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食品科学
南方山葡萄加工品质提升与酿造工艺优化
林玫, 苏昊, 李维新, 张怡, 任香芸, 林晓姿, 郑春凤
摘要:
  目的  在葡萄的品质提升和工艺优化这两个维度上,研究了GS-1叶面肥对紫秋山葡萄营养品质,以及不同工艺参数对葡萄酒口感的影响,从而为酿造出优质的山葡萄酒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方法  在葡萄转色期后分三次喷施不同浓度的GS-1叶面肥,定期检测紫秋山葡萄总酸、总糖含量的变化,计算糖酸比(成熟度系数),明确紫秋山葡萄的最佳加工采收期;葡萄采收后,通过比较不同叶面肥浓度对紫秋山葡萄果实原花青素、游离花色苷、总酚、总类黄酮等主要营养品质的影响,确定GS-1叶面肥的最佳施用浓度;以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为评判标准,对菌种、发酵温度、时间、接种量四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山葡萄酒的发酵工艺。  结果  (1)紫秋山葡萄在福建闽南地区适宜的加工采收日期为9月下旬,其采收成熟度系数(M值)可以达到21以上;(2)紫秋山葡萄在喷施300倍GS-1叶面肥后可显著提升营养品质,其总糖、原花青素、游离花色苷、总酚、总类黄酮的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3.79%、26.99%、35.41%、13.91%、24.12%;(3)优化紫秋山葡萄酒发酵的工艺参数,即菌种为JP2酿酒酵母,发酵温度为24 ℃,接种量为1%,发酵时间为10 d。  结论  喷施GS-1叶面肥和成熟度监测,可以提升闽南地区紫秋山葡萄的品质;紫秋山干红葡萄酒酿造工艺的优化,为紫秋山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不同植物来源特种蜂蜜生物活性评价
韩凌云, 张国志, 刘瑶, 李珊珊, 胡福良
摘要:
  目的  蜂蜜具有甘甜的滋味与良好的营养价值,近年来受到了食品、医药界的广泛关注。特种蜂蜜不仅拥有来自于植物的药用特性,也展现出了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抗菌活性。目前,对于中国特种蜂蜜的比对研究还相对较少,其开发利用仍有巨大的潜力与空间。  方法  检测分析33种不同植物来源的特种蜂蜜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活性,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 FRAP 总抗氧化能力检测法对蜂蜜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使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样品的抗菌活性。  结果  所有蜂蜜样品的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在33种蜂蜜中,米团蜜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板栗蜜、藿香蜜也表现良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抗菌能力最强的分别为茴香蜜和枸杞蜜。此外,蜂蜜的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抗菌能力的相关性不显著。  结论  米团、茴香、藿香蜂蜜等是具有优良生物活性的特种蜂蜜,它们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和价值;本研究结果也可为当前蜂蜜消费市场等级评定提供依据。
综述
南方滨海沙地耐盐植物种类及其生态修复应用研究进展
王思凡, 刘芳, 林文波, 郭萍萍, 王英姿, 郭秀妹, 袁宗胜
摘要:
阐述我国南方滨海地区地理特征,把耐盐植物按照不同生活型进行划分,梳理主要耐盐植物种类,分析不同生活型下耐盐植物生活习性和种植特点。从重金属污染、有机化合物污染、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水体富营养化5个方面,论述耐盐植物结合其它修复材料在滨海生态修复中的作用以及应用潜力,并指出滨海盐沙地生态修复研究存在的问题。从植物耐盐性研究、耐盐植物引种筛选、新修复材料与植物结合应用和多种耐盐植物互作体系建立等方面提出了滨海盐碱生态修复研究方向,以期为滨海盐碱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思路。
园艺科学
基于Logistic生长模型的多指标钦蜜9号百香果成熟阶段的判别
林钒, 陈登捷, 张德晖, 何金成
摘要:
  目的  为探究夏季百香果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规律,并对百香果成熟阶段进行判别。  方法  采用钦蜜9号百香果作为试材,测定其横径、纵径、固酸比、可食率、果皮厚度、硬度等理化指标,利用Logistic生长模型分析理化指标随有效积温增长的变化规律,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百香果成熟度进行定量评价,最终划分成熟阶段。  结果  通过观测并记录百香果生长过程,发现其纵径、横径变化趋势符合“慢-快-慢”的生长曲线,分析得出百香果在有效积温达到440 ℃·d时,基本完成果实膨大。随后以固酸比、可食率、果皮厚度、硬度为品质指标,其中固酸比与可食率指标呈现S型增长趋势,果皮厚度与硬度呈现三次函数下降趋势,并且品质指标与有效积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百香果成熟度评价指标IM,采用Logistic生长函数建立百香果成熟度数学模型,模型拟合优度达99.25%,计算得出t1 t2t3 三个生长分界点。最终确定有效积温为475~736 ℃·d时,果实处于果肉增重阶段;有效积温为736~997 ℃·d时,果实处于转色阶段;有效积温为997~1200 ℃·d时,果实处于成熟阶段。  结论  本研究量化分析了百香果成熟度,能够较好划分果肉增重期、转色期、成熟期三个成熟阶段,为百香果适时机械化采摘与贮藏管理提供研究基础。
生物炭添加对干旱胁迫下福建柏幼苗生理特性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世祥, 蔡星, 吴文秀, 刘晓颖, 荣俊冬, 郑郁善, 陈礼光
摘要:
  目的  探究干旱胁迫下外源增施生物炭对福建柏苗木生理特性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以一年生福建柏幼苗为试材,在土壤中分别添加20、50、80g·kg−1的玉米秸秆生物炭(T1、T2、T3),将不含生物炭的处理为对照(CK),分析不同添加量的生物炭对干旱胁迫下福建柏幼苗生长、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  结果表明:(1)生物炭的施加显著提升了福建柏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P<0.05),T2处理下对福建柏株高、地径及单株生物量的积累促进效果最佳。(2)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各组间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在胁迫42 d时达到最大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56 d 时达到最大值。总体表现为:T2>T1>T3>CK,且以T2处理下效果最佳。T2处理下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与同期的CK相比增加了50.7%、127%、54.4%。(3)生物炭的施加显著提升了干旱胁迫下的土壤酶活性(P<0.05),在胁迫70 d时各组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蔗糖酶活性在胁迫42 d时达到最大值;蔗糖酶在胁迫56 d时达到最大值。各组间差异总体表现为T2>T1>T3>CK,且以T2处理最佳。  结论  干旱胁迫下施用50g·kg−1生物炭量的试验处理最有利于福建柏苗木生长、抗逆生理及土壤酶活性的提高,但当生物炭施用量过高时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保罗蓝睡莲花器官转录组SSR的分布及其序列特征分析
毛立彦, 黄秋伟, 於艳萍, 丁丽琼, 蔡元保, 黄歆怡, 覃茜, 苏群, 农晓慧, 朱天龙, 龙凌云
摘要:
  目的  通过解析保罗蓝睡莲花转录组数据的SSR位点特征信息,开发新的表型相关的SSR标记,为睡莲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热带睡莲保罗蓝不同花器官部位(雌蕊、雄蕊、花瓣)的转录组数据为背景材料,用MISA软件检索序列的SSR位点,采用Excel对位点特征进行分析作图,Primer 3.0软件设计引物,TP-M13-SSR PCR筛选引物。  结果  在花器官转录组的39079条Unigenes中共检测到12365个SSR位点,位点发生频率为31.64%,平均每5.79 kb出现1个SSR位点。SSR位点的重复类型主要为二核苷酸重复碱基,占SSR位点总数的71.85%,优势重复类型为AG/CT,占碱基总数的61.34%;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碱基,为26.10%,优势重复类型是AAG/CTT,占比8.30%。SSR碱基重复次数在5~20次,序列长度为12~30 bp,平均长度18.38 bp。引物设计获得9212对引物,从中随机挑选100对进行PCR扩增验证,筛选出9对多态性好的引物,可将12份睡莲种质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35时聚为3支。  结论  热带睡莲保罗蓝花器官转录组中的SSR位点分布频率高、类型丰富,多态性较高,具较大的应用潜力。开发的9对SSR引物可将12份种质有效分开,进一步丰富了睡莲现有SSR标记,可为睡莲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科学参考。
种茎直接补种对宿根蔗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蒋柱辉, 周慧文, 闫海锋, 梁学优, 宋石, 韦志英, 覃磊, 熊发前, 游建华, 丘立杭
摘要:
  目的  探究种茎直接补种对宿根蔗3年延长年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广甘蔗种茎直接补种延长宿根年限新技术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广西蔗区3个主栽品种桂柳2号(GL2)、桂糖44号(GT44)和粤糖00236(YT236)的第3年宿根蔗(即种植第4年)作为被补种群体,利用桂辐98-296 (GF296)种茎对其栽种地块的缺株断垄蔗畦进行直接补种处理,以未补种群体为各自对照(CK),在宿根第3年、第4年、第5年的收获期,分别测定补种和未补种处理甘蔗的重要农艺性状和蔗糖分,并计算经济效益。  结果  桂柳2号(GL2)、桂糖44号(GT44)和粤糖00236(YT236)经补种的群体有效茎数目显著高于未补种处理群体(CK);补种处理中的GL2群体、GT44群体和YT236群体和它们相对应的CK产量均随宿根年限延长而减少,经补种后的群体产量随宿根年限延长而增加,宿根蔗原种GL2、GT44、YT236与它们的对照群体相比,在不同宿根年份间的株高、茎径和单茎重等指标也存在差异。未经补种的GL2、GT44和YT236群体的有效茎数目与宿根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为−0.907、−0.931、−0.756;产量同样与宿根年限的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为−0.915、−0.905、−0.930;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经补种后,宿根年限与产量和有效茎数目不再呈现负相关性,表明补种后甘蔗宿根年限能够延长;同时经补种后GL2、GT44和YT236群体的经济效益也有所增加,它们的3年宿根时期总计增加净收入分别为48120.8046765.8042398.60元·hm−2  结论  GF296种茎直接补种能有效延长3年宿根年限,显著增加被补种群体的经济效益,适宜大面积推广。该研究结果为构建高产和稳产群体、发挥甘蔗宿根潜力、实现稳产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种茎直接补种对宿根蔗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分析的影响
蒋柱辉, 周慧文, 闫海锋, 梁学优, 宋石, 韦志英, 覃磊, 熊发前, 游建华, 丘立杭
摘要:
  目的  探究种茎直接补种对宿根蔗3年延长年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广甘蔗种茎直接补种延长宿根蔗生产年限新技术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广西蔗区3个主栽品种桂柳2号(GL2)、桂糖44号(GT44)和粤糖00236(YT236)的第2年宿根蔗作为被补种群体,利用桂辐98-296(GF296)种茎对其栽种地块的缺株断垄蔗畦进行直接补种处理,以未补种群体为各自对照(CK),在宿根蔗第3年、第4年、第5年的收获期,分别测定补种和未补种处理甘蔗的农艺性状和蔗糖分,并计算经济效益。  结果  GL2、GT44和YT236经补种后有效茎数目目均显著高于CK,CK产量随宿根年限延长而减少,经补种后的群体产量随宿根年限延长而增加,在其他农艺性状的指标上无显著差异。未经补种的GL2、GT44和YT236群体的有效茎数目与宿根年限的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为−0.907、−0.931、−0.756;产量同样与宿根年限的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为−0.915、−0.905、−0.930;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经补种后,宿根年限不与产量和有效茎数目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了补种后甘蔗宿根年限能够延长;同时经补种后GL2、GT44和YT236群体的经济效益也有所增加,它们的3年宿根时期总计增加净收入分别为48120.80、46765.80、42398.60元·hm−2  结论  GF296种茎直接补种能有效延长3年宿根年限,从经济效益对比而言是划算的,适宜大面积推广。研究结果为构建高产和稳产群体、发挥甘蔗宿根潜力、实现稳产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植物保护
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王荣波, 石茗月, 徐月华, 刘裴清, 卞润恬, 李本金, 翁启勇
摘要:
  目的  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  方法  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型菌株对峙培养来测定其交配型,利用菌丝生长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  结果  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所分离病原菌均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交配型测定发现,所分离的125个芋疫霉菌株中,122个为A2交配型,3个为A1A2交配型;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8%甲霜灵对芋疫霉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146±0.032 μg·mL−1;95%烯酰吗啉、98%氟吡菌胺和94%氰霜唑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介于(0.239±0.011)~(0.713±0.088) μg·mL−1;而95%嘧菌酯的抑菌活性最低,EC50值为23.447±3.666 μg·mL−1  结论  福建省芋疫霉以A2交配型为优势群体,甲霜灵、烯酰吗啉、氟吡菌胺和氰霜唑可作为芋疫病高效防控的轮换使用药剂。
内蒙古赤峰地区辣椒病毒种类鉴定及其遗传进化特征
周艳芳, 王秀芝, 张晓梅, 罗香文, 刘泽红, 崔聪聪, 孟令强, 孙军玲
摘要:
  目的  系统检测内蒙古赤峰市辣椒主产区病毒发生种类,并分析病毒的遗传分化情况,以期为该地区辣椒病毒病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内蒙古赤峰地区4个辣椒主产区采集疑似病毒侵染的辣椒样本47份,采用s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常规RT-PCR检测,明确侵染辣椒的病毒种类及复合侵染情况;采用常规Sanger测序测定常规RT-PCR扩增片段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  结果  内蒙古赤峰地区4个辣椒主产区辣椒混合病样的sRNA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6种病毒,常规RT-PCR共验证到其中4种病毒;4个地区病毒种类存在明显差异,松山区城子乡优势种类为BBWV2和PVY,喀喇沁旗锦山镇为PVY和PMMoV;宁城县和喀喇沁旗西桥镇为BBWV2;复合侵染类型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为主,复合侵染率最高达61.54%。对测定的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赤峰地区4个辣椒产区的PMMoV和BBWV2存在遗传分化,PVY可能出现了新的遗传型。  结论  内蒙古赤峰地区不同辣椒主产区发生的病毒种类、检出率和病毒复合侵染种类均存在明显差异。
6类茶叶中15种农药残留过程中产生的基质效应研究
陈璐, 李怀平, 王顾希, 唐祥凯, 冯德建, 魏雨婷
摘要:
  目的  对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6类茶叶中15种农药残留过程中产生的基质效应进行分析,并就日常检测中常见批量样品同时处理时可采用的替代基质进行探讨。   方法  茶叶样品经QuEChERS前处理,配制质量浓度在0.01~0.32 mg·L−1的溶剂标准曲线和基质标准曲线,经GC-MS/MS测定后计算基质效应。  结果  6类茶叶中15种农药检测过程中均产生增强基质效应,其中以增强强基质效应为主,基质效应区间范围1.35%~411.58%, 强、中、弱基质效应分别为73.33%、23.33%、3.33%。以红茶为替代基质测定15种农药时,主要以产生增强弱基质效应为主,整体区间范围为|0.62%|~|59.22%|,强中弱基质效应分别为1.33%、14.67%、84.00%;以混合茶叶为代表基质测定15种农药时,主要以产生抑制弱基质效应为主,整体区间范围为|0.09%|~|48.09%|,强中弱基质效应分别为0、13.33%、86.67%。  结论  茶叶样品基质复杂,在农残检测时使用基质标曲分析可降低基质效应,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使用混合茶叶样品作为替代基质配制基质标曲对茶叶农残进行定量分析时,可有效提高批量样品的分析效率。
动物科学
猪伪狂犬病毒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谢明杰, 康龙滨, 陈秋勇, 吴学敏, 王隆柏, 周伦江, 刘玉涛
摘要:
  目的  基于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 RAA)技术,建立一种猪伪狂犬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 PRV)快速检测方法。  方法  根据PRV gE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优化扩增体系,建立PRV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检测方法,检验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应用该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  该方法在43 ℃恒温反应23 min即可完成PRV核酸扩增,最低检出限为111 copies·μL−1;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 Po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 PCV2)、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3, PCV3)均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显示,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40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RV阳性率为15%(6/40),检测结果与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一致。  结论  成功建立了简便快速、高效准确的PRV实时荧光RAA检测方法,为PRV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氨基肽酶(pAPN)和唾液神经氨酸酶(NEU3)敲除对TGEV病毒侵染的影响
李兆龙, 丰志华, 张冰晨, 方舟, 梁旺旺, 陈文志
摘要:
  目的   氨基肽酶( pAPN )是猪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侵染的主要受体,验证pAPN和唾液酸神经氨酸酶(NEU3)双基因对猪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入侵机制的影响。   方法   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猪睾丸细胞(ST)的pAPNNEU3两个基因。经过病毒感染试验,测定敲除pAPNNEU3两个目标基因的ST细胞对病毒的侵染变化以及病毒拷贝数的变化、细胞病变改善,同时监测病毒侵染后纤连蛋白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敲除pAPNNEU3两个目标基因的ST细胞,明显减轻TGEV侵染引起的细胞病变,TGEV的拷贝数也出现明显下降。此外,同样滴度的TGEV侵染pAPNNEU3双基因敲除ST细胞后,诱导ST细胞的免疫应答物IFNβ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野生型ST细胞组。   结论   pAPNNEU3双基因的敲除,明显降低了ST细胞中的TGEV病毒拷贝数,同时也减少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这个结果证实细胞中的pAPNNEU3双基因可作为将来养猪生产中抗病毒治疗及抗病品种选育的靶基因。
作物科学
高产优质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3号的选育
蓝新隆, 萧涵, 夏春英, 刘爱华, 胡润芳, 林国强, 张玉梅
摘要:
  目的  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提高了鲜食大豆育种效率,以促进鲜食大豆种业多样化。开展适应福建气候特点的鲜食大豆新品种选育,有助于鲜食大豆产业的发展及乡村振兴。  方法  以浙鲜12号为母本,交大1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17B34-2-1。  结果  2019年冬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1753.40 kg·hm-2,比对照组毛豆3号(CK)显著提高15.00 %,定名为闽豆13号。闽豆13号在2020-2021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11348.40 kg·hm−2,比对照毛豆3号(CK)增产4.07 %;该品种于翌年7月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220002)。  结论  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3号,该品种具鲜荚产量高、食味品质佳、适应性广等特点,属中熟鲜食大豆品种,适宜在福建省大豆产区春季种植推广。
控释掺混肥料一次性基施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杨红竹, 黄艳艳, 刘海林, 林清火, 茶正早, 罗微
摘要:
  目的  探究控释掺混肥及其减氮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促进控释掺混肥料在热带地区水稻栽培中的科学施用及其推广应用。  方法  以控释掺混肥料为试验材料,在海南省屯昌县枫木镇和儋州市东成镇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分3次施肥)、控释掺混肥料一次性基施及其减氮10%和减氮20%处理,测定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  结果  等氮条件下,控释掺混肥料一次性基施能够促进水稻氮素吸收、干物质累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与常规分次施肥相比,水稻产量提高7.43%~22.84%,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提高8.22%~22.39%,氮素累积量提高12.19%~32.06%,氮肥利用率提高31.67%~75.65%,且均差异显著(除东成早稻产量外)。而在减氮10~20%条件下,控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也能提高或不显著降低水稻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素累积量,对氮肥利用率也具有一定提升效果。  结论  控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可提高水稻产量及肥料氮肥利用率,减氮10~20%仍能获得较高产量,是热带地区水稻轻简化施肥和减氮增效的有效途径。
糯玉米产量、糖度和棒三叶性状的配合力和相关性分析
崔阳, 刘俊峰, 张垚, 宋俏姮, 孔亮亮
摘要:
摘要   目的  研究糯玉米产量和糖度的遗传规律,分析产量、糖度与棒三叶性状的相关性,为高糖度鲜食糯玉米选育与探究棒三叶性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以6个自交系为测验种,对15份糯玉米骨干自交系为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设计),测定杂交组合在采收期(授粉后21 d)果穗产量、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糖度)、棒三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以及其他10个穗部和植株相关的性状。其中穗重和糖度是主要关注的产量与品质性状,用以评价棒三叶对产量和品质的贡献;其他性状作为参考性状,用以衡量棒三叶对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性。根据测定的数据分析果穗产量、糖度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研究棒三叶性状与产量品质性状的关系。  结果  棒三叶性状中叶片长度与果穗产量相关性强;而叶宽与糖度相关性强。果穗产量与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叶片长度适中,叶片宽度较宽的材料可提高高品质糯玉米的选择效率。  结论  棒三叶尤其是穗下叶和穗位叶的长度和宽度可以作为选择糯玉米育种材料的依据。
玉米灌浆期淹水胁迫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弓雪, 卢生乔, 陈坤, 覃宏宇, 周锦国, 韦正乙, 钟昌松, 杨耀迥, 冀宇奇, 刘亚利, 张述宽
摘要:
  目的  研究淹水对灌浆期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为玉米耐涝品种的选育和耐涝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供试材料为广西骨干自交系88M-1-8和先21A,授粉后分别进行正常水分处理(CK)和淹水处理(W),每个处理设14和18 d两个持续时间,即CK-14、CK-18、W-14和W-18,测定正常供水和淹水胁迫下玉米籽粒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蔗糖、脱落酸(ABA)含量,及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SS-I)和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评价淹水胁迫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结果  88M-1-8在W-14时籽粒蛋白、淀粉和ABA含量、SS-I和GBSS活性显著高于先21A,在W-18时可溶性糖、淀粉和ABA含量、GBSS活性显著高于先21A。2个自交系随着淹水天数的增加,籽粒中可溶性蛋白、淀粉和蔗糖含量、SS-I和GBSS活性均显著提高。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88M-1-8在W-14时蛋白、淀粉和ABA含量、SS-I活性上升幅度更大,先21A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GBSS活性上升幅度更大;88M-1-8在W-18时可溶性糖和ABA含量增幅更大,而先21A蛋白、淀粉和蔗糖含量、SS-I和GBSS活性增幅更大。利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对玉米籽粒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籽粒品质的耐涝性结果表明:W-14的88M-1-8>W-18的88M-1-8>W-14的先21A>W-18的先21A。  结论  淹水胁迫提高88M-1-8和先21A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含量、SS-I和GBSS活性。但88M-1-8和先21A对淹水胁迫的生化应答存在差异,淹水胁迫后耐涝自交系88M-1-8的SS-I和GBSS活性、淀粉和ABA含量均显著高于不耐涝自交系先21A。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88M-1-8和先21A籽粒品质的耐涝性均有所降低,但88M-1-8耐涝性仍高于先21A。因此,在涝害频发区域应选择耐涝性较强的自交系。
资源与环境科学
野生中国沙棘根际假单胞属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对空心菜促生效果的影响
高佩, 徐淑琴, 贺曦, 三鸿源, 马玉花, 冶贵生
摘要:
  目的  从青海野生中国沙棘根际土中筛选出具有多重功能的假单胞属菌株,为生物菌肥的研发创造条件。  方法  利用筛选培养基对沙棘根际土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利用平板划线法对菌株进行纯化。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并测定菌株解有机磷、解无机磷、解钾、固氮和降解纤维素能力。以空心菜为试验材料,检测各假单胞菌属菌株促进空心菜种子萌发以及空心菜幼苗生长能力。  结果  从中国沙棘根际土壤中分离出7株假单胞菌,培养3 d,7株假单胞菌溶解有机磷浑浊圈直径为4.28~13.71 mm,溶解无机磷透明圈直径为3.51~7.62 mm,解有机磷菌液中磷的质量浓度为5.15~25.41 μg·mL−1,解无磷菌液中磷的质量浓度为2.15~22.26 μg·mL−1,解钾黄色光圈直径为11.12~21.85 mm,解钾菌液中K+质量浓度为5.07~14.33 μg·mL−1,固氮透明圈直径(D)和菌落生长直径(d)的比值(D/d)为1.33~1.86,降解纤维素透明圈直径为4.61~10.22 mm。平板促生试验结果表明,假单胞菌可提高空心菜种子发芽率,并且可显著提高空心菜幼苗生长。其中菌株ZGSJ-3促生效果最好,其叶宽和茎长分别为3.69 mm和50.25 mm,较CK显著增加了35.2%和41.2%。  结论  经综合评价后得出,不同假单胞菌菌液处理下空心菜的生长状况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发芽率得到显著提高,其中ZGSJ-3和ZGSJ-7效果较好。
贵州不同生境半夏内生和根际菌群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陈晓芳, 胡天骥, 张翔宇, 任锡毅, 柳敏
摘要:
  目的  探究贵州不同生境半夏内生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物种组成、物种网络关系和功能菌群预测,并分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半夏菌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贵州野生半夏、规模化种植半夏和套种半夏的内生菌群、根际土壤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土壤理化因子和酶活性,并通过生信学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人工种植和野生半夏土壤环境因子差异性明显,且栽培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有显著影响,人工种植样地的有机质含量高且土壤酸性高,野生样地酶活性偏高;半夏内生细菌优势菌属包括根瘤菌属、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慢生根瘤菌属等,半夏内生真菌优势菌属包括弯孢菌属、新赤壳属、丝核菌属、镰刀菌属、Dactylonectria、炭角菌目未分类属等,半夏根际优势菌属种类更丰富,各优势菌属在不同样本以不同丰度聚集且具有规律性,受生长环境和种植方式影响;细菌优势菌群中有10属、真菌优势菌群中有13属与土壤理化性质或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内生菌群对环境因子更为敏感,半夏内生菌群既互利又拮抗,根际土壤菌群网络关系相对稳定;半夏内生菌群优势菌属中除了未明确分类、未知菌属外,有益菌属丰度占比高。  结论  可通过人为调节土壤PH、施入菌肥等方式改良土壤微生态环境;半夏内生菌群包括根瘤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农研丝杆菌、木霉菌和绿僵菌等可开发利用,助力半夏栽培,促进半夏产业发展。
不同施肥条件对秋茄幼苗培育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李龙, 张梅玲, 刘乐冕, 郭毅松, 陈剑锋
摘要:
  目的  探明肥料种类和施肥量对秋茄(Kandelia obovata)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响应。  方法  选用3种有机肥和1种无机肥,以不施肥组(CK)为对照,设置了4个施肥量梯度,测定秋茄幼苗株高、叶长、叶宽、叶片数增长量、叶绿素含量,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16S rRNA 基因高通量测序。  结果  秋茄最适施肥条件是9.74 g·kg−1基质的尊龙牌蚓肥,120 d后株高、叶长、叶宽、叶数增长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117.50%、51.15%、63.34%、178.57%。施有机肥、无机肥和对照组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施有机肥土壤中有更多特有的微生物。施有机肥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变化趋势与植物生长指标变化趋势正相关,而施无机肥的呈负相关。表明有机肥可能通过促进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协同的方式进而有助于植物生长。施有机肥提高了土壤潜在有益菌,如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NitrospiraNocardioidesLimibaculum属丰度。  结论  施适量有机肥协同促进秋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而施无机肥对秋茄生长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并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双孢蘑菇发酵培养料细菌多样性分析
袁滨, 柯丽娜, 连燕萍, 赵光辉, 冯伟林, 蔡为明
,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9.018
摘要:
  目的  了解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发挥的作用。  方法  以优化的复合菌渣(金针菇和杏鲍菇菌渣)作为双孢蘑菇培养料的主要成分,采用PacBio平台、高通量 16S rDNA全长测序方法,分析双孢蘑菇培养料由建堆、第一次发酵、第二次发酵过程中的7个阶段(Ag1~Ag7)的细菌群落特征。  结果  在7个阶段的发酵培养料中共获得的OUT数量分别为328、340、294、377、364、166、174个,共计715个,其中有161个 OTU 存在于发酵的7个阶段,涵盖了21 门 299 属399种的细菌。Fi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在7个阶段中丰度较高。在建堆和第一次发酵过程中Ureibacillus(解脲芽孢杆菌属)为主要优势类群,在第二次发酵过程中Limnochordaceae、S0134 terrestrial group、Thermobacillus(嗜热杆菌属)、Ruminiclostridium(瘤胃梭菌属)的相对丰度更高。在种分类水平,Ureibacillus thermophilusUreibacillus terrenus是建堆和第一次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Limnochordaceae属的菌种在第二次发酵中相对丰度最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二次发酵之前细菌种类和丰度随着发酵过程不断升高,第一次发酵和第二次发酵样本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并在二次发酵后显著降低,而且这些优势菌群主要参与物质降解,从而提高了双孢蘑菇培养料质量。  结论  通过全长测序的方法能更好地在种水平对不同发酵阶段的优势菌种进行鉴定,同时还发现了很多未分类的细菌物种,为优化发酵培养料和提高双孢蘑菇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咖啡废弃物覆盖对咖啡光合特性与碳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昂, 董云萍, 林兴军, 赵青云, 孙燕, 龙宇宙, 钟壹鸣, 谭军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咖啡枯落物与果皮等废弃物覆盖对咖啡幼苗生长与光合的影响,为咖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咖啡生产过程节本增效提供论基础。  方法  以1年生咖啡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对照(C)、咖啡枯落物覆盖(L)、果皮覆盖(P)以及枯落物与果皮混合覆盖(LP)4个盆栽试验处理,探究不同覆盖措施对咖啡叶片光合特性与碳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咖啡枯落物覆盖显著提高咖啡比叶面积45.46%,却不影响土壤微环境以及植株叶片光合速率等指标;咖啡果皮覆盖显著降低咖啡株高12.11%,并且通过降低土壤温度以及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提升咖啡叶片净光合速率78.33%、呼吸速率109.34%、总光合速率91.72%、净水分利用效率80.54%以及总水分利用效率104.95%,但是咖啡果皮覆盖对咖啡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碳利用效率等光合指标的影响较小;不同咖啡废弃物覆盖下的咖啡叶片光合能力综合评价为P>LP>L>C。  结论  咖啡果皮单独覆盖下咖啡幼苗的生长以及其光合能力高于其他处理。咖啡果皮废弃物覆盖有助于促进咖啡植株健康生长以及咖啡生产环节的节本增效。
松嫩平原盐碱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刘骞, 郭博雅, 伍秀瑜, 王悦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旨在为盐碱地改良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吉林西部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农耕水田(N1)、农耕旱田(N2)、湿地(S)、盐碱荒草地(C)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  结果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N1:9.70~16.27 g·kg−1、N2:3.85~11.58 g·kg−1、S:2.14~2.97 g·kg−1、C:5.25~11.24 g·kg−1,全氮含量为N1:1.83~2.32 g·kg−1、N2:0.45~0.76 g·kg−1、S:0.34~1.28 g·kg−1、C:0.88~2.04 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并呈现出伴随土层加深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脲酶与碳氮比呈极显著相关(P<0.01),碱性磷酸酶与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全氮呈显著相关(P<0.05),过氧化氢酶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主要受土壤pH值和容重调控,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调控。  结论  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在垂直土层上呈现表层土壤高于深层土壤的规律性分布;农田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物质累积量和肥力优于湿地和草地,证明农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盐碱土壤的肥力及微生物活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
孕穗期不同渍害时长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丁富功, 卢奕霏, 贾宝森, 朱旭东, 熊泽浩, 王超, 侯泽豪, 刘易科, 朱展望, 张迎新, 王书平, 方正武
摘要:
  目的  小麦渍害是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研究孕穗期不同渍害时长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小麦孕穗期的耐渍性机理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中麦895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孕穗期渍害时长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  (1)孕穗期发生渍害,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渍害时长越久,叶片SPAD值下降程度越大;受害越重的叶片SPAD值下降幅度越大,倒二叶较同期的旗叶受害严重。(2)小麦的CAT、SOD和POD等抗氧化物酶的酶活性在渍害期间呈现“ ”型变化趋势,活性氧(ROS)含量在渍害前期有降低或缓慢增加现象,而在渍害后期呈急剧升高趋势。(3)孕穗期短期内渍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要素有小幅度增加现象,这可能是小麦的应激反应所致。(4)孕穗期渍害对小麦株高无显著影响,长期渍害导致小麦产量显著下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降低是引起小麦减产的主要因子;在渍害15 d后,中麦895和扬麦16的单株产量分别较CK降低了51.47%和43.99%。  结论  孕穗期渍害显著降低了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破坏了植株体内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系统之间的平衡,过量积累的活性氧致使细胞脂膜过氧化,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传输和积累,使小麦生物量大幅降低,从而导致籽粒灌浆不足,造成空粒、瘪粒和无效穗数显著增多,最终造成小麦减产。此外,在整个渍害胁迫过程中,供试的2个小麦品种的耐渍性强弱表现为:扬麦16>中麦895。
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以及与激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对毕克齐山药块茎膨大的影响
敖兰吉亚, 季祥, 邵盈, 赵令敏, 张艳芳, 霍秀文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毕克齐山药中内源激素含量与淀粉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相关性,以及与其相关合成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探究毕克齐山药块茎膨大的机理。  方法  以毕克齐山药5个不同生长期块茎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茉莉酸、玉米素、异戊稀基腺苷这6种内源激素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方法测定水杨酸含量。  结果  内源激素生长素(IAA)、玉米素(ZR)、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含量与山药块茎形态指标正相关;内源激素赤霉素(GA3)、异戊稀基腺苷(IPA)含量与形态指标负相关;内源激素IAA含量与山药块茎周长和块茎直径显著正相关;内源激素GA3含量与块茎长度显著负相关;与IAA相关的基因与内源激素IAA含量显著负相关  结论  内源激素IAA、ZR、ABA、JA和SA促进山药块茎膨大;内源激素GA3、IPA抑制山药块茎生长;内源激素IAA促进山药增粗;内源激素GA3抑制其伸长生长;与IAA相关的基因的下调表达对IAA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即正调控内源激素IAA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