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29卷  第4期

动物科学
种番鸭源禽坦布苏病毒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序列分析
傅光华, 陈红梅, 黄瑜, 万春和, 傅秋玲, 程龙飞, 施少华, 林建生
2014, 29(4): 301-30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01
摘要:
种番鸭是否感染禽坦布苏病毒颇受国内学者关注。本研究于国内外首次自表现产蛋下降的种番鸭卵巢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命名为WYZLJ-1359株),经RT-PCR方法鉴定为禽坦布苏病毒。经比较分析该病毒与我国其他禽源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表明,种番鸭源分离株WYZLJ-1359主要分子特征未出现变异,与2010年以来我国分离的其他禽源分离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8.4%以上,且亲缘关系非常近,遗传距离均在1.8%以下,远低于与2000年以前分离的坦布苏病毒分离株之间的遗传距离。以上结果表明,我国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宿主在不断增加,但病毒在不同品种家禽的传播过程中遗传较为稳定,基因组未出现基因的缺失或插入等变异现象。
检测鸭坦布苏病毒乳胶凝集试验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施少华, 万春和, 傅光华, 程龙飞, 陈红梅, 傅秋玲, 林建生, 黄瑜
2014, 29(4): 306-30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02
摘要:
以制备的鸭坦布苏病毒单克隆抗体致敏乳胶,建立检测鸭坦布苏病毒抗原的乳胶凝集方法。经优化后确定其最佳致敏抗体量为300μg、最佳致敏时间为3h、致敏温度为37℃。以乳胶凝集试验和RT-PCR对73份自然感染病例进行检测,分别检出阳性27、31份,两者检出的阳性符合率为87.1%。本方法快速、简便,适用于基层应用。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σC基因原核表达及其抗原性的初步研究
王锦祥, 程晓霞, 陈少莺, 陈仕龙, 林锋强, 王劭, 李兆龙
2014, 29(4): 310-31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03
摘要:
应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新型鸭呼肠孤病毒σC基因,分析σC蛋白的抗原性。根据已登录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NP03株S1基因序列,针对σC基因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用RT-PCR扩增该基因,并将此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将序列正确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ET-NDRV-σC,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1.0mmol·L-1 IPTG 37℃诱导表达。结果显示,RT-PCR扩增得到966bp的目的片段;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获得了与预期相符的约41.3ku的条带,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重组蛋白能与NDRV阳性血清发生反应。本试验首次应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NDRVσC蛋白,并证明其具有免疫反应性。
鳗鲡疱疹病毒FJ株ORF5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友娟, 葛均青, 林天龙
2014, 29(4): 314-31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04
摘要:
为了解本课题组分离的鳗鲡疱疹病毒福建株(AngHV-FJ)ORF51的结构特征,扩繁了AngHV-FJ,提取其基因组DNA,经PCR扩增,获得ORF51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9-T载体中,进行DNA测序,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AngHV-FJ ORF5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显示,扩增到长约720bp的ORF51基因序列,其与GeneBank上鳗鲡疱疹病毒欧洲株(AngHV-1)ORF51基因的序列完全一致。该基因编码239个氨基酸;预测ORF51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26 107.1Da,等电点为7.66,是疏水性蛋白且偏碱性;有4个跨膜域;抗原表位预测显示抗原性较好;结构预测显示,存在1个N-糖基化位点、1个O-糖基化位点、10个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其主要存在于内质网。本研究为解析ORF51的功能及开展AngHV的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物科学
四个杂交水稻骨干恢复系的多态性分析
陈锦文, 朱永生, 张建福, 谢华安
2014, 29(4): 319-3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05
摘要:
选取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34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对明恢63、明恢86、航1号和航2号等4个具有相似遗传背景的水稻骨干恢复系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航天诱变选育的“航1号、航2号”与原种明恢86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样性。在筛选的134对SSR引物中,具有多态性标记为39对,多态性频率为29.10%。每个标记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10个,变幅为1~4个,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为0.3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以0.87为阀值时可将航天诱变选育的“航1号、航2号”与原种“明恢86”区分开。其中在标记RM234两侧邻近的7个含有重要基因区段的SSR标记中有5个标记存在多态性,表明明恢86在航天诱变过程中可能在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基因座发生了突变,再经系统选育成航1号、航2号优良恢复系,为航天诱变中因发生有利变异而选育新品种提供分子证据。
水稻长穗大粒种质资源产量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邹文广, 许旭明, 张受刚, 卓伟, 马彬林, 韦新宇, 杨旺兴, 杨腾帮, 范祖军
2014, 29(4): 324-32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06
摘要:
选用5份籼稻恢复系和6份长穗大粒种质资源,按照NCII交配设计,对7个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所考查的7个产量性状的遗传受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影响,基因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除了株高、结实率、丛有效穗、单株产量外,其他性状的遗传表达受长穗大粒种质资源的影响较大。丛有效穗、单株产量除了受亲本特殊配合力的影响外,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株高、千粒重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可早代严格选择;主穗长度、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丛有效穗、单株产量狭义遗传力较低,早代选择效果不佳。CD-1在多个性状上一般配合力最好;CD-4、CD-5可作为大粒型育种的农艺亲本。R527×CD-3作为选育大穗或重穗型亲本的优异组合;多系一号×CD-4作为选育多穗型亲本的组合;R527×CD-1作为选育大粒型亲本的组合。
园艺科学
矿质元素和有机肥对萝卜产量和“蓝心”率的影响
吴敬才, 陈敏健, 李振武, 翁伯琦
2014, 29(4): 329-33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07
摘要:
为保证萝卜产量的同时,又避免萝卜“蓝心”的发生,采用大田试验和不同的储藏方法,研究矿质元素和有机肥不同配施对萝卜产量和“蓝心”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NPK2(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鸡粪处理产量最高,达151.67t·hm-2,显著高于NP(CK)处理;NPK1(尿素+钙镁磷肥+氯化钾)和NPK1+鸡粪处理的萝卜出现“蓝心”率分别为20.0%和16.7%,明显高于未施用氯化钾的处理,且冷藏易诱发萝卜提早出现“蓝心”现象。经土壤样品和植株样品检验萝卜心泛蓝现象属Cu离子和Cl离子含量较高,为此,提出萝卜高产优质栽培模式,即萝卜种植地农家有机肥与氯化钾不要混合施用,钾肥应使用硫酸钾为佳,可采用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鸡粪的施肥方式。
菜用紫云英品种筛选及高效施肥模式研究
何春梅, 兰忠明, 林新坚, 刘珠, 钟少杰, 李文霞, 李昱
2014, 29(4): 334-33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08
摘要:
通过大田比较试验,筛选出营养价值丰富、口感佳、产量高的菜用紫云英品种“闽紫7号”、“8487711”、“84341022”和“浙紫5-12”,并以“闽紫7号”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基肥施用钙镁磷肥375kg·hm-2,苗期追施1次尿素30kg·hm-2和氯化钾45kg·hm-2是菜用紫云英最佳施肥模式,以期为菜用型紫云英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垂花蕙兰丛生芽途径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周辉明, 陈燕, 林辉锋, 尚伟, 王雪凤
2014, 29(4): 339-34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09
摘要:
以侧芽为外植体,对垂花蕙兰丛生芽途径的组织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72%乙醇、0.1%升汞和15%次氯酸钠对侧芽进行3次消毒,存活率高达56%,尤其是在春季外植体消毒效果佳;在丛生芽诱导的过程中,6-BA浓度为4.0mg·L-1时,丛芽诱导率可达100%且丛芽分化较多;在丛生芽增殖过程中,6-BA是影响垂花蕙兰丛生芽增殖的重要因素,6-BA 4.0mg·L-1处理增殖系数为3.4,丛生芽较健壮,适合丛生芽增殖;培养基1/2MS+NAA2.0mg·L-1+香蕉泥50g·L-1+AC1g·L-1生根壮苗效果较好;苔藓是垂花蕙兰试管苗移栽较好的基质。
芒果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与退火温度的筛选
付海天, 赵英
2014, 29(4): 345-34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10
摘要:
以芒果为材料,通过单因子模板DNA含量、引物含量、2×Taq PCR Master Mix含量3种因素水平进行试验,建立了SRAP反应的优化体系。结果表明:最佳反应体系为20μL,包括24ng模板DNA,8pmL引物,2×Taq PCR Master Mix 10.0μL。该体系对芒果扩增效果好,电泳结果显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而且操作简单。从81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29对引物组合。在此基础上对退火温度进行探索,发现扩增结果对退火温度变化不敏感。
食品科学
电磁微波共轭杀青对乌龙茶杀青叶理化变化的影响
占杨, 陈寿松, 金心怡, 陈霖熙, 李鑫磊, 郑斯
2014, 29(4): 350-35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11
摘要:
将电磁微波共轭杀青工艺应用于乌龙茶杀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电磁杀青滚筒温度、转速以及微波磁控管开启个数、微波杀青带速等因素对乌龙茶杀青叶理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微波共轭杀青较佳工艺参数为:高温滚筒杀青温度310℃,滚筒转速为10r·min-1,低温滚筒温度150℃,配套微波杀青,微波电磁管开启6个,输送带带速为0.14m·s-1,且共轭杀青最佳含水率为35%左右。
资源与环境科学
解淀粉芽胞杆菌FJAT-8754产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特性及发酵条件优化
王凯, 蓝江林, 刘波, 刘程程, 李安琪
2014, 29(4): 357-36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12
摘要:
采用淀粉平板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平板从选取的140株芽胞杆菌中初筛出8株具有产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复合酶芽胞杆菌,经酶活力测定解淀粉芽胞杆菌FJAT-8754(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具有较高的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通过研究解淀粉芽胞杆菌FJAT-8754的生长、产酶曲线以及酶学特性,确定在发酵28h后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培养44h时发酵液中活菌数达到最大为4.41×109 cfu·mL-1,在36h时纤维素酶、淀粉酶均达到酶活最高峰,酶活分别为135.8、1 543.3U·mL-1;纤维素酶反应最适pH值为5.5、最适温度为50℃,Vmax为5.14×10-3 mg·mL-1·min-1、Km值为7.71×10-1 mg·mL-1;淀粉酶反应最适pH值为5.5、最适温度为55℃,Vmax为3.35×10-2 mg·mL-1·min-1、Km值为6.03×10-3 mg·mL-1。采用3因素7水平,即U7(73)均匀设计法优化解淀粉芽胞杆菌产酶条件,确定产纤维素酶、淀粉酶的最优条件均为:初始pH值6.2、培养温度37.5℃、转速180r·min-1,优化后解淀粉芽胞杆菌FJAT-8754纤维素酶活力为202.9U·mL-1、淀粉酶活力为2 392.9U·mL-1。
陕北土壤芽胞杆菌种类分布多样性研究
郑梅霞, 刘波, 葛慈斌, 车建美, 刘国红, 郑榕, 唐建阳, 朱育菁, 刘丹莹
2014, 29(4): 364-37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13
摘要:
为了解陕北土壤中芽胞杆菌的种类及其多样性,将采集于陕北5个地点的土壤样品利用温度筛选法、稀释平板计数法进行芽胞杆菌分离,用16SrDNA基因测序法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发现,从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到31株芽胞杆菌,共19种芽胞杆菌,其中部分菌株为国内少见报道的菌株。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分离的菌株基本上和模式菌株亲缘关系较近,在种的系统发育上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各菌株间序列差异较小。对土壤样品中芽胞杆菌多样性的研究中发现,不同土壤样品中的芽胞杆菌含量差异明显,表现为采自洛川毛主席故居土壤样品>采自黄陵黄帝陵墓土壤样品>采自宜川壶口瀑布土壤样品>采自富县石泓寺土壤样品>采自宝塔山宝塔下土壤样品,每个土壤样品中同种芽胞杆菌的含量差异也较明显,每个采集地点都含有特有的芽胞杆菌,说明陕北土壤中芽胞杆菌较丰富。
福建典型冷浸田土壤活性有机C、N组分特征
王飞, 李清华, 林诚, 林新坚
2014, 29(4): 373-37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14
摘要:
基于福建典型冷浸田与邻近景观单元内的非冷浸田7对14个土壤样品数据,利用配对t检验等统计方法研究冷浸田土壤活性有机C、N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冷浸田土壤有机C含量与C/N较非冷浸田分别提高22.1%与0.56个单位,差异显著,但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水溶性C组分含量及二者占有机C比重均显著低于非冷浸田,同样,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含量及其占全N比重也显著低于非冷浸田。冷浸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但组分品质差。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或水溶性C或可作为冷浸田改良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
福建雨季降水时空非均匀分布特征分析
蔡晓禾, 廖廓, 池艳珍, 何芬, 何华勤
2014, 29(4): 378-38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15
摘要:
利用福建53年雨季(5~6月)66个常规气象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及NOAA海温重建资料,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福建雨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建雨季的降水在空间上表现一致,即全省旱或全省涝;但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匀分布的第二类分布特征,即南旱北涝或南涝北旱。通过分析南北不均匀分布异常年的同期、前期大气环流和海洋特征,发现南旱北涝年近地面层温度场分布呈显著的北冷南暖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且位置偏南,副高北侧低层较强的西南风将暖湿水汽输送到较北位置,此时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弱,赤道中东太平洋为异常冷水覆盖;前期冬季乌拉尔山阻高偏强、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点偏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而西风漂流区海温偏低。南涝北旱年则基本反之。研究结果揭示了福建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气象基础,对农事安排与防旱抗涝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几种菊科花卉植物对铅的富集特征
崔爽, 刘艺芸, 单新宇, 王佳华
2014, 29(4): 385-38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16
摘要:
为寻找铅污染土壤净化和景观化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3种菊科观赏花卉在铅污染条件下对铅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3种花卉中观赏向日葵地上部和根部吸收富集铅的含量最大,积累铅能力最强,其次为百日草,勋章菊吸收积累铅能力最弱。在Pb浓度为1 000mg·kg-1时,观赏向日葵和百日草耐性较强,可用作铅污染土壤的稳定修复植物。
测试技术
鱼籽酱中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林丽聪
2014, 29(4): 389-39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17
摘要:
建立了鱼籽酱中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样品经甲醇及酸化乙腈提取,提取液经氮吹浓缩,残渣用2mL流动相溶解,正己烷脱脂净化,采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以乙腈∶0.02mol·L-1草酸(14∶86)为流动相,荧光检测器检测。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检出限分别为1、0.5μg·kg-1,在添加量5~120μg·kg-1范围内,平均回收率均大于8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说明该方法灵敏、准确,满足常规残留检测要求。
农业经济
福建省茶叶主产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与隐患点比较分析
姚清华, 张居德, 苏德森, 颜孙安, 林虬
2014, 29(4): 393-39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18
摘要:
通过查阅文献、调研茶企、走访茶农、咨询专家等方式,比较分析福建省三大茶叶主产区(安溪县、福安市、武夷山市)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模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视,目前大多数茶农自觉放弃高毒、高残农药。政府茶叶主管部门对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过程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建立了比较全面的茶叶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但是,在散户茶农监管、茶叶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等领域还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对此,本文提出相应的监管建议。
综述
MATE转运蛋白在水稻抗逆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喻丝丝, 魏林艳, 谢华安, 张建福
2014, 29(4): 398-40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19
摘要:
水稻Oryza sativa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面对自然环境中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包括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为了抵御这些不利因子,水稻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机制以保护植株的健康生长。多药物有毒化合物排出家族转运蛋白(Multidrug and toxic compound extrusion family,MATE family)是植物体中一类新型大家族蛋白,它们在细胞的解毒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MATE蛋白的基本特征、分子机制和生物学功能以及目前在水稻抗逆作用中的研究概况,以期为水稻抗胁迫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
书评
《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书评
李玉
2014, 29(4): 406-40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4.020
摘要:
《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是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专著。全书共14章,包括了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科学问题、理论体系和研究技术,特别是作者通过收集150多个属6 000多菌株,分析4 500多株菌株作为实验支撑,研究微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在环境中的多态性,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