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36卷  第4期

2021 年 4 期目录
2021, (4): 1-2.
摘要:
作物科学
优质常规早稻新品种泉珍12号的选育及其遗传多态性分析
陈锦文, 谢旺有, 谢少和, 魏毅, 王天生, 陈惠清, 庄卫东, 余文昌
2021, 36(4): 379-38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01
摘要:
  目的  选育优质常规早稻新品种供推广种植,促进常规早稻品种更新换代,并研究新育成品种泉珍12号与其双亲的遗传相似性及多态性差异。  方法  以佳辐占为母本、榕籼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选育成的泉珍12号,于2017—2018年参加福建省早稻区域试验,2018年同步进行生产试验。以48对SSR引物对泉珍12号及其亲本的基因组DNA进行SSR分析,研究泉珍12号及其双亲的遗传相似性及多态性差异。  结果  2年区域试验,泉珍12号平均产量为7 557.6 kg·hm−2,比对照杂优品种T78优2155增产1.8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 694.05 kg·hm−2,比T78优2155减产6.83%;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90002)。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泉珍12号与母本佳辐占共显性条带为20条,遗传相似系数为0.625;与父本榕籼1号共显性条带为12条,遗传相似系数为0.375。  结论  育成的优质早稻新品种泉珍12号米质好,株高较矮,适宜在福建省早季种植。泉珍12号在形态特征及亲缘关系上更倾向于母本佳辐占。
优质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4号的选育
廖长见, 张扬, 陈伟, 林建新, 滕振勇, 陈山虎, 林静, 卢和顶
2021, 36(4): 386-39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02
摘要:
  目的  选育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的超甜玉米新品种。  方法  2013年,应用“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甜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热带种质黄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G73与温带种质白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AS67测交配组,培育黄白粒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4号。2017年分析了闽甜系G73和闽甜系AS67两个自交系的配合力情况,2016–2017年闽双色4号参加秋季国家东南区鲜食玉米科企联合体区试。  结果  配合力测定结果:闽甜系AS67的穗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闽甜系G73的穗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中等,而闽甜系AS67×闽甜系G73的穗重特殊配合力效应值高。秋季国家东南区鲜食玉米科企联合体区试结果:产量方面,闽双色4号在2016–2017年区试中,2年平均鲜穗产量11 691.0 kg·hm−2,比对照品种粤甜16号增产4.3%,增产点率77.5%。抗逆性方面,在室内接菌试验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试验中,表现抗茎腐病、中抗纹枯病,并具有较强的抗倒性。品质方面,经专家鉴定,2年区试平均,综合评分达90.2分,显著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85.0分),并达到国家颁布的优质甜玉米品种标准(专家品尝分≥90.0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品质检测,闽双色4号2年平均皮渣率10.2%、可溶性总糖含量20.2%、还原糖含量8.3%,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的理化品质。2018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玉20180363)。  结论  “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可应用于甜玉米新品种选育;闽双色4号很好地协调了品质与产量、抗性的关系,具有品质优、产量较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等优点,满足了生产上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需求,适宜在我国东南部鲜食玉米栽培区种植。
福建鲜籽粒大粒蚕豆种质资源的引进及评价
李程勋, 李爱萍, 徐晓俞, 郑开斌
2021, 36(4): 394-40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03
摘要:
  目的  引进国内先进的大粒蚕豆种质资源在福建地区种植,对其农艺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适宜福建地区种植的优良大粒蚕豆品种。  方法  以福建省认定的陵西一寸品种为对照,对来自青海、江苏的10个大粒蚕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观测其生育期、株高、分枝数、荚长、荚宽、鲜荚产量、籽粒长、籽粒宽、百粒重、出籽率、鲜籽粒产量等指标,并进一步分析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  结果  生育日数、单荚鲜重、荚宽、鲜籽粒百粒重与鲜荚每667 m2(下同)产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分枝数、单株实荚数与鲜荚产量显著正相关,株高与鲜荚产量显著负相关。青海大粒蚕豆品种在福建表现为生育期短、株型高、分枝少、产量低、总体经济产值低,江苏的通蚕品种整体表现较好,其中通09-110-1蚕豆品种的荚长、荚宽、鲜荚产量、籽粒长、籽粒宽、百粒重、出籽率、鲜籽粒产量等指标均较高,干籽粒百粒重为200.08 g,出籽率达到50.53%,鲜荚产量达到1200.58 kg,高出对照32.81%。  结论  通09-110-1蚕豆品种在福建地区种植时表现良好,适宜在福建地区推广种植。
油棕多胺合成酶基因的分离及其在低温和脱水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金龙飞, 尹欣幸, 张安妮, 曹红星
2021, 36(4): 402-41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04
摘要:
  目的   研究多胺合成酶基因在油棕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作用,为油棕抗性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从油棕基因组中鉴定出15个编码多胺合成酶的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   结果   多胺合成酶的氨基酸长度为318~720,分子量为36.00~46.43 kDa,等电点为4.78~6.31,蛋白不稳定指数为29.26~48.73,脂溶指数为76.46~94.41,总平均亲水性为−0.315~0.082,外显子数目为1~11个,具有特定的蛋白保守基序和保守结构域。进化分析发现油棕多胺合成酶基因可以分为3个家族,EgADCs与水稻的亲缘关系较近,EgACLsEgSPDSs与椰枣的亲缘关系较近,EgSPMSs与玉米的亲缘关系较近。启动子上鉴定出大量植物激素响应、逆境胁迫响应和光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组织表达分析发现多胺合成酶基因在油棕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多胺合成酶基因受低温和脱水胁迫的诱导。   结论   多胺合成酶基因参与油棕对低温和脱水胁迫的应答,其中EgSPDS1EgSPDS2EgSPMS1EgADC1EgADC2EgACL5-2EgACL5-3EgSAMDC3-1EgSAMDC4-1EgSAMDC4-2EgACL5-1受低温胁迫的诱导,EgSPDS1EgSPDS2EgADC1EgADC2EgSAMDC4-1Eg SAMDC4-2EgACL5-1受脱水胁迫的诱导。
园艺科学
低温抑制中国水仙花芽分化的生理生化机制
李霖, 李婷婷, 杨坤, 张志忠, 吴菁华
2021, 36(4): 412-41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05
摘要:
  目的  探讨15 ℃低温抑制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花芽分化的生理机制,为中国水仙花期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用中国水仙‘金盏银台’三年生鳞茎球为材料,以15 ℃低温进行处理,常温贮藏为对照,测定水仙在2种贮藏温度下鳞片的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以及糖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结果  整个观测期间常温组水仙鳞片中超氧阴离子(O2·)含量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均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始终维持较高水平,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处于低水平,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花芽分化后期显著上升,蔗糖和淀粉含量在花原基分化期迅速下降,同期α-淀粉酶和可溶性糖保持较高水平。15 ℃低温处理后鳞片中O2·和H2O2含量均高于同时期常温组;SOD活性变化趋势与常温组类似;在与常温组雄蕊原基分化期对应的时间段,15 ℃低温处理组的POD活性和CAT活性显著增强;各时期鳞片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及α-淀粉酶活性都低于常温组。  结论  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低温15 ℃处理后大大影响了糖类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花芽分化,这种影响在花原基分化时期变化最为剧烈。
四季秋海棠BsMYB62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及互作蛋白的筛选
刘静, 王阳, 姚珂心, 屈莹, 王瑞博, 刘胜男, 李永华, 张开明
2021, 36(4): 418-42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06
摘要:
  目的  低温和高光均能引起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叶片因合成积累花色素苷而变红。本研究从低温和高光处理四季秋海棠的转录组中筛选并克隆得到1个 MYB 转录因子基因并命名为 BsMYB62 ,对其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并从四季秋海棠cDNA文库中筛选出与其互作的蛋白。  方法  设计BsMYB62引物,克隆 BsMYB62 CDS区,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BsMYB62基因序列及其编码蛋白序列分析。构建 pGBKT7-BsMYB62 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对该诱饵载体进行毒性和自激活检测后, 用 Mating 法筛选BsMYB62的互作蛋白。  结果   BsMYB62 基因的 CDS 区为 801 bp(NCBI 登录号:MT560845),编码266个氨基酸。 pGBKT7-BsMYB62 有自激活现象 ,对宿主酵母菌无毒性。在含 45mM 3-AT 的 SD/-Trp-Leu-His-Ade 培养基上能明显抑制 BsMYB62 蛋白的自激活。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与 BsMYB62 蛋白互作的蛋白有 9 类,分别是 XTH9、LHB1B2、EBS7、PSI-F、UBE2、FDH、RBCS1A、FP6 和 BCA。  结论  推测四季秋海棠BsMYB62 蛋白与以上9类蛋白互作响应低温、高光胁迫。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红富士葡萄果实香气
李凯, 商佳胤, 苏宏, 田淑芬, 黄建全, 张娜, 王丹, 王超霞
2021, 36(4): 426-43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07
摘要:
  目的   检测分析天津产区红富士葡萄果实香气,研究其葡萄果实的活性呈香成分及香气特征。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提取检测果实香气,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结合气味活性值及果实香气轮廓,分析葡萄果实活性呈香成分及香气特征。   结果   天津产区红富士葡萄果实中共定性定量39种香气化合物(总浓度9737.05 μg·L−1),酯类浓度最高,醇类次之;乙酸乙酯、1-己醇、反式-2-己烯-1-醇、丁酸乙酯和反式-2-己烯-1-醛是5种主要香气成分,它们的浓度之和(9461.79 μg·L−1)与检出化合物总浓度的比值高达97.17%,其中乙酸乙酯浓度(9036.53 μg·L−1)最为突出,分别占酯类浓度、总浓度的98.53%和92.81%;气味活性值结果显示,其果实香气主要由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和异丁酸乙酯等12种活性呈香成分贡献;香气轮廓直观地显示,其果实香气主要由花卉类、水果类、植物类、脂肪类、化学类和香料类气味构成,其中水果类气味最为突出。   结论   天津产区红富士葡萄果实香气主要由酯类、醇类和醛类成分构成,含量最为丰富的酯类化合物贡献了突出的水果类气味。
砂梨石细胞含量多样性及其分级指标
范净, 陈启亮, 杨晓平, 张靖国, 杜威, 胡红菊
2021, 36(4): 433-43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08
摘要:
  目的  研究砂梨种质资源石细胞含量特征及其多样性,进一步优化砂梨石细胞含量分级指标。  方法  采用冷冻法检测480份砂梨种质资源石细胞含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  结果  480份砂梨资源的石细胞含量呈正偏态分布,为0.043%~2.748%,平均石细胞含量0.706%,变异系数为61.11%,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5。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国内选育品种(品系)不同种质类型的平均石细胞含量分别为0.886%、0.440%和0.400%,变异系数分别为48.82%、48.79%和47.02%,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98、2.00和2.01。地方品种不同省份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云南地方品种的平均石细胞含量最多(1.239%),变异系数最高(51.07%);四川地方品种的多样性指数最大(1.90);浙江地方品种的平均石细胞含量最少(0.595%);广东地方品种的变异系数最低(14.02%),多样性指数最小(0.95)。国内选育品种(品系)不同区域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华东地区选育品种平均石细胞含量最少(0.372%),华中地区选育品种变异系数最低(43.41%),但多样性指数最大(2.04)。  结论  砂梨种质资源石细胞含量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地方品种石细胞含量最高(0.886%),国内选育品种(品系)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2.01)。优化的7级梯度差分级指标更适用于评价砂梨种质的石细胞含量性状,7级标准分级为SC<0.1%、0.1%≤SC<0.2%、0.2%≤SC<0.4%、0.4%≤SC<0.7%、0.7%≤SC<1.1%、1.1%≤SC<1.6%和SC≥1.6%。
动物科学
猪精子核酸识别Toll 样受体的表达特性
章琳俐, 李丽, 辛清武, 朱志明, 缪中纬, 林长光, 李兆龙, 郑嫩珠
2021, 36(4): 440-44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09
摘要:
  目的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 TLRs)作为天然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在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猪精子核酸识别TLR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为精子TLR信号通路相关功能和抗微生物特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RT-PCR技术检测公猪精子TLR3、7、8和9 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了TLR3蛋白在猪精子上的分布。  结果  RT-PCR结果显示,TLR3、7、8和9 mRNA在猪精子均有表达;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TLR3主要分布在精子头部的后部和中段。  结论  猪精子上核酸识别TLRs的存在以及TLR3分布的区域化提示猪精子可能对病毒及其衍生物感染做出应答,为进一步研究精子TLR信号通路提供依据。
小球藻悬浮液和金藻液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裴文刚, 常秉乾, 杨敏敏, 王海波, 秦士贞, 史兆国, 李志勇
2021, 36(4): 445-45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10
摘要:
  目的  研究小球藻悬浮液和金藻液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1日龄健康良凤肉鸡(公雏)4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10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以正大肉鸡料为基础饲粮,对照组正常饮水,试验组肉鸡每天分别在饮水中添加30 mL小球藻悬浮液、1 mL金藻液、30 mL小球藻悬浮液+1 mL金藻液(联用液),试验期为70 d。  结果  结果表明:添加小球藻悬浮液、金藻液和联用液显著提高了肉鸡的胸腺指数(P<0.05),对脾脏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对脾脏和胸腺的组织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显著提高了肉鸡血清中IgG的含量(P<0.05)。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血清中TNF-α、IFN-γ、IL-1β、IL-2、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降低(P<0.05),抗炎性因子IL-4含量显著升高(P<0.05)。  结论  综上表明,添加小球藻悬浮液、金藻液及联用液均能促进肉鸡免疫器官的发育、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生成,从而增强肉鸡的免疫功能。
青贮时间对香茅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吴水金, 邱珊莲, 李海明, 李跃森, 黄惠明, 郑开斌
2021, 36(4): 452-45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11
摘要:
  目的   探究青贮时间对香茅草营养成分的影响,旨在确定适宜的青贮发酵时间,为合理青贮及充分提高香茅饲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感官评价和国家标准方法,对不同青贮时间香茅样品的感官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评价和测定。   结果   香茅青贮1月后,其蛋白质、粗纤维含量显著上升,达到峰值,蛋白质从青贮前的5.48%提高至6.64%,粗纤维从青贮前的34.96%上升至36.65%,青贮2~4月蛋白质较稳定,为6.32%~6.39%,随后明显下降,粗纤维在随后的2~6月较稳定,含量为34.23%~35.77%;钙含量在青贮前4个月变化不明显,第5、6月时有显著提高;磷含量在青贮前5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第6月时达到最高。香茅青贮至3个月时,感官评分等级为1级,氨基酸、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均达到最大值,粗蛋白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3月后青贮草料的感官评分等级为2级,其中粗蛋白、氨基酸、粗灰分和粗脂肪等营养成分逐渐降低,草料品质变差。   结论   香茅青贮的时间以1~3月为宜,青贮至3月时其营养成分达到最佳值。
植物保护
柳叶蜡梅真菌病害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彭成彬, 王泽榕, 阮俊峰, 魏日凤, 薛岚, 陈美霞, 刘伟
2021, 36(4): 457-46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12
摘要:
  目的   为明确柳叶蜡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的叶部病害的病原种类,进行病叶病原分离鉴定并研究病原菌株生物学特性。   方法   对福建省寿宁县福瑞泰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种植基地的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叶采用离体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对分离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方法(rDNA-ITS和TUB序列)进行鉴定,并对该致病菌菌丝体在不同温度、pH值、光照、碳源、氮源及致死温度等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   病原菌分离株经形态特征观测及rDNA-ITS和TUB序列在NCBI数据库的分析比对,将寿宁县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子囊菌门,格孢腔目,附球真菌属,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 5~30 ℃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 25 ℃;菌丝体生长最适pH值范围为5~9,在供试的11种碳源上均可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在8种氮源培养基中最适菌丝生长的氮源为蛋白胨;光暗交替不影响菌丝生长,菌丝体致死温度为 52 ℃。   结论   分离鉴定了福建省寿宁县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害的病原菌为高粱附球菌(E. sorghinum),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其对环境适应性强。
资源与环境科学
不同钝化剂对蔬菜中铅、镉和铬吸收的影响
余祖琛, 曾龙海, 王果
2021, 36(4): 464-47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13
摘要:
  目的   选取市场上常见的8种钝化修复产品,对比它们在大田环境下对菜叶类蔬菜的产量及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福建省酸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钝化剂。   方法   选取福建屏南县某Pb、Cd和Cr污染农田为试验地块,比较不同钝化剂对上海青(第一季)、夏阳白(第二季)的产量、重金属含量、土壤pH值和有效态的影响。   结果   (1)OSA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和特贝钙土壤调理剂分别显著增加上海青和夏阳白产量,增产84.2%和65.4%,增幅最大。(2)Yonker土壤调理剂和OSA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分别显著升高上海青和夏阳白土壤的pH值,达到5.25和4.76,提升效果最好。(3)海状元土壤调理剂显著降低了上海青和夏阳白中土壤DTPA提取态Cd含量,较对照降低31.0%和25.4%,效果最好。Yonker土壤调理剂和海状元土壤调理剂分别对上海青、夏阳白土壤中DTPA的Pb含量降低幅度最大。OSA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和康源土壤调理剂分别对上海青、夏阳白土壤中DTPA的Cr含量降低幅度最大。(4)OSA土壤重金属钝化剂显著降低了上海青和夏阳白的Pb含量,降低了41.5%和46.0%,效果最好。OSA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和Yonker土壤调理剂分别显著降低上海青和夏阳白中Cd含量,降低46.0%和34.6%,效果最好。万亩田有机肥和Yonker土壤调理剂分别显著降低上海青和夏阳白中Cr含量,降低73.2%和60.6%,效果最好。其中,OSA 土壤重金属钝化剂、特贝钙土壤调理剂和Yonker土壤调理剂处理后上海青中的Cd含量从超标降低至国家安全标准以内。(5)相关性分析得,上海青和夏阳白中Pb、Cd和Cr的含量与土壤DTPA提取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说明钝化剂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效态含量,减少土壤中重金属向上运移,降低上海青和夏阳白的重金属含量。   结论   综合分析,OSA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和Yonker土壤调理剂对酸性土壤Pb、Cd和Cr复合污染的钝化修复效果佳。
酸性土壤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对秸秆还田和调理剂的响应
张慧, 苏光秋, 林陈强, 陈龙军, 陈济琛
2021, 36(4): 473-47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14
摘要:
  目的  以福建省黄泥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施化肥(CK)、单一施化肥(T1)、化肥配施秸秆还田(T2)、化肥配施土壤调理剂(T3)等4组处理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  方法  利用 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4组处理土壤样品进行测序,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技术分析4种处理(CK、T1、T2、T3)的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的16S rRNA基因在V3~V4区域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以及群落组成和结构。  结果  4个处理的玉米根际土壤细菌优势门(相对丰度>10%)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T1处理细菌的丰富度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较CK均有所降低,分别降低17.65%和17.88%;T3处理的细菌丰富度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高于CK处理,分别提高14.52%和14.00%。分层聚类图显示细菌属水平上,CK、T1和T2处理的土壤样品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T3与其他3个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结论  化肥配施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大于单一施化肥和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处理,单一施化肥降低了根际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化肥配施土壤调理剂可以显著提高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施用土壤调理剂提高酸性土壤pH对玉米根际细菌群落影响最大。
一株茶渣分解菌Fb的分离及其应用
缪伏荣, 陈鑫珠, 李忠荣, 刘景
2021, 36(4): 480-48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15
摘要:
  目的  筛选高温高效分解茶渣的菌株,为茶渣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高温特殊生境分离方法,从废弃茶渣中分离筛选较高产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的高温菌,对其中高产酶活力的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生长特性等研究;并克隆其16S rDNA基因序列和菌株gyrB基因测序,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同时对该菌株分解茶渣效果进行验证。  结果  试验表明,分离筛选获得分解茶渣的高温菌5株,其中Fb菌产生的纤维素酶、蛋白酶的活力均最高。Fb属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可耐受55℃高温,最适生长条件:42~45 ℃、pH 5.0~7.0、16 h、盐度1.0%~6.0%、装液量0.12 mL·min−1、摇床转速120 r·min−1。茶渣添加Fb菌发酵7 d后,与对照组比,粗蛋白提高14.88%(P<0.05);除胱氨酸、蛋氨酸和组氨酸发酵外,其他14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且氨基酸总量提高5.98%;粗纤维下降9.69%,其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分别下降10.72%、4.47%和11.37%(P<0.05)。  结论  首次报道贝莱斯芽孢杆菌Fb能高效分解茶渣,提高茶渣的营养价值。
食品科学
龙须菜生物脱腥工艺优化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杨超, 梁璋成, 林晓姿, 苏昊, 何志刚, 郭京波, 李维新
2021, 36(4): 490-50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4.016
摘要:
  目的  优化龙须菜微生物发酵脱腥工艺,为龙须菜的深加工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方法  通过感官模糊综合评价,在筛选出生物脱腥微生物菌种组合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基料白砂糖及苹果酸添加量、菌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因素工艺参数。通过HS-SPME-GC/MS等技术,分析发酵前后龙须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结果  最优脱腥工艺:脱腥微生物菌种组合为1∶1的酿酒酵母JJ4和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RP38、接种量各5%;基料白砂糖添加量(m/m)为2.0%、苹果酸添加量(m/m)为0.2%,发酵时间68 h,发酵温度29 ℃。发酵脱腥后,具有脂肪味、腥臭味、鱼腥味的环辛醇、1-甲基环庚醇、辛醛、正壬醛、(E)-2-壬烯醛消失,具有泥土腥味中的3-辛酮含量明显降低,新增了具有芳香味的β-苯乙醇、水果香的己酸乙酯、酒香的辛酸乙酯、甜蜜香的乙酸苯乙酯、椰子香气的壬酸乙酯等。  结论  采用酿酒酵母JJ4和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RP38组合发酵龙须菜,削除了醇、醛等腥味物质,增加了β-苯乙醇及酯类等香味物质,对龙须菜有明显的脱腥赋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