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33卷  第7期

动物科学
鸭三种病毒性疾病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李海琴, 傅光华, 黄江南, 傅秋玲, 谢金防, 程龙飞, 黄瑜, 韦启鹏
2018, 33(7): 655-65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01
摘要:
为了一次性检测临床样品中是否存在鸭新城疫病毒(NDV)、鸭瘟病毒(DPV)或鸭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本研究根据GenBank已登录的3种病原的保守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扩增条件,建立了可同时检测NDV、DPV和DTMUV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检验表明,该多重PCR方法可同时扩增出NDV(510 bp)、DPV(400 bp)、DTMUV(300 bp)的特异片段,对其他鸭常感染病毒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表明,该多重PCR技术最低能检出1.02×104拷贝·μL-1 NDV、3.50×103拷贝·μL-1 DPV和1.17×104拷贝·μL-1 DTMUV。采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25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检测结果与该3种病毒的常规单一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优点,适用于临床样品中上述3种病原的检测。
高效去除养蛙池塘中氨氮及亚硝酸盐芽孢杆菌的筛选
唐家毅, 汪小军, 钱雪桥, 曾家淇, 肖岚
2018, 33(7): 660-66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02
摘要:
为修复养蛙池塘水体环境,根据菌株对蛙塘中氨氮(NH4+-N)、亚硝酸盐(NO2--N)的去除率及其产酶能力,从实际蛙塘水体中筛选高效去除池塘氨氮及亚硝酸盐的益生芽孢杆菌。结果表明,从实际养蛙池塘环境分离筛选的菌株B2能够高效去除养蛙塘水中的氨氮(NH4+-N)和亚硝酸盐(NO2--N),其在5 d内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4.56%和36.39%,同时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具备较好的产酶能力,符合养蛙池塘环境的实际情况。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菌株B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2降解氨氮(NH4+-N)、亚硝酸盐(NO2--N)的最适温度为25~35℃,最适pH值为6~8。
玉米柠檬酸渣对扬州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陶勇, 任善茂, 杨晓志, 王健
2018, 33(7): 665-66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03
摘要:
研究玉米柠檬酸渣对扬州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与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160只21日龄扬州鹅,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法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公母各半)。对照组试验鹅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含有5%(A组)、10%(B组)、15%(C组)玉米柠檬酸渣的饲粮。试验为期44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37 d。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B组的半净膛率显著高于A组(P < 0.05),全净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A组(P < 0.05),C组的腿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3)试验C组腿肌剪切力、胸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4)试验C组扬州鹅腿肌钙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其他化学成分在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在扬州鹅日粮中添加15%以内的玉米柠檬酸渣对鹅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与肌肉品质有一定促进作用,添加15%以内玉米柠檬酸渣的玉米-豆粕基础饲粮可用于饲喂扬州鹅。
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品质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姚清华, 颜孙安, 郭清雄, 胡兵, 林虬
2018, 33(7): 670-67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04
摘要:
为探讨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幼鱼,分别设置G1、G2、G3、G4试验组,养殖密度分别为0.50、1.01、1.51、2.02 kg·m-3(即20、40、60、80尾·m-3),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幼鱼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随养殖密度增大而下降,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幼鱼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存活率显著高于G3组和G4组(P < 0.05),但G1、G2组鱼体肥满度、饲料系数及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随养殖密度增加而上升,脂肪含量则呈下降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肌肉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 < 0.05),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 0.05)。血液白蛋白、溶菌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下降趋势(P < 0.05),G1组显著高于G3、G4组(P < 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升高趋势(P < 0.05),G1、G2组显著低于G3、G4组(P < 0.05);在试验条件下,养殖密度对鱼体抗氧化能力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体质量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适宜放养密度约为1.01 kg·m-3,该结果可为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作物科学
高产优质杂交稻新品种泰优202的选育
黄庭旭, 王丰, 游晴如, 柳武革, 雷上平, 王洪飞, 董瑞霞, 董练飞, 廖发炼
2018, 33(7): 676-68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05
摘要:
把Ⅱ-32B干种子通过返回式卫星进行搭载,利用SP3群体中获得的厚叶、半矮秆突变株与明恢86杂交,再与明恢82复交,后代连续多年在福建上杭茶地稻瘟病自然病区鉴定筛选及在福建建阳和海南三亚反复加代、定向培育和逐代稳定,育成早熟、优良恢复系福恢202。利用福恢202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培育的籼型优质不育系泰丰A配组育成三系杂交早籼新组合泰优202。该组合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米质较优、稻瘟病抗性较强、适应性广,以及群体整齐、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和熟期转色好等特点,2016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闽审稻2016001)。介绍了泰优202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及品种主要特征特性等,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
高产抗病杂交稻新品种广优673的选育
朱永生, 董瑞霞, 谢鸿光, 王乌齐, 蒋家焕, 吴方喜, 林强, 罗曦, 王颖姮, 蔡秋华, 张建福, 谢华安
2018, 33(7): 683-68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06
摘要:
总结高产、抗病杂交稻新品种广优673的选育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特性。广优673系以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的恢复系福恢673为父本,以抗病不育系广抗13A为母本配制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2011-2012年参加福建省中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655.95 kg·h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10.65%;2013年参加福建省中稻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343.5 kg·h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12.49%;在3年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全生育期143.2d,比对照Ⅱ优明86长1.1 d;经2年区域试验田间抗稻瘟病鉴定和室内接种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该品种于2014年6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不同类型甘薯光合光响应曲线拟合及比较分析
李国良, 林赵淼, 许泳清, 刘中华, 张鸿, 李华伟, 纪荣昌, 罗文彬, 汤浩, 邱思鑫, 邱永祥
2018, 33(7): 687-69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07
摘要:
为研究甘薯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最适模型,运用4种常用模型对光合光响应数据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得到的光饱和点要远远小于实测值,而指数模型虽然能较好地拟合出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但其得到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值要远小于实测值,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甘薯光合光响应曲线。8个品种中,福薯2号和广薯87具有最高的净光合速率,是光合效能较好的两个甘薯资源。
马铃薯高代品系的引进与评价
罗文彬, 李华伟, 许泳清, 林志坚, 纪荣昌, 邱思鑫, 汤浩
2018, 33(7): 691-69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08
摘要:
为了选育或引进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在福建省推广应用,2016年11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12个马铃薯高代品系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N182、D597、D862、N157、N209和N215等6个品系产量比对照紫花851高7%以上,建议这6个品系继续进行多点试验,以确定其稳产性和推广价值。在筛选出的6个高代品系中,N182、D597和D862等3个品系在产量方面表现突出,均比对照紫花851增产50%以上;N182、N157和D597等3个品系在品质方面表现突出,其中N182的维生素C含量(27.1 mg·hg-1),N157的钾含量(2.94 g·hg-1),D597的甲硫氨酸(0.12 g·hg-1)、缬草氨酸(0.51 g·hg-1)、异亮氨酸(0.35 g·hg-1)、苯丙氨酸(0.46 g·hg-1)、组氨酸(0.16 g·hg-1)、丝氨酸(0.42 g·hg-1)、甘氨酸(0.37 g·hg-1)和胱氨酸(0.09 g·hg-1)等8种氨基酸含量均在参试品系(种)中居第一位。
园艺科学
不同微生物菌肥处理连作土壤对黄瓜生长及防御性酶的影响
谢东锋, 王国强, 谢荣, 朱振家, 薛书浩
2018, 33(7): 696-70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09
摘要:
为探明微生物菌肥与连作黄瓜生长及相关防御性酶的关系,在黄瓜连作土壤中添加4种不同的微生物菌肥,研究微生物菌肥处理土壤对黄瓜不同时期的生长和其叶片防御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肥均能不同程度促进连作黄瓜的生长,黄瓜各个生长时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强,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微生物菌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诱导黄瓜的系统抗病性。
温度对文心兰生长特性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罗远华, 方能炎, 林榕燕, 钟淮钦, 黄敏玲
2018, 33(7): 702-70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10
摘要:
以文心兰切花品种‘金辉’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人工模拟不同昼夜温度(昼温/夜温)12/4℃、20/12℃、28/20℃、36/28℃等4种梯度温度条件下,叶绿素、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及脯氨酸(Pro)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相同时间,28/20℃叶绿素含量最高,36/28℃次之,12/4℃最低;随温度的升高,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不断降低,12/4℃、20/12℃叶片中还原糖含量高于28/20℃、36/28℃,假鳞茎中还原糖含量20/12℃最高,12/4℃次之,36/28℃较低;12/4℃处理叶片及假鳞茎中淀粉含量均较高,36/28℃较低,所有处理叶片中淀粉含量均高于假鳞茎;36/28℃处理叶片及假鳞茎中Pro含量均较高,12/4℃次之,20/12℃及28/20℃较低。20/12℃处理利于茎叶生长,但延缓侧芽的萌发;36/28℃侧芽萌发率虽高,但不利于芽的生长和强健;28/20℃利于假鳞茎及其子代侧芽萌发与生长。
生物菌肥不同施用量对鼓节竹发笋末期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薛磊, 凡莉莉, 祝洪祥, 张洋洋, 何天友, 陈凌艳, 荣俊冬, 郑郁善
2018, 33(7): 708-71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11
摘要:
以3年生鼓节竹为材料,研究生物菌肥0、0.3、0.6、0.9、1.2、1.5 kg·丛-1共6种施肥量对鼓节竹发笋末期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测定指标包括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和成竹率,采用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光响应曲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度>0.99,净光合速率先急剧增长,后趋于稳定,达到光饱和点后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各处理间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则相反。不同菌肥施肥量处理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鼓节竹对于强光和弱光的利用,净光合速率和光合参数跟鼓节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成竹率密切相关。综合来看,施生物菌肥0.6 kg·丛-1对鼓节竹的生长效果更佳。
枯草芽孢杆菌对嘉宝果地上部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柳沈辉, 伍俊为, 黄裕钧, 时梦, 曹楚尧, 陈发兴
2018, 33(7): 714-71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12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嘉宝果Myrciaria cauliflora Berg实生苗地上部生长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对嘉宝果的株高、茎粗、冠幅、各主枝新梢数、各主枝最长新梢以及叶绿素含量均有促进作用。其中,每盆3 g的枯草芽孢杆菌对嘉宝果的促生作用最为显著。栽培生产中将枯草芽孢杆菌剂量范围控制在每667 m2 900~1 800 g对促进嘉宝果生长发育最为适宜。
资源与环境科学
镉污染下稻谷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及迁移特征
刘兰英, 陈丽华, 黄薇, 吕新, 上官亮, 涂杰峰, 谢亚兴
2018, 33(7): 717-7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13
摘要:
为了解镉污染土壤中稻谷各部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迁移特征,以闽西矿区周边种植的水稻为研究对象,测定稻谷各部位的Cd、Pb、Cu、Zn含量,分析这4种重金属在稻谷各部位的分布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无镉污染、轻度镉污染、中度镉污染、重度镉污染环境中种植的水稻,其Cd、Cu、Zn在稻谷中不同部位的含量基本呈糠粉>糙米>精米>稻壳的趋势,即镉污染及其程度不会影响Cd、Cu、Zn在稻谷中不同部位的分布,而Pb在稻谷各部位的含量呈稻壳>糠粉>糙米>精米或糠粉>稻壳>精米>糙米的趋势;稻壳中的Cd较易被迁移到糙米中,糙米中的Pb、Cu、Zn极易积累到糠粉中,而糠粉中积累的Cd、Pb、Cu、Zn较难被迁移到精米中;糙米从去掉糠粉加工成精米的过程中,Cd、Pb、Cu、Zn含量最大程度可分别减少70.2%、95.0%、97.1%和81.4%;重金属在稻谷各部位间的迁移能力与各部位重金属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糠粉对这4种重金属有较强的吸收力,稻谷加工过程尽可能去除糠粉部位可以减少食用部分的重金属含量。
不同栽培措施对紫苏镉富集能力的影响
肖清铁, 郑新宇, 韩永明, 朱静静, 郑梅琴, 吕荣海, 林瑞余
2018, 33(7): 724-73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14
摘要:
为探讨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镉富集能力的影响,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栽培措施下紫苏各部位的镉含量及镉富集总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紫苏不同部位镉的吸收和积累,施肥方式显著影响紫苏茎叶和籽粒中镉的吸收和积累。低密度种植D1(行株距30 cm×20 cm)和移栽种植方式(P1)可提高紫苏地上部及全株镉含量,施用有机肥(F1)可提高紫苏籽粒镉含量。镉迁移系数(TF)和富集系数(BCF)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移栽紫苏的TF和BCF高于直播紫苏。低密度、移栽种植处理的紫苏镉含量(4.57~5.08 mg·kg-1)、TF(1.43~1.75)和BCF(2.08~2.24)均处于最高水平。低密度(D1)和高密度栽培D3(行株距20 cm×20 cm)紫苏镉富集总量无差异,均显著高于中密度D2(行株距25 cm×20 cm)栽培紫苏镉富集总量。田间栽培条件下镉在紫苏不同部位的分配比例:茎叶>根部>籽粒,其中地上部的平均分配比为83.11%。总之,混合施肥促进直播紫苏镉富集,施用复合肥有利于移栽紫苏镉向地上部迁移,适宜的高密度可提高紫苏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土壤Pb污染修复植物的耐性及累积特性比较
宣斌, 张凌云, 王济, 蔡雄飞, 李珊珊
2018, 33(7): 732-73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15
摘要:
为筛选Pb污染土壤修复植物,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选择禾本科、豆科、菊科和茄科的12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试验,进行不同质量浓度(0、500、1 000、1 500、2 000 mg·kg-1)的Pb胁迫处理。通过分析植物根长、株高、生物量、地上部和地下部Pb含量,比较不同植物对Pb的耐性及累积特性。结果表明:随着Pb处理浓度的增加,12种植物的生物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且植物Pb积累表现出明显的根系>茎叶的分异特性;通过耐Pb性综合评价,三叶草、黑麦草、早熟禾可作为铅锌矿区耐性栽培植物;在土壤Pb施加浓度为1 500 mg·kg-1时,富集系数大于1的共有6种,依次为:早熟禾(3.46)>三脉紫菀宽伞变种(3.34)>黑麦草(2.32)>狗牙根(1.78)>黑心菊(1.72)>辣椒276(1.26);转运系数大于1的共有3种,依次为:辣椒276(1.36)>黑心菊(1.30)>紫花苜蓿(1.23)。最后综合富集、转运系数及修复潜力指数,得出黑心菊在1 025 mg·kg-1时,其地上部铅积累量最高,为2.576 mg·株-1,具有很好的铅修复潜力,可作为铅超富集植物的先锋物种。
闽中煤矿区部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
章赞德
2018, 33(7): 739-74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16
摘要:
调查地处闽中的大田县以煤矿为主的污灌区农田土壤中Cd、Pb、Ni、Cu、Zn的污染状况,分别以全量和有效量为基础,对土壤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对土壤安全性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土壤Cd污染最为严重,Pb、Ni和Zn污染程度次之,Cu污染程度较轻。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Cd、Cu、Ni和Zn的全量和有效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仅与土壤Ni有效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重金属有效量相关性不显著。调查区域土壤Cd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风险极高,Pb、Ni和Zn的风险中等偏高,Cu的风险中等偏低。总体而言,调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高,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谷氨酸脱羧酶和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串联表达及其对GABA产量影响
罗秀针, 林燕燕, 陈雅静, 张文华, 谢伟容
2018, 33(7): 744-74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17
摘要:
为构建一株无外源L-谷氨酸(L-Glu)条件下可直接转化葡萄糖生产γ-氨基丁酸(GABA)的安全基因工程菌,将植物乳杆菌GABA合成途径的关键酶——谷氨酸脱羧酶基因gadB与L-Glu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谷氨酸脱氢酶基因gdh进行串联表达,导入产谷氨酸菌株谷氨酸棒杆菌SF016中,检测其对L-Glu及GABA产量的影响。经摇瓶发酵40 h重组菌SF016-pgg谷氨酸脱羧酶的酶活达0.63 mol·min-1·g-1,而谷氨酸脱氢酶的酶活达0.131 mol·min-1·g-1,比原始菌株提高了约2.0倍。重组菌SF016-pgg以葡萄糖为碳源,通过40 h发酵罐发酵可积累产生23.12 g·L-1的GABA,说明串联表达gadBgdh基因有效实现重组菌在以葡萄糖为单一碳源、无外源L-Glu存在的培养基中直接发酵生产GABA。该生产方式的成本明显降低,且产品的安全性高,可用于食品、饲料或医药等行业。
植物保护
镰刀菌酸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的抑制作用
甘林, 阮宏椿, 代玉立, 杜宜新, 石妞妞, 杨秀娟, 陈福如
2018, 33(7): 750-75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18
摘要:
为研发新型农用杀菌剂的活性物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镰刀菌酸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镰刀菌酸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326.36、8.27 mg·L-1,对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40.17、222.93 mg·L-1。此外,盆栽试验发现,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喷施400 mg·L-1镰刀菌酸,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66.72%;而在水稻破口前7 d喷施400 mg·L-1镰刀菌酸,其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3.08%。
食品科学
金花葵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
李俊, 李鹏飞, 逯晓丹, 陈永浩
2018, 33(7): 755-75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19
摘要:
对金花葵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并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比较不同抗氧化剂对金花葵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花葵籽中油脂含量为17.74%,有6种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占油脂总量的74.13%,含量较多的有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46.38%和26.67%;添加TBHQ可有效提高金花葵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单独添加0.02% TBHQ可使金花葵籽油预测贮存时间延长至12个月以上;TBHQ与增效剂协同作用,可使金花葵籽油氧化稳定性显著提高,其中0.015% TBHQ与0.01%植酸复配或0.015% TBHQ与0.01%柠檬酸复配,可使金花葵籽油预测贮存时间延长至18个月以上。
综述
食用菌产业有机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朱留刚, 孙君, 张文锦
2018, 33(7): 760-76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7.020
摘要:
食用菌业产值在我国农业生产体系中已多年稳居第五位,每年仍保持可观的增长态势,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随着产业规模急剧扩张,食用菌业产生的大量有机副产物出现无序处置,如被随意丟置、焚烧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一方面导致资源化利用率较为低下,对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因而资源化再利用已刻不容缓。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食用菌有机副产物方面的研究现状,对利用途径、方式及应用前景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食用菌产业有机副产物资源化循利用,产业健康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