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30卷  第12期

动物科学
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人工感染雏半番鸭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陈珍, 祁保民, 傅秋玲, 陈红梅, 傅光华, 施少华, 程龙飞, 万春和, 朱春华, 刘荣昌, 黄瑜
2015, 30(12): 1133-113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01
摘要:
为明确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DHAV-1)感染雏半番鸭的组织病理变化特征,以胰腺型DHAV-1感染10d半番鸭,结果显示雏半番鸭感染后眼观病变为胰腺出血、发黄,而肝脏未见明显出血;采集样品后制备组织切片,镜检观察发现,胰腺上皮细胞大面积坏死,细胞呈颗粒状变性和坏死,组织结构疏松,坏死区域看不到血管结构;肝小叶间小静脉血管周围富集的淋巴细胞和肝细胞形成规则的腺管状结构,肝细胞呈局灶性变性,嗜碱性细胞增多和炎性细胞浸润;脾脏有坏死灶,白髓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异嗜性白细胞浸润,脾小体结构模糊不清。以上结果表明,雏半番鸭感染胰腺型DHAV-1后病变以胰腺出血、发黄为特征,胰腺上皮细胞大面积坏死,细胞呈颗粒状变性和坏死。
刺参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育种试验
赵春暖, 郑言鑫, 李致远, 范妮妮, 于涛, 蔡忠强, 林建国
2015, 30(12): 1138-114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02
摘要:
为探索刺参群体间遗传差异及其差异性与遗传距离间的关系及杂交育种的实际可行性,对不同地理群体刺参进行杂交育种试验,观察比较其育种效果,同时研究了杂交组合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均能获得正常的杂交后代,虽然相较自交组合有较低的杂交受精率,但与其他组合受精率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此外,研究发现不同杂交组合有不同的杂交生长优势,并且不同遗传距离的杂交组合呈现出了一定的生长规律,遗传距离在0.285 3~0.423 8范围内的6个杂交组合,总体呈现出两端大,中间小的杂交生长特性,遗传距离在0.4以上的F组合的生长速度最快,而距离靠近F组合的E组合虽然开始时生长最慢,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生长速度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各杂交组合遗传距离与生长相关性没有表现出十分显著的差异性。
有机溶剂对中国明对虾体壁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
林娟娟, 朱秋香, 林建城
2015, 30(12): 1143-114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03
摘要:
以中国明对虾体壁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为研究对象,探讨10种有机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乙醇、正丙醇、乙二醇、丙三醇、二甲亚砜、二氧六环和丙酮对NAGase的作用均表现为低体积分数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高体积分数时转化为抑制作用;而正丁醇在0%~55%范围对NAGase表现为激活作用;甲醛对NAGase的抑制作用则呈现明显的浓度效应。进一步研究甲醛和丙酮对NAGase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甲醛对NAGase的抑制作用是一个可逆过程,而低体积分数丙酮对NAGase的激活作用和高体积分数丙酮对NAGase的抑制作用均属于可逆过程。说明不同有机溶剂对NAGase活力有不同的影响,NAGase在不同体积分数有机溶剂中的催化作用存在差异性。
园艺科学
‘晚香’龙眼果实香气成分的3种萃取头GC-MS效果分析
胡文舜, 蒋际谋, 黄爱萍, 郑少泉
2015, 30(12): 1149-115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04
摘要:
采用50/30μm DVB/CAR/PDMS、75μm CAR/PDMS和65μm PDMS/DVB 3种固相微萃取头进行‘晚香’龙眼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晚香’龙眼在3种萃取头上共检测出香气成分55种,以烯烃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罗勒烯异构体混合物、乙酸乙酯、酞酸二乙酯;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的敏感度最高,对烯烃类和酯类物质的萃取效果最好;75μm CAR/PDMS萃取头的吸附选择性广、检出物质最多;65μm PDMS/DVB的吸附量最低、检测出物质最少。50/30μm DVB/CAR/PDMS和75μm CAR/PDMS萃取头较适用于龙眼香气成分的萃取。
22株金针菇菌株的农艺性状比较
柯汀, 王翠, 谢宝贵
2015, 30(12): 1155-115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05
摘要:
对22株金针菇菌株进行农艺性状对比试验,并对菌株单袋均产量与菌柄长度、菌盖大小、菌盖厚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0006、F0016+1、F0111、F0148、F0154菌株为白色,其余为黄色或浅黄色;其中黄色和浅黄色菌株产量比大部分白色菌株要高,且现蕾天数较短,在16~28d,白色菌株除F0016+1号外现蕾天数均在50d以上,F0016+1白色菌株,产量高,现蕾短,菌柄较长,菌盖很厚,菌盖大小适中且不易开伞,性状较好,商品价值高;其中产量与菌柄长度有正相关性,与菌盖大小和厚度没有相关性。
植物保护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防治效果
甘林, 王志纯, 代玉立, 杜宜新, 阮宏椿, 石妞妞, 陈福如, 杨秀娟
2015, 30(12): 1160-116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06
摘要:
为筛选防治玉米小斑病有效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含药培养基平板表面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9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EC50值均低于1μg·mL-1,百菌清和代森锰锌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分别为7.607 5、12.067 1μg·mL-1。百菌清、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氟啶胺、异菌脲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分别为0.356 5、0.452 3、1.709 3、2.976 3、37.579 5μg·mL-1,而其他DMIs类杀菌剂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均高于160μg·mL-1。此外,接菌前2h喷药,50%异菌脲SC 1 000倍液、75%百菌清WP 600倍液、80%代森锰锌WP 1 000倍液和50%氟啶胺SC 2 000倍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贵州喀斯特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研究
王召, 朱环, 杨洪, 金道超
2015, 30(12): 1166-117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07
摘要:
为明确贵州喀斯特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2010-2011年采用灯光诱捕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贵州省内5个不同稻区的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不同稻区不同年份间发生情况差别明显,2010年稻纵卷叶螟在道真、锦屏、思南和三都始见日集中在5月上旬,2011年在锦屏和三都始见日集中在6月上旬;两年中惠水始见日均在5月下旬。在田间一般发生3~4个世代,第四(2)代和第五(3)代危害为主,危害盛期主要集中在7月份。贵州地形、海拔、温度和多种水稻生育期并存是影响贵州稻纵卷叶螟区域性发生的主要因素。
资源与环境科学
不同菌肥处理对太子参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陈军, 黄珊瑜, 刘冰, 吴林坤, 林文雄
2015, 30(12): 1171-117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08
摘要:
以不同菌肥处理下的太子参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运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BIOLOG结果表明,在不同菌肥处理下,正茬土壤的微生物对各种不同碳源的利用程度均最高。与重茬和解淀粉处理(处理3,单一拮抗菌)相比较,复合菌肥1(处理1)和复合菌肥2(处理2)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对6种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降低。进一步利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一共有17种不同的PLFAs生物标记,指示着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生物等。5种主要微生物类群其PLFA含量在所有土壤样品中都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革兰氏阳性菌(G+)>真菌>革兰氏阴性菌(G-)>放线菌>细菌。正茬土壤的微生物PLFA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G+和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几个处理。重茬和解淀粉处理的PLFA总量、细菌、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和真菌含量都明显高于复合菌肥1和复合菌肥2土壤,这与BIOLOG变化趋势类似。同时,重茬和解淀粉处理的cy/pre比例增加,说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代谢胁迫或生理应激压力。综上,可见太子参连作及菌肥处理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推测微生态结构失衡是导致太子参连作障碍形成的根本原因。
铝胁迫下杉木幼苗体内几种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
许小丽, 崔朋辉, 林思祖, 张金彪
2015, 30(12): 1178-118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09
摘要:
为探明铝对杉木幼苗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规律,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铝处理下杉木幼苗根和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设置5个铝处理质量分数,分别为0(对照)、50、100、150和200mg·kg-1。结果显示:随着铝胁迫质量分数的增大,杉木根部B、Mo、K、Fe和Mn的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明低质量分数的铝促进杉木对以上元素的吸收,超过一定质量分数后则起阻碍作用。叶片B含量与根部变化趋势类似,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片Mo含量只有在铝处理质量分数较高时才有所增加,叶片K、Fe和Mn含量则均随着铝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也表现出促进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在杉木根部中,B与Mo、Fe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Mo与Fe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在杉木叶片中,B与Mn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Fe与Mo、Mn含量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K与其他4种元素含量之间则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益生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性质研究
李安琪, 蓝江林, 刘波, 黄素芳
2015, 30(12): 1184-119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10
摘要:
从保藏的芽孢杆菌中筛选到产蛋白酶且抑制肠道细菌的美丽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formosus FJAT-10011,研究该菌株发酵上清液的蛋白酶酶学性质以及抑菌性质。结果表明,上清液中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pH为6.0。此外,在pH5.0~9.0、低于40℃的范围内酶稳定性较高。发酵上清液中拮抗大肠杆菌的抑菌物质具有高的热稳定性,80℃处理30min后抑菌活性仅降低20%。在pH6.0~8.0的范围内抑菌物质稳定性相对较高,且对蛋白酶K、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不敏感。除肠道细菌外,FJAT-10011还能显著抑制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其效果相当于1mg·mL-1的潮霉素。
食品科学
柠檬香茅草花茶配制及保健成分浸提条件优化
郭素枝, 蓝福胜, 陈连生, 那海燕, 邱栋梁
2015, 30(12): 1193-119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11
摘要:
以柠檬香茅草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甜菊、薄荷、茉莉花、金盏花,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最佳的原料配比,以及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等因素对柠檬香茅草花茶主要保健成分(多糖、黄酮)和提取液品质(汤色、香气、滋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优选的最佳浸提条件是料液比为1∶60、浸提温度100℃、浸提时间80 min,在此浸提条件下,黄酮的溶出量分别比其他处理增加了35.26%~148.0%、63.3%~244.8%和5.5%~62.31%;多糖的溶出量分别比其他处理增加了0%~34.8%、17.6%~119.8%和2.7%~19.4%。而正交试验筛选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料液比1∶60、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80min,其浸提液汤色黄绿、透明,香气清香、姜味不明显,甜味适中、回甘。以上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浸提温度参数有差异,如果要提取保健成分,浸提温度应选择100℃为宜,若生产饮料,最好选择80℃。正交试验优选的最佳原料配比,从提取保健成分的角度考虑,柠檬香茅、甜菊、薄荷、双花(茉莉花和金盏花)的最佳配比为5∶1.5∶1.0∶0.5;若作为饮品应选择3.5∶0.5∶1.0∶1.5的配比为佳。
火龙果花多糖的超声波提取及体外抗氧化研究
高慧颖, 王琦, 黄贤贵, 陈源, 赖呈纯
2015, 30(12): 1199-120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12
摘要:
采用超声波不同功率、料水比、超声时间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获得超声波辅助提取火龙果花多糖的最优工艺;从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方面来评价火龙果花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超声波辅助提取火龙果花多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180 W,料水比1∶55,超声时间50min,在此条件下白玉、红心火龙果花多糖的提取量分别为68.49、71.23mg·g-1,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体外抗氧化的结果显示,火龙果花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尤其是红心火龙果花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在相同的质量浓度下,白玉火龙果花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均高于红心火龙果花。
农业工程
南方水土流失防控中草袋加筋土墙的设计与施工初探
张锦宇, 黄东风, 翁伯琦, 董晓宁, 罗旭辉
2015, 30(12): 1203-120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13
摘要:
通过福建长汀基地的草袋加筋土墙设计施工实践和研究,提出“草袋加筋土墙”用于水土保持的设计理念,阐述了草袋与内置绳组合的新结构体在整体稳定、内应力平衡等方面的理论计算模型和方法,通过试验确定内置绳拉筋的极限值及其变形对容许应力取值的关系,据此建立起拉筋锚固长度与土体咬合变形的理论关系,提出了使用本方法在使用寿命上和施工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措施,确立了土墙应有的构造和形成条件,阐明了现场施工注意事项,对工程防治南方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农业经济
福建省粮食安全及其评价研究
王海平, 陈志峰, 许标文, 曾玉荣
2015, 30(12): 1207-121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14
摘要:
福建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更少,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粮食生产与消费需求矛盾加剧。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构建了包括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在内的区域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2006年和2012年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上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为临界安全级,粮食安全基本有保障,但粮食自给率下行压力增大;(2)福建省各区域粮食安全状况差异显著,存在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空间分布上的错位性,在趋势上东南沿海地区粮食安全形势恶化明显而闽西北地区形势转好;(3)依据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分值(Q值)可将福建省粮食安全等级划分为3类,即三明、南平、龙岩属于粮食安全区,漳州、宁德属于粮食临界安全区,福州、厦门、莆田、漳州为粮食不安全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粮食生产及消费特点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福建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周琼, 梁学武, 徐庆贤, 刘德娟, 杨勋华, 黄宏源
2015, 30(12): 1214-121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15
摘要:
福建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管理和扶持政策,目前无害化处理效果显著,但在政策落实、无害化处理技术、畜禽保险和违法查处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为此提出要强化责任制度,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处理方式,推进第三方工厂化集中处理,从重从严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畜禽保险与无害化处理的联动政策。
福建省花生机械化生产问题与对策
唐兆秀, 陈树玉, 林琼, 徐日荣, 陈湘瑜
2015, 30(12): 1219-122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16
摘要:
从福建省花生生产情况出发,阐述了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生产现状,指出花生机械化生产面临的地形和土壤类型复杂,农田面积小,规模化生产低,制约大型设备利用,设备技术性能不先进,制造粗放,缺乏统一标准,农机农艺融合亟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宣传引导,领导重视,建立农机农艺协调机制,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花生机械化栽培示范,促进花生规模化生产,鼓励扶持潜用户购机,搞好配套服务等对策。
综述
农业生态系统可溶性有机氮研究进展
杨庆, 钟珍梅, 翁伯琦
2015, 30(12): 1223-123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17
摘要:
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是作物所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可溶性有机氮(SON)作为土壤氮素的组成部分与其他氮素形式一样,在农业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农业生态系统SON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土壤中SON的来源、组分、提取方式、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季节性动态变化和生态功能等,并对农业生态系统SON日后研究重点进行阐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茶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孙君, 朱留刚, 林志坤, 张文锦
2015, 30(12): 1231-123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18
摘要:
从光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产质的影响、茶树光合作用基本特性、茶树光合效率影响因子,以及提高茶树光合效率的措施等方面综述茶树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茶叶生产和科研提供科学依据。
学术动态
强化科技创新 保护生态环境——“第六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
翁伯琦, 赵雅静, 苏汉芳, 马宏敏, 仇秀丽
2015, 30(12): 1238-124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2.019
摘要:
2015年11月,由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本文系作者根据会议报告与论文汇编进行主要观点综述。主要包括5个方面内容:(1)注重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是推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技术应用是农业环保的核心;(3)注重综合治理技术应用则是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关键;(4)注重农业环保与污染防控内在规律及其应用基础的研究;(5)注重农业环境科学技术应用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