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37卷  第1期

2022 年 1 期目录
2022, 37(1): .
摘要:
动物科学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新型鹅细小病毒和鸭坦布苏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李海琴, 傅光华, 康昭风, 韦启鹏, 谭美芳, 黄江南, 季华员, 黄瑜, 杨群
2022, 37(1): 1-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1
摘要:
  目的  建立能同时检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ew-type duck reovirus,NDRV)、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和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的方法。  方法  根据NDRV、NGPV和DTMUV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预期特异性扩增NDRV、NGPV和DTMUV的片段大小分别为594、467、328 bp,建立可同时检测NDRV、NGPV和DTMUV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检验,并在临床上进行初步应用。  结果  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方法可同时扩增NDRV、NGPV、DTMUV的目的片段,且未扩增出其他鸭常见病原;敏感性结果显示NDRV、NGPV和DTMUV的检测下限分别为8.80×104、4.03×104、2.15×104 copies·μL−1;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采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167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检测结果与该3种病毒的常规单一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  结论  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临床样品中存在以上3种病原感染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作物科学
不同栽培因素对杂交稻T两优明占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黄建鸿, 林成豹, 邓则勤, 饶鸣钿, 唐江霞, 苏荣理, 叶仰东, 梁水金, 黄显波
2022, 37(1): 7-1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2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栽插密度、施钾量和施氮量对杂交稻T两优明占产量及稻米品质指标的影响,提出针对T 两优明占高产优质栽培的最优栽培措施方案。  方法  采用“311-A”试验方案,以栽插密度、施钾量和施氮量为试验因素,产量和稻米品质为目标函数,建立产量和米质指标与3项栽培因素的回归模型,进而分析3项栽培因素对T两优明占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结果  在本试验设置的条件下,各因子取值在[−2, 2]范围内:(1)提高栽插密度,有利于提高糙米率、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2)提高施钾量,有利于提高糙米率,但会降低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对胶稠度影响不显著。适宜的施钾量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改善透明度,施钾量过低或过高对这3个品质性状均有不利影响;(3)提高施氮量,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对透明度影响不显著。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垩白度。  结论  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提高T两优明占产量,改善稻米品质。综合考虑,当栽插密度19.47万~23.43 万丛·hm−2、施钾量(K2O)71.0~95.5 kg·hm−2、施氮量(N)177.0~200.2 kg·hm−2时,预测值T两优明占产量8 373.14~8 556.11 kg·hm−2,稻米品质可达国标优质稻米三级标准。
绿色优质两系杂交稻B两优164的选育
叶仰东, 唐江霞, 林成豹, 邓则勤, 梁水金, 苏荣理, 黄显波
2022, 37(1): 17-2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3
摘要:
  目的  选育优质、抗病杂交稻新品种,满足市场对优质、抗病水稻品种的需求。  方法  以抗病恢复系中组14为母本,授以强恢复系明恢863的花粉,后代经多年多代在福建三明沙县琅口和海南三亚福建南繁基地来回穿梭加代育种,以及在福建将乐黄潭、上杭茶地等地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抗稻瘟病的优良单株进行加代,于2011年育成优势强、群体整齐一致的抗病恢复系明恢164;2014年夏季在沙县用Bph68S与明恢164进行制种(B两优164)。B两优164于2015—2016年参加福建省晚稻品比试验,2017—2018年参加福建省晚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2018—201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联合体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结果  B两优164在福建省晚稻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达8 312.18 kg·hm−2,比对照宜优673增产8.94%;在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联合体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达9 867.15 kg·hm−2,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68%;于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90024),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200221)。  结论  B两优164是稳产、高产、中抗稻瘟病、中抗褐飞虱的优质稻品种,其米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品种品质标准,可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和在福建全省作晚稻种植。
轮作与连作对马铃薯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熊湖, 郑顺林, 张德银, 向竹清, 杜勇利, 廖霏霏
2022, 37(1): 25-3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4
摘要:
  目的  探究长期轮作与连作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连续5年定点试验,以正茬马铃薯为对照,研究马铃薯和玉米轮作、普通连作(马铃薯春作)、强化连作(马铃薯春秋连作)对马铃薯植株形态、土壤酶活性、土壤全量养分与速效养分的影响。  结果  普通连作与强化连作降低了马铃薯株高、茎粗和总叶面积,增加了根系长度,而轮作可增加马铃薯株高、茎粗和总叶面积大小,且随着生育期推进差异更加显著;整体上土壤酶活性大小为正茬薯作>马铃薯和玉米轮作>普通连作>强化连作,除脲酶外,其余酶活性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均为上升趋势,马铃薯和玉米轮作相比普通连作与强化连作增幅更大;土壤中速效养分受连作方式影响较大,其中成熟期马铃薯和玉米轮作土壤中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分别高于普通连作4.98%、6.79%、16.38%,高于强化连作13.02%、15.21%、16.12%,生育期前后养分含量差异也更大。  结论  通过轮作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加速土壤中速效养分转化,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从而缓解长期连作对马铃薯的胁迫作用。
镁缓解高温强光对烟草植株光合生理伤害的影响
魏晓玲, 冯常青, 黄云侠, 徐时长, 邱福祥, 吴题, 郑英洁, 李文卿, 何华勤
2022, 37(1): 33-4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5
摘要:
  目的  探究镁营养缓解高温强光对烟草光合生理伤害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福建地区烟草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以烟草翠碧一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镁质量浓度(0、12.0、48.0 和120.0 mg·L−1)与33 ℃高温下2个光强(600和1200 µmol·m−2·s−1)处理,分析不同施镁量对不同光强处理下烟株光合生理的影响。  结果  强光(1 200 µmol·m−2·s−1 )加重了烟株的缺镁症状,烟叶出现日灼斑,H2O2与丙二醛含量增加,膜透性升高。在48 mg·L−1时,烟株启动CAT、POD、SOD等抗氧化活性酶,清除多余的H2O2与丙二醛,增加叶片叶绿素合成量,提高净光合速率,避免烟株遭受高温强光逆境的伤害。  结论  适当施镁能缓解高温强光胁迫下烟叶的日灼斑症状,提高烟株的干物质量和叶片叶绿素合成量,增加CAT、POD、SOD等抗氧化活性酶活性,从而有效缓解高温强光对烟株光合生理的伤害,其中在48.0 mg·L−1镁供应下缓解效果最好。
园艺科学
蚕豆花荚期疏枝饲用和肥用成分分析
刘彩玲, 李程勋, 叶红云, 何春梅, 王利民, 黄毅斌, 李爱萍, 曾承传
2022, 37(1): 42-4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6
摘要:
  目的  分析蚕豆(Vicia faba L.)花荚期疏枝的饲用和肥用成分,为合理利用蚕豆疏枝提供参考。  方法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测定11个蚕豆品种(系)的花荚期疏枝的生物量、养分含量及截获量。  结果  花荚期蚕豆可疏枝2~3次,产生茎叶干物质1.22~2.54 kg·hm−2。作为饲草利用,蚕豆疏枝相对饲用价值介于96.79~120.23,从高到低依次为通蚕鲜6号>陵西一寸>I3>通蚕鲜8号>通蚕鲜10号>通蚕鲜7号>通09-110-1>日本大白皮>I2>I1>I4。依据等级划分可知,I3、通蚕鲜6号、通蚕鲜8号、通蚕鲜10号、陵西一寸属于二级偏上水平,通蚕鲜7号属于二级偏下水平,I1、I2、I4、通09-110-1、日本大白皮属于四级偏上水平。作为绿肥利用,蚕豆疏枝翻压回田可提供N、P、K截获量分别为43.79~75.20、6.52~13.95、61.91~120.69 kg·hm−2,相当于34.09~98.82 kg 氮、8.50~14.21 kg 磷、80.73~128.63 kg 钾的有效养分。  结论  综合分析比较参试蚕豆品种(系)生物产量、品质及营养价值,认为在福建地区,I3、通蚕鲜6号、通蚕鲜8号、通蚕鲜10号、陵西一寸花荚期疏枝饲用价值较高;I2、I4、通蚕鲜8号、通09-110-1花荚期疏枝肥用价值较高。
3个桃品种对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涝性评价
王玉玲, 周晨浩, 肖金平, 古咸彬, 张慧琴, 李南羿, 张岚岚
2022, 37(1): 49-5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7
摘要:
  目的  研究浙江省主栽3个不同成熟期桃品种响应淹水胁迫的形态及生理特性变化,综合评估其耐涝性,为桃抗涝栽培技术制定及耐涝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方法  以早熟春红、中熟新川中岛和晚熟锦绣等3个桃品种的毛桃砧1年生嫁接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模拟涝害试验,比较植株表型、根系细胞解剖结构、涝害指数变化,同时测定叶片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及主成分分析评价耐涝性。  结果  淹水使砧木根系受损腐烂,皮层细胞裂解形成气腔;叶片萎蔫黄化脱落,涝害指数持续上升,其中春红品种的涝害指数始终显著低于新川中岛、锦绣品种;随着淹水进程,叶片光合作用受阻,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等光合参数持续下降,胞间CO2浓度(Ci)逐步上升,春红的光合性能始终强于新川中岛和锦绣;叶片细胞膜透性不断增加,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S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等酶活性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应用隶属函数和主成分分析3个桃品种耐涝性强弱依次为:春红 >新川中岛>锦绣。  结论  持续淹水导致桃根系及叶片光合性能严重受损,3个不同成熟期桃品种的耐涝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春红耐涝性表现最好。
林下穴盘袋栽时长对金线莲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张航, 陈泽明, 郑智位, 吴茜, 林协全, 张麒功, 邹双全, 邹小兴
2022, 37(1): 59-6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8
摘要:
  目的  明确林下穴盘袋栽对金线莲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金线莲生长的套袋时长,为金线莲科学种植、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南靖大叶金线莲为试验材料,在南靖县葛山村试验地设置7个不同套袋时长处理,以落地栽培为对照(CK),研究穴盘袋栽及不同套袋时长对金线莲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结果  (1)穴盘袋栽金线莲可以提高保存率、株高、叶片数、叶长、叶宽、茎节数、每节长、根数和根长,与对照相比,穴盘袋栽套袋150 d处理的保存率增加26.42%,株高增加26.47%,叶片数增加36.36%,每节长增加18.41%,平均单株鲜重增加8.32%,且存在显著差异;(2)穴盘栽培较落地栽培可显著提升金线莲可溶性糖含量,套袋时间过长不利于金线莲叶绿素合成,而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3)金线莲穴盘栽培较落地栽培有利于总多糖、总黄酮、总生物碱和总氨基酸含量的积累与合成,分别增加11.85%、5.67%、3.70%、17.50%。但套袋时间过长则不利于金线莲总生物碱、金线莲苷、总酚含量提升,套袋150 d与套袋0 d处理的金线莲总黄酮、总生物碱、总氨基酸、总多糖含量达到的最高值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穴盘袋栽较落地栽培有利于金线莲生长和品质提升,过长的袋栽时长不利于金线莲活性成分的合成,综合考虑,穴盘袋栽以套袋时长150 d较为适宜,金线莲生长和品质较佳。
增施CO2与LED补光互作对辣椒光合作用及品质的影响
王翠丽, 杨世梅, 陈志国, 谢忠清, 张自强
2022, 37(1): 67-7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9
摘要:
  目的  探究增施CO2与LED补光对日光温室辣椒光合特性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日光温室辣椒光合作用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华美105”辣椒为试材,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因素L为LED补光,设3 个水平:L1(自然光)、L2(R∶B=5∶1)、L3(R∶B∶W=3∶2∶1);因素C为CO2含量,设2个水平:C1:自然条件下的 CO2含量为(400±50)μL·L−1,C2:增施CO2,使其含量为(800±50)μL·L−1;共6个处理:L1C1(对照)、L1C2、L2C1、L2C2、L3C1、L3C2。  结果  结果表明:增施CO2与LED补光能够增加辣椒株高和茎粗,L2C2和L3C2处理株高和茎粗均显著高于对照,株高和茎粗分别为88.33 cm,93.00 cm和12.00 mm,13.34 mm。L2C2处理辣椒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增施CO2与LED补光增强辣椒净光合速率(Pn),各处理之间Pn无差异,但显著高于CK,其中L2C2处理Pn最高,较CK增加36.70%。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均表现为L2C2和L3C2高于其他处理。  结论  对辣椒进行增施CO2与LED补光互作可有效提高辣椒光合特性和品质,其中L2C2处理可作为当地日光温室越冬茬辣椒栽培的最优选择。
植物保护
辣椒脉黄病毒P4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与应用
卜姗, 罗香文, 张德咏, 张松柏, 张宇, 刘勇
2022, 37(1): 74-7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10
摘要:
  目的  辣椒脉黄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 PeVYV)属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生产上主要侵染辣椒,目前在我国呈现快速扩展态势,因此,亟需开展PeVYV致病性研究,为分析对辣椒的潜在威胁提供依据。以PeVYV编码运动蛋白P4为免疫源,制备多克隆抗体,建立PeVYV P4蛋白特异性检测方法,为PeVYV P4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RT-PCR技术,从感染PeVYV辣椒cDNA中扩增获得片段大小为471 bp的PeVYV P4基因,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DEST17,转化E. coli Rosetta中进行诱导表达,采用Ni-NTA柱层析纯化。以纯化P4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制备的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  结果  原核表达的PeVYV P4蛋白,SDS-PAGE表明纯化蛋白为一分子量约为25 kDa的单一条带。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的结合P4蛋白。PeVYV侵染辣椒样本检测表明,制备的P4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检测PeVYV。  结论  制备的PeVYV P4多克隆抗体,可用于特异性检测PeVYV P4蛋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P4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
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防御相关信号途径基因的表达分析
郑雪芳, 王梓然, 朱育菁, 陈燕萍, 王阶平, 刘波
2022, 37(1): 79-8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11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为探明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的生防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以无菌水为对照(CK),分别接种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FJAT91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接种后不同时间(0 ,3,6 ,12 ,24 ,36 ,48 ,72 h)取样,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接种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后番茄植株中水杨酸(SA)信号转导途径的gluAPR-1a基因、茉莉酸(JA)信号转导途径的loxApin2基因及乙烯(ET)信号转导途径的OsmPR-1a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  菌株FJAT1458和FJAT91均能诱导番茄gluAPR-1aloxApin2、OsmPR-1a基因的表达,接种后期(36 h之后),这些基因(PR-1aOsm除外)在FJAT1458处理组的表达量均比FJAT91处理组高;FJAT1458和FJAT91诱导gluAPR-1A基因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12 h表达量最大;FJAT1458诱导番茄植株loxApin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K,FJAT91诱导番茄植株loxA基因和pin2基因表达量在接种初期显著高于CK和FJAT1458处理组,后期迅速降低;FJAT-91诱导番茄植株Osm基因显著高于FJAT1458和对照处理(72 h除外),该菌株诱导番茄植株PR-1b基因表达量变化较为强烈,接种3 h,其诱导的PR-1b基因表达量为CK的251.33倍。  结论  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防御相关基因表达量不同,可以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法挖掘更多差异表达的基因。
葱地种蝇幼虫伴生细菌多样性及两种培养基分离效果比较
刘梅, 张新建, 周方园
2022, 37(1): 84-9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12
摘要:
  目的  探索蒜蛆幼虫伴生细菌的多样性,并比较两种常用培养基对其伴生细菌的分离效果,为开展蒜蛆伴生细菌研究提供技术指导。  方法  采用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方法检测蒜蛆幼虫体表和肠道的细菌多样性;使用LB和TSB从蒜蛆幼虫的体表和肠道分离细菌,并比较两种培养基分离结果、测序结果和两种培养基分离效果的差异。  结果  高通量测序从蒜蛆幼虫体表和肠道共检测到4个门、66个科、115个属的细菌,其中绝大部分不能够鉴定到种。使用LB培养基从蒜蛆幼虫体表和肠道共分离得到463株细菌,鉴定后共得到29种细菌,分别属于11个科18个属。使用TSB培养基从蒜蛆幼虫体表和肠道分离得到391株细菌,经测序后共鉴定到44种细菌,分别属于19个科28个属。总体来说,TSB分离到的细菌种类更多,部分细菌可同时用LB与TSB分离到;此外,与高通量测序结果相比,两种培养基均只能分离到很小一部分种类的细菌。  结论  在蒜蛆伴生细菌的分离试验中,最好同时使用两种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分离,以获得更多种类的细菌。
资源与环境科学
不同强度启动子ACC脱氨酶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功能研究
仲惟, 李涛, 刘文亮, 赵君, 陈玮
2022, 37(1): 96-10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13
摘要:
  目的  探究细菌对代谢型趋化物的代谢速率对其趋化作用强弱的影响,同时为选育高效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菌株开辟新路径。  方法  采用基因克隆得到4种含不同强弱启动子序列的基因片段,将其连至表达载体pBBR1MCS-2,通过三菌杂交接合转移成功构建出生长速率基本一致的4种目标菌株。  结果  ACC脱氨酶活性及AcdS基因表达量测定结果说明AcdS基因表达量、ACC脱氨酶活与启动子强弱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定性趋化结果表明菌株的ACC代谢速率越高,其对ACC的趋化能力也越强;各菌株在小麦根际定殖数量及对小麦生物量影响结果显示:UW4△AcdS+Bra20A菌株定殖数量最多,UW4△AcdS和UW4△AcdS +Bra1A菌株定殖数量较少;UW4△AcdS+Bra20A菌株处理后小麦茎干及根部重量均最重,UW4△AcdS+Bra1A和UW4△AcdS菌株处理后的小麦茎干较轻,UW4△AcdS菌株处理后的小麦根部重量也最轻。  结论  ACC脱氨酶活性基本与启动子序列强弱呈正相关。菌株的ACC脱氨酶活性越高,其对ACC代谢速率越高,ACC代谢速率越高,其趋化作用越强,对植株的促生效果也越好。
食品科学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Z21发酵条件优化及抑菌活性分析
江丹霞, 武少兰, 杨国辉, 詹艺舒, 罗小芳, 周天峰, 刘培培, 杨成龙, 江玉姬
2022, 37(1): 103-11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14
摘要:
  目的  芽孢杆菌Z21发酵液对黑曲霉、康氏木霉等真菌有拮抗性,探究Z21菌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及抑菌活性分析,可为开发天然防腐剂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牛津杯法,以康氏木霉为指示菌,优化Z21菌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探讨不同温度、紫外线、pH、作用时间、酶和金属离子对Z21菌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测定硫酸铵沉淀法提取的粗提物MIC及对康氏木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  当发酵条件为500 mL锥形瓶装液体培养基150 mL、接种量3%、发酵时间60 h、发酵温度30 ℃、转速140 r·min1时,150 μL无菌发酵液对康氏木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2%左右,粗提物的MIC为25 mg·mL−1。在紫外光波长为260 nm和280 nm时,经25 mg·mL−1的粗取物处理后的康氏木霉菌液紫外吸光值升高,说明菌丝的核酸和蛋白质有泄露。Z21菌发酵液耐热,耐酸、碱,对紫外线、许多酶和金属离子不敏感。扫描电镜观察显示:Z21菌处理后的康氏木霉菌丝比较纤细,不分化孢子梗。  结论  Z21菌发酵液对康氏木霉的生长和繁殖均受到抑制,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良好。
综述
植物棉子糖家族寡糖(RFOs)在种子活力及非生物胁迫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余箬芊, 王福祥, 郑燕梅, 林悦龙, 魏毅东, 蔡秋华, 周元昌, 张建福
2022, 37(1): 114-12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15
摘要:
植物生长发育遭受的非生物胁迫及其种子储藏过程中活力的丧失,是农业生产上难以解决的两大问题。棉子糖家族系列寡糖(RFOs)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可溶性低聚糖,其代谢产物一方面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另一方面可参与调控种子活力,但目前RFOs在不同胁迫中的调控途径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解析RFOs的生物学功能,对于利用该通路改善作物经济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阐述了RFOs的合成与分解代谢通路,总结近年来RFOs在种子活力、非生物胁迫特别是干旱胁迫及冷胁迫中的研究进展,讨论RFOs代谢作用机制方面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RFOs代谢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茶小绿叶蝉种名变更及其种群发生与生物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金玉, 王庆森, 李良德, 王定锋, 曾明森, 吴光远
2022, 37(1): 123-13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16
摘要:
茶小绿叶蝉是茶园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本文对近十年(2011−2021)我国茶小绿叶蝉在种名变更与种群生物生态学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茶小绿叶蝉的分类归属、种名变更、种群遗传关系、发生为害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种群发生与茶树品种、气候、生境、抗药性的关系,并结合绿色发展新理念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对推进绿色防控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