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究人参根、茎叶及其根际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迁移能力。 方法 对来自吉林省3个产区的15份人参样本中元素Al、V、Cr、Cd、Pb、Mn、Co、Ni、Cu、Zn、Ba进行分析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根际土壤元素Cd、Pb、Cr、Cu、Ni、Zn进行污染评价,分析人参不同部位对其根际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特性及各元素间的相关性。 结果 人参根、茎叶及根际土壤中Al元素含量最高,根、茎叶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12.07%~58.43%,10.02%~87.96%。根际土壤中有13份样品属于安全、清洁水平,2份属于警戒级、尚清洁水平,其中Cd元素是主要污染物。茎叶和根对各元素的富集趋势相似,BCF平均值相差较大,但均表现为对Cu、Zn、Ba、Cd的富集能力较强。 结论 人参种植要采取手段监测与管控单因子污染指数值最大的Cd元素含量,避免土壤镉污染。人参根、茎叶与土壤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比较复杂,土壤中部分元素在植物吸收、转运过程中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利用T-DNA插入突变的方法揭示候选基因P0421H01.23(命名为OsPtr1,Peptite 24-48Transporter 1)的功能表达。 方法 提取水稻明恢86成花后12 d的胚乳RNA,反转录成cDNA后,进行OsPtr1基因扩增,以胚乳特异表达Gt1为启动子,构建OsPtr1基因植物过表达载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OsPtr1基因导入水稻品种日本晴,对其后代及突变体w9101进行氮代谢物测定分析;同时,构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OsPtr1基因融合表达载体,用基因枪转入洋葱表皮细胞,培养24~48 h后,用荧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观察OsPtr1基因亚细胞定位。 结果 OsPtr1基因编码蛋白定位于质膜上,该基因与氮类物质的运输有关,OsPtr1功能缺失突变体种子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含氮物质积累效率降低,过表达植株种子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含氮物质含量增加。 结论 OsPtr1基因参与水稻氮类物质的跨膜运输。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究盐胁迫对藜麦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并研究3种抗逆基因在藜麦中的响应模式。 方法 以藜麦品种Temuco为材料,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0、200、 450 mmol·L−1)处理藜麦种子和盆栽幼苗,通过测定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指标、成熟植株农艺性状、种子营养成分含量,以及SOD、 POD、BADH基因的时空表达,明确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种子品质的影响,以及3种抗逆基因对不同盐胁迫的响应。 结果 (1)在高浓度NaCl(450 mmol·L−1)胁迫下藜麦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影响种子N元素的吸收,Na+/K+比率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性显著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低浓度NaCl(200 mmol·L−1)胁迫有助于藜麦生长发育,除发芽指数下降外,种子活力指数和鲜重显著增加,各营养元素含量不受影响且略有上升,诱导SOD和POD酶活性显著增加,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别。(2)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200 mmol·L−1和450 mmol·L−1两个盐浓度下,与对照相比较均有显著增加,可溶性糖的增幅分别为68.06%和41.67%,脯氨酸含量的增幅分别为237.38%和189.97%。两者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SOD、POD和BADH三个抗逆基因在高浓度盐胁迫下表达量响应模式存在组织特异性和耐盐敏感性差异。BADH和SOD基因在根部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茎部和叶片,而POD基因则在叶片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根部最低。 结论 高盐胁迫会影响藜麦Temuco种子的营养成分,使其萌发和生长受到抑制;基因的时间动态表达水平表明,在200 mmol·L−1和450 mmol·L−1两个盐浓度下,BADH均较POD和SOD对盐胁迫的响应更为迅速和敏感,因此BADH基因的表达量水平和响应速度可作为藜麦耐盐种质筛选的标记之一。本研究对藜麦的耐盐机制的深入和耐盐种质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研究淹水对灌浆期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为玉米耐涝品种的选育和耐涝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供试材料为广西骨干自交系88M-1-8和先21A,授粉后分别进行正常水分处理(CK)和淹水处理(W),每个处理设14和18 d两个持续时间,即CK-14、CK-18、W-14和W-18,测定正常供水和淹水胁迫下玉米籽粒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蔗糖、脱落酸(ABA)含量,及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SS-I)和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评价淹水胁迫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结果 88M-1-8在W-14时籽粒蛋白、淀粉和ABA含量、SS-I和GBSS活性显著高于先21A,在W-18时可溶性糖、淀粉和ABA含量、GBSS活性显著高于先21A。2个自交系随着淹水天数的增加,籽粒中可溶性蛋白、淀粉和蔗糖含量、SS-I和GBSS活性均显著提高。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88M-1-8在W-14时蛋白、淀粉和ABA含量、SS-I活性上升幅度更大,先21A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GBSS活性上升幅度更大;88M-1-8在W-18时可溶性糖和ABA含量增幅更大,而先21A蛋白、淀粉和蔗糖含量、SS-I和GBSS活性增幅更大。利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对玉米籽粒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籽粒品质的耐涝性结果表明:W-14的88M-1-8>W-18的88M-1-8>W-14的先21A>W-18的先21A。 结论 淹水胁迫提高88M-1-8和先21A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含量、SS-I和GBSS活性。但88M-1-8和先21A对淹水胁迫的生化应答存在差异,淹水胁迫后耐涝自交系88M-1-8的SS-I和GBSS活性、淀粉和ABA含量均显著高于不耐涝自交系先21A。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88M-1-8和先21A籽粒品质的耐涝性均有所降低,但88M-1-8耐涝性仍高于先21A。因此,在涝害频发区域应选择耐涝性较强的自交系。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双孢蘑菇野生种质创新杂交菌株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成分,为利用野生种质选育营养价值更高的双孢蘑菇新菌株提供参考, 方法 以3个主栽品种为对照,测定分析了6个杂交新菌株的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并参照WHO/FAO/UNU、IOM、全鸡蛋蛋白三种氨基酸平衡模式谱,采用IOM模式评分、氨基酸评分、氨基酸比值系数、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化学评分等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结果表明,野生种质创新杂交白色菌株福蘑63每百克蛋白质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46.76 g、必需氨基酸指数94.45、必需氨基酸比例41.72%、消化率校正氨基酸得分86.73等指标在9个菌株中都是最高的。而野生种质创新杂交棕色菌株的蛋白质、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药用氨基酸、甜味氨基酸、碱性氨基酸、支链氨基酸以及多种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主栽品种。 结论 研究说明现有双孢蘑菇白色主栽品种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仍有提升的空间,可以引入营养价值相对较高的野生种质资源,基于营养成分评价开展营养品质定向杂交育种。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究苏州市常见园林树种的固碳释氧、降温增湿能力。 方法 以苏州市白鹭园13种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光合生理指标,分析植物固碳释氧、降温增湿的综合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1)13种植物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主要呈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蒸腾速率日变化主要呈单峰型。(2)单位叶面积日固碳量和释氧量最高的是榔榆(Ulmus parvifolia),分别为12.08和8.78 g·m−2·d−1,最低的是红枫(Acer palmatum 'Atropurpureum'),分别为3.50和2.54 g·m−2·d−1。单位叶面积日降温量和增湿量最高的是木槿(Hibiscus syriacus),分别为0.38 ℃和2376.15 g·m−2·d−1,红枫最低,分别为0.14 ℃和848.01 g·m−2·d−1。(3)园林植物固碳增湿量与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大气湿度(RH)、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显著正相关,与叶面水气压亏缺(Vpdl)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基于提高城市绿地碳汇功能和缓解热岛效应,在苏州地区乔木中可优选榔榆、朴树(Celtis sinensi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垂柳(Salix babylonica)、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和木槿单位土地面积日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效益差距不大。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研究黑木耳水提物(A. auricula water extract, AWE)和黑木耳粗多糖(A. auricula crude polysaccharide, ACP)溶液的流变特性,优化饮料配方,为黑木耳饮料的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方法 观了不同质量浓度和均质压力下AWE和ACP溶液的流变特性;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黑木耳饮料配方。 结果 0.3%~1.5%的AWE与ACP溶液都具有明显的剪切稀化特征,表现为“假塑性”流体,且为“非牛顿流体”;随着AWE与ACP溶液质量浓度的降低,其流动行为指数增加,稠度系数降低(P < 0.05),0.3%~ 0.6%的AWE溶液和0.3%的ACP溶液呈现稳定的流体特性。4~12 MPa均质处理显著提高0.6%的AWE和ACP溶液的流动行为指数,同时降低稠度系数,均呈现稳定的流体特性;相同均质压力下0.6%的AWE比ACP溶液的黏度更低、流动性更佳。8 MPa均质压力处理的0.6% AWE溶液的平均粒径(6.51 ± 0.02 μm)和稳定系数(0.926 ± 0.024)达到平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黑木耳饮料配方为:AWE 0.6%、冰糖6%以及柠檬酸0.1%;饮料呈浅褐色、具有黑木耳特有风味、口感细腻丝滑。 结论 0.3%~1.5%的AWE和ACP溶液均为“假塑性”流体,且为“非牛顿流体”;4~12 MPa均质提高了0.6%的AWE和ACP溶液流动性,综合考虑制备工艺的可操作性和成本,饮料加工以0.6%的AWE为生产原料,采用8 MPa作为均质压力。黑木耳饮料最佳配方为:AWE 0.6%、冰糖6%以及柠檬酸0.1%。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筛选出适宜江苏扬州地区种植的国外芍药资源,建立引种国外芍药品种综合性评价体系,从而能更好地为扬州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芍药种质资源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 方法 对引种的21个国外芍药品种适应性、植株特性和观赏性进行观测,共选取12个性状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出每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评分值并进行排名和等级划分。 结果 确定了12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其中热害指数、花姿态、鳞芽分生能力和单朵花期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0.4180、0.1496、0.1393、0.0898。依据品种综合性评价得分,将评分结果划分为3个等级,皮特布兰德等8个品种综合评分大于3.5,位列I级,适宜在扬州地区推广应用;七叶树之恋等6个品种综合评分为3.0~3.5,位列II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适量推广;花季少年等7个品种综合评分小于3.0,位列III级,不推荐在扬州地区引种栽培和推广应用。 结论 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地对国外芍药资源进行评价与分级。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发育期黄金百香果果皮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成分的组成和动态变化规律,明确关键呈味氨基酸和特征差异挥发性成分,为黄金百香果果皮的芳香调控、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等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检测不同发育期(T1~T7)果皮中的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物质,并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果 果皮中共检测出游离氨基酸(FAA)15种。呈味氨基酸中的芳香类氨基酸含量最高,在T7时达到最大值(98.48 mg·hg−1 ),占比为39.03%。OPLS-DA和TAV分析表明,胱氨酸为影响香气形成的关键呈味氨基酸。果皮中共检测出90种挥发性物质,T1~T6时期以醛类为主,T7时期以萜烯类为主。OPLS-DA和ROAV分析表明,特征差异挥发性成分有9种,其中T1~T5时期以1-辛烯-3-酮为主,其次为苯甲醛(T1~T4时期)和庚醛(T5时期),T6和T7时期以(E)-β-大马烯酮的贡献作用最大。 结论 胱氨酸是影响黄金百香果果皮香气形成的关键呈味氨基酸。黄金百香果果皮挥发性物质在不同发育期存在特异性,其中果皮着色期(T1~T5)以1-辛烯-3-酮为主,完全成熟期(T6和T7)以(E)-β-大马烯酮的贡献作用最大。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接枇杷两种树形的枝梢空间分布特点及质量差异,为高接换种丰产树形的培养提供依据。 方法 以高接换种后5年生多主枝自然圆头形和多主枝矮化开心形枇杷品种贵妃为试材,采用改进网格法进行分格定位,根据树高由下至上分为F1(树高0.0~100.0 cm)、F2(树高100.1~200.0 cm)、F3(树高200.1~300.0 cm)、F4(树高>300.0 cm)层,根据中心干距离远近设P1(内部,距离中心干0.0~100.0 cm)、P2(中部,距离中心干100.1~200.0 cm)、P3(外围,距离中心干>200. 0 cm)区。测量方格内代表性枝梢的长度、粗度、叶片数和枝角等,统计枝梢数、花穗数、枝梢抽穗率等。 结果 多主枝自然圆头形的树高、叶幕层厚、冠幅、枝梢数、花穗数、枝梢抽穗率、枝角、节间长度均大于多主枝矮化开心形;在水平方向上,两种树形的枝梢数、花穗数主要分布在P2区,其次P1区;在垂直方向上,多主枝自然圆头形枝梢主要分布在F2、F3层,多主枝矮化开心形主要在F2层。多主枝自然圆头形的枝梢抽穗率、枝梢长度、枝梢粗度均为F4>F3>F2层;F2层枝梢数、花穗数、枝梢粗度、枝角为P3>P1,F3层枝梢抽穗率、枝角、节间长度为P3> P1区。多主枝矮化开心形的枝梢数和花穗数为F2>F3层,枝梢长度、粗度为F3>F2层;F2和F3层叶片数、节间长度为P1>P3区,枝角为P3>P1区。 结论 两种树形的枝梢主要分布在次高层和次外层,多主枝矮化开心形的枝梢和花穗在冠层内分布更均匀,树冠内膛无枝梢或枝梢量少的低效或无效空间占比更少,为更高效树形。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重要的存在,其含量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土壤质量。 方法 在河南省济源市黄河小浪底生态系统定位站内选择3种人工纯林,包括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和侧柏(Platyclodus orientalis)林,采集未分解枯落物层(L层)、半分解/腐殖化枯落物层(F/H层)以及矿质土层(0~10、10~2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MBC/MBN以及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总碳、总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研究探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oil microbial biomass,SMB)与树种、土深的关系及其机理。 结果 (1)在枯落物层,3种林型的TC最高值均出现在F/H层,而TN的最高值则均出现在L层;3种林型TC和TN均表现为F/H层>L层>0~10 cm、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3种林型的DOC表现为枯落物层高于矿质土壤层,DON为矿质土壤层高于枯落物层。枯落物层3种林分之间的DOC含量均表现为栓皮栎林显著高于刺槐林,二者与侧柏林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在枯落物层,3种林型的MBC均表现为F/H层高于L层,为刺槐林>栓皮栎林>侧柏林。在矿质土层中,3种林型的MBC均为0~10 cm高于10~20 cm土层,表现为栓皮栎林>刺槐林>侧柏林,同一土层的刺槐林和栓皮栎林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枯落物层及矿质土层的MBN均表现为栓皮栎林>刺槐林>侧柏林。栓皮栎林在各个土层中均是MBN最高的树种,且与侧柏林之间差异显著(P<0.05)。(3)L和F/H层的MBC/MBN比值相差不大,而在矿质土层中,随土深增加MBC/MBN呈上升趋势。在矿质土层,3种林型MBC/MBN均表现为10~20 cm显著高于0~10 cm;在0~10 cm,3种林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10~20 cm,刺槐林显著高于侧柏林(P>0.05),而与栓皮栎林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林型的MBC均与总碳、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栓皮栎林MBC与总碳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59。刺槐林和栓皮栎林的C/N与总碳、总氮呈负相关,而侧柏林的C/N则与总碳、总氮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2和0.524。 结论 在华北低丘陵山区种植栓皮栎对土壤的生态恢复效果较好,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为探究福建省安溪县茶园土壤养分及其分布情况。 方法 在安溪县22个主要产茶乡镇随机采集茶园土壤样品243个,通过测量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并利用Fuzzy综合评估法计算出茶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以此来评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 结果 ①安溪县各乡镇茶园土壤pH值为3.79~4.97,均值为4.36,变异系数为11.51%,乡镇间茶园土壤pH差异显著(P<0.05)。②只有一个乡镇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符合Ⅰ级土壤指标(>20.00 g·kg−1)。③茶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09.70~184.70 mg·kg−1、5.34~257.21 mg·kg−1、78.18~272.20 mg·kg−1,土壤碱解氮含量均为Ⅰ级,有20个乡镇茶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均为Ⅰ级、其余各有2个为Ⅱ级。④全氮磷钾含量分别为0.38~2.05 g·kg−1、0.14~1.76 g·kg−1、4.83~24.06 g·kg−1,其中有4个乡镇茶园土壤全氮含量不符合Ⅰ级标准,为Ⅱ级和Ⅲ级各2个;有5个乡镇茶园土壤全钾含量不符合Ⅰ级标准,为Ⅱ级4个、Ⅲ级1个;而全磷只有1个乡镇符合Ⅰ级标准,Ⅱ级和Ⅲ级分别占68.18%、27.27%,乡镇间差异较大;⑤茶园IFI肥力等级中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占81.82%、4.55%、9.09%、4.55%。 结论 安溪县茶园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总体较丰富,全量养分较缺乏,尤其是全磷含量普遍不足;总体肥力等级较好,但是养分结构不均衡、空间分布不均匀。因此,建议:(1)通过增施有机肥等手段改良茶园土壤酸化;(2)适当增施含氮磷钾全量养分的矿物质,以增加全量养分储备;(3)推广测土配方技术,促进精准施肥和减肥增效。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为探究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方法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旋耕15 cm、深松30 cm、粉垄30 cm、粉垄50 cm、粉垄30 cm结合覆膜和粉垄50 cm结合覆膜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容重,玉米根数、根长和根体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结果 粉垄耕作可提高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尤其粉垄耕作结合覆膜处理显著提高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地温14.14%~23.75%和14.34%~25.90%。粉垄耕作处理显著降低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及成熟期25~30 cm、45~50 cm土壤容重1.91%~3.09%、2.91%~5.21%,显著增加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玉米根数、根长和根体积13.21%~47.55%、7.14%~38.83%和20.63%~110.04%。粉垄耕作结合覆膜处理显著提高玉米产量11.12%~16.29%,其中粉垄30 cm结合覆膜处理玉米产量最高。 结论 在试验条件下,粉垄耕作结合覆膜处理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其中粉垄30 cm结合覆膜措施是较适宜的耕作模式。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以南方酸性土壤连续8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分蘖期与成熟期土壤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 方法 定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化肥+无秸秆还田(CK)、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CKS)、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10%钾肥(S1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20%钾肥(S20)和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30%钾肥(S30)。利用Guppy土壤磷素连续浸提法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测定土壤磷素组分和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数据。 结果 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Guppy土壤磷分级中可利用磷组分NaHCO3-Pi的含量(P<0.05),其中S10、S20处理较CK处理提升了5.88%~8.73%;中等可利用磷组分中NaOH-Pi为南方酸性稻田土壤最主要的磷素形态,含量为154.03~202.11 mg·kg−1。同时,秸秆还田还显著影响了土壤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丰度,其中无机磷溶解基因pqqC对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响应更为明显。秸秆还田条件下磷循环功能基因(如phnW、phnO、pqqB、pqqC)促进了盐酸磷和残余磷向可利用磷库的活化,appA、phnX、ppx基因参与了稳定态磷的活化过程,NaOH-Pi为关键的过渡态磷素,参与长期的磷素转化过程。此外,土壤有机碳和pH是决定功能基因丰度的主要影响因子。 结论 秸秆还田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稻田土壤磷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促进了南方酸性稻田土壤磷素转化过程。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以我国南方典型赤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双季稻区晚稻季土壤N2O排放特征及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南方稻田N2O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15年设置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计5个处理:(1)CK,化肥+无秸秆还田;(2)CKS,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3)S1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10%钾肥;(4)S2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20%钾肥;(5)S3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30%钾肥。采用密闭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及宏基因组测序对气体和土壤微生物进行检测。 结果 稻田土壤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期;较CK处理,秸秆还田各处理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N2O累计排放量,其中,S30处理的N2O累计排放量最低,为0.09 kg·hm−2,其全球增温潜势也最低;硝化过程中,氨氧化细菌(amoA和amoB)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的优势菌属均为甲基孢囊菌属;反硝化过程中,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芽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丰祐菌属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细菌属中均占据主导地位;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嗜甲基菌属和甲基营养型反硝化菌属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细菌属中均占据主导地位;分蘖期,土壤N2O排放量与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甲基营养型反硝化菌属呈显著负相关、与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沙壤土杆菌属呈显著正相关;成熟期,土壤N2O排放量与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水生细菌属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论 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N2O排放,AOB(amoA)和AOB(amoB)的甲基孢囊菌属是氨氧化过程的优势菌属,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芽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丰祐菌属,和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嗜甲基菌属及甲基营养型反硝化菌属是反硝化过程的优势菌属。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9.018
摘要:
目的 了解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发挥的作用。 方法 以优化的复合菌渣(金针菇和杏鲍菇菌渣)作为双孢蘑菇培养料的主要成分,采用PacBio平台、高通量 16S rDNA全长测序方法,分析双孢蘑菇培养料由建堆、第一次发酵、第二次发酵过程中的7个阶段(Ag1~Ag7)的细菌群落特征。 结果 在7个阶段的发酵培养料中共获得的OUT数量分别为328、340、294、377、364、166、174个,共计715个,其中有161个 OTU 存在于发酵的7个阶段,涵盖了21 门 299 属399种的细菌。Fi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在7个阶段中丰度较高。在建堆和第一次发酵过程中Ureibacillus(解脲芽孢杆菌属)为主要优势类群,在第二次发酵过程中Limnochordaceae、S0134 terrestrial group、Thermobacillus(嗜热杆菌属)、Ruminiclostridium(瘤胃梭菌属)的相对丰度更高。在种分类水平,Ureibacillus thermophilus和Ureibacillus terrenus是建堆和第一次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Limnochordaceae属的菌种在第二次发酵中相对丰度最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二次发酵之前细菌种类和丰度随着发酵过程不断升高,第一次发酵和第二次发酵样本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并在二次发酵后显著降低,而且这些优势菌群主要参与物质降解,从而提高了双孢蘑菇培养料质量。 结论 通过全长测序的方法能更好地在种水平对不同发酵阶段的优势菌种进行鉴定,同时还发现了很多未分类的细菌物种,为优化发酵培养料和提高双孢蘑菇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索早熟和晚熟品种、浅生槽定向栽培和传统栽培连作山药田根腐线虫的发生动态及山药连作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以期为山药根腐线虫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以早熟品种永丰淮山传统栽培田、晚熟品种泰和竹篙薯浅生槽定向栽培田和传统栽培田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品种山药生长特点定期采集土样,采用贝尔曼漏斗法对土壤线虫进行分离,利用线虫形态学特征将线虫鉴定到属,并进行计数,分析线虫群落随着山药生长在土壤中的变化特征。 结果 永丰淮山和竹篙薯田土壤根腐线虫种群数量分别从6月和8月之后开始急剧增加,至10月达到高峰。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方式山药田土壤分别共分离到9属、13属和12属线虫,且线虫群落均主要由食细菌类线虫和植物寄生类线虫组成。10月土壤中根腐线虫相对丰度急剧增加的同时,永丰淮山土壤中食细菌类线虫拟丽突线虫属Acrobeloides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93.55%,而泰和竹篙薯浅生槽定向栽培和传统栽培土壤中食细菌类线虫小杆线虫属Rhabditis相对丰度分别显著降低52.80%和75.99%。此外,泰和传统栽培田土壤中拟丽突线虫属的相对丰度也大幅降低96.01%。对线虫生态指数分析表明,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方式山药田的不同时期土壤线虫生态指数表现不同,但10月时连作土壤线虫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瓦斯乐思卡指数WI均显著降低。 结论 10月是根腐线虫发生的关键期,其相对丰度的急剧增加会打破土壤生态原有的平衡状态,导致土壤食细菌类线虫相对丰度、线虫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以及土壤健康程度均大幅下降,对土壤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针对在自然条件下水稻叶片病虫害的识别效率不高、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探索基于ResNet深度学习网络的水稻叶片病虫害识别模型(ResNet50-CA)。 方法 在ResNet-50的残差卷积模块下引入坐标注意力机制(CA),采用 LeakyReLU 激活函数替代 ReLU 激活函数,使用3个3×3的卷积核替换ResNet-50模型首层卷积层中的7×7卷积核。 结果 在使用传统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水稻叶片病虫害研究发现,ResNet-50能够较好地平衡识别准确率和模型复杂度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在ResNet-50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用改进后的网络通过微调参数进行水稻叶片病虫害对比性能试验,研究发现在批量尺寸为16和学习率为0.0001时,ResNet50-CA获得最高的识别准确率(99.21%),优于传统的深度学习算法。 结论 改进后的网络能够提取出水稻病虫害更加细微的特征信息,从而取得更高的识别准确率,为水稻叶片病虫害识别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明确福建省三明地区蓝莓枝枯病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集受害蓝莓枝条样品,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针刺法进行致病性测定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利用形态学特征并联合分子生物学,明确致病菌的分类地位。 结果 从病组织中分离获得菌株KW1-4,将其回接至健康蓝莓枝条后,接种部位出现干枯病斑,再次分离获得的菌株与接种菌株一致,表明该菌株是引起蓝莓枝枯病的病原菌。菌株KW1-4菌落圆形,白色至灰色,有2种类型分生孢子,α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梭形,具2个明显油球,(4.77~7.63)µm×(1.55~2.71)µm,β型分生孢子线形,无油球,(11.95~19.65)µm×(1.05~1.94)µm。采用ITS,TEF1-ɑ,β-tubulin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KW1-4与Diaporthe australiana聚在同一分支。对比形态学特征,确定菌株KW1-4为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australiana。 结论 引起福建省三明市蓝莓枝枯病的病原菌是Diaporthe australiana,本研究首次报道Diaporthe australiana能够侵染蓝莓枝条。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研究环境因子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生长适应性的影响,旨在探究该害虫快速入侵及适应新环境的生理机制。 方法 测定不同地理区域的形态指标、不同温度下的形态指标、呼吸强度、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取食不同寄主的形态指标、解毒酶(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多酚氧化酶)活性。 结果 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形态指标与纬度呈现负相关的趋势;温度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呼吸强度和体内的保护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20 ~30 ℃范围内,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呼吸速率和保护酶活性相对稳定,当超过30℃时,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呼吸速率显著上升,但是保护酶活性显著下降;当低于20℃时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呼吸速率显著下降,保护酶活性也显著下降。不同寄主对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的解毒酶活性和形态指标也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取食巨园桉DH201-2的桉树枝瘿姬小蜂形态指标与4种解毒酶(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多酚氧化酶)的平均活性均高于取食窿缘桉的桉树枝瘿姬小蜂相应的指标。 结论 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形态大小与纬度呈现负相关的趋势,该害虫的适宜温区是20 ~30 ℃,取食巨园桉的形态指标和解毒酶活性均高于取食窿缘桉的。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研究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仔鱼的饥饿耐受能力及最佳投喂时间,为其仔鱼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15.2~16.4℃条件下,研究新疆裸重唇鱼仔鱼在饥饿胁迫下的形态发育、生长及存活率等的变化,通过记录饥饿组仔鱼每日的初次摄食率,测定其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PNR)。 结果 新疆裸重唇鱼仔鱼7日龄开口摄食, 12~13日龄卵黄囊消失,混合营养期5~6 d。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5%,11日龄达到初次摄食率的最大值100%;17日龄后下降至50%,到达PNR,仔鱼从孵化到具有初次摄食能力大概经过10 d的时间。9日龄前,两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0.05),12日龄后饥饿组仔鱼全长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组仔鱼负增长并出现生理性萎缩。饥饿组仔鱼进入PNR后,因饥饿出现身体扭曲、畸形,死亡率逐渐升高,至25日龄死亡率达100%。 结论 在水温15.2~16.4℃下,新疆裸重唇鱼具有一定的耐受饥饿能力,其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11日龄。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克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过氧化物还原酶4基因(Pc-prx4),分析Pc-prx4基因的正常组织表达以及细菌刺激后的相对表达情况,分析其抗氧化功能,为Pc-prx4在病原刺激后的先天免疫机制以及抗氧化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Pc-prx4为目的基因,通过相关网站和软件(Expasy、Translate tool、SMART、Expasy ProtParam tool、BLASTx、MEGA-X)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检测Pc-prx4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鲶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刺激下的表达量;通过构建表达菌株、诱导纯化rPc-PRX4蛋白,对重组蛋白进行抗氧化功能研究。 结果 Pc-prx4开放阅读框744 bp,编码247个氨基酸,含有烷基氢过氧化物还原酶(AhpC)结构域、巯基特异性抗氧化结构域和1-Cys prx过氧铁氧酶的C末端结构域;Pc-PRX4蛋白分子式为 C1249H1934N330O357S10,分子量为27.61 kDa,理论等电点(pI)为5.88,N端存在信号肽区域,C端存在1-Cys过氧化物还原蛋白结构域。Pc-prx4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所表达,其中血淋巴的表达量最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鲶爱德华氏菌刺激下,Pc-prx4基因在血细胞、肝胰腺、鳃、肠组织中表达均呈现整体升高的趋势。在保护质粒DNA抗氧化缺刻试验中,rPc-PRX4表现出抗氧化性,并随着重组蛋白浓度的升高,抗氧化效果越明显。 结论 Pc-prx4基因属于1-Cys prx,在血细胞中高表达,参与调节金黄色葡萄球菌、鲶爱德华氏菌刺激下的机体免疫应答过程,rPc-PRX4蛋白还具有与浓度大小相关的抗氧化功能,该基因参与免疫过程的调节和保护机体进行抗氧化的功能。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讨较大程度降低饲粮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水平后添加必需氨基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对断奶仔猪肠道代谢产物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方法 试验选用192头、日龄(26±2) d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平均初始体重为(6.96±0.29) kg,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试验期16 d。组I为对照组,饲粮CP水平为21.16%;组II 为低CP饲粮组,饲粮CP水平为15.97%,补充必需氨基酸(L-赖氨酸、DL-蛋氨酸、L-苏氨酸、L-色氨酸、L-缬氨酸、L-异亮氨酸);组III在组II 基础上添加1.50%谷氨酸(Glu);组IV在组II 基础上添加1.50% Glu和1.00%精氨酸(Arg)。于正式试验期第11~13 d测定各处理断奶仔猪肠道代谢产物成分及微生物群落组成。 结果 组II 、组III和组IV断奶仔猪粪样腐胺和亚精胺含量均显著低于组I(P<0.05),组II、组III和组IV间差异不显著(P>0.05),尸胺含量组II 和组III显著低于组I和组IV(P<0.05),组I显著低于组IV(P<0.05),组II 和组III间差异不显著(P>0.05)。粪样乙酸和丙酸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丁酸含量组II 、组III和组IV显著高于组I(P<0.05),组II 、组III和组IV显间差异不显著(P>0.05)。仔猪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组II 、组III和组IV显著高于组I(P<0.05)。仔猪粪样菌群组成在门分类水平上,组II 、组III和组IV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组I(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组I(P<0.05)。在科属分类水平上,各组菌群组成亦有较大差异,组II 、组III和组IV梭菌目下未明确的科和梭菌目下未明确的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组I(P<0.05),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丁酸球菌属(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显著低于组I(P<0.05),组IV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组I(P<0.05),组IV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和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低于组I(P<0.05)。 结论 将饲粮CP水平从21.16%降低至15.97%,平衡重要必需氨基酸并补充Glu+Arg,能降低断奶仔猪肠道生物胺含量,提高丁酸含量,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肠道菌群组成。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氨基肽酶( pAPN )是猪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侵染的主要受体,验证pAPN和唾液酸神经氨酸酶(NEU3)双基因对猪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入侵机制的影响。 方法 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猪睾丸细胞(ST)的pAPN和NEU3两个基因。经过病毒感染试验,测定敲除pAPN和NEU3两个目标基因的ST细胞对病毒的侵染变化以及病毒拷贝数的变化、细胞病变改善,同时监测病毒侵染后纤连蛋白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敲除pAPN和NEU3两个目标基因的ST细胞,明显减轻TGEV侵染引起的细胞病变,TGEV的拷贝数也出现明显下降。此外,同样滴度的TGEV侵染pAPN和NEU3双基因敲除ST细胞后,诱导ST细胞的免疫应答物IFNβ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野生型ST细胞组。 结论 pAPN和NEU3双基因的敲除,明显降低了ST细胞中的TGEV病毒拷贝数,同时也减少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这个结果证实细胞中的pAPN和NEU3双基因可作为将来养猪生产中抗病毒治疗及抗病品种选育的靶基因。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咖啡枯落物与果皮等废弃物覆盖对咖啡幼苗生长与光合的影响,为咖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咖啡生产过程节本增效提供论基础。 方法 以1年生咖啡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对照(C)、咖啡枯落物覆盖(L)、果皮覆盖(P)以及枯落物与果皮混合覆盖(LP)4个盆栽试验处理,探究不同覆盖措施对咖啡叶片光合特性与碳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咖啡枯落物覆盖显著提高咖啡比叶面积45.46%,却不影响土壤微环境以及植株叶片光合速率等指标;咖啡果皮覆盖显著降低咖啡株高12.11%,并且通过降低土壤温度以及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提升咖啡叶片净光合速率78.33%、呼吸速率109.34%、总光合速率91.72%、净水分利用效率80.54%以及总水分利用效率104.95%,但是咖啡果皮覆盖对咖啡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碳利用效率等光合指标的影响较小;不同咖啡废弃物覆盖下的咖啡叶片光合能力综合评价为P>LP>L>C。 结论 咖啡果皮单独覆盖下咖啡幼苗的生长以及其光合能力高于其他处理。咖啡果皮废弃物覆盖有助于促进咖啡植株健康生长以及咖啡生产环节的节本增效。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旨在为盐碱地改良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吉林西部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农耕水田(N1)、农耕旱田(N2)、湿地(S)、盐碱荒草地(C)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 结果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N1:9.70~16.27 g·kg−1、N2:3.85~11.58 g·kg−1、S:2.14~2.97 g·kg−1、C:5.25~11.24 g·kg−1,全氮含量为N1:1.83~2.32 g·kg−1、N2:0.45~0.76 g·kg−1、S:0.34~1.28 g·kg−1、C:0.88~2.04 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并呈现出伴随土层加深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脲酶与碳氮比呈极显著相关(P<0.01),碱性磷酸酶与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全氮呈显著相关(P<0.05),过氧化氢酶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主要受土壤pH值和容重调控,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调控。 结论 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在垂直土层上呈现表层土壤高于深层土壤的规律性分布;农田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物质累积量和肥力优于湿地和草地,证明农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盐碱土壤的肥力及微生物活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小麦渍害是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研究孕穗期不同渍害时长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小麦孕穗期的耐渍性机理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中麦895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孕穗期渍害时长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 (1)孕穗期发生渍害,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渍害时长越久,叶片SPAD值下降程度越大;受害越重的叶片SPAD值下降幅度越大,倒二叶较同期的旗叶受害严重。(2)小麦的CAT、SOD和POD等抗氧化物酶的酶活性在渍害期间呈现“ ∧ ”型变化趋势,活性氧(ROS)含量在渍害前期有降低或缓慢增加现象,而在渍害后期呈急剧升高趋势。(3)孕穗期短期内渍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要素有小幅度增加现象,这可能是小麦的应激反应所致。(4)孕穗期渍害对小麦株高无显著影响,长期渍害导致小麦产量显著下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降低是引起小麦减产的主要因子;在渍害15 d后,中麦895和扬麦16的单株产量分别较CK降低了51.47%和43.99%。 结论 孕穗期渍害显著降低了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破坏了植株体内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系统之间的平衡,过量积累的活性氧致使细胞脂膜过氧化,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传输和积累,使小麦生物量大幅降低,从而导致籽粒灌浆不足,造成空粒、瘪粒和无效穗数显著增多,最终造成小麦减产。此外,在整个渍害胁迫过程中,供试的2个小麦品种的耐渍性强弱表现为:扬麦16>中麦895。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毕克齐山药中内源激素含量与淀粉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相关性,以及与其相关合成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探究毕克齐山药块茎膨大的机理。 方法 以毕克齐山药5个不同生长期块茎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茉莉酸、玉米素、异戊稀基腺苷这6种内源激素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方法测定水杨酸含量。 结果 内源激素生长素(IAA)、玉米素(ZR)、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含量与山药块茎形态指标正相关;内源激素赤霉素(GA3)、异戊稀基腺苷(IPA)含量与形态指标负相关;内源激素IAA含量与山药块茎周长和块茎直径显著正相关;内源激素GA3含量与块茎长度显著负相关;与IAA相关的基因与内源激素IAA含量显著负相关 结论 内源激素IAA、ZR、ABA、JA和SA促进山药块茎膨大;内源激素GA3、IPA抑制山药块茎生长;内源激素IAA促进山药增粗;内源激素GA3抑制其伸长生长;与IAA相关的基因的下调表达对IAA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即正调控内源激素IAA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