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26卷  第6期

动物科学
多抗技术对多种鱼类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研究
王希龙, 龚晖, 林能锋, 王凡, 刘晓东, 林天龙
2011, 26(6): 919-924.
摘要:
亲和层析纯化鳜鱼血清免疫球蛋白,制备针对鳜鱼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兔多克隆抗体,采集常见经济鱼类血清25种,利用优球蛋白法纯化血清,通过间接ELISA的方法筛选与兔抗鳜鱼Ig反应的鱼类血清,结合变性还原条件与非变性非还原条件下的蛋白印迹试验显示:制备的兔抗鳜鱼Ig识别鲈形目中鳜鱼、加州鲈鱼、卵形鲳鲹、尼罗罗非鱼、花鲈、红罗非鱼、青石斑鱼、大黄鱼、黑鲷、斜带髭鲷、美国红鱼,鲽形目中的牙鲆、大菱鲆,鮋形目中的褐菖鮋血清免疫球蛋白的重链与轻链。而与鲤形目中的5种鱼,鲇形目中的4种鱼,鳗鲡目中的海鳗、欧洲鳗鲡反应条带较为复杂。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免疫尼罗罗非鱼,间接ELISA 法检测免疫组血清中的抗体,利用兔抗鳜鱼Ig多克隆抗体作为二抗,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有较高的抗体水平。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福建株M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朱晓琳, 王劭, 陈少莺, 林锋强, 程晓霞, 陈仕龙, 朱小丽, 李兆龙
2011, 26(6): 925-929.
摘要:
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福建分离株(TGEV-FJ株)M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TGEV-FJ株M蛋白基因的同源性、信号肽、糖基化位点、磷酸化位点及其二级结构。结果显示,成功扩增出M基因完整目的片段(789 bp),编码262个氨基酸,构建了M基因的克隆重组质粒pGEM-T-M。序列分析与遗传进化树显示,TGEV M基因属高度保守的基因,TGEV-FJ株与HN2002株亲缘较近。TGEV-FJ株M蛋白具有一个潜在信号肽剪切位点(ACG16-17ER),存在3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分别有6个、1个和5个;TGEV-FJ株M蛋白二级结构-螺旋区域占11.59%,-折叠区域占44.93%,无规则卷曲区域占43.48%。
诺氟沙星在奥尼罗非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研究
廖碧钗
2011, 26(6): 930-934.
摘要:
在水温(252)℃条件下,以20 mgkg-1鱼体重的剂量给奥尼罗非鱼单次口灌诺氟沙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肌肉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研究诺氟沙星在奥尼罗非鱼体内的代谢及消除规律。结果显示:血药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半衰期(T1/2Ka、T1/2、T1/2)分别为1.30、1.97、26.36 h,最大血药浓度为0.546 g mL-1,达峰时间为2.715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4.491 gh mL-1。选取肌肉组织作为残留检测的靶组织,以10 gkg-1为最高残留限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55 d。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微卫星DNA遗传分析
朱翔杰, 徐新建, 周姝婧, 吴显达, 周冰峰
2011, 26(6): 935-940.
摘要:
采用5个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测定武夷山自然保护区6个样点的中华蜜蜂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结果共检测到23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402 9~0.497 8,处于中等多态水平;平均杂合度(He)在0.452 5~0.561 3,处于中等水平。经Fisher精确检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6个样点,5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1)。各样点中华蜜蜂均存在一定遗传分化,FST在0.020 0~0.143 5,特别是麻粟中华蜜蜂与其他所有样点、最高峰黄岗山与西坡山脚西坑的中华蜜蜂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各自形成独立种群,说明较高海拔山峰能够阻碍中华蜜蜂基因流。
猪圆环病毒2型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郑敏, 黄梅清, 吴南洋, 陈少莺
2011, 26(6): 941-946.
摘要:
参照GenBank收录的 PCV2 ORF2基因设计合成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PCV2 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临床确诊PCV2的病料和30份临床疑似感染PCV2的病料进行检测,同时与常规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可达4.5103拷贝 L-1,比普通PCR检测方法高10倍;对30份疑似感染PCV2病料的检测表明,TaqMan荧光定量PCR和普通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6.7%和56.7%,两者符合率90%。应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PRV、 CSFV、 PRRSV结果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PCV2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FJ-11A株的分离与ORF3基因序列分析
陈如敬, 吴学敏, 车勇良, 王隆柏, 魏宏, 庄向生, 严山, 周伦江
2011, 26(6): 947-951.
摘要:
从福建省某疑似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的猪场采集腹泻粪便样品和小肠组织,利用Vero细胞连续传代后,分离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福建株(FJ-11A株)。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ORF3基因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福建株ORF3基因进行扩增,将扩增目的片段经胶回收后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所扩增的目的片段基因编码有完整的ORF3开放阅读框,全长为675 bp,编码有224个氨基酸。运用DNAStar软件,将获得的ORF3基因序列和GenBan中登录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株ORF3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福建株ORF3基因和韩国分离株CPF1074和PFF513该基因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均为99.3%,与疫苗株CV777核苷酸同源性为97.8%。从遗传进化上看,我国PEDV分离株ORF3基因处在同一个分支,而弱毒株则处在相对独立的分支。
作物科学
青贮玉米新品种闽青青贮1号的选育
廖长见, 林建新, 卢和顶, 陈山虎
2011, 26(6): 952-956.
摘要:
根据福建省气候、生态特点,引进各类玉米种质资源,通过筛选鉴定出适合福建省生态的青贮玉米资源,利用系谱选育和配合力测定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育成新组合闽青青贮1号。测交试验表明,亲本闽4779、青2配合力高,性状互补性强,配成的闽青青贮1号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稳产性好,生物产量平均57 532.5 kghm-2,于2011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马铃薯新品种福克212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罗文彬, 纪荣昌, 许泳清, 刘中华, 邱永祥, 李华伟, 汤浩
2011, 26(6): 957-960.
摘要:
福克212系由燕子克新2号杂交组合选育而成。该品种生育期89 d左右,叶片绿色,茎绿带褐色,单株块茎数6~8个,薯型扁圆型,薯皮黄色、光滑,薯肉黄色,芽眼浅,干物质含量18.5%,适口性好,休眠期60 d左右,产量25 500~27 000 kghm-2。2011年3月福克212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栽培技术上应采取应用脱毒种薯、适当催芽、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注意防治晚疫病和抢晴收获等技术措施。
不同栽培方式与密度对冬种马铃薯中薯3号的影响
罗维禄
2011, 26(6): 961-965.
摘要:
以中薯3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南方冬作区稻草包芯等4种不同栽培方式及密度对中薯3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及密度对中薯3号的产量、商品性等都有一定影响。该品种以稻草包芯栽培和密度7.5万株hm-2组合的产量效应较好,产量达47 925.0 kghm-2。综合考虑产量、商品薯率、商品性等因素,南方冬种区中薯3号最佳栽培方式宜采用稻草包芯,种植密度为6.75万~7.5万株hm-2。
园艺科学
不同基因型甘蓝耐热性的灰色决策与聚类分析
邵贵荣, 方淑桂, 钟开勤, 黄建都, 陈文辉
2011, 26(6): 966-970.
摘要:
对高温胁迫下12份不同基因型结球甘蓝幼苗的7个生理生化指标和4个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灰色决策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性状与壮苗指数的关联度值从大到小依次为:GSH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单株重、地上干重/地下干重、MDA含量、Vc含量、相对膜透性、Pro含量和地上鲜重/地下鲜重。强夏-1-2的综合效果测度值是1.465 1,综合表现最好,其次是抗热50-1,综合效果测度值为1.436 4,77-2综合效果测度值是1.217 3,综合表现最差。系统聚类将12份甘蓝亲本材料的耐热性划分为3类:第Ⅰ类为耐热材料,包括强夏-1-2、抗热50-1、中甘17-2和118-1;第Ⅱ类为中等耐热材料,包括早恒株秋绿、秋绿-1、97-4和早恒株97-4;第Ⅲ类为不耐热材料,包括135-4-1、中甘16-3、106-H和77-2。
白云特早新品系的茶类适制性及香气成分分析
杨如兴, 张磊, 尤志明, 陈芝芝, 吴民亿
2011, 26(6): 971-976.
摘要:
白云特早茶树新品系按传统加工工艺分别制作绿茶、红茶和白茶,采用感官审评5项因子法鉴定茶类适制性,并用GC/MS气质联用仪定性、定量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云特早最适制绿茶、红茶和白茶,其3年感官审评得分达90.2~94.9分,分别比对照高1.3~5.2分、0.6~4.5分和-2.1~2.2分;3类茶样共检测出43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8种、醛类11种、酮类6种、酯类5种、烷烃2种、烯类8种、含氮化合物3种;3种茶类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均为醇类,分别达47.41%、58.79%和76.03%,含量较高的有醛类、酮类、酯类和烯类等,其中-芳樟醇、反-橙花醇、反--罗勒烯、顺-茉莉酮、水杨酸甲酯、壬醛和-紫罗酮等化合物是白云特早茶叶的主要香气成分。
应用RAPD标记鉴定苦瓜杂种纯度
林珲, 李永平, 朱海生, 李大忠
2011, 26(6): 977-980.
摘要:
以苦瓜杂交种闽研2号及其亲本为材料,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苦瓜杂交种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00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1个引物S115能区分杂交种及其亲本种子。利用互补型RAPD引物S115对苦瓜杂交种闽研2号的纯度进行了快速鉴定,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
不同栽培技术措施对番木瓜两性株高温变性的抑制效应
熊月明, 郭林榕, 黄雄峰, 张丽梅, 林旗华
2011, 26(6): 981-984.
摘要:
为解决番木瓜生产中因高温使两性株产生花性向雄花转变、引起间断结果现象、导致减产的问题,2007~2009年每年的7、8月间,对红妃品种的两性株采用4种栽培技术处理,即树盘覆盖湿稻草或新鲜青草降温,覆盖降温的同时,采用花序修剪、主茎环割、覆盖修剪环割等技术,探讨了不同栽培技术措施对番木瓜两性株高温变性的抑制效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4种处理均能有效地抑制番木瓜两性株的高温变性和雄花数量的增加现象,增加了高温时的结果数,减少了两性株间断结果的发生。在4个处理中,综合处理效果最为明显,与单项或双项处理相比,对番木瓜两性株高温变性的抑制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各项处理也达到显著水平;处理植株中间断结果现象不明显。
乌龙茶单株早期品质鉴定方法的改进
陈志辉, 钟秋生, 游小妹, 林郑和, 陈常颂
2011, 26(6): 985-988.
摘要:
早期品质鉴定一直是茶树育种的难题,也是造成茶树育种周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乌龙茶早期品质鉴定一般采用传统小样法制作茶样再通过感官审评判定。由于小样法制作鲜叶用量相对较多,1个单株需要经过7~8 a的前期扩繁才有足够多的鲜叶原料。本试验通过改进传统小样法制作模式形成微量法制作工艺,制作过程简单高效,需要的鲜叶量少,只需100~150 g的鲜叶,1个单株种植3~4 a就可达到该鲜叶量,从而实现对茶树品质的单株鉴定。试验采用感官审评从香气、滋味、综合品质3个方面比较小样法和微量法所制茶样品质,结果说明微量法与传统小样法的鉴定效果基本一致,完全可以替代小样法用于鉴定茶树早期单株品质。与小样法相比微量法使鉴定效率大大提高,工作量明显减少,并可缩短育种时间,节约土地,减少错误。
双孢蘑菇废菌渣不发酵连栽姬松茸配套技术研究
陈政明, 邱春锦, 李碧琼, 林俊杨
2011, 26(6): 989-993.
摘要:
利用双孢蘑菇废菌渣不发酵直接连栽姬松茸,结果表明:4月15日播种的姬松茸产量为3.41 kgm-2,分别比3月15日和4月1日播种增产8.20%、3.31%;姬松茸不同营养配方平均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大豆粉1.0 kg、酵母粉0.25 kg、硫酸铵0.2 kg的营养配方,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浓白;以大豆粉1.5 kg、酵母粉0.75 kg、硫酸铵0.2 kg的配方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3.76 kgm-2,比对照增产9.62%;不同姬松茸菌株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姬松茸A5、A6菌株菌丝生长最快,日均生长速度达0.29 cm,菌丝浓白,A8菌株产量最高,平均单产为3.42 kgm-2。双孢蘑菇废菌渣不发酵直接栽培姬松茸缓解栽培双孢蘑菇、姬松茸争夺原料的矛盾,降低食用菌栽培成本,提高培养料生物转化率。
食品科学
饲料中添加桑叶粉对鸡蛋蛋白氨基酸组成及质构的影响
王道营, 陈菲, 诸永志, 刘芳, 徐为民, 邹川洪
2011, 26(6): 994-996.
摘要:
为研究在饲料中添加桑叶对鸡蛋蛋白品质的影响,选取不同的桑叶添加量,对鸡蛋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及质构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桑叶添加量对鸡蛋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影响不大,但对蛋白的质构影响明显。在饲料中添加7%桑叶时,其嫩度最佳,硬度与非桑叶添加组相比下降12.12%。
福建近海几种海藻的营养成分与饲用安全评价分析
林建云, 林涛, 林丽萍, 陈维芬, 贺青
2011, 26(6): 997-1002.
摘要:
对福建近海浒苔、龙须菜、羊栖菜、海带等4种海藻进行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基本成分测定结果表明:4种海藻中多糖类膳食纤维和粗纤维的含量最高,二者总量均高于50%。粗蛋白质含量以浒苔、龙须菜为高(15.6%~38.2%),羊栖菜(14.6%)、海带(9.12%)较低。17种氨基酸的测定结果表明了4种海藻的氨基酸含量均较高(TAA/CP: 79.8%~91.4%), 必须氨基酸的比率(EAA/TAA:35.4%~40.0%、EAA/NEAA:0.55~0.67)基本符合FAO/WTO 推荐的理想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模式。4种海藻均属低脂产物,其脂肪酸结构体现出陆生与水生动植物油脂的共性,富含n-3 PUFA。海藻中矿物元素含量极为丰富,均富含Ca、Mg、K、Na、Fe等元素;浒苔中Mg以及Fe、Zn、Cu、Mn 等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均较高。有害元素Pb、Hg、Cd 和As的含量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中鱼粉的限量指标要求。因此,4种海藻均可成为一类富含膳食纤维、富含矿物元素、高蛋白、低脂的天然饲料原料,尤其是浒苔与龙须菜类。
福建省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分析与评价
李清华, 郑苹立, 郑长林, 林玲娜, 江川, 黄庭旭
2011, 26(6): 1003-1006.
摘要:
对福建省500多份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3项理化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3 种类型籼稻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平均值差异不大,但从变异系数来看:早、中籼品种差异较大,晚籼差异较小;早、中、晚籼各项指标优质达标率均在90%左右,综合评定(即3项指标同时达标)优质达标率分别为69.8%、78.9%和91.8%,但是还有34.6%籼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达不到优质稻定级标准;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三者共有18种组合类型,其中以6个组合型为主,占87.6%。根据福建省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现状,在改良过程中应注意选择直链淀粉含量为15.0%~24.0%的品种,并协调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温度、胶稠度的关系。
植物保护
香蕉枯萎病芽胞杆菌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林营志, 刘国红, 刘波, 肖荣凤
2011, 26(6): 1007-1015.
摘要:
从我国不同地区采集土样,共分离到300余株芽胞杆菌,通过平板对峙生长法从中筛选到4株对香蕉枯萎病原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经16S rRNA 序列分析,将这4株生防芽胞杆菌鉴定为多粘类芽胞杆菌。4株菌的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其主要脂肪酸类型为15∶0 ANTEISO,分析发现生防菌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与生防菌的脂肪酸类型具有相关性。从菌量、温度、pH以及紫外照射时间对4株生防菌的抑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株菌的抑菌效果随着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当菌液稀释100倍时只有FJAT-4539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4株菌的抑菌作用对温度敏感,加热会导致抑菌活性丧失;4株菌均在pH为9时对病原菌具有强的抑菌作用;4株菌对紫外耐受力强。综合所有试验结果,菌株FJAT-4539对香蕉枯萎病的抑菌效果最强。
甘薯瘟两种不同致病型的初步研究
刘中华, 余华, 方树民, 许泳清, 邱永祥, 蔡南通
2011, 26(6): 1016-1020.
摘要:
为明确甘薯瘟Ⅰ型菌与Ⅱ型菌接种同一甘薯品种后具有不同致病力的原因,对2种菌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基因组DNA多态性差异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用甘薯瘟Ⅰ型菌与Ⅱ型菌分别接种金山57,结果表明金山57对Ⅰ型菌表现高抗,对Ⅱ型菌表现高感;(2)400倍显微镜和10 000倍电镜下观察结果表明,2种菌均为杆状菌、有极生鞭毛,两端钝圆或尖圆,形态学结构无差别;(3)经16SrDNA扩增检测,确认所提取2个菌系的DNA为细菌DNA,运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2个菌系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1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0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25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24.04%,2个菌系基因组DNA之间存在明显多态性,基因组DNA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其致病力显著不同的内在原因。
抗甲霜灵致病疫霉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兰成忠, 陈庆河, 李本金, 赵健, 翁启勇
2011, 26(6): 1021-1026.
摘要:
为明确致病疫霉菌甲霜灵抗性菌株对氟吗啉、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和霜脲氰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度法,并用叶盘漂浮法加以比较,测定了致病疫霉菌甲霜灵抗性菌株和敏感性菌株对供试杀菌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菌剂对致病疫霉菌甲霜灵抗性和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孢子囊的形成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致病疫霉菌甲霜灵抗性菌株毒力最强的杀菌剂是氟吗啉,其平均EC50值为0.037 6 gmL-1,致病疫霉菌间对霜脲氰的敏感性差异显著,EC50值在0.008 4~0.868 1 gmL-1之间,其中甲霜灵抗性菌株平均EC50值为0.386 6 gmL-1。菌丝生长速率法离体测定表现出与叶盘漂浮法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供试杀菌剂与甲霜灵不存在交互抗性,可作为甲霜灵的替代药剂防治番茄和马铃薯晚疫病。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
孙大光, 郑雪芳, 刘波, 阮传清, 夏育陆, 段永平
2011, 26(6): 1027-1033.
摘要:
采用Nested-PCR技术检测顺昌果园红心柚树中柑橘黄龙病病原的携带情况,通过黄龙病病原菌16S rDNA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比较不同类型柑橘黄龙病原菌之间的进化关系,采用特异引物扩增16S rDNA片段鉴别不同黄龙病病原菌,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确定该红心柚园黄龙病病原的类型,并分析不同类型柑橘黄龙病病原16S rDNA序列差异性。结果表明:所取的12株红心柚树叶片样品中有7株树的叶片中检测出黄龙病病原,黄龙病病原的阳性检出率为58.33%,其中4个为显性性状,3个为隐性性状。柑橘黄龙病病原菌16S rDNA进化分析及限制性内切酶XbaI酶切结果表明,顺昌柑橘黄龙病病原菌属于亚洲型。不同类型柑橘黄龙病病原菌16S rDNA的序列差异性分析表明,亚洲种与非洲种的差异性为2.75%,非洲种与美洲种的差异性为3.90%,亚洲种与美洲种的差异性为3.44%。
土壤肥料
长期施肥对南方黄泥田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林诚, 王飞, 林新坚, 李清华, 何春梅, 李昱
2011, 26(6): 1034-1038.
摘要:
在连续施肥26年南方黄泥田上进行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磷的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方程拟合性较好(P0.01)。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牛粪或化肥与秸秆长期配施能降低土壤磷吸附亲合力常数(K)、吸附缓冲容量(MBC),提高土壤磷吸附饱和度(DPS);但土壤P最大吸附量(Xm)二者表现相反的趋势。化肥与牛粪配施土壤吸附的磷在低浓度时更容易解吸,而随着浓度的升高有降低趋势。有机无机肥配施在低磷条件下(20 mgkg-1)土壤磷主要表现出源功能,而在高浓度条件下土壤磷主要表现汇的功能。
沿海耕作风砂土对不同钙肥品种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何春梅, 林诚, 李清华, 李昱, 林新坚, 王飞
2011, 26(6): 1039-1044.
摘要:
通过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在恒温和85%田间持水量条件下,沿海耕作风砂土对贝壳粉、壳灰2种外源钙肥的吸附-解吸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培育前7 d,耕作风砂土对外源钙吸附表现为负吸附,随培育时间的延长在培育第20 d转为正吸附,培育第40 d达吸附平衡,并持续到第70 d。在培育各阶段分别可用一元二次方程、线性方程及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耕作风砂土对外源Ca的吸附率很低,解吸率却很高。在吸附平衡时,对贝壳粉Ca、壳灰Ca的吸附率分别只有11.0%~19.2%和8.8%~15.8%;解吸率却分别为67.0%~76.3%和72.4%~78.5%。并且在贝壳粉、壳灰施用Ca浓度分别为900、600 mgkg-1时,耕作风砂土对贝壳粉Ca、壳灰Ca都分别表现出相对最高的吸附率和最低的解吸率。
芥菜氮磷钾肥效及其施肥指标研究
姚建族
2011, 26(6): 1045-1050.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芥菜氮磷钾肥效及其施肥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对芥菜产量的平均贡献率只有26.3%,施用氮、磷、钾肥平均分别增产55.5%、14.1%和15.3%,平均产投比分别为36.9、21.3和12.2,表明芥菜施用氮磷钾肥料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芥菜种植地土壤Olsen-P高产丰缺指标为42 mgkg-1,速效钾则为88 mgkg-1;高肥力等级土壤的经济施肥量为N 315 kghm-2、P2O585 kghm-2 和K2O 146 kghm-2,中肥力等级土壤的经济施肥量为N 348 kghm-2、P2O5127 kghm-2 和K2O 196 kghm-2,低肥力等级土壤的经济施肥量则为N 319 kghm-2、P2O5146 kghm-2 和K2O 241 kghm-2。不同肥力等级土壤的推荐施肥量有明显差异,与基础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具有一致性。因而,建立了土壤碱解氮、Olsen-P和速效钾含量与相应养分推荐施肥量的关系式,实现了根据土测值预测推荐施肥量的目标。
不同基肥施用水平对蜂斗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瑜, 叶夏, 宋秀高, 黄曦, 邱昌颖
2011, 26(6): 1051-1055.
摘要:
以蜂斗菜为试材,随机区组设计10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基肥施用水平对其产量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硝酸盐和粗纤维4个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追肥条件下,一定基肥施用范围内,蜂斗菜产量与基肥施用量成正相关,即产量随着施肥量增多而增大;结合经济效益考虑,基肥施用超大生物有机肥2 400 kghm-2为最优处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均随着基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增施有机肥可降低硝酸盐含量,而无机肥则使硝酸盐含量增大。在土壤肥力中等的田间栽培蜂斗菜,施用2 400 kghm-2超大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分次施用1 200 kghm-2澳莱特复混肥作为追肥,易获得产量较高和品质较优的蜂斗菜。
环境科学
菌株LPF-1(Brevibacillus brevis LPF-1)降解猪粪过程中降解物质的GS-MS分析
蓝江林, 刘波, 陈峥, 史怀, 栗丰
2011, 26(6): 1056-1064.
摘要:
利用气-质联用(GS-MS)分析猪粪污降解菌LPF-1(Brevibacillus brevis LPF-1)降解猪粪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以匹配度大于80(最大为100),含量大于5%为标准,在3个处理中共检测到各类物质23种,其中菌株LPF-1发酵液检测到的物质种类最多,有16种;猪粪+水溶液处理检测到12种,其中苯类物质3种(1,2-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酚类物质4种(2,4-二叔丁基苯酚、苯酚、2,5-二叔丁基酚、4-甲基苯酚);猪粪+LPF-1发酵液处理检测到物质10种,其中苯类物质1种(对二甲苯),酚类物质3种(2,4-二叔丁基苯酚、苯酚、4-甲基苯酚),菌株LPF-1能有效减少猪粪降解过程中苯类和酚类等有害物质种类的产生,具有进一步开发成粪污降解微生物菌剂潜力。
福建若干菜地土壤和蔬菜中砷含量分析
涂杰峰, 伍云卿, 陈卫伟, 罗钦, 姚莘
2011, 26(6): 1065-1068.
摘要:
对福建若干菜地耕作层土壤、剖面土壤样品及蔬菜样品中砷(As)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菜地耕作层土壤总As含量在3.79~13.21 mgkg-1范围内,总As含量符合福建省地方标准的一级土壤标准或二级土壤标准,As污染指数P在0.26~0.88范围内,P<1,未受到As的污染;菜地土壤总As在土层中的分布状况为底土层>心土层>耕作层。As在蔬菜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为:根>茎>叶或根>叶>茎。
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垫料发酵指数的研究
宋泽琼, 蓝江林, 刘波, 林娟
2011, 26(6): 1069-1075.
摘要:
采用盐梯度悬浮法测定不同发酵时间发酵床垫料的悬浮率,根据垫料表观确定其发酵程度级别,可将30个样品分为4级:一级发酵程度浅;二级发酵程度中等;三级发酵程度深;四级发酵程度很深。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确定垫料发酵指数方程为Y=3.9932-0.0046X1+0.0531X2-0.0484X3-0.0083X4-0.0179 X5-0.0404X6,判别的相关系数高达94.20%。结果表明:使用该方程测定未知垫料的发酵指数,能快速、准确地判定未知垫料的发酵程度。
测试技术
棉籽蛋白水解物水解度3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林虬, 黄薇, 宋永康, 姚清华, 颜孙安, 钱爱萍
2011, 26(6): 1076-1080.
摘要:
介绍了一种比较简单可行、适用于棉籽蛋白水解度的测定方法OPA法。选用中性蛋白酶将棉籽蛋白水解成棉籽多肽,通过新建立的方法测定不同酶解时间棉籽蛋白水解液的水解度,并与文献所报道的甲醛滴定法和茚三酮比色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甲醛滴定法和茚三酮比色法相比,OPA法更简便、更快速,且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强、对环境友好,是3种方法中最适合测定棉籽蛋白水解液水解度的方法,同时该方法也适用于饲料及食品行业中其他蛋白水解度的测定。
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
基于3G通讯的移动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研究
邱荣洲, 翁启勇, 池美香, 陈宏, 赵健
2011, 26(6): 1081-1085.
摘要:
基于3G通信的移动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DepAes是在新型的信息技术与通信环境下,以产生式规则为推理机原理,将推理树结构分枝结点的搜索过程与计算机数据结构中树的递归算法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一个自主构建专家系统的软件工具。该平台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开放共享等特点。用户可通过平台自助编写知识库与规则库,生成发布支持Windows OS、MAC OS、Windows Mobile、Google Android等多种操作系统的农业专家系统。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黄贤贵, 柯瑞清, 翁伯琦
2011, 26(6): 1086-1090.
摘要: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农业应有所作为。本文以资源节约、提高利用率、有效减少废弃物以及立体种养与循环利用开发等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低碳农业的各种模式,并综合区域农业特点,提出推广低碳农业模式的若干建议。
福建省基本科研专项运行绩效实证评估与分析
池敏青, 黄铁庄, 许标文
2011, 26(6): 1091-1095.
摘要:
在现有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导向性、代表性、可量化、存量和增量指标相结合等原则,针对福建省基本科研专项的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原理,构建了基本科研专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对2009~2010年的基本科研专项运行绩效进行实证评估与分析,探讨其运行绩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水产品与水产饲料中药物残留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潘葳, 罗钦, 刘文静, 林虬, 涂杰峰
2011, 26(6): 1096-1100.
摘要:
水产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药物残留问题,安全的饲料是生产安全水产品的基础。阐述我国水产饲料、水产品二者的关联及其药物残留产生的原因、危害,并提出防治对策,从业者应了解药物残留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危害降到最小;管理层应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的政策法规,加大监管力度。
综述
籼型杂交稻恢复系明恢63的利用与创新
吴方喜, 蔡秋华, 朱永生, 张建福, 谢华安
2011, 26(6): 1101-1112.
摘要:
明恢63是我国杂交水稻组合配制中应用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至今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明恢63作为恢复系选育的骨干亲本,对我国杂交水稻的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到2010年,全国以明恢63为父本配组了34个组合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4个组合通过国家审定,从1984~2009年,明恢63直接配制的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达8 414.4万hm2,占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24.51%。全国各育种单位利用明恢63作为骨干亲本选育的新恢复系有543个,这些新恢复系配组了922个组合通过省级以上审定,从1990~2009年,以明恢63作为骨干亲本衍生的新恢复系配组的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达8 101.3万hm2,占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28.22%。明恢63在分子育种方面,主要是导入抗虫、抗除草剂、抗稻瘟病、抗白叶枯、抗飞虱基因和产量QTL等。明恢63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优异材料,到2010年为止,从中主要定位了43个基因,其中9个基因已被克隆。结合育种实践,展望未来杂交水稻育种,提出了四性综合的育种理论。
果园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王义祥, 翁伯琦, 邢世和, 黄毅斌
2011, 26(6): 1113-1122.
摘要:
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果园是我国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果园面积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15%。因此,研究果园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过程,对于准确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综述了果园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稳定性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的分离、含量和分配比例的变化,并从气候因子、土壤理化性质、施肥、耕作、地表覆盖、踩踏干扰等因素以及人类干扰活动等方面具体阐述这些因素变化对果园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的影响,提出果园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重点发展方向,并对未来果园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研究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微生物食用胶——结冷胶的研究新进展
胡桂萍, 刘波, 朱育菁, 史怀, 刘丹莹
2011, 26(6): 1123-1128.
摘要:
结冷胶以其安全、无毒、理化性质独特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介绍结冷胶的结构组成,理化特性、生物合成途径、发酵生产和提取及在食品等行业中的应用,提出发展我国结冷胶行业的建议。
水果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
周丹蓉, 廖汝玉, 叶新福
2011, 26(6): 1129-1134.
摘要:
水果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防癌、抗菌消炎以及抗过敏等活性作用,主要是由于水果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花色素苷类、类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功能性成分。综述(1)水果中黄酮类化合物、花色素苷类、类胡萝卜素、维生素所具有的功效;(2)4类物质在不同水果中的含量差异及组分差异;(3)黄酮类化合物、花色素苷类在食品、化工行业以及在医药开发上的研究与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水果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的系统性研究存在的困难,认为应加强功能性成分单一组分的精深提取与功能研究,以及水果皮、籽、核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
林地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库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高雪梅, 黄沐亮, 阙辰月, 周碧青
2011, 26(6): 1135-1141.
摘要: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林地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Soluble Organic Nitrogen)库大小、组成及生态功能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林地土壤SON含量因土壤类型、森林种类、气候条件、分析方法等的不同而异,土壤矿质层中SON含量通常介于1~87 mgkg-1,有机层变化于23~448 mgkg-1,约占土壤可溶性总氮的16%~96%。土壤SON是不同结构含氮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包括氨氮、氨基酸、氨糖等。森林植物可直接利用低分子量SON(如人为施入的氨基酸),但直接利用土壤本身具有的SON的证据至今仍十分缺乏。林地土壤SON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氮源,并在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林地土壤SON未来的研究重点应包括林地土壤SON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中天然SON动力学特性及其在限制性氮林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学作用、SON生态功能评估、微生物在林地生态系统SON动力学以及森林植物直接吸收SON的作用等。
研究简报
设施栽培对早钟6号枇杷果实生长的影响
许晶明
2011, 26(6): 1142-1145.
摘要:
采用竹架大棚设施栽培,探索早钟6号枇杷果实生长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显示:处理组(设施栽培)果实采收时间比对照组提前17.74 d;温度越高,棚内外的温差越大;处理组和对照组都符合Logistic(S)曲线方程;处理组累积温度在1 419.2℃、对照组累积温度在1 021.9℃时果实达到增重峰期;采用直线方程计算果实的纵径与横径生长,显示果实纵横径生长存在交替现象,交叉率在50%左右;处理组病果指数为27.33%,比对照组(19.33%)增加8个百分点,单果重比对照组减少4.2 g,可溶性固形物增加22.2%,可食率减少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