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37卷  第8期

2022 年 8 期目录
2022, 37(8): 1-2.
摘要:
作物科学
福建鲜食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选育
廖长见, 谢迎春, 林建新, 张扬, 林静, 卢和顶, 陈山虎, 林海建
2022, 37(8): 961-96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01
摘要:
  目的  玉米单倍体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玉米商业化育种,极大地提高了玉米育种效率。针对福建省玉米单倍体育种起步晚、缺乏适应本地的诱导系等问题,开展适应福建气候特点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选育,为福建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提供材料。  方法  利用外引高频单倍体诱导系MHI和EDI、高油型诱导系H3为基础材料,分别加入甜、糯玉米种质构建基础群体,在自交纯合的同时进行适应性、油分和诱导率测定。  结果  选育出适合福建省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的诱导系2份,分别命名为FSI-4和FWI-2。其中FSI-4为高油型甜质诱导系,平均诱导率为10.32%,农艺性状及抗病性优良,花粉量大,油分含量8.99%,可采用油分标记进行筛选;FWI-2为糯质型单倍体诱导系,该系诱导率平均为11.08%,植株农艺性状及抗病性优良,花粉量大,颜色标记清晰,适合糯玉米单倍体诱导。  结论  选育出的诱导系FSI-4和FWI-2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性好、花粉量大、颜色标记及含油量高等优点,可用于福建省鲜食玉米单倍体高效育种。
福建甘薯氮磷钾推荐施肥与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
李娟, 张立成, 张华, 张世昌, 潘住财, 张民生, 林明贤, 章明清
2022, 37(8): 968-97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02
摘要:
  目的  提高甘薯施肥效益,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目标,探讨推荐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模式。  方法  根据甘薯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定量确定福建甘薯最佳施肥类别;然后分别建立各施肥类别的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和推荐施肥量,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潜力的试验研究,并进行田间示范。  结果  甘薯施肥可划分为高产田、中产田、中低产田和低产田等4个施肥类别,高产田的氮肥增产效应明显高于其他施肥类别,但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则反之。基于不同施肥类别的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甘薯平均经济施肥量为N 160 kg∙hm−2、P2O5 62 kg∙hm−2、K2O 212 kg∙hm−2,三要素适宜比例为1 0.4 1.3,但不同施肥类别的推荐施肥量有明显差异。在推荐施肥基础上有机肥替代25%化肥具有最佳增产增收效果,平均比推荐施肥增产13.0%,净增收1802元∙hm−2。在N、P2O5投入比习惯施肥下降16.7%和47.4%以及K2O投入提高94.0%的条件下,79个化肥推荐施肥田间示范比习惯施肥平均增产7.9%,净增收3 394元∙hm−2;基于推荐施肥量的16个有机肥替代25%化肥的田间示范则平均增产11.3%,净增收4 192元∙hm−2  结论  化肥推荐施肥和在此基础上有机肥替代25%化肥是可供推广应用的甘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后者效果更佳。
稻田基施改性聚天门冬氨酸尿素的效果研究
赵颖, 王娜, 牛世伟, 张鑫, 徐嘉翼, 隋世江, 任轩
2022, 37(8): 977-98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03
摘要:
  目的  探究基施不同分子量改性聚天门冬氨酸(PASP)尿素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田面水氮素变化的影响。  方法  以辽宁省水稻高产区辽河三角洲为试验区域,基于减量施氮情况下,将不同分子量改性PASP与尿素进行复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基施不同分子量改性聚天尿素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水稻氮吸收利用及生长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基施不同分子量改性聚天尿素在稻田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  与大颗粒尿素处理相比,不同分子量改性聚天尿素处理降低了田面水氮素浓度,尤其在施基肥后第3天,分子量7500、10000和12500的改性聚天尿素处理田面水NH4+-N浓度较大颗粒尿素处理显著降低了24.54%~56.66%。其中分子量10000的改性聚天尿素处理的田面水NH4+-N浓度较分子量7500、12500和14700 的改性聚天尿素处理显著降低了36.84%~45.67%。施用分子量10000的改性聚天尿素能促进水稻生长,提高养分吸收,使水稻产量增加8.22%,籽粒、秸秆氮吸收量显著增加36.47%和62.39%,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38.31个百分点。  结论  通过对以上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表明基施改性聚天尿素效果优于大颗粒尿素,且尿素添加改性PASP的最佳分子量为10000。推荐辽河三角洲稻区应用分子量10000的改性聚天尿素。
花生玉米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詹柳琪, 郭陞垚, 黄佳华, 龙安, 陈剑洪
2022, 37(8): 985-99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04
摘要:
  目的  研究花生玉米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泉花557及雪甜7401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测定花生单作、玉米单作和花生玉米间作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在花生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花生玉米间作处理作物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花生单作提高4.7%和5.0%,分别比玉米单作提高了2.6%和4.3%。(2)在花生苗期、开花下针期及花生成熟期,间作处理作物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花生单作提高8.0%、13.0%和34.7%,分别比玉米单作提高11.1%、19.6%和6.4%。(3)在花生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及花生成熟期,花生玉米间作处理作物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比花生单作提高1.5%、21.5%、11.2%和6.4%,分别比玉米单作提高了46.4%、33.8%、27.3%和11.1%。(4)在花生成熟期时,间作根区土壤的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玉米单作提高15.11%和5.66%,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花生单作提高了3.42%、13.17%和11.39%。(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花生开花下针期,碱解氮与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有效磷与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花生结荚期,碱解氮与蔗糖酶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速效钾与酸性磷酸酶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花生成熟期,速效钾与过氧化氢酶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6)花生玉米间作的经济收益为48 217.50 元·hm−2,分别比花生单作和玉米单作的收益增加8 842.50 元·hm−2和3 157.50 元·hm−2  结论  花生玉米间作可以改善两种作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状况,并能提高经济效益。
多花黄精种子层积过程生理变化研究
张武君, 赵云青, 刘保财, 陈菁瑛, 黄颖桢, 程远航
2022, 37(8): 995-100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05
摘要:
  目的  探究自然变温条件下多花黄精种子层积过程的生理变化,为多花黄精种子休眠解除及促进萌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方法  将成熟的多花黄精种子进行5个月的湿沙层积,在自然变温条件下观测多花黄精种子从采后到大量萌发其间贮藏物质含量、相关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结果  多花黄精种子中的纤维素含量较淀粉含量高,层积初始时分别为263.5 mg·g−1和85.4 mg·g−1,之后持续分解,为休眠和萌发提供能量。可溶性糖含量(SS)在2020-01-23及萌发后均显著上升,可溶性蛋白(SP)在2020-01-23显著上升,萌发后迅速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在2020-01-23达到峰值。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H)活性在萌发前显著下降,萌发后显著上升,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激酶(NDK)酶活性则与之相反,二者呈显著负相关。茉莉酸类物质含量在层积前、中期交替升高后下降。异戊烯基腺苷(IPA)、激动素(K)、反式玉米素(tZ)、顺式玉米素(cZ)、二氢玉米素(dh-Z),吲哚-3-乙酸甲酯(ME-IAA)以及脱落酸(ABA)含量持续下降。异戊烯基腺嘌呤(IP)、反式玉米素核苷(tZR),吲哚-3-甲醛(ICA)、吲哚-3-乙酸(IAA)含量在未萌发时持续下降,萌发后快速上升。赤霉素A7(GA7)、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含量呈上升趋势,并在萌发后大幅上升。水杨酸含量(SA)在萌发后迅速上升。  结论  淀粉和纤维素均为多花黄精种子的主要代谢物质,保护酶、淀粉酶及SS、SP含量在层积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及促进萌发不断变化,茉莉酸类、生长素类及ABA共同维持休眠, GA7和ACC促进休眠解除和萌发,ICA、IAA、IP、tZR、SA促进萌发。
千针万线草根转录组测序及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挖掘
孙诗瑶, 王晓丽, 曹子林, 张博林, 郭紫微, 赵思懿
2022, 37(8): 1008-101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06
摘要: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取千针万线草根转录组信息,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研究千针万线草根黄酮类的生物合成。   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lllumina Novaseq 6000完成千针万线草根的转录组测序,对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和解析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结果  总共得到34137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1093.58 bp。注释到六大功能数据库(NR、egg NOG、Pfam、Swiss-Prot、GO、KEGG)中的Unigenes总数达到22369条。千针万线草根Unigenes匹配至NR数据库的有21510条,与黎科的甜菜、藜麦和菠菜有高度同源性;19414条Unigenes在egg NOG数据库得到19980个注释并划分为23类;19942条Unigenes在GO数据库中获得69356个注释,根据功能划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及生物过程三大类,分别对应14、16、23个亚类,其中涉及生物过程较多;6505条Unigenes富集在KEGG数据库的131条通路中,代谢相关的通路占比最大,其中筛选获得80个与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相关的基因,共编码16个关键酶。同时,有724个Unigenes被注释为转录因子。  结论  对千针万线草根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功能注释,并筛选到多个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的Unigenes,研究结果丰富了千针万线草根的遗传信息,可以为进一步鉴定该物种药用成分合成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大麻PEBP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陈晗, 徐洪国, 王志刚, 徐伟慧, 葛宵启, 祁宏英
2022, 37(8): 1016-102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07
摘要:
  目的  对大麻中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 binding protein, PEBP)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PEBP基因家族调控大麻的生长发育及开花奠定基础。  方法  以拟南芥PEBP家族基因作为参考序列,利用NCBI、MEME、TBtools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已有的大麻基因组数据进行筛选并鉴定大麻PEBP基因。  结果  从大麻基因组中共筛选出12个PEBP基因,分为FT-LIKE、TFL-LIKE、MET-LIKE三个亚家族,均为亲水性蛋白,分布于细胞质与细胞核中;motif1-motif5为大麻PEBP基因的特征基序,定位在7条染色体上。大麻PEBP基因含有2个外显子及2个以上内含子,其启动子主要含有光反应顺式调节元件、各类激素顺式调控元件,编码蛋白主要由无规则卷曲构成。  结论  共鉴定出12个CsPEBP基因家族成员,通过motif分析、多物种构建进化树,确定大麻PEBP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并预测和分析其潜在的分子功能。
园艺科学
龙眼PIFs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其表达分析
李小芳, 林晓艺, 苏炳茜, 张城瑜, 罗彬彬, 陈裕坤, 杜迎刚, 赖钟雄
2022, 37(8): 1025-103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08
摘要:
  目的  PIFs属于 basic helix-loop-helix(bHLH) 转录因子家族的第 15 亚族,研究其在龙眼( Dimocarpus longan Lour.)中的表达特征可为其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抵御逆境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龙眼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进行PIFs基因家族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其启动子序列进行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基于龙眼体胚发生早期3个阶段[胚性愈伤组织( Embryogenic callus,EC)、不完全胚性紧实结构(Incomplete embryotic compacted structure,ICpEC)、球形胚(Spherical embryo,GE)]、不同组织部位(花、花蕾、叶、果皮、果肉、根、种子、茎、幼果)、不同温度(15 ℃、25 ℃、35 ℃)和不同光质(蓝光、白光和黑暗)处理下龙眼EC转录组数据,通过龙眼PIFs的FPKM值分析其表达模式,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DlPIFs在龙眼体胚发生早期、不同生长调节剂[生长素(2,4-D)、脱落酸(ABA)、赤霉素(GA3)、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下的表达情况。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所鉴定的龙眼PIFs家族8个成员均具有bHLH结构域,编码区长度介于975~2298 bp,包含5~8个外显子和6个motif,亚细胞定位预测均定位于细胞核。DlPIFs启动子中不仅含有响应光、激素和非生物胁迫的作用元件,还具有与种子生长和胚胎发育过程相关的作用元件。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DlPIFs分布在4大分支上,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甜橙[Citrus sinensis (L.) Osbeck]亲缘关系较近。不同组织器官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DlPIF1-1的表达量在种子中最高,DlPIF1-2的表达量在果肉中最高,DlPIF4的表达量在茎中最高,DlPIF5的表达量在花蕾中最高,DlPIF7和DlPIF8的表达量在叶中最高。不同光质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DlPIF1-1、DlPIF5和DlPIF8在蓝光处理下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DlPIF4在白光和蓝光处理下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DlPIF1-2在3种光质处理下的表达量差别不明显。不同温度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相对高温(35 ℃)促进DlPIF4和DlPIF6的表达,抑制DlPIF1-1、DlPIF1-2、DlPIF3和DlPIF8的表达;相对低温(15 ℃)促进DlPIF1-1、DlPIF3和DlPIF5的表达,抑制DlPIF1-2、DlPIF4、DlPIF6和DlPIF8的表达。qRT-PCR结果显示,DlPIF1-1、DlPIF5、DlPIF6和DlPIF8的表达量随着龙眼体胚早期的发育不断下降,DlPIF1-2和DlPIF3的表达量在EC到ICpEC阶段下降,在ICpEC到GE阶段上升,DlPIF4和DlPIF7的表达模式与之相反。与其他成员相比,DlPIF5和DlPIF7的表达量在5种生长调节剂处理下都具有明显变化。  结论  DlPIFs家族在龙眼的生长发育进程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并可能参与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
‘白兰地’海棠不同花期与不同花器官的香气成分分析
周晨晨, 范俊俊, 谭瑞楠, 杨峰, 张往祥
2022, 37(8): 1038-104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09
摘要:
  目的  探索‘白兰地’海棠(M. 'Brandywine')花香成分释放规律,为海棠芳香花育种和花香调控奠定基础。  方法  以香气浓郁的‘白兰地’海棠花朵鲜样为试材,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不同花期和不同花器官的香气成分差异。  结果  (1)从大蕾期到盛花期分别检测出23、30、30、3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叶醇、芳樟醇、己酸甲酯、乙酸叶醇酯、甲基庚烯酮和α-法呢烯为‘白兰地’海棠主要挥发性成分。花香总释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盛花期达到最高。香气成分种类构成主要以萜烯类(14.47 %~37.30 %)和醛酮类(21.64 %~38.78 %)为主,相对含量分别在盛花期和大蕾期达到最高,萜烯类相对含量在花朵开放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而烷烃类和酯类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对不同时期与挥发性成分之间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 87.64 %,芳樟醇和壬醛分别在PC1正、负方向上贡献最大,分别与大蕾期和初花期呈高度正相关。(2)盛花期花朵花瓣、雌蕊(含花萼)和雄蕊中分别检测出28、32、25种挥发性成分。雌蕊总释放量最高,花瓣最低,对不同花器官与挥发性成分之间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8.65 %。己酸甲酯、芳樟醇和α-法呢烯在PC1和PC2上的贡献较高,分别是花瓣、雄蕊和雌蕊的主要香气成分。3种花器官均位于不同象限,不同花器官的花香成分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  叶醇、芳樟醇、己酸甲酯、乙酸叶醇酯、甲基庚烯酮和α-法呢烯为‘白兰地’海棠主要挥发性成分,盛花期香气成分种类构成主要以萜烯类为主,不同花器官的花香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挥发性成分释放的主要花器官是雌蕊。
动物科学
中草药提取复合物对乳鸽肠道微生物、生产性能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陈志炫, 陈蕙如, 陈丹心, 林友钧
2022, 37(8): 1048-105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10
摘要:
  目的  探究以三辛酸甘油酯、桃金娘烯醇、肉豆蔻酸异丙酯、薄荷醇和樟脑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提取复合物T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及对乳鸽肠道微生物、生产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方法  采用液体培养基抑制测定法,以质量浓度为100 mg·L−1和50 mg·L−1的氨苄西林作为对照,测定体积分数为1.000 0%、0.500 0%、0.250 0%、0.125 0%、0.062 5%、0.031 3%、0.015 6%和0.007 8%的复合物T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再选取由亲鸽哺育至10日龄的白卡奴乳鸽18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分别设置为对照组(CT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T1组和T2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13 mg·kg−1和625 mg·kg−1的复合物T。通过人工灌喂的方式饲喂乳鸽至30日龄,并测定复合物T对乳鸽肠道微生物、生产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结果  1)从体积分数为0.062 5%开始,复合物T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减少而开始下降;体积分数为0.031 3%以上的复合物T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两个抗生素对照组(P<0.05);复合物T对大肠杆菌在12 h和24 h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63 2%和0.042 6%。2)T2组肠道内的双歧杆菌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T2组肠道内的乳酸菌显著高于CT组(P<0.05)。3)T2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CT组(P<0.05);T2组的法氏囊指数、胸肌率都显著高于CT组(P<0.05)。4)对于胸肌肉的pH值、失水率和剪切力,以及谷草转氨酶、血清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等4个血清生化指标,各组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复合物T对大肠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以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对乳鸽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适宜添加量为625 mg·kg−1
植物保护
拟可可毛球二孢菌等7种草珊瑚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蒙思妤, 邓业成, 廖金梅, 韦坚芬, 邓志勇, 骆海玉
2022, 37(8): 1056-106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11
摘要:
  目的  从7种草珊瑚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菌株。  方法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最低抑制浓度法对7种草珊瑚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  结果  7株草珊瑚内生真菌中,J-10较其余菌株不同溶剂萃取层对供试致病菌株表现出广谱的抑菌活性,其甲醇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在质量浓度为2 mg·mL−1时对罗汉果根腐病菌和甘蔗凤梨病菌抑菌率介于84.84%~88.51%。J-10为拟可可毛球二孢菌,其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活性最为显著,对7种病原真菌的EC50值介于0.1995~1.1722 mg·mL−1,其中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毒力最强,对罗汉果根腐病菌的毒力最弱;J-10菌丝体甲醇提取物对7种病原真菌的EC50值介于 0.1255~9.4687 mg·mL−1,对茶轮斑病菌的毒力最强,对罗汉果根腐病菌的毒力最弱。同时,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普通变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罗汉果青枯菌、大肠杆菌、溶壁微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炭疽杆菌、藤黄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1种致病细菌的抑菌效果优于甲醇和正丁醇萃取物,经24 h处理后的MIC介于0.125~2.5 mg·mL−1  结论  拟可可毛球二孢菌具有抑菌广谱性,活性物质主要集中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属于中等极性。
红心莲毁灭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高效安全药剂筛选
董金龙
2022, 37(8): 1067-107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12
摘要:
  目的  明确红心莲炭疽病菌毁灭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不同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6种杀菌剂对毁灭炭疽菌的室内毒力,筛选高效安全杀菌剂。  方法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温度、pH、光周期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6种杀菌剂对毁灭炭疽菌抑制效果。  结果  毁灭炭疽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为8,光周期对菌丝生长影响小,最适碳、氮源分别为淀粉和酵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所选的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毒力差异大,其中咯菌腈的毒力最强,EC50为0.0236 mg·L−1;其次为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EC50分别为0.0306 和0.0487 mg·L−1;甲基硫菌灵和苯醚甲环唑的毒力较弱,EC50分别为0.1526和0.1955 mg·L−1;多菌灵的毒力最弱,EC50为0.2199 mg·L−1  结论  温度、pH、碳氮源对毁灭炭疽菌菌丝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咯菌腈、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对毁灭炭疽菌有较好的室内毒力。
3株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液除草潜力的研究
施生姣, 宋维敏, 程亮, 魏有海
2022, 37(8): 1072-108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13
摘要:
  目的  探究分离菌株6-3、12-6和16-8对青海农田优势杂草猪殃殃、密花香薷、藜的除草活性以及对作物的安全性,为微生物除草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温室盆栽法进行菌株的除草活性及作物的安全性测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ITS及26S rDNA基因序列对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结果  接种菌株16-8、12-6和6-3发酵液7 d后对猪殃殃的伤害率为90.17%、87.50%和0%,鲜重抑制率为88.63%、75.80%和9.41%;对密花香薷的伤害率为66.67%、75.00%和36.67%,鲜重抑制率为56.90%、62.72%和46.29%;对藜的伤害率为95.00%、37.50%和25.00%,鲜重抑制率为78.77%、43.25%和43.46%。作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3株生防菌发酵液对供试的燕麦、蚕豆、青稞、小麦、油菜、豌豆和马铃薯等7种作物表现安全。经鉴定16-8菌株为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菌,12-6为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6-3为季也蒙迈耶氏酵母菌。  结论  16-8菌株和12-6菌株对不同优势杂草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有开发为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可开展杀草谱评价和微生物除草剂研发相关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
冬小包脚菇可培养内生真菌及菌基土壤真菌物种多样性分析
李鹏, 熊雪, 向准, 和耀威, 刘忠玄, 王晶
2022, 37(8): 1082-109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14
摘要:
  目的  明确冬小包脚菇菌基土壤真菌和可培养内生真菌组成情况,为冬小包脚菇子实体分离及栽培奠定基础。  方法  以野生冬小包脚菇子实体及其菌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法对子实体进行分离、纯化及ITS测序鉴定,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法对菌基土壤真菌进行测序。  结果  分离得到的冬小包脚菇纯菌株属于Volvopluteus类群,也可属于传统定义的Volvariella类群。共得到冬小包脚菇内生真菌菌株50个,分属为3门13科16属20种,另有未定义科2个菌株,分别属于2个属,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和毛霉属(Mucor)为优势属,且冬小包脚菇子实体内生真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45,Simpson指数()为0.88,均匀度指数Pielou(J)为0.88,Margalef丰富度指数(R)为3.83。而冬小包脚菇菌基土壤中共检测到平均样品序列数67 919个,鉴定出276种土壤真菌,归属于10门131科213属,优势属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瓶毛壳属(Lophotrichus)、假散囊菌属(Pseudeurotium)、Pseudaleuria和两个未定义属unclassified_o_Sordariales、unclassified_c_Sordariomycetes。3个土样平均Ace指数达298.7,Shannon指数达3.53,Simpson指数为0.08,Chao 指数为304.23。  结论  冬小包脚菇可培养内生真菌和菌基土壤真菌都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组成,该结论对冬小包脚菇菌种分离、培养、病虫害防治等栽培要点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凤眼莲基质对猪场沼液污染物的吸附及其肥料化利用
王妙玲, 文美君, 杨钙仁, 田雪, 邓羽松, 蒋代华, 黄智刚
2022, 37(8): 1092-109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15
摘要:
  目的  探讨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Mart.) Solms基质对猪场养殖沼液中污染物的吸附去除效率,结合其堆肥所得到的有机肥产品的可利用性,为优化凤眼莲人工湿地传统模式及凤眼莲基质的二次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凤眼莲基质吸附猪场沼液试验,研究其对沼液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较佳吸附条件;通过堆肥试验,研究基质所吸附氮磷的有机肥转化率和重金属富集特征。  结果  1)新鲜凤眼莲基质对猪场沼液营养性物质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基质长度1.0~2.0 cm、液固比50∶1、吸附时间3 h,该条件下对总固体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 TSS)、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Cr)、总氮(Total nitrogen,TN)、氨氮(Ammonia nitrogen,NH3-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去除率分别为86.3%、72.5%、41.6%、57.2%和69.6%;2)经堆肥后凤眼莲基质从沼液中所吸附的N和P分别有58.8%和42.0%转化为有机肥养分;3)除As外,Cd、Pb、Cr、Hg等未在有机肥中出现富集现象。  结论  猪场沼液处理采用凤眼莲基质吸附+凤眼莲人工湿地+凤眼莲基质堆肥的模式优于凤眼莲人工湿地传统模式。该模式下,凤眼莲基质和猪场沼液均做到了肥料化利用。
基于VAR模型的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张余, 姜博, 赵映慧
2022, 37(8): 1100-110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8.016
摘要:
  目的  分析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为广东省碳排放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广东省1996—201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VAR(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近20年来,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人均GDP,土地利用强度和能源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呈正相关,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呈负相关;影响因子贡献率由大到小分别为: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结构>能源强度>人均GDP>土地利用结构。  结论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能源结构转变,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目前广东省实现碳减排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