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35卷  第10期

202010-ML 目录
2020, 35(10): 1-2.
摘要:
作物科学
二倍体与四倍体苦荞的充实差异研究
张余, 何佩云, 罗庆华, 吴兴慧, 孔德章, 黄小燕, 黄凯丰
2020, 35(10): 1043-104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01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二倍体和四倍体苦荞材料的根系、灌浆特性等相关生理性状,明确四倍体苦荞充实差的生理原因。  方法  以二倍体苦荞品种小黄荞和六苦2081及其四倍体苦荞材料TB193、TB198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四倍体和二倍体苦荞间灌浆特性、淀粉合成酶活性、根系形态生理、农艺性状、充实度及产量的差异。  结果  2个苦荞品种及其四倍体苦荞材料在花后25 d百粒重几乎不再增加,且二倍体苦荞的百粒重高于四倍体苦荞;四倍体苦荞的灌浆起始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低于二倍体苦荞,达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高于二倍体;灌浆前期二倍体苦荞籽粒的AGPase和SSS活性强于四倍体苦荞,中后期则低于四倍体苦荞;四倍体苦荞的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活力、根系伤流液总体显著高于二倍体苦荞;二倍体苦荞的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1~2节节间粗度、1~2节节间粗度总体均低于四倍体苦荞,充实度和产量则分别是四倍体苦荞的2.97和1.23倍(两品种的平均值)。  结论  较低的灌浆起始势、灌浆速率,以及灌浆前期较低的淀粉合成酶活性是四倍体苦荞充实较差的重要生理原因。
江西铅山红芽芋超低温疗法脱毒苗的转录组分析
尹明华, 张艺欣, 邓雨晴, 吴洪婷, 陈婷, 郭淑贞, 杨于萱
2020, 35(10): 1050-106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02
摘要:
  目的  探究江西铅山红芽芋对超低温疗法脱毒的转录组响应机制,为江西铅山红芽芋超低温疗法脱毒苗的规模化应用奠定理论依据。  方法  以江西铅山红芽芋超低温疗法脱毒苗(VF组)和江西铅山红芽芋超低温疗法带毒苗(V组)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  结果  VF组Clean reads为42 406 188,GC含量为54.09%;V组Clean reads为46 818 060,GC含量为50.36%。VF组和V组表达量FPKM的对数值在0~2,表达量密度在0~0.8。VF组和V组表达的共有基因数为23 820,V组单独表达的基因数为10 298,VF组单独表达的基因数为4 477。VF组和V组表达量的相关系数为0.287,样本间相关性较差。VF组和V组共产生差异表达基因5 282 个,与V组比较,VF组上调基因3 011,下调基因2 271。GO 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注释到过氧化氢分解过程、过氧化氢代谢过程、一元羧酸生物合成过程、多糖分解代谢过程、金属离子输运、细胞外区、细胞壁、外部封装结构、膜的固有成分、质膜固有成分、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铁离子结合、血红素结合等功能。KEGG 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注释到苯丙酸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二苯乙烯类和二芳基庚烷类以及姜辣素的生物合成、MAPK信号通路-植物、淀粉和蔗糖代谢、酪氨酸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过氧化物酶体、α-亚麻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氰胺酸代谢、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植物昼夜节律、果糖和甘露糖代谢、半乳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途径。  结论  F-box家族蛋白、脱落酸受体PYR1、乙烯受体2、生长素响应因子1、BZIP转录因子家族蛋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1、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植物抗病反应蛋白、抗病蛋白、抗病蛋白RPS2、抗病蛋白RPS5、抗病蛋白RGA2、抗病反应蛋白、转座子TNT的逆转录病毒相关Pol多蛋白、逆转录病毒相关Pol多聚蛋白系1、类烟草病毒增殖蛋白3、烟草病毒增殖蛋白1、转座子RE1的逆转录病毒相关Pol多蛋白、蔗糖合成酶等基因是江西铅山红芽芋的超低温疗法脱毒的主要响应基因。
基于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3种咖啡耐低温胁迫的综合评判
黄丽芳, 李金芹, 王晓阳, 董云萍, 龙宇宙, 段志强, 陈婷, 闫林
2020, 35(10): 1063-107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03
摘要:
  目的  探索低温逆境胁迫对咖啡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为咖啡抗寒育种、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3种咖啡幼苗为材料在8 ℃下分别持续0、24 、48 、72 h低温胁迫试验,观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对咖啡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1)大粒种和小粒种咖啡幼苗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中粒种咖啡幼苗总体是下降趋势。(2)3种咖啡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是由非气孔因素导致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等光合参数在3种咖啡幼苗低温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处理和对照间差异显著。(3)在叶绿素荧光参数方面,3种咖啡幼苗的初始荧光总体水平上均有所上升,表明其PSII中心遭到低温胁迫的损伤程度较严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表观量子传递速率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均下降,大粒种咖啡幼苗的下降幅度较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幼苗大,表明其叶片受低温胁迫损伤程度大。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判3种咖啡的抗寒能力,小粒种咖啡幼苗的平均隶属度最高,表明其抗寒能力较强,中粒种和大粒种咖啡幼苗的抗寒性则较弱。  结论  综合不同的光合及荧光指标,运用隶属函数法能较全面地评判咖啡幼苗的抗寒性,避免了单一指标评判的片面性,其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铁皮石斛DoLIS基因克隆与茉莉酸甲酯诱导表达分析
林江波, 邹晖, 王伟英, 戴艺民
2020, 35(10): 1071-107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04
摘要:
  目的  克隆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芳樟醇合酶(linalool synthase, LIS)基因,分析该基因在铁皮石斛开花期花、叶、茎和根中的表达及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诱导表达模式,以期为进一步鉴定其功能及分析铁皮石斛单萜类代谢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RACE-PCR和RT-PCR技术克隆DoLIS基因全长cDNA序列和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利用ProtParam和BLAST P在线软件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和氨基酸同源性比对,采用MEGA 6.0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qPCR方法分析DoLIS基因在开花期铁皮石斛花、叶、茎和根中的表达及MeJA处理后叶片中的表达模式。  结果  DoLIS基因cDNA序列全长2 844 bp,含有1个2 538 bp的ORF,编码84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98.298 kD,理论等电点为7.04,不稳定系数是46.29,属不稳定蛋白。DoLIS蛋白具有Terpene_cyclase_plant_C1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DoLIS与其他物种的(S)-(+)-LIS聚在同一支,与姬蝴蝶兰(XP_020576697)的LIS亲缘关系最近。qPCR分析结果显示,DoLIS基因在铁皮石斛开花期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MeJA处理后相对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后5 h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是诱导前的3.88倍。  结论  本研究克隆了铁皮石斛DoLIS基因cDNA全长,该基因在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花、茎和根中的表达量。MeJA处理能显著诱导DoLIS基因的表达。
园艺科学
香蕉MaAQP1启动子诱饵载体及干旱胁迫酵母单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许奕, 李羽佳, 魏卿, 王安邦, 王笑一, 宋顺, 李敬阳
2020, 35(10): 1078-108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05
摘要:
  目的   香蕉MaAQP1能够提高植物的耐旱性,研究香蕉MaAQP1的相关特性可为了解其干旱胁迫响应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通过克隆MaAQP1的启动子,将启动子构建到pHIS2诱饵质粒上,转化酵母菌构建诱饵表达载体,同时构建干旱胁迫的香蕉(Musa acuminat L. AAA group cv. Brazilian)cDNA文库。   结果   克隆获得1 362 bp的启动子序列,通过分析其顺式作用元件,结果显示启动子序列中共有72个顺式作用元件,包括了TATA-box和CAAT-box核心元件,ABA响应元件、MYB元件、MYC元件、ERE元件、MeJA响应元件、光响应元件以及分生组织响应元件等;成功构建了MaAQP1诱饵载体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的cDNA文库,文库库容为1.25×107 CFU,插入片段平均在1 200 bp左右。   结论   本研究克隆获得了香蕉MaAQP1启动子并构建了干旱胁迫酵母单杂交cDNA文库,为下一步运用酵母单杂交筛选MaAQP1互作的转录因子、解析MaAQP1响应干旱胁迫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不同透光率纸袋对红肉桃果肉色泽及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影响
颜少宾, 张妤艳, 马瑞娟, 俞明亮, 周平, 金光, 郭瑞, 廖汝玉
2020, 35(10): 1086-109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06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透光纸袋处理后对红肉桃果肉色泽及类胡萝卜素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   方法   以红肉桃品种半斤桃为试材,于盛花后40 d分别进行50%透光的黄色单层袋、0透光的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以不处理(100%透光)为对照。分别于盛花后71、82、90、95 d测定半斤桃果肉的色差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   50%透光处理对果肉B值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对色差C、H值没有影响,且仅在盛花后82 d时降低了色差A值;0透光处理对果肉色差A、C值没有影响,且仅在果实成熟时降低了色差B、H值;不同透光强度在果实成熟时均显著提高了果肉色差L值。不同透光强度处理对果肉类胡萝卜素5个成分总含量、β-隐黄质、α-胡萝卜素均没有影响;果实成熟时,不同透光强度处理均降低了果肉β-胡萝卜素含量,但50%透光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黄素含量,0透光处理显著提高了叶黄素含量。   结论   在田间栽培生产过程中,可在盛花后40 d对半斤桃进行50%透光套袋处理,提高果肉玉米黄素含量,或用0透光套袋处理,提高果肉叶黄素含量。
低温胁迫下4个景天科多肉品种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评价
陈艺荃, 林榕燕, 潘宏, 林兵, 叶秀仙
2020, 35(10): 1093-110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07
摘要:
  目的  研究低温胁迫下景天科多肉植物的生理响应,评价不同品种的耐寒能力,筛选出耐寒性强的多肉品种,以繁育推广。  方法  以观赏性强的‘蓝苹果’、‘火祭’、‘丸叶松绿’和‘筒叶花月’等4个多肉品种为试材,通过人工低温(9、6、3、0和−3 ℃)胁迫处理后测定8项生理指标,将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法相结合,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耐寒性综合评价,并通过恢复生长试验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  4个多肉品种应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有显著差异,MDA和Pro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糖、相对含水量和光合色素含量变化因品种而异。−3 ℃时,‘火祭’相对含水量增幅最大且MDA释放量最大,‘筒叶花月’的光合色素含量最稳定,‘丸叶松绿’的可溶性糖与Pro积累最迅速。8项生理指标可综合为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0.59%,生物学意义显著。耐寒性综合评价得出4个多肉品种耐寒能力大小为‘丸叶松绿’>‘蓝苹果’>‘筒叶花月’>‘火祭’,评价结果与恢复生长试验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  ‘丸叶松绿’在-3℃低温胁迫下恢复室温生长成活率达85.5%,植株长势良好,形态性状稳定,可繁育推广;而‘火祭’成活率仅为25.5%,对低温适应性有限。
植物保护
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水稻主栽品种的抗性筛选
邓云, 田大刚, 苏妍, 张洁薇, 吴建文
2020, 35(10): 1101-111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08
摘要:
  目的  了解近年来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和福建省主栽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情况,可为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和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2019年收集福建省17个县市(地区)的中稻稻瘟病穗颈瘟样本,分离单孢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进行分类鉴定,并从中筛选出60个福建省内具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株,室内喷雾接菌32个福建省主栽水稻品种,同时用9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这32个主栽品种。  结果  7个鉴别品种的鉴定分类结果显示,稻瘟病生理小种ZA群出现频率为39.48%,为优势种群;用60个代表性生理小种室内接菌鉴定结果显示,这些生理小种平均致病率为23.28%,相对较低,说明福建省推广的主栽水稻品种的抗瘟性相对较好;鉴定筛选出宽抗谱水稻品种15份,其中隆两优华占、两优332的抗谱最广,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利用。  结论  福建省的稻瘟病生理小种已由早期的以ZB、ZC群为优势种群逐渐转变为以ZA群为优势种群,这与近年来甬优系列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有关。在抗稻瘟病的品种布局上应优选抗谱宽度大的品种,同时在新品种推广种植中,应追溯宽抗谱水稻品种的致病生理小种来源地,尽量避开可能致使拟推广品种感病的生理小种所在地区。
施用农药对银耳膳食风险的影响及其最大残留限量
姚清华, 颜孙安, 叶建洪, 黄敏敏, 陈美珍, 林虬
2020, 35(10): 1111-111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09
摘要:
  目的  研究联苯菊酯等农药对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子实体生长的影响,建议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填补银耳栽培无登记农药可用的空白。  方法  以银耳主栽品种之一Tr21为研究对象,在原基形成后不同阶段,以喷雾方式施用8组10种农药,分析子实体中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水平,评估长期膳食银耳和全膳食暴露的健康风险,通过计算提出对普通消费者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保护水平的建议。  结果  咪鲜胺乳油,2 000~4 000 mg·L−1的哒螨灵、啶虫脒微乳剂,4 000 mg·L−1的异丙威乳油在部分喷施模式下会抑制银耳生长。在建议模式下,喷施农药可以提高银耳产量且农药残留导致的长期膳食暴露和全膳食暴露的慢性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结合农药对银耳生长的影响和风险评估结果,建议银耳中联苯菊酯、啶虫脒、阿维菌素、咪鲜胺、吡虫啉、异丙威、哒螨灵的农药残留限量值(MRL)分别设为1.00、0.70、0.10、0.02、5.00、0.10、0.01 mg·kg−1。建议值对消费者的保护水平为3.07~306.92。  结论  银耳栽培过程可以适当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控,当农药残留低于建议的MRL时,不会对消费者健康水平造成不良影响。
资源与环境科学
武夷山不同土壤利用类型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动态
李巍, 黄彪, 黄敏敏, 刘文静, 郭嘉, 林香信
2020, 35(10): 1119-113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10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响应,以期了解武夷山不同土壤利用类型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季节变化。  方法  在福建省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区域,分别采集同一纬度下未被开发利用的原始林地和已被开发利用的茶园土壤,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及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对二者进行关联性分析。  结果  (1)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含有丰富的氨氧化微生物资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在Family水平相似,主要包括氨氧化古菌界的Unclassified Candidatus Nitrososphaera、Unclassified Crenarchaeota、Unclassified ThaumarchaeotaNitrosopumilus、Others;氨氧化细菌界的NitrosomonasNitrosospira、Unclassified Nitrosomonadaceae、Others,其中茶园拥有独特的Nitrosovibrio(亚硝化叶菌属)存在。(2)武夷山林地和茶园氨氧化微生物相对丰度有显著变化且随季节变化显著。(3)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分析表明,不同的环境因子对土壤氨氧化细菌和土壤氨氧化古菌的影响不同,且不同季节的主要影响因子也存在差异,有效钾是影响氨氧化细菌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而铵态氮是影响氨氧化古菌的主要环境因子。  结论  随季节变化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氨氧化微生物种类影响不大,但对其种群的相对丰度及季节相对丰度影响较大。
H2S对Cd胁迫下大麦幼苗逆境生理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李晓科, 武玉珍, 张谨华, 张义贤
2020, 35(10): 1131-113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11
摘要:
  目的  为揭示H2S对Cd胁迫下大麦幼苗生长的胁迫效应规律,探讨H2S提高大麦幼苗耐镉的作用机制,并为大麦种植区镉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室内水培法,以晋科571大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以CdCl2(0.2 mmol·L−1,处理中简称Cd)、外源H2S供体NaHS(50.0 μmol·L−1,处理中简称NaHS)和H2S生成抑制剂羟胺HA(1.0 mmol·L−1,处理中简称HA)形成的不同处理组:Cd、NaHS、HA、Cd+NaHS、Cd+HA。测定不同处理组对大麦幼苗生长、叶片损伤、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结果  与Cd组相比,外源H2S缓解了Cd对幼苗生长的抑制和对叶片的损伤,表现为大麦幼苗根长、苗长、生物量增加,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及超氧阴离子(O2)含量降低;促进了光合作用,表现为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增加;提高了大麦幼苗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表现为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增加。  结论  在外源H2S供体NaHS溶液浓度为50.0 μmol·L−1时,Cd胁迫对大麦幼苗造成的伤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外源H2S能够增强大麦在Cd污染逆境中的适应能力。
重金属污染对两种主要油料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贾昱靖, 张小乐, 陈颖, 王晨骄, 徐海洋, 官会林, 黄晶心
2020, 35(10): 1138-114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12
摘要:
  目的  探究2种主要油料作物芝麻(Sesamum indicum)、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在铅(Pb2+)、镉(Cd2+)、铬(Cr6+)、铜(Cu2+)污染农田综合利用上的可能性。  方法  以2种油料作物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 Pb2+(0.0、5.0、10.0、20.0、50.0、80.0 mg·L−1)、Cd2+(0.0、0.5、1.0、5.0、10.0、20.0 mg·L−1)、Cr6+(0.0、3.0、5.0、8.0、12.0、14.0 mg·L−1)、Cu2+(0.0、50.0、100.0、150.0、300.0、600.0 mg·L−1)对油料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结果  对2种作油料物种子萌发率的影响:2种油料作物的种子萌发率均随着Pb2+、Cd2+、Cr6+、Cu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各处理芝麻种子的萌发率均极显著高于向日葵(P<0.01)。低浓度的4种重金属污染物对2种油料作物的发育与形态建成无明显影响,高质量浓度处理Pb2+(20.0 ~ 80.0 mg·L−1)、Cd2+ (5.0 ~ 20.0 mg·L−1)、Cr6+(5.0 ~14.0 mg·L−1)、Cu2+ (150.0 ~ 600.0 mg·L−1)时2种油料作物无法形成正常的根或芽。对2种油料作物幼苗根生长的影响:Pb2+胁迫(5.0~10.0 mg·L−1)、Cd2+胁迫(0.5~20.0 mg·L−1)、Cu2+胁迫(50~300.0 mg·L−1)、Cr6+胁迫(8.0~12.0mg·L−1)对芝麻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极显著大于向日葵(P<0.01),而Pb2+胁迫(20.0~80.0 mg·L−1)、Cr6+胁迫(14.0 mg·L−1)与上述作用相反。对2种油料作物种子芽生长的影响:Pb2+胁迫(10.0~80.0 mg·L−1)、Cd2+胁迫(5 mg·L−1)、Cu2+胁迫(50~100.0 mg·L−1和600.0 mg·L−1)、Cr6+胁迫(3.0~8.0 mg·L−1和14.0 mg·L−1)对向日葵种子芽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芝麻,Cd2+胁迫(0.5~1.0 mg·L−1和10.0~20.0 mg·L−1)与上述作用相反。  结论  农田铅(Pb2+)、镉(Cd2+)、铬(Cr6+)、铜(Cu2+)污染对芝麻种子萌发率的影响极显著小于向日葵。综合4种重金属污染下根、芽生长状况,芝麻相对于向日葵对Pb2+(20.0~80.0 mg·L−1)、Cr6+(14.0 mg·L−1)的耐受性更强;向日葵相对于芝麻对Cd2+ (0.5~1.0 mg·L−1和10.0~20.0 mg·L−1)的耐受性更强。
食品科学
乳酸菌对平菇菌糠发酵饲料品质和发酵进程的影响
孟碟方, 赵怡凡, 霍建超, 王重重, 庄益芬, 陈鑫珠, 彭辉
2020, 35(10): 1145-115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13
摘要:
  目的   探明乳酸菌对平菇菌糠发酵饲料品质和发酵进程的影响,以期提升发酵工艺水平,提高平菇菌糠作为畜禽饲料的利用价值。   方法   将2种乳酸菌(CCZZ1和HT1)单独及复合加入平菇菌糠中,并设置空白对照(CK),对4个试验处理进行室温下发酵效果的对比试验。4个处理的起始重复数均为18个,分别对每一处理发酵1、3、7、15、30、60 d时的发酵饲料进行化学成分和发酵品质的3个重复测定。   结果   发酵到7 d时,3个乳酸菌添加组CCZZ1、HT1和MIX组的pH值均显著低于CK组(P<0.05),并比CK组提前23 d下降到4.2以下;CCZZ1、HT1和MIX组的乙酸和干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P<0.05);CCZZ1、HT1和MIX组在发酵过程中提高了乳酸含量,降低了粗蛋白含量;CCZZ1、HT1和MIX组的氨态氮、粗灰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丙酸和丁酸的含量与CK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结论   单独或复合添加乳酸菌不仅能改善平菇菌糠发酵饲料的品质,也能使平菇菌糠发酵饲料的发酵过程提前结束。
基于SNW-1磁性固相萃取牛奶中磺胺类药物
宁芊, 陈钰, 严志明
2020, 35(10): 1154-116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14
摘要:
  目的  制备磁性共价有机骨架材料(Fe3O4@SNW-1)作为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建立牛奶中磺胺类药物(SAs)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  方法  通过水热法合成Fe3O4@SNW-1,并通过研究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洗脱剂、洗脱时间等影响因素,优化磁性固相萃取磺胺类药物的回收率,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验优化后方法的效果。  结果  优化后的MSPE条件:即用2.0 mL氨水-甲醇(5 95,v/v)作为洗脱溶剂,解吸时间设为60 s,吸附剂Fe3O4@SNW-1的用量为4.0 mg,吸附时间为120 s,pH值为6.0。经优化后,5种SAs的线性范围为10~100 ng·mL−1,相关系数在0.995以上,检出限为1.7~2.7 ng·mL−1。5种SAs(每种50 ng·mL−1)的5次重复提取的日间RSDs为2.8%~4.7%。5种SAs的回收率在72.0%~95.0%  结论  该方法方便快捷,选择性好,分离效果高,对牛奶中痕量磺胺类药物含量的检测效果良好。
不同泡次对福建白茶内含物溶释的影响
刘乾刚, 陈曦
2020, 35(10): 1162-117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0.015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茶不同泡次茶汤内含物溶释的特点和规律,为白茶工艺、品质改进及科学饮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个茶树品种不同茶叶等级共4个茶样,按白茶审评方法冲泡茶汤,测定3泡次内含物的溶出量、溶出率。   结果   (1)4个茶样各内含物3泡总溶出量均值为多酚类(9.56 g·hg−1)>儿茶素(4.78 g·hg−1)>可溶性糖(4.26 g·hg−1)>茶褐素(3.98 g·hg−1)>茶红素(3.59 g·hg−1)>咖啡碱(3.26 g·hg−1)>氨基酸(2.38 g·hg−1)>黄酮(0.45 g·hg−1)>茶黄素(0.12 g·hg−1);3泡总溶出率均值为咖啡碱(78.95%)>黄酮(70.71%)>氨基酸(66.69%)>茶褐素(63.98%)>茶红素(61.97%)>多酚类(55.77%)>可溶性糖(53.27%)>儿茶素(40.42%)>茶黄素(31.34%),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茶氨酸(The)分别为43.31%、63.23%;(2)第1至第3泡溶出率,除茶红素、可溶性糖外,其余内含物呈下降趋势,其中咖啡碱、氨基酸、黄酮第1泡溶出率最高,其在4个茶样第1泡的溶出率均值分别为37.13%、31.54%、29.73%,且3泡总溶出率也高;(3)同一茶样3次冲泡中,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黄酮、茶红素溶出量的增减程度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水平,而咖啡碱、氨基酸溶出率逐次下降明显,降幅达9%以上;(4)不同茶样相同泡次之间,内含物溶出率总体上未表现出茶叶品种和等级之间的规律性差异。   结论   除茶红素、可溶性糖外,其余内含物溶出量、溶出率为第1泡>第2泡>第3泡,但内含物之间的溶释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咖啡碱、氨基酸、黄酮等溶出较快,而多酚类、儿茶素及EGCG、The等高含量内含物或组分并未充分溶释,尤其是儿茶素、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其3泡总溶出率均低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