系的T3代采用试纸条进行功能表达分析,发现目的基因均能正常表达。  结论  K3和K8两个转基因玉米株系后期可作为培育耐草甘膦的基础材料。
几个新选水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通径分析
邬相宏, 张杰, 江青山, 廖宗永, 包灵丰, 陈家彬, 姜方洪, 韩冬, 李恒进, 赵德明
摘要:
  目的  探究4个新选水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同时分析不同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6×6 NC Ⅱ遗传设计,利用6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杂交配组36个组合,对杂交组合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相关及通径分析。  结果  (1)8个农艺性状在不育系或恢复系或两者间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株高外其他7个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多数农艺性状受到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2)株高、穗长、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等4个性状广义遗传率较高,主要受到遗传的影响,其中株高、穗长和千粒重的狭义遗传率也较高(>70%),三者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率相对较低(<50%),表明这些性状受到基因非加性效应和环境的影响较大。(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穗长、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农艺性状之间通过相互促进与制约来共同影响单株产量。  结论  4个新选不育系中,五良A、酒都A多数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川南中籼稻区,千粒重和单株有效穗数是影响单株产量的关键因素。
不同施氮量对江汉平原长粒型优质籼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郝蓉蓉, 王雪艳, 党程成, 王松, 周梦, 胡玉婷, 刘越, 田小海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长粒型优质籼稻在江汉平原栽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汉江平原地区优质水稻品种推广栽培提供参考。  方法  在湖北省江汉平原,选用现行优质稻耐性品种黄华占为对照,探讨不同长粒型优质籼稻品种(立香85、农香32、玉针香、泰优鄂香丝苗)在4个施氮量处理N1(120 kg·hm−2)、N2(150 kg·hm−2)、N3(180 kg·hm−2)、N4(240 kg·hm−2)下的产量与品质表现。  结果  在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品种水稻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施氮量N2处理下达到最高,平均为8.3 t·hm−2,比N1、N3、N4处理分别增加了3.8%、7.8%、18.6%。在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方面,施氮量的增加使优质籼稻在齐穗期-成熟期保持着较多的积累量。在不同的施氮量下,叶重、茎重、穗重分别在N4、N3、N2处理下达到最高。成熟期茎、叶、穗各器官比例在N2处理下达到最优,分别为29.8%、17.7%、52.5%。稻米加工品质精米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整精米率在N2处理下最优,达到52.6%,且与其他处理形成显著性差异;外观品质变化较小,食味品质中直链淀粉含量受品种本身影响较大,精米RVA谱特征在N2处理下表现出较大的崩解值、较低的消减值,食味品质达到最优。  结论  长粒型优质籼稻在施氮量N2处理下产量及品质指标同时达到最优水平,在现有约6.5~9.5 t·hm−2产量水平下,其在江汉平原的高产保优优化施氮量为150 kg·hm−2。在4个优质籼稻中,泰优鄂香丝苗有较高的产量以及加工品质,适合产业化发展;立香85产量较低但食味品质较优,符合当前人们食味品质需求。
木薯MeERF1.2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曾坚, 吴伟姗, 谢彩虹, 沈梓欣, 叶晓雪, 颜彦, 李冰, 陈志晟, 彭红元, 胡伟, 曾力旺
摘要:
  目的  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e factor,ERF)是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成员,克隆并分析其在木薯块根采后生理性变质(Post-harvest physiological deterioration,PPD)过程中的表达情况,能为进一步研究乙烯信号在木薯PPD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参考。  方法  以木薯栽培品种华南8号(SC8)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木薯MeERF1.2基因,对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如遗传进化关系、结构域、蛋白质结构预测、理化性质等。对MeERF1.2基因在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进行确认,并用qRT-PCR技术分析MeERF1.2基因在木薯块根PPD过程中的表达水平。  结果  克隆得到的MeERF1.2基因全长为660 bp,编码的氨基酸残基数为219,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5.04 kD和5.61,含有AP2家族结构域,和橡胶HbERF1B-like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达到88.74%。MeERF1.2基因定位于细胞核。和对照0 h相比,MeERF1.2基因的表达量在木薯块根的采后过程中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即MeERF1.2基因的表达受到PPD过程的诱导。  结论  克隆得到的MeERF1.2基因包含ERF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属于ERF基因家族;MeERF1.2基因的表达在采后过程中受到诱导,可能参与了木薯块根的PPD过程,为后续进一步分析乙烯信号转导通路在PPD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动物科学
嗜水气单胞菌Sec分泌系统亚基SecD的生理功能研究
傅钰瑛, 张丽珊, SRINWASAN Ramanathan, 李碗芯
摘要:
  目的  系统研究嗜水气单胞菌Sec分泌系统亚基SecD的生理功能。  方法  利用pRE112自杀载体,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ecD基因缺失株。以嗜水气单胞菌野生型菌株为对照组,分别采用绵羊血、牛奶固体培养基测定∆secD的溶血性和胞外蛋白酶活性;结晶紫染色法结合多功能酶标仪测定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利用全自动生长曲线仪进行细菌酸碱及高渗透压耐受性分析;采用二倍稀释法系统评估细菌抗生素耐药性。  结果  与嗜水气单胞菌野生型菌株相比,发现∆secD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降低,而溶血性、胞外蛋白酶活性以及耐受碱性和高渗透压胁迫环境,对盐酸土霉素、四环素、依诺沙星和美罗培南的MIC提高4倍,对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MIC提高2倍,而对红霉素和头孢噻肟钠的MIC分别降低了2倍和4倍。  结论  发现Sec分泌系统的亚基SecD参与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抗生素耐药蛋白等的跨膜转运,对以Sec分泌系统的亚单位为靶标开发新一代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对预防和控制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可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福建地区滑液囊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对7日龄SPF鸡致病性
王晨燕, 侯博
摘要:
  目的  了解福建地区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临床感染菌株的进化关系以及致病能力。  方法  对福建地区疑似MS感染鸡群的上颚裂和气管拭子样品进行病原检测、分离和鉴定,获得MS临床分离株,并进行vlhA基因进化树分析;选取其中6株MS分离株,通过点眼滴鼻途径感染7日龄SPF鸡,观察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和解剖病理变化、气管组织病理损伤、气管病原再分离以及MS抗体阳性率,比较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和水平传播能力。  结果  气管拭子的MS检出率显著高于上颚裂拭子。通过分离、鉴定共获得9株MS分离株,遗传进化关系分析表明vlhA基因存在着多样性,不同分离株具有不同的进化来源。根据vlhA基因的进化关系,选择6株MS分离株感染7日龄SPF鸡,未观察到明显的临床症状;临床解剖发现,感染HI株14 d、感染 HI和SD6株21 d各有1羽鸡出现了气囊炎,而其余各鸡以及同居对照鸡均未发现有明显病理变化。气管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不同MS分离株在感染后7、14、21 d的病理损伤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气管MS病原再分离结果显示,不同分离株在气管的定殖和复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并且SD19和SD6株还具有较强的水平传播能力。MS抗体检测发现仅在感染后21 d SD19株感染组出现1羽感染鸡和1羽同居对照鸡抗体转阳。  结论  气管样品更适合MS的检测和分离,福建MS分离株不易引起7日龄SPF鸡临床解剖病理变化,但可在气管中持续存在和定殖,造成病理损伤,且不同菌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通过对不同MS菌株在7日龄SPF鸡中的致病力和水平传播能力的比较为后续开展滑液囊支原体病的防控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牛轮状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刘维巍, 林裕胜, 张龙, 江锦秀, 张靖鹏, 刘庆华, 胡奇林
摘要:
  目的  建立牛轮状病毒便捷检测方法,为福建省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的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提供便捷技术支持。  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BRV基因组序列,利用Oligo7.0软件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BRV的RT-PCR方法,同时开展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并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22份临床样品的检测。  结果  建立的方法仅能够扩增出BRV的特异性片段,对其他畜禽常见病原体无特异性扩增;该方法的灵敏度为6.86×105 copies·μL−1。对2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检测出12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54.55%。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BRV 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应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为福建省BRV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氨基肽酶(pAPN)和唾液神经氨酸酶(NEU3)敲除对TGEV病毒侵染的影响
李兆龙, 丰志华, 张冰晨, 方舟, 梁旺旺, 陈文志
摘要:
  目的   氨基肽酶( pAPN )是猪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侵染的主要受体,验证pAPN和唾液酸神经氨酸酶(NEU3)双基因对猪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入侵机制的影响。   方法   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猪睾丸细胞(ST)的pAPNNEU3两个基因。经过病毒感染试验,测定敲除pAPNNEU3两个目标基因的ST细胞对病毒的侵染变化以及病毒拷贝数的变化、细胞病变改善,同时监测病毒侵染后纤连蛋白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敲除pAPNNEU3两个目标基因的ST细胞,明显减轻TGEV侵染引起的细胞病变,TGEV的拷贝数也出现明显下降。此外,同样滴度的TGEV侵染pAPNNEU3双基因敲除ST细胞后,诱导ST细胞的免疫应答物IFNβ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野生型ST细胞组。   结论   pAPNNEU3双基因的敲除,明显降低了ST细胞中的TGEV病毒拷贝数,同时也减少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这个结果证实细胞中的pAPNNEU3双基因可作为将来养猪生产中抗病毒治疗及抗病品种选育的靶基因。
食品科学
灰树花不同浓度醇提物的活性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抗EV71病毒的作用研究
熊雯宇, 何君强, 汤丹琳, 彭培植, 江小琴, 刘斌
摘要:
  目的  探究灰树花适宜的乙醇提取浓度,分析不同乙醇浓度提取对灰树花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抗EV71病毒活性的影响,促进灰树花的开发利用。  方法  分别采用55%、70%和95%的乙醇溶液作为提取溶剂对灰树花子实体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测定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抗EV71病毒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不同乙醇浓度提取物活性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灰树花95%乙醇提取物(GFE95)中多酚和三萜含量最高分别为0.042%和1.82%,灰树花55%乙醇提取物(GFE55)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33.08%和17.45%。GFE55、灰树花70%乙醇提取物(GFE70)和GFE95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EV71病毒抑制作用。其中,GFE95的抗氧化能力最好,对2,2-联苯基-1-苦基肼基(DPPH)、2,2′-联氨双二胺盐(ABTS+)、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0.7427、0.7414、0.902、0.4146 mg·mL−1。GFE95的抗病毒作用较强,当样品质量浓度为200 μg·mL−1时,GFE95对EV71病毒的抑制率最高,达88.18%,其对EV71病毒抑制率的IC50值为194.80 μg·mL−1,TI值为9.6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PPH、ABTS+、O2自由基清除率与三萜类成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0.971和0.613(P<0.01)。O2、H2O2自由基清除率与多酚类成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和0.997(P<0.01)。EV71病毒抑制作用与多酚、三萜类成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36和0.954。灰树花中三萜和多酚的含量与抗氧化、抗病毒活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结论  以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为提取剂,可有效提取灰树花中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活性的多酚、三萜、多糖等活性物质,提高灰树花的生物活性,是进一步促进灰树花的高值化应用开发的关键。研究结果为灰树花的提取溶剂选择及活性作用的研究奠定基础。
普城沙雷氏菌ACCC 02146产灵菌红素调控基因的鉴定
丁霞飞, 贾宪波, 林陈强, 庄振宏, 陈济琛
摘要:
  目的  鉴定影响普城沙雷氏菌ACCC 02146产灵菌红素能力的基因,构建ACCC 02146的转座子突变体文库,为进一步研究普城沙雷氏菌ACCC 02146灵菌红素合成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平板划线法从菌种保藏中心购买菌株和实验室保藏菌株中获得15株产灵菌红素的菌株。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法鉴定各菌株,邻接建树将其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别菌株灵菌红素合成基因簇启动子序列差异,观察各菌株产色能力。对16S rDNA序列和灵菌红素合成基因簇启动子序列均有异于其他菌株的普城沙雷氏菌ACCC 02146合成灵菌红素的调控基因展开研究。构建ACCC 02146的转座子突变体文库,筛选出产色能力明显改变的克隆子并鉴定出对应的转座子插入突变基因。  结果  该突变体文库中有74个突变体表现出产灵菌红素能力的变化。其中25个突变体转座子插入发生在pigApigBpigCpigDpigH 等5个灵菌红素合成簇基因上,49个突变体转座子插入基因为灵菌红素合成基因簇之外的基因。在鉴定到的产色能力改变的突变体中,麦芽糖O-乙酰基转移酶基因突变菌株有6个,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基因突变菌株有4个,MarR家族转录因子SlyA基因突变体有3个,winged helix家族的双组分转录调控因子RstA基因突变体有3个,H-醌氧化还原酶亚基I基因突变菌株有3个,NADH-醌氧化还原酶G链基因突变菌株有3个,肽基脯氨酰异构酶B基因突变菌株有3个,其他突变基因对应的克隆子数量为1~2个。  结论  在沙雷氏菌中,除了灵菌红素合成簇基因调控灵菌红素合成,推测灵菌红素合成簇外编码相关酶、转录调控因子和一些结构蛋白的基因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在不同程度上调控了灵菌红素的合成。
资源与环境科学
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
郭伟, 但武侠, 马传芳, 孙海燕
摘要:
  目的  秸秆直接全量还田技术在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关于还田秸秆腐解过程对当季作物的直接影响及其配套技术研究较少。对秸秆与腐植酸互作效应的研究可为完善东北黑土区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  方法  在减少15%化肥常规施用量的基础上,以化肥常量施肥(CF)为对照,设置化肥减量15%增施腐植酸(HA)、化肥减量15%增施秸秆(SR)、化肥减量15%增施腐植酸和秸秆(SRH)处理,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当季玉米植株碳氮代谢的影响,以期明确秸秆还田及腐植酸对化肥减量情况下玉米生长的生理效应。  结果  秸秆还田提高了玉米叶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腐植酸提高了玉米叶片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和PEPC活性,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在PEPC活性上具有互作效应。虽然秸秆还田降低了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但腐植酸提高了SPS活性,两者均提高了蔗糖合成酶活性,且两者互作下同步提高了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促进了还原糖(RS)合成,进而提高了总可溶性糖(TSS)含量,加强了淀粉合成。秸秆还田对玉米植株氮代谢无直接影响,腐植酸对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具有正效应。  结论  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提高了化肥减量条件下玉米叶片光合效率和光合产物的贮存能力,植株氮代谢水平不低于常规施肥对照。
双孢蘑菇发酵培养料细菌多样性分析
袁滨, 柯丽娜, 连燕萍, 赵光辉, 冯伟林, 蔡为明
,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9.018
摘要:
  目的  了解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发挥的作用。  方法  以优化的复合菌渣(金针菇和杏鲍菇菌渣)作为双孢蘑菇培养料的主要成分,采用PacBio平台、高通量 16S rDNA全长测序方法,分析双孢蘑菇培养料由建堆、第一次发酵、第二次发酵过程中的7个阶段(Ag1~Ag7)的细菌群落特征。  结果  在7个阶段的发酵培养料中共获得的OUT数量分别为328、340、294、377、364、166、174个,共计715个,其中有161个 OTU 存在于发酵的7个阶段,涵盖了21 门 299 属399种的细菌。Fi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在7个阶段中丰度较高。在建堆和第一次发酵过程中Ureibacillus(解脲芽孢杆菌属)为主要优势类群,在第二次发酵过程中Limnochordaceae、S0134 terrestrial group、Thermobacillus(嗜热杆菌属)、Ruminiclostridium(瘤胃梭菌属)的相对丰度更高。在种分类水平,Ureibacillus thermophilusUreibacillus terrenus是建堆和第一次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Limnochordaceae属的菌种在第二次发酵中相对丰度最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二次发酵之前细菌种类和丰度随着发酵过程不断升高,第一次发酵和第二次发酵样本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并在二次发酵后显著降低,而且这些优势菌群主要参与物质降解,从而提高了双孢蘑菇培养料质量。  结论  通过全长测序的方法能更好地在种水平对不同发酵阶段的优势菌种进行鉴定,同时还发现了很多未分类的细菌物种,为优化发酵培养料和提高双孢蘑菇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资源 与环境科学
超级稻及其再生稻镉累积特性及安全风险研究
时鹏涛, 蒋越华, 林鹰, 李鸿, 吴凤, 王运儒, 张莉娟, 蓝唯, 秦玉燕
摘要:
  目的  研究超级稻湘两优900及其再生稻镉累积特性,探明再生稻镉安全风险。  方法  以超级稻湘两优900为研究对象,在温室大棚中进行镉(Cd)添加试验,设置0(CK)、0.2、0.4、0.8、1.2和1.5 mg·kg−1 等6个镉质量浓度处理,研究头季和再生稻根、茎、叶、稻米中Cd含量和累积规律,并进行安全风险评价。  结果  头季和再生稻各器官Cd含量随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器官Cd含量依次为:根>叶>茎>稻米;相同处理下,再生稻各器官Cd含量均低于头季。头季根系Cd含量为0.2317~0.9581 mg·kg−1,再生稻为0.2128~0.7802 mg·kg−1,较头季低5.1%~20.5%,平均降幅15.2%;头季稻茎Cd含量为0.0212~0.0846 mg·kg−1,再生稻为0.0189~0.0621 mg·kg−1,较头季稻Cd含量降低10.8%~42.6%,平均降幅29.7%;头季稻叶片Cd含量为0.0273~0.1157 mg·kg−1,再生稻叶片Cd含量为0.0245~0.0689 mg·kg−1,较头季降低10.3%~65.6%,平均降幅45.5%;头季稻米Cd含量为0.0172~0.0516 mg·kg−1,再生稻米Cd含量为0.0150~0.0312 mg·kg−1,较头季稻米Cd含量降低12.8%~53.1%,平均降低幅度33.2%,除CK外,相同Cd浓度下,头季与再生稻稻米镉含量差异显著(P<0.05)。Cd在水稻各器官中富集能力大小依次为:根>叶>茎>稻米。再生稻各器官风险系数均小于1。  结论  再生稻各器官中Cd含量均低于头季稻,头季留桩保留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根、茎没有对再生稻产生镉迁移风险,以超级稻湘两优900进行再生稻生产时,再生稻镉安全风险低于头季,是一种较常规双季种植更为安全的水稻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