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36卷  第10期

2021 年 10 期目录
2021, 36(10): 1-2.
摘要:
作物科学
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朱业宝, 陈立喆, 张丹, 王金英, 江川
2021, 36(10): 1119-112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0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进行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1 040份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为材料,开展24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及其相关性分析。24个表型性状中,按丁颖栽培稻分类体系分为亚种类型、光温性、水旱性、黏糯性等4个性状类型,质量性状分为芒型、颖尖色、颖色、叶色、叶鞘色、节间色、茎集散、倒伏性、种皮色等9个性状类型,数量性状分为全生育期、株高、有效穗数、剑叶长、剑叶宽、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谷粒长、谷粒宽等11个性状类型。  结果  在栽培稻分类体系中,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以籼稻、晚稻、黏稻为主要类型,没有旱稻类型;在质量性状中,大多数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表现无芒、颖尖秆黄色、颖色秆黄色、叶色浓绿色、叶鞘和节间皆绿色、易倒伏、种皮白色;9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216~1.252,倒伏性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在数量性状中,11个数量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变幅为7.55%~30.89%,其中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10%,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947~2.092,谷粒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小于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福建省9个设区市水稻地方品种的11个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在1.815~2.028,漳州最大、厦门最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全生育期、剑叶长、剑叶宽和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谷粒长和谷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的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地区间遗传多样性也存在差异,这些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与基因发掘中可作为重要基础材料利用。
杂交稻广优673高产栽培因子优化与抗瘟性分析
李福德
2021, 36(10): 1126-113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02
摘要:
  目的  分析杂交稻品种广优673的栽培试验技术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来源,为水稻抗病新品种选育和广优673推广种植提供依据。  方法  以广优673为试验材料,运用最优设计进行密度、施氮量、秧龄3项栽培因子试验,建立产量与3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并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9和Pigm已开发的功能标记,开展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析和检测。  结果  广优673水稻秧龄短的,早插本田生长期长,需施用较多氮肥,有利于高产;而秧龄长的,本田生长期相应短些,不需施用过多的氮肥。密度、施氮量、秧龄3项栽培因子对广优673的产量都有影响,综合高产栽培措施为:每公顷插20.52万~27.48万丛,每公顷施纯氮144.70~183.76 kg,秧龄26~33 d。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与分析表明广优673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2。  结论  杂交稻广优673具有高产、抗病、生育期适中等特点,产量≥8250 kg·hm−2的栽培因子模拟寻优结果为:每公顷插24.00万丛,每公顷施纯N 164.23 kg,秧龄29.5 d,并推测稻瘟病抗性主要来源于稻瘟病抗性基因Pi2。
艾纳香不同提取物GC-MS分析及其抑菌活性
胡璇, 王凯, 于福来, 王丹, 谢小丽, 庞玉新, 陈鸿发
2021, 36(10): 1131-113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03
摘要:
  目的  研究艾纳香不同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以及对口腔厌氧菌的体外抑菌活性,为艾纳香提取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3种艾纳香提取物艾纳香油、艾粉和艾片的化学成分,并采用管碟法、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培养基平板法测定3种提取物对4株常见口腔厌氧菌株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和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的敏感度、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结果  从艾纳香油、艾粉和艾片中分别鉴别出56、19和8种化合物,艾纳香油中化学组分相对艾粉和艾片更为复杂。3种提取物仅含有左旋龙脑1个共有成分,左旋龙脑相对含量分别为13.36%、81.40%和76.07%。体外抑菌试验中艾纳香油、艾粉、艾片对变形链球菌、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均有一定的药敏活性,表现出了中度敏感,3种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无明显的药敏作用。3种提取物对4种口腔厌氧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MIC为8.34~100 mg·mL−1,其中艾纳香油的抑菌效果最强(MIC、MBC分别为8.34~16.68、33.35~133.4 mg·mL−1),艾粉和艾片的抑菌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艾粉和艾片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艾粉对变形链球菌、艾片对中间普氏菌的MBC值均>200 mg·mL−1,杀菌效果均不理想。  结论  艾纳香中不同提取物艾纳香油、艾粉和艾片对多种口腔厌氧菌均具有体外抑菌活性,尤其是对具核梭杆菌抑制作用最强,其中艾纳香油对口腔厌氧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动物科学
鸭IFN-β mRNA 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方铁辉, 董慧, 肖世峰, 王劭, 程晓霞, 林锋强, 朱小丽, 陈秀琴, 郑敏, 陈仕龙, 陈少莺
2021, 36(10): 1139-114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04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鸭IFN-β mRNA转录水平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  方法  根据GenBank中鸭IFN-β(KT428159)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将鸭IFN-β基因克隆至pET-30a载体,以此构建的pET-30a-IFN-β阳性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构建标准曲线,并进行引物特异性、灵敏度及重复性试验。  结果  该扩增特异性强,无引物二聚体及非特异性产物,熔解曲线单峰(Tm=87.94±0.16 ℃);Ct值在8.9~34.0线性拟合程度高,相关系数R2>99.5%;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为2.84 copies·μL−1;重复性好,对来自临床的3种组织样品检测的组内变异系数小于0.13%,组间变异系数不超过1%。  结论  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为鸭IFN-β mRNA表达水平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手段。
一株鸭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及其VP1基因的多克隆抗体制备
杨世丽, 常巍, 袁梦, 黄雅贞, 陈仕龙, 马燕梅
2021, 36(10): 1145-115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05
摘要:
  目的  确定福建某鸭场雏鸭以出现角弓反张和肝脏出现肿大并伴有密集出血点为主要病征的高死亡率病害的病原,并制备可特异性检测的多克隆抗体,以期为福建省鸭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素材。  方法  取该鸭场病死鸭肝脏组织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并对病毒进行全基因测序。利用pGEX-4T-1载体构建该病毒优势抗原表位基因的高效表达系统,制备VP1多克隆抗体,并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其特异性。  结果  应用非免疫的鸭胚从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鸭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分离毒在鸭胚连续传6代后死亡率约为70%,且死胚尿囊液分别在鸭、鸡、小鼠和兔血液中均未出现血凝现象。注射分离毒的尿囊液的1日龄雏鸭死亡率达100%。RT- PCR扩增结果、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分离毒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毒株DQ226541.1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4%,其VP1氨基酸序列与毒株DQ226541.1氨基酸序列一致。将毒株命名为Fujian2015。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VP1,并制备了可特异性检测VP1蛋白的VP1多抗血清。  结论  成功分离到了1株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同时制备了该毒株的VP1多克隆抗体,为后续检测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单宁酸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张世忠, 陈秀琴, 陈盛星, 江斌, 高炳辉, 蓝豪杰, 吴建耀, 刘景
2021, 36(10): 1153-115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06
摘要:
  目的  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单宁酸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  方法  将384只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白羽肉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150和200 mg·kg−1的单宁酸,试验期为42 d。  结果  (1)饲粮中添加TA呈现提高肉鸡体重的趋势(P<0.05),添加200 mg·kg−1的TA可显著提高肉鸡的日采食量(P<0.05),且呈现降低料肉比的趋势(P>0.05)。(2)各组间屠宰重、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0 mg·kg−1的单宁酸可显著提高腿肌率(P<0.05)。(3)基础饲粮中添加单宁酸对肉鸡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200 mg·kg−1的单宁酸可显著提高肠道中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  结论  基础饲粮中添加单宁酸可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腿肌率,增加肠道中有益菌乳酸杆菌属的数量。
园艺科学
茶树乙烯受体ETR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晏美红, 郑玉成, 侯炳豪, 陈雪津, 陈晓君, 叶乃兴
2021, 36(10): 1160-116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07
摘要:
  目的  鉴定并分析CsETR基因,预测其潜在分子功能,以期从分子水平了解乙烯受体在茶树生长过程中应对胁迫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鉴定ETR基因家族成员并预测其潜在分子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法分析其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水平。  结果  从茶树基因组中确定了6个茶树ETR基因家族成员,均包含N端跨膜区、GAF区和组氨酸(His)激酶结构域;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其为两组,与乙烯受体的两个亚家族分别对应;茶树ETR基因家族中每个成员含有1~12个外显子。ETR家族基因在茶树果实和茎中表达量较高,且该家族表现出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处理下,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其中ERS1-1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最为明显;在植物生长调节剂ABA、JA和GA处理下大部分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其中ERS1-3基因上调最为明显,而ETR2-2基因在ABA处理下表达水平呈缓慢下调趋势。  结论  共鉴定出6个CsETR基因家族成员,并预测分析了其潜在的分子功能,该基因家族成员在果实和茎中表达量较高,且低温能诱导CsETR基因的表达,其中ERS1-3基因在ABA、MeJA和GA的处理下表达量显著上调。
龙眼DlAGOMEL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陈荣珠, 王小平, 林美珍, 赖钟雄
2021, 36(10): 1169-117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08
摘要:
  目的  探究DlAGOMEL1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并明确该基因在亚细胞中的定位,为深入研究DlAGOMEL1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RT-PCR技术,基于龙眼基因组数据库,克隆DlAGOMEL1基因的CDS及该基因的5′端上游启动子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龙眼体胚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构建该基因的瞬时融合表达载体,得到重组质粒,并将其瞬时转入洋葱内表皮细胞中,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绿色荧光信号。  结果  获得DlAGOMEL1基因CDS全长序列及5′端上游启动子序列长度分别为2655 bp、1512 bp,该基因编码884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龙眼DlAGOMEL1蛋白与胡杨亲缘关系最近,与单子叶植物水稻、玉米等亲缘关系最远;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龙眼体胚不同阶段均表达,在子叶胚时期(CE)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而在球形胚时期(GE)的相对表达量最低。亚细胞定位结果发现,DlAGOMEL1基因定位于细胞质中。  结论  DlAGOMEL1基因在龙眼体胚阶段的相对表达量呈“V”字型,可能主要参与龙眼晚期体胚发生的转录调控过程,在细胞质中发挥主要的功能作用。
基于第三代纳米孔测序技术的茶树全长转录组分析
王芬, 木仁, 张雯, 马媛, 郭治友, 崔宝禄, 李静
2021, 36(10): 1177-118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09
摘要:
  目的  研究茶树的全长转录组测序,以期为解析控制茶叶质量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贵州都匀地区福鼎大白茶叶、根和茎为材料,采用牛津大学的纳米孔技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 ONT)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将茶树叶、根和茎进行基因表达量分析;为了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随机抽取4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结果  (1)获得69 379条全长转录本、93 102个SSR、45 852个ORF、6 335个转录因子和2 229个lncRNA;(2)获得叶与根、叶与茎以及茎与根的差异转录本,叶与根的差异转录本注释到GO、KEGG和KOG数据库分别有9 646、2 825和7 349个,其中参与茶叶品质形成中茶叶滋味相关代谢途径的有各种氨基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和苯丙素生物合成等,与香气相关的代谢途径有泛醌和其他萜烯醌生物合成等;qRT-PCR结果显示其表达量与转录组相一致。  结论  筛选到2个差异基因(ONT.24127.2和TEA003892.1)与谷氨酸合成酶有关,在根部合成茶氨酸后再运输到叶部,进而影响茶叶的品质。研究结果为保障茶叶产量和质量打下良好基础,为后续良种选育和引种及开展后续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增强UV-B辐射对贵妃杧果果实成熟和叶片显微结构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林晓凯, 廖海枝, 杨成坤, 杜婧加, 彭俊杰, 周开兵
2021, 36(10): 1187-119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10
摘要:
  目的  探究增强UV-B辐射对贵妃杧果果实成熟期、果实品质、叶片光合作用和显微结构的影响,为制定在增强UV-B辐射下的芒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16年生的贵妃杧果树,在田间采用紫外灯照射,人工模拟96 kJ·m−2·d−1的增强UV-B辐射处理,以自然光照为对照(CK),观测成熟果比率、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叶片显微结构等变化,比较处理与对照的差异。  结果  与CK相比,处理的叶片上表皮和栅栏组织厚度分别高出2.29、30.35 μm,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度上升,叶片厚度和栅海比值均显著升高36 μm和18%。叶片PnGs呈上升趋势,成熟果比率在4月22日、29日和5月7日分别显著提高了6.77%、37.83%和17.52%;第一批果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固酸比显著高于对照,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叶片上角质层、下表皮、下角质层厚度和气孔大小、形态均无显著变化。  结论  96 kJ·m−2·d−1的增强UV-B辐射通过改善叶肉光合组织显微结构和提高叶片Gs而增强贵妃杧果叶片光合作用,引起贵妃杧果果实早熟,这也对产期难以调节的贵妃杧果提供了一条产期调节技术的突破性研发新途径。
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菜田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立成, 李娟, 章明清, 姚建族
2021, 36(10): 1194-120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11
摘要:
  目的  探讨菜田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稳定性和养分吸收状况的影响。  方法  利用连续6年田间定位试验,测定每个轮作周年内各季作物的产量,根据产量水平及其变异系数,分析菜-菜-稻和菜-菜-菜2种轮作体系分别在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模式下作物的产量稳定性;根据每个轮作周年各季作物农产品和茎叶的养分含量测定结果,分析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菜-菜-稻轮作在推荐施肥模式下四季豆、芥菜、水稻产量分别比习惯施肥模式增产9.07%、7.77%和8.43%。菜-菜-菜轮作在推荐施肥模式下四季豆、芥菜、豇豆产量分别比习惯施肥模式增产7.24%、−0.88%和7.54%。轮作施肥模式主要影响四季豆和豇豆的养分利用效率,菜-菜-稻轮作在推荐施肥模式下四季豆作物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比习惯施肥增加13.50%、10.43%、12.16%;菜-菜-菜轮作在推荐施肥模式下豇豆作物吸收钾养分利用效率比习惯施肥增加12.84%。菜-菜-稻轮作中采用推荐施肥模式各季作物的年度养分积累量显著高于习惯施肥,而菜-菜-菜轮作中推荐施肥与习惯施肥对作物的年度养分积累量差异不显著。  结论  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模式能够促进轮作周年内各季作物高产稳产,并能够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利用率和年度养分积累量,为最佳种植模式。
植物保护
太子参白绢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菌筛选
陈燕萍, 肖荣凤, 金国, 陈梅春, 郑雪芳, 朱育菁, 刘波, 王阶平
2021, 36(10): 1203-120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12
摘要:
  目的  太子参白绢病是一种可造成严重产量损失的土传病害。为有效防控病害,对其病原菌种类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有效生防菌。  方法  从具有典型白绢病症状的太子参植株和块根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进行病原菌鉴定;取代表性菌株用平板对峙法进行生防菌的筛选。  结果  病原菌的菌落呈圆形,菌丝为白色绢状辐射生长、有明显隔膜和分枝,后期有不同颜色的菌核形成;病原菌经ITS、LSU、TEF-1α等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致病测定发病症状与田间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筛选获得对该病原菌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贝莱斯芽胞杆菌FJAT-17931和暹罗芽胞杆菌FJAT-52595,抑菌率分别为73.23%和71.16%。  结论  鉴定出太子参白绢病的病原菌为A. rolfsii,筛选获得两株对该病原菌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为太子参白绢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非洲菊菌核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药剂筛选
曹奕鸯, 夏朝水, 陈昌铭, 陈玮婷, 甘玮欣, 林辉锋, 林发壮, 莫智龙
2021, 36(10): 1210-121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13
摘要:
  目的  分离鉴定福建省非洲菊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害菌核病的病原,筛选几种有效防治药剂进行轮换使用,避免农药的滥用及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  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非洲菊菌核病病原菌,经病原菌株形态学、ITS分子鉴定及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致病的病原种类,并利用室内毒力测定法筛选对菌核病病原毒力高的药剂。  结果  分离获得1个非洲菊菌核病菌株C4-1;形态学、ITS及柯赫氏法则验证鉴定C4-1菌株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中25%咪鲜胺对核盘菌菌株C4-1的抑菌作用最强,EC50值为0.0324 μg·mL−1;其次为50%啶酰菌胺、40%菌核净、15%三唑醇,EC50值分别为1.0337、1.8362、6.9408 μg·mL−1;50%多菌灵的抑菌作用最弱,EC50值为22.4349 μg·mL−1  结论  分离鉴定出福建省非洲菊菌核病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咪鲜胺、啶酰菌胺、菌核净对核盘菌毒力强,防治非洲菊菌核病过程中可轮换使用。
资源与环境科学
土壤不同消毒方式对百合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
方少忠, 郭文杰, 郑益平, 张洁, 杨成龙, 黄永旺, 林智敏
2021, 36(10): 1217-12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14
摘要:
  目的  通过土壤理化消毒处理,抑制有害菌落的滋长,改善百合生长期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生态,为解决百合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百合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应用热水、棉隆和乙醇进行土壤预处理,基于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研究百合重茬地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趋势。  结果  热水处理对幼苗期百合的生长最优,棉隆处理对生长起延缓作用。从 4 份土壤样本中获得472440 条 ITS 序列,在 97%序列相似性基础上可划分为 410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不同处理的真菌种类和相对丰度随着百合生长发育过程呈现不同变化规律,子囊菌门均为最优势菌群,热水和棉隆处理对病原菌(根腐菌和青霉菌)效果最为明显。丰度聚类分析结果,3个发育阶段过程中优势菌群变化较大,群落结构与CK差异显著。  结论  热水和棉隆处理均能有效改善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棉隆属于一种土壤化学处理高效途径,处理后菌群变化较大,前期抑制强,应在处理土壤后増施有益菌,可获得理想应用效果。
一株溶磷真菌的鉴定及其促生特性研究
李静, 艾加敏, 余天飞, 边丹, 郑超超, 郭旻皓, 邓振山
2021, 36(10): 1224-123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15
摘要:
  目的  从小麦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溶磷及促生特性的真菌菌株,为微生物肥料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种质资源。  方法  本试验利用无机磷培养基从小麦田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溶磷能力的真菌菌株R3,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采用液体培养测定菌株对Ca3(PO42、AlPO4和FePO4等3种不同磷源的溶解能力;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其对小麦的促生效应。  结果  经鉴定菌株R3归属于产红青霉(Penicillium rubens)。菌株R3在无机磷培养基上的溶磷圈直径D平均值为27.99 mm,菌落直径d平均值为19.26 mm,D/d为1.45。菌株R3对Ca3(PO42和AlPO4的溶解能力在第4 天时最高,分别为328.79 mg·L−1和95.99 mg·L−1;对FePO4的溶解量在第5 天时达到最高值,为75.39 mg·L−1。菌株R3对不同磷源培养基pH的影响总体呈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接菌的对照组相比,接种R3菌液后小麦在株高、根长、鲜重和叶绿素含量方面分别提高了18.23%~35.65%、27.63%~50.44%、37.99%~50.94%和9.59%~19.57%。  结论  溶磷真菌R3对小麦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可为进一步构建促生菌菌群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食品科学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河蟹肝胰腺组织中林可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邱稀木, 朱晓华, 边文冀, 王淑芳, 孟勇
2021, 36(10): 1231-123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16
摘要:
  目的  基于固相萃取技术(SPE),建立一种可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河蟹样品中林可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检测方法。  方法  以固相萃取柱为样品净化材料,考察其对河蟹肝胰腺样品的净化效果,优化色谱条件和质谱参数,并对方法进行评价。  结果  在河蟹肝胰腺基质中,OASIS® HLB SPE柱对3种药物的回收率最高。以InfinityLab poroshell 120 SB-C18(100 mm×2.7 mm,2.7 μm)柱为固定相,0.1%甲酸水(A相)和甲醇(B相)为流动相,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3种林可酰胺类药物进行检测和定量。3种目标药物为50 μg·L−1,方法线性良好,3种药物检出限为0.22~0.35 μg·kg−1,定量限为0.72~1.16 μg·kg−1,相关系数(R2)大于0.99。在添加量为5、10和50 μg·kg−1质量浓度的空白样品加标回收率试验中,3种林可酰胺类药物的绝对回收率为80.5%~99%,相对标准偏差为2.5%~5.2%。  结论  本LC-MS/MS方法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解决方案,以固相萃取技术为切入点,测定河蟹样品中3种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的残留,具有稳定可靠,重现性好的特点。
龙须菜藻糕复合胶配比优化与干制终点实时控制
马文静, 杨超, 林晓姿, 梁璋成, 何志刚
2021, 36(10): 1238-124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17
摘要:
  目的  研制口感软硬适中、富有嚼劲且不黏牙的龙须菜藻糕产品,提供复合胶的配比和建立龙须菜藻糕干制脱水的终点判断方法。  方法  以微生物脱腥技术处理的龙须菜发酵液为原料,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复合胶的配比优化,结合热风干燥技术,探讨龙须菜藻糕在热风干燥过程中的水分与硬度和品质的关系,建立硬度与品质关系的数学模型,研发龙须菜藻糕新产品。  结果  以经过酿酒酵母JJ4和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RP38联合发酵脱腥的发酵液为原料,白砂糖添加量400 g·kg−1,苹果酸添加量6 g·kg−1,龙须菜藻糕最优复合胶配比为:果胶添加量1.4%,卡拉胶添加量0.5%。在此配比下的水分范围内,龙须菜藻糕60 ℃热风干制的质构硬度与含水量的呈线性关系,符合方程:y=−10.519x+350.45,R2= 0.9945。以含水量为16.5%±0.3%时品质最好,龙须菜藻糕热风干制终点实时控制的硬度质构指标为174~179 N·cm−2  结论  采用复合胶可以提高龙须菜藻糕的质构品质,通过测定干制过程的硬度质构指标,可实现龙须菜藻糕热风干燥的干制终点判断方法,研发的产品无腥味、口感软硬适中、富有嚼劲且不黏牙。
综述
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滕祥勇, 王金明, 李鹏志, 林秀云, 孙强
2021, 36(10): 1245-125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10.018
摘要:
为了解水稻(Oryza sativa L.)抗倒伏性的研究动态与现状,对近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从中总结出影响水稻抗倒伏性的遗传因素、调控措施,以及抗倒伏鉴定与评价方法。提出在抗倒伏育种中,应适当放宽对株高的限制,综合考虑穗部性状、茎秆基部物理强度、根系形态及株型等各方面因素,协调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与群体质量指标间的关系,采用常规杂交技术与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培育新品种;同时,从健全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确立统一的抗倒伏鉴定与评价标准,采用模型评价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建立数字化倒伏预警系统等方面,加强对水稻抗倒伏技术的研究与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