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30卷  第7期

动物科学
福建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检测与S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王隆柏, 吴晓鸣, 王晨燕, 车勇良, 吴学敏, 陈如敬, 周伦江
2015, 30(7): 625-63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01
摘要:
为了解猪流行性腹泻(PED)在福建省的流行和流行毒株S基因的变异情况,对2011-2014年采自117个规模猪场的295份疑似PED的病料进行检测,对14株具有代表性的PEDV毒株进行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011-2014年病料阳性率分别为87.30%、75.00%、40.91%和34.15%,总阳性率为69.49%,虽然PED阳性率在福建省有下降趋势,但仍较高。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福建省14株PEDV分离株S基因核苷酸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8.5%~100.0%,与国内其他毒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3.3%~99.5%,其中与国内2009年以前流行的PEDV毒株的同源性较低;与2008年泰国NPPED2008_2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5.8%~96.1%;与CV777标准株的同源性为93.8%~94.1%。分离毒株的S基因片段氨基酸存在多个位点突变、插入和缺失现象。遗传进化树表明14株PEDV分离株与2008年泰国NPPED2008_2毒株和2009年韩国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与attenuated DR13弱毒株及CV777标准株亲缘关系比较远。14株PEDV的S基因序列已登陆Genbank。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分析与鉴定
许斌福, 程海华, 池洪树, 方冬兰, 柯巧珍, 韩坤煌, 王凡, 龚晖
2015, 30(7): 631-63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02
摘要:
从福建三都澳网箱养殖患病的大黄鱼脾、肾分离到2株优势菌(H2013032002和H2013032003),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应用API-20E生理生化和16SrRNA分子系统鉴定,药物敏感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生化鉴定结果显示2株菌与恶臭假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符合度为75.2%;16S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2株菌与恶臭假单胞菌同源率高达99.0%,确定这2株菌为恶臭假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表明:病原菌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恶喹酸、卡那霉素等4种药物高度敏感。
不同添加剂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林建斌, 朱庆国, 梁萍, 邱曼丽
2015, 30(7): 636-64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03
摘要:
为比较杜仲、VC+VE、大蒜素等添加剂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120尾初始体重为(249.69±1.96)g的健康团头鲂,随机分为4组,设1个对照组,3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杜仲0.3%(A组)、VC200mg·kg-1+VE200mg·kg-1(B组)、大蒜素60mg·kg-1(C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在室内养殖系统微流水饲养96d。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试验组B增重率最高(达49.13%),饲料系数最低(达1.66);试验组与对照组各组成活率、脏体比、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肝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试验组C的肝体比最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肌肉中水分、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粗蛋白、鲜味氨基酸含量有上升趋势,粗脂肪含量有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A、C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羟脯氨酸及胶原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肌肉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3种添加剂均具有提高团头鲂生长性能、改善肌肉品质的作用,以添加杜仲对肌肉品质的影响最大。
福建省不同饲养条件下山羊球虫感染情况调查
林琳, 江斌, 吴胜会, 张世忠, 黎朝生, 林甦, 蔡羲
2015, 30(7): 642-64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04
摘要:
为掌握福建省内山羊球虫感染情况,分别对20个放牧饲养场的600头份粪样和5个舍饲圈养场的150头份粪样进行山羊球虫的感染率、感染强度以及球虫种类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放牧饲养场中的6月龄内羔羊组、7~18月龄中大羊组以及种羊组球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00%、88.5%、84.0%,平均感染率为90.8%,以6月龄内羔羊组的感染强度最大;三组共检出10种山羊球虫;舍饲圈养场中6月龄内羔羊组、7~18月龄中大羊组以及种羊组球虫的感染率分别为68.0%、50.0%、44.0%,平均感染率为46.0%,三组的感染强度都相对较小,共检出7种山羊球虫。可见舍饲圈养场的球虫感染率、感染强度明显低于放牧饲养场。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耐药性及其质粒多样性的研究
林志敏, 林彬彬, 程龙飞
2015, 30(7): 648-65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05
摘要:
为分析20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及质粒携带特征,采用纸片法测定细菌的药物敏感性,碱裂解法提取细菌的质粒。结果表明16株以上菌株敏感的药物有氧氟沙星、利福平、头孢唑啉、多粘菌素B、强力霉素、左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和复方新诺明。13株携带有质粒,携带的质粒为1~7个。细菌耐受药物的种类与是否携带质粒无关。只有携带质粒的菌株对氟苯尼考、多粘菌素B和复方新诺明耐药。说明近期治疗禽霍乱应首选氧氟沙星、利福平、头孢唑啉、多粘菌素B、强力霉素、左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质粒可能与对氟苯尼考、多粘菌素B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有关。
作物科学
2011-2013年福建省预试水稻品种米质分析与评价
郑苹立, 郑长林, 段斌莉, 李清华, 黄庭旭
2015, 30(7): 652-65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06
摘要:
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T593-2013,对2011-2013年福建省籼稻新品种(包括早、中、晚稻共248份)稻米品质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3种类型籼稻糙米率、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等指标优质达标率较高,但是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等指标优质率偏低,尤其是垩白度优质率严重偏低。早、中籼中没有品种达到优质稻标准,晚籼优质米率为6.9%。本文从育种角度提出福建省稻米品质改良遗传重点是垩白性状,要努力降低稻米垩白率和垩白度,同时早、中籼的改良还要注重提高整精米率和透明度的建议。
不同磷素水平对烟苗根系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江厚龙, 徐宸, 汪代斌, 李云平, 李钠钾, 杨超, 王红锋
2015, 30(7): 656-66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07
摘要:
为了明确烟草漂浮育苗磷肥的适宜施用量,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量增施磷肥有利提高烟苗根系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尖数,增强根系活力;极显著地提升烟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酶(PAL)的活性,增强了烟苗的抗逆性;显著地提高了烟苗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性能,提升了烟苗的同化能力。因此,在烟草漂浮育苗过程中,施用15~18mg·株-1的磷素有利于培育根系健壮、抗逆性好、光合性能强的烟苗。
园艺科学
利用茂谷橘橙异花授粉提高福橘果实品质
王琦, 高慧颖, 郑亚凤, 余亚白
2015, 30(7): 662-66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08
摘要:
为了提高福橘的果实品质,利用茂谷橘橙对福橘进行异花授粉,研究花粉直感作用对福橘的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后的福橘果实单果重增加、果皮变薄、种子数减少;果肉酸度下降,而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提升,其中果糖比例明显增加,果肉中氨基酸总量及其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果肉中的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基本保持原有水平。茂谷橘橙对福橘异花授粉,存在着明显的花粉直感现象,可显著提升福橘品质。
苦瓜砧木丝瓜新品种“银砧1号”的选育
林永胜, 张玉灿, 李祖亮, 赖正锋, 张少平, 张伟光
2015, 30(7): 667-66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09
摘要:
苦瓜砧木丝瓜新品种“银砧1号”是以“L2008-S4-1”为母本,以“L2008-S4-4”为父本杂交配制而成的,其根系发达,耐湿性强,抗枯萎病能力强,与苦瓜嫁接亲和性好,成苗率高,每667 m2产量为2 700~5 300kg,比实生苗平均增产109.4%,比当地丝瓜砧木平均增产16.0%以上,适宜作为苦瓜的优良砧木推广使用。
模拟空间环境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合成的影响
邓素芳, 杨有泉, 陈敏
2015, 30(7): 670-67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10
摘要:
利用自行研制的旋转装置和紫外灯管辐射培养朱砂根的愈伤组织,研究模拟空间环境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合成的影响,以期寻找到有利于岩白菜素合成和积累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经旋转处理的朱砂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含量明显提高,且峰值出现的时间比对照提前,峰值是对照的1.85倍;波长为308nm的紫外线辐射对愈伤组织培养前期的岩白菜素积累有利。本研究明确了2种模拟空间环境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合成有不同的促进作用,但对愈伤组织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将为朱砂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的进一步利用奠定基础。
菌渣有机肥在大白菜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徐学忠, 胡靖锋, 杨红丽, 田志梅, 和玉春, 和江明
2015, 30(7): 675-67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11
摘要:
通过大棚小区试验,研究在无机肥施用量相同情况下,增施菌渣有机肥对大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渣施用量达30t·hm-2时,白菜产量、株高、叶绿素、维生素C、可溶性糖分别比对照提高43.5%、9.7%、26.7%、15.5%和21%;硝酸盐含量以对照最高,为1 120mg·kg-1,施用菌渣能使大白菜硝酸盐含量降低3.4%~24.2%。表明菌渣与无机肥混合施用,能显著降低硝酸盐在白菜体内的积累。
资源与环境科学
不同类型茶园土壤氮素矿化特性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陈玉真, 王峰, 尤志明, 张文锦, 翁伯琦
2015, 30(7): 679-68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12
摘要:
采用短期(35d)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研究福建省武夷山市5种主要茶园土壤(黄壤、红壤、潮砂土、紫色土、高山草甸土)的氮素矿化特征,并探讨土壤矿化作用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5d的培养试验证实茶园土壤氮矿化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Ni=N0(1-e-kt)(R2=0.65~0.98);茶园土壤潜在可矿化氮库(N0)为4.15~52.46 mg·kg-1(均值为33.22),土壤氮矿化常数k值为0.019~0.343mg·kg-1·d-1(均值为0.15),土壤氮供应综合指标(No*k)为0.32~16.82 mg·kg-1·d-1(均值为6.49),矿化率(Nr)为2.32~6.00%(均值3.73),高山草甸土和黄壤氮矿化参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紫色土和潮砂土次之,红壤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N、N0和k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矿质氮含量(NH+4-N和NO-3-N)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N和pH无显著相关;土壤砂砾和粉粒含量与k和N0*k间存在显著相关,但其与其他矿化参数相关性不显著。
夏季高温季节微生物发酵床大栏猪舍环境参数变化动态
林营志, 刘波, 郑回勇, 史怀, 陈华, 唐建阳, 翁伯琦, 余文权, 刘现
2015, 30(7): 685-69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13
摘要:
为阐明微生物发酵床大栏猪舍的度夏问题,研究分析了猪舍环境参数在夏季高温季节的动态变化。通过自动观测系统连续采集2014年6月1日至9月12日共104d的猪舍室内外环境数据,结果表明:室内平均温度29.3℃,垫料内层(20cm)平均温度40.5℃,室内平均湿度78.0%,平均氨气体积分数14.4×10-6,平均二氧化碳体积分数955×10-6。由于猪舍通风能力强,辅以降温设备,室内空气平均温度不超过30℃,平均氨气体积分数小于20×10-6,平均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小于1 200×10-6,均低于猪舍限定阈值,符合生猪生长要求,从而解决了发酵床养猪的度夏问题。室内温度与垫料内层(20cm)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540,室内温度与室内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3 3。夏季猪舍内温区可分为2类,第1类为高温区,温度范围为28~32℃,第2类为中温区,温度范围为24~27℃,舍外温区划分与之相似。猪舍室内、外环境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室内平均温度与室外二氧化碳呈负相关(-0.42),室内相对湿度与室外温度(平均、最高、最低)、室外地表温度、室外二氧化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54*、0.46*、0.44*、0.52*。
杆菌肽产生菌的ARTP诱变育种及培养基优化
罗秀针, 林燕燕
2015, 30(7): 693-69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14
摘要:
为获得高产杆菌肽菌株,对海水养殖环境中分离的产杆菌肽菌株地衣芽孢杆菌ZZ061进行ATRP诱变,以藤黄微球菌为指示菌,采用抑菌圈法进行筛选,获得一株产杆菌肽水平明显提高的诱变株SF1406,其摇瓶效价比野生菌株提高130%,达到560U·mL-1。采用正交试验优化SF1406产杆菌肽培养基,结果表明:在玉米淀粉含量为3%,硫酸铵含量为1.5%,豆饼粉含量为1%,蔗糖含量为3%时效果最佳,杆菌肽效价进一步提高44%,达到810U·mL-1。
植物保护
文心兰3种主要病毒多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樊荣辉, 黄敏玲, 钟淮钦, 吴建设, 罗远华
2015, 30(7): 697-70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15
摘要: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V)、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和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保守区域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能同时检测文心兰3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体系。该体系能够一次扩增出CyMV、ORSV和BYMV的特异片段,其大小分别是551、325和212bp。测序结果表明,3种病毒序列与相应的参考序列相似性均达98%以上。灵敏度测定结果表明,从相当于或大于10-2 mg的感病植物组织中能够检测到这3种病毒。
福建省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兰成忠, 阮宏椿, 姚锦爱, 吴玮, 汪进仕
2015, 30(7): 701-70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16
摘要:
为明确福建省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结构,利用5个鉴别寄主对2014年分离自福建省的78株番茄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番茄晚疫病菌由T1、T1,2、T1,5、T1,3,4、T1,2,5、T1,2,3,4和T1,2,3,4,5共7个小种组成,其中T1,2地理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占鉴定总数的28.20%,为福建省番茄晚疫病菌优势小种,毒力频率分析显示,对5个抗番茄晚疫病基因Ph-1、Ph-2、Ph-3、Ph-4和Ph-5有毒力的毒性基因出现频率依次为100%、64.1%、35.09%、35.09%和26.92%,表明Ph-1和Ph-2在福建省已丧失抗性。
福建大花蕙兰疫病病原菌生长特性研究
秦建彬, 魏翠华, 江昊
2015, 30(7): 705-70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17
摘要:
对引起福建地区大花蕙兰疫病的棕榈疫霉菌进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该菌生长影响不同,菌丝在V8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清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慢,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平均直径依次是:V8汁>大花蕙兰叶煎汁﹥番茄汁>PDA=PSA>玉米粉>清水琼脂,最大与最小菌落平均直径差为3.23cm,且菌落形态有差异;碳源和氮源以甘露醇和牛肉膏最佳;病原菌在15~35℃,pH 3~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的生长温度为30℃,最适的pH值为6;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光暗交替有利于该菌的生长。
综述
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温灿, 顾小松, 王荣智
2015, 30(7): 709-71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18
摘要: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的革兰氏阴性菌,它广泛分布于温暖海域的海产品中,如鱼、虾、贝类等,食用被其感染的海鲜可导致食用者出现腹泻、肠痉挛、恶心、呕吐等典型胃肠炎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肾功能衰竭等临床反应。近年来,由副溶血弧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比例呈猛烈的上升趋势,并且领先于其他食源性致病菌,居于首位。鉴于其污染范围广,致病力强,对副溶血弧菌实现快速、灵敏、经济、有效的检测是减少其污染海洋产品,保障人体健康的关键,也是当代研究的热门。目前,基于其毒力致病机理的检测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范畴的PCR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核酸探针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与免疫学范畴的ELISA,胶体金技术等。本文综述了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仙草生产、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刘保财, 陈菁瑛, 黄颖桢, 赵云青, 蔡淑忠
2015, 30(7): 718-72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07.019
摘要:
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概述近几年仙草栽培面积、产量、产地收购价格变化及加工工艺现状;综述关于仙草种质资源、化学成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为仙草规范生产及后期研究开展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