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28卷  第6期

动物科学
创伤弧菌外膜蛋白OmpU的基因克隆与表达
李素一, 吴唯维, 李盼, 柯翎, 许斌福, 林晨韬, 林天龙, 陈叙
2013, 28(6): 517-52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01
摘要:
创伤弧菌是导致鳗鲡产生体表溃疡死亡的重要致病菌。本研究克隆了创伤弧菌FJ03-X2株外膜蛋白基因(ompU),构建含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命名为pET-32a-ompU,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中进行融合表达。37℃,0.5mmol.L-1的IPTG诱导4h,融合蛋白rompU以可溶形式表达,采用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融合蛋白,SDS-PAGE显示纯化后的rompU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单一条带。将纯化的rompU免疫SD级大鼠,ELISA检测收获的多克隆抗体血清效价,并通过Western-blot证实该OmpU多克隆抗体可以识别创伤弧菌FJ03-X2株中的天然外膜蛋白OmpU。
利用沿海滩涂地下水培育福建省本土史氏鲟鱼苗的研究
罗钦, 罗土炎, 饶秋华, 涂杰峰
2013, 28(6): 522-52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02
摘要:
本研究通过改变养殖水源和史氏鲟鱼受精卵来源等方法建立了新的史氏鲟鱼苗培育模式:利用沿海滩涂地下咸水配制成8‰盐度的养殖水孵化福建省本土史氏鲟受精卵,孵化率为90%~92%,采用10‰盐度的养殖水对本土史氏鲟鱼苗进行培育,鱼苗成活率达85%~87%。新模式的孵化率和成活率比采用淡井水孵化培育北方引进史氏鲟鱼苗模式高40%和30%左右,是福建省进行史氏鲟鱼苗培育的一种较佳模式。
作物科学
福建杂交早稻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研究
邹文广, 许旭明, 饶鸣钿, 张受刚, 马彬林, 卓伟, 韦新宇, 杨旺兴, 杨腾帮, 范祖军
2013, 28(6): 525-52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03
摘要:
对福建杂交早稻金优2155和T78优2155进行施氮量试验,结果显示,两品种各器官的含氮量随着植株生长发育进程而逐渐降低;移栽后,两品种各生育期各器官的含氮量、氮素积累量、籽粒中氮素来自营养体转运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T78优2155氮素积累量和灌浆期间籽粒的氮素吸收更依赖于营养体;两品种的氮收获指数、土壤氮贡献率在不同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两品种的氮收获生理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而两品种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高蛋白花生新品种福花8号的选育
唐兆秀, 徐日荣
2013, 28(6): 529-53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04
摘要:
2002年春,以梧油7号为母本,与(泉花10号×ICGV91284)F7父本配组,混合系谱法选育成福花8号。2009~2010年参加福建省春花生品种区域试验,2009年平均荚果产量3 924.45kg.hm-2,比对照泉花7号增产5.42%,增产显著;平均籽仁产量2 572.80kg.hm-2,比对照增产3.7%,增产不显著;2010年度续试,平均荚果产量3 796.05kg.hm-2,比对照泉花7号增产19.67%,达极显著差异;平均籽仁产量2 574.75kg.hm-2,比对照增产19.95%,达极显著差异。两年平均荚果产量3 860.25kg.hm-2,比对照泉花7号增产12.55%;籽仁产量2 573.85kg.hm-2,比对照增产11.83%;粗脂肪含量51.9%,蛋白质含量32.1%,O/L值1.12。该品种抗叶斑病、抗锈病,感青枯病,抗旱性较强,耐涝性强,抗倒性中上,丰产性较好,稳产性一般,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认定(闽油认2012001)。
园艺科学
华南露地栽培草莓果实主要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刘靓, 张林
2013, 28(6): 533-53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05
摘要:
以草莓3个杂交组合F1代实生苗及亲本为材料,研究草莓平均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的纵径和横径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草莓平均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的纵径和横径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呈连续性变异。3个组合杂交后代果实纵径、横径、平均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平均值分别为0.68、0.56、0.64和0.86,表明草莓杂交后代这4个性状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效应引起的。与亲代相比,草莓杂交后代果实平均果重和果实横径有减小的趋势,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纵径有增加的趋势;草莓杂交后代平均果重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均极显著正相关;佐贺清香×甜查理组合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果实纵径显著正相关,丰香×甜查理组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3个杂交组合草莓果实纵径与横径均极显著正相关。
不同光质光量对绣球菌菌丝生长及原基形成的影响
应正河, 林衍铨, 马璐, 江晓凌
2013, 28(6): 538-54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06
摘要:
探讨白、红、黄、绿、蓝光5种不同光质光量对绣球菌菌丝、原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对菌丝生长最为有利,最适光照强度为200lx,菌丝生长速度为1.32mm.d–1,菌丝长势最好;黄光对原基形成有较强的诱导作用,当光照强度为400lx,原基生长周期最短,形成率高,出菇同步性好。
福建野生葡萄离体培养研究
赖呈纯, 范丽华, 黄贤贵, 谢鸿根, 余亚白
2013, 28(6): 541-54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07
摘要:
以带节茎段为外植体,研究福建野生葡萄的离体培养技术。结果表明:采用附加2.0mg.L-1 BA和0.2mg.L-1 NAA的MS固体培养基可诱导腋芽萌发,诱导率在72.2%;芽苗增殖时,综合考虑增殖系数和芽苗质量两方面因素,以附加2.0mg.L-1 BA和0.2mg.L-1 NAA的MS或1/2MS固体培养基的效果最佳,增殖系数可达3.0以上;作为离体种质保存时,以附加0.1mg.L-1 NAA的MS固体培养基为宜,继代间隔期可以达到5~6个月,并且保持芽苗的旺盛生长能力。
贵妃枇杷花提取液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蒋际谋, 胡文舜, 姜帆, 陈秀萍, 邓朝军, 许奇志, 郑少泉
2013, 28(6): 545-55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08
摘要: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GC-MS联用技术,对贵妃枇杷花水蒸气蒸馏不同阶段提取液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按料液质量比1∶1依次收集的第一、二、三阶段提取精油中,分别检测出56、61和48种挥发性成分,占总含量的96.27%、94.73%和96.08%,其中相同成分25种;第一和第二阶段主要成分是醛类物质(分别占70.19%、60.03%),苯甲醛含量最高,分别占56.01%和50.22%;第三阶段以酯类(45.14%)和醇类物质(22.28%)为主,其中L-抗坏血酸-2,6-二棕榈酸酯含量最高,占20.4%。可见不同提取阶段的挥发性成分与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可为枇杷花精油生产工艺提供参考。
10个杨梅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研究
张泽煌, 林旗华, 钟秋珍
2013, 28(6): 552-55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09
摘要:
为研究不同杨梅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组成及品种间的差异,以软丝安海变、浮宫1号和东魁等10个杨梅品种果实为试材,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果实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10个品种杨梅果实中共分离鉴定出141种化学成分,深红种含有的香气成分最多,共42种,软丝安海变和八贤道含有的香气成分最少,均只含有12种;10个品种果实中均含有烷烃和烯烃,是杨梅果实香气成分的主体;1-石竹烯是杨梅果实的重要香气成分,是唯一在10个杨梅品种中均被鉴定出的香气成分。不同杨梅品种果实间的香气成分差异较大,除了品种因素外,栽培环境可能也是形成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脱毒与普通柠檬苗栽培评价:Ⅰ.树体生长、产量与感病性差异
杨恩聪, 段惠芬, 李进学, 高俊燕, 郭俊, 王自然, 岳建强
2013, 28(6): 557-56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10
摘要:
选择脱毒柠檬苗与传统普通柠檬苗进行栽培,通过6a时间对柠檬生长、产量与感病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脱毒柠檬树体冠幅度高于普通的冠幅度,比普通树体增加1.9%~17.75%;脱毒柠檬嫁接口粗度较普通柠檬的高1.81%~24.61%;2种处理的前期单位面积产量,脱毒柠檬的比普通柠檬的高,但差异不显著,在第4年进入盛产期后,脱毒柠檬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普通柠檬高24.70%~36.24%,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普通柠檬定植第2年发现感染衰退病、裂皮病,第3年以后,感染裂皮病率为9.5%~30.3%,感染衰退病率为4.5%~14.0%;普通柠檬定植第5或6年后产量表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中柄侧耳生物学特性研究
陈政明, 彭建平, 卢翠香, 李碧琼, 林俊扬, 邱春锦, 郑永德
2013, 28(6): 561-56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11
摘要:
对采自福建省莆田市天然林的中柄侧耳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中柄侧耳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35℃,最适温度25℃;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0~35℃,最适温度25℃;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分别为45℃25min和50℃15min;菌丝能在pH 4~10范围内生长,最适pH为6。菌丝在蔗糖、乳糖、可溶性淀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6种碳源上均可生长,最适碳源为麦芽糖;能利用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NH4NO3、KNO3、NH4Cl等6种氮源,最适氮源为蛋白胨;C/N为15∶1~60∶1范围,最适C/N为25∶1~35∶1。其子实体的形成需要光照刺激,在连续光照和12h光暗交替条件下均可形成子实体,且两种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则不能形成子实体。
春型黄瓜新品种“明研4号”的选育
钟金仙
2013, 28(6): 566-56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12
摘要:
“明研4号”系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沙县本地黄瓜”稳定自交系为母本,以广东引进“B-38”黄瓜稳定自交系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黄瓜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丰产性好,分枝性强,连续座果率高,果皮深绿,肉色翠绿,肉质甜脆,风味佳,商品性好等优点。2007~2010年经小区产量鉴定试验、品比试验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春季栽培全生育期130d左右,产量61 399.5~83 047.5kg.hm-2,比对照“中农8号”增产7.6%~48.1%。
植物保护
枯草芽孢杆菌CS16诱导香蕉抗病性相关防御酶系的研究
林陈强, 李占飞, 张慧, 林戎斌, 林新坚, 陈济琛
2013, 28(6): 570-57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13
摘要:
以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等5种防御酶作为植物抗病性反应指标,研究枯草芽孢杆菌CS16发酵液及其上清液对香蕉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香蕉抗病性机理。结果表明:CS16发酵液和上清液处理香蕉苗后,均能诱导香蕉叶片中PPO、POD、SOD、PAL、β-1,3-葡聚糖酶等5种防御酶活性变化。CS16发酵液处理可诱导香蕉植株防御酶出峰数目多、持续时间长。说明CS16菌株及其胞外代谢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诱导香蕉抗病性,推测CS16菌株诱导香蕉抗病性是其生防机制之一。
几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的研究
杜宜新, 陈仁, 石妞妞, 阮宏椿, 甘林, 陈福如
2013, 28(6): 575-57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14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以及腐霉利与福美双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7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百菌清、异菌脲、腐霉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百菌清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52mg.L-1;腐霉利和福美双原药以5∶1、1∶3、1∶5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1.44、124.22、128.46,均表现为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腐霉利WP 562.5g.hm-2、25%啶氧菌酯SC 112.5g.hm-2、50%啶酰菌胺WG 300g.hm-2 3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在75%以上。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阮宏椿, 杨秀娟, 石妞妞, 杜宜新, 甘林, 陈福如
2013, 28(6): 580-58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15
摘要: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9种杀菌剂和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A混配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选择其中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唑、肟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啶氧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025 4、0.032 8、0.041 8、0.045 1、0.082 6、0.100 1和0.148 2mg.L-1;苯醚甲环唑和井冈霉素A按1∶2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非常明显,混剂共毒系数为174.78,EC50值为0.226 3mg.L-1;43%戊唑醇SC、25%嘧菌酯SC、25%咪鲜胺EC、8%井冈霉素A.4%苯醚甲环唑WP和25%丙环唑EC田间防效较好,分别为83.27%、82.76%、82.73%、80.66%和80.35%。
食品科学
米曲霉磷酸果糖激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张卡, 杜钰, 陈宏文
2013, 28(6): 584-58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16
摘要:
磷酸果糖激酶(PFK)是糖酵解途径的重要调控酶。以酿酒米曲霉CICC2012为材料,克隆获得PFK基因pfkA(GenBank登录号:KC113503.1)。序列分析表明:pfkA序列长度为2 722bp,含有2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长2 358bp;PFK为785个氨基酸组成的亲水蛋白,分子量86.0kDa,等电点6.38,含有2个PFK家族指纹结构;二级结构包含42.68%的α-螺旋,14.27%的β-折叠和43.06%的无规则卷曲;同源建模三级结构PFK含有N端和C端的2个结构域,底物果糖-6-磷酸结合于N端结构域。采用进化树分析,发现米曲霉PFK与丝状真菌PFK亲缘性较近。
太子参粗多糖的提取及其除蛋白方法研究
吴斌, 谢勇, 林秀洁, 刘增斌, 樊海平
2013, 28(6): 589-59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17
摘要:
太子参多糖是太子参的有效成分之一。对太子参中粗多糖的热水浴加热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对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料液比1∶20,温度100℃,回流提取90min,提取3次。用Sevage法、三氯乙酸法、三氯乙酸-正丁醇法3种方法对太子参粗多糖去除蛋白处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三氯乙酸-正丁醇法的蛋白质去除效果较好,其多糖纯度为81.2%,蛋白含量为9.93%,蛋白去除率为60.14%。
木薯淀粉生产酒精的发酵工艺研究
李海明, 李瑞美, 潘世明, 张树河
2013, 28(6): 593-59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18
摘要:
以淀粉糖发酵生成的酒精值为指标,对木薯淀粉生产酒精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分析时间、温度、pH、氮源种类、硫酸铵用量和酵母用量等因素对木薯淀粉酒精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在72~84h,温度在35~40℃,pH在4.5~5.0,硫酸铵用量1.0%~1.2%,酵母用量10%~15%时木薯淀粉的酒精发酵效果最好。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时间84h、温度40℃、硫酸铵用量1.2%、酵母用量15%,发酵验证酒精值达11.16%(V/V),出酒率为52.19%。
农业工程
PCR-DGGE技术在智能化沼气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徐庆贤, 官雪芳, 林碧芬, 林斌, 钱蕾
2013, 28(6): 597-60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19
摘要: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智能化上流式沼气池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沼气池中微生物种类丰富,并且拥有优势种群,主要有:稳杆菌属、热单细胞属、杜檊氏菌属、戈登氏菌属、芽孢杆菌属、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的α类群和厌氧细菌门。各细菌种类不同发酵层、不同发酵时间对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影响。DGGE图谱中的优势条带16SrDNA基因序列经比对后都属于不可培养细菌。说明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智能化沼气池中微生物多样性是可行的。
信息技术
Mashup和3D全景技术在果园信息服务中的集成应用
陈宏, 郑回勇, 蔡淑芳, 张钟, 赵健
2013, 28(6): 604-60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20
摘要:
休闲农业的发展对果园展示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在发布种植经营信息的同时,希望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果园位置与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Mashup和3D全景技术结合的果园信息服务集成应用框架,借助Mashup技术在集散数据集成方面的优势,采用Sogou Map API实现果园分布数据的空间展示和查询,利用3D全景技术实现果园种植情况的3D在线浏览。运用此技术方案开发福建省莲雾种植信息服务系统,系统展示直观、操作流畅、信息丰富、性能稳定,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
综述
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刘现, 郑回勇, 施能强, 刘玉梅, 林营志
2013, 28(6): 609-61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21
摘要:
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采用分阶段描述的方法分别详细阐述目前人工智能各种技术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阶段的应用情况, 总结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的不足并展望其应用前景。由此可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普遍, 人工智能将为我国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做出巨大贡献。
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
王庆森, 王定锋, 吴光远
2013, 28(6): 615-6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3.06.022
摘要: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树上发生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本文概述了我国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假眼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确定、生物学特性、种群消长规律、空间分布、遗传差异、通讯行为、不同茶树品种的适应性以及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