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38卷  第6期

2023 年 6 期目录
2023, 38(6): 1-2.
摘要:
动物科学
藏猪和大约克猪FABP3基因多态性及差异表达分析
杨绍康, 薄素雪, 韩雨晴, 叶幼荣, 商鹏, 强巴央宗
2023, 38(6): 639-64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01
摘要:
  目的  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参与长链脂肪酸的摄取及利用,在脂肪沉积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究FABP3基因在藏猪和大约克猪间的基因多态性和表达差异可为藏猪品质改良提供分子机制参考。  方法  选取180日龄藏猪和大约克猪为研究对象,对两猪种FABP3基因5'侧翼区和CDS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筛选,使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FABP3基因在肝脏、背最长肌和背脂3个组织中的表达量。  结果  在FABP3基因5'侧翼区筛选到T-114C和C-635A等2个SNPs位点,且SNPs位点基因型频率在藏猪与大约克猪群体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 < 0.01);经转录因子预测发现这2个SNPs位点与前脂肪细胞的更新、分化以及脂肪沉积相关,推测这两个多态性位点是参与调控FABP3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位点。FABP3基因在藏猪肝脏、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在背脂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 < 0.05)。  结论  推测FABP3基因可能为调控藏猪脂肪代谢的重要候选基因,在藏猪脂肪沉积中呈正向调控作用。
褪黑素受体Mel 1a在皖西白鹅各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李瑞, 郑梦浩, 王佳琪, 刘彦彦, 陈之豪, 庞训胜, 刘文举, 王淑娟
2023, 38(6): 646-65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02
摘要:
  目的  探究褪黑素受体Mel 1a在皖西白鹅各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和表达水平,为褪黑素在皖西白鹅的功能调控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以皖西白鹅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各组织器官的总RNA,采用Real- time 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褪黑素受体Mel 1a mRNA和蛋白在鹅组织中的分布和差异性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褪黑素受体Mel 1a蛋白在鹅的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胰脏、大脑、小脑、肌肉、卵巢各组织中均存在Mel 1a mRNA表达; Mel 1a蛋白广泛分布于大脑、心脏、肾脏、肝脏、肺脏、脾脏、胰脏和肌肉组织细胞中,利用Image-pro plus 6软件分析免疫组化阳性信号的IOD值显示,脾脏阳性信号最强,其次是胰腺。脾脏显著强于大脑,肺脏中的信号显著强于心脏和肌肉组织。采用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织中Mel 1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卵巢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胰腺、脾脏、肾脏、肝脏、心脏和脑组织中,肺脏和肌肉中的表达水平最低,另外在各级卵泡中Mel 1a mRNA的表达水平随卵泡发育逐渐增加,直到卵泡发育到直径超过3 cm后,其表达量下降。  结论  皖西白鹅各组织中均存在褪黑素受体,其中在卵巢中表达最高,褪黑素可通过受体介导调控皖西白鹅多种生物功能,尤其是对皖西白鹅卵泡发育的调控。
鲤疱疹病毒2型与3型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陈永聪, 方勤美, 柯翎
2023, 38(6): 652-65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03
摘要:
  目的  鲤疱疹病毒2型和3型对鲤科鱼类危害严重,本研究旨在建立快捷、高效且能同时检测2种鲤疱疹病毒的检测技术。  方法  根据鲤疱疹病毒 2 型和3型的DNA聚合酶基因保守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双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检测鲤疱疹病毒2型和3型的双重PCR方法;使用该方法对试验室保存的鲫和鲤病鱼组织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  该方法能够分别对鲤疱疹病毒2型和鲤疱疹病毒3型各扩增出715 bp和456 bp的特异性条带,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测极限值为100 copies·μL-1,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使用该方法对本试验室保存的18份临床病料进行PCR检测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验证,结果显示CyHV-2和CyHV-3阳性的各有3份,其阳性率都为33.3%;分别对2份CyHV-2和CyHV-3阳性样品混合后进行检测,结果混合样品均为CyHV-2和CyHV-3双阳性,与常规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相同。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CyHV-2和CyHV-3的快速检测和鉴别诊断。
作物科学
两系杂交稻紫两优737功能成分与产量性状分析
房贤涛, 游晴如, 王洪飞, 郑建华, 陈春霞, 董瑞霞, 陈双龙, 廖发炼, 董练飞, 黄庭旭
2023, 38(6): 657-66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04
摘要:
  目的  明晰紫两优737的功能成分含量及其与亲本之间产量的相关性状,为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方法  以紫392S、 福恢737和紫两优737以及白米对照宜优673,黑米对照墨江紫米为材料,比较了紫两优737及其亲本的功能成分和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差异。  结果  紫两优737富含花色苷等抗氧化成分以及人体所需的关键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等功能成分,其抗氧化能力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是以加性效应为主,F1代的表型值偏向低值亲本;紫两优737的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了较强的杂种优势。  结论  紫糯杂交稻紫两优737富含多种功能成分,对紫两优737功能成分及其产量性状的综合评估为今后提升两系紫糯杂交稻的育种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多花黄精ACY1基因家族鉴定及其表达分析
张慧, 罗彬彬, 朱田圆, 班景洁, 张春渝, 李小利, 朱建明, 林玉玲, 赖钟雄
2023, 38(6): 666-67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05
摘要:
  目的  筛选鉴定多花黄精中氨基酰化酶(aminoacylase 1,ACY1)基因,为多花黄精抗逆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基于多花黄精转录组数据,对多花黄精氨基酰化酶(PcACY1)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分析基本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保守基序、进化关系等,并采用qRT-PCR验证ACY1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器官中和盐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  结果  多花黄精ACY1家族有2个成员,均为亲水蛋白,具有信号肽,无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2个成员均定位于细胞质中。与植物其他物种ACY1构建进化树发现,其进化特性可分为2类。植物ACY1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结果显示,ACY1存在多种激素、胁迫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响应元件。qRT-PCR分析结果显示,PcACY1成员在多花黄精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水平差异较大且受盐胁迫诱导。  结论  PcACY1在多花黄精生长发育和抵御逆境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多花黄精ACY1的功能及遗传改良等奠定基础。
多花黄精 PLT 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朱田圆, 李小利, 张慧, 班景洁, 李丹, 罗彬彬, 朱建明, 林玉玲, 杜迎刚, 赖钟雄
2023, 38(6): 678-68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06
摘要:
  目的  PLTPlethora)属于AP2/ERF型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抗胁迫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究多花黄精PLT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 PLT,PcPLT)基因在根状茎器官生长发育中及盐胁迫下的调控作用,为深入研究PcPLT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多花黄精转录组数据库进行PcPLT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技术检测其在多花黄精不同组织部位及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的相对表达量,利用RT-PCR技术构建PcPLT2-2PcPLT2-7基因融合表达载体,观察其荧光信号验证亚细胞定位。  结果  共鉴定获得15个PcPLT家族成员,该家族无内含子结构,蛋白编码长度为159~601个氨基酸,均为亲水蛋白;进化树分析显示PcPLT与百合科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 L.)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预测及验证结果显示PcPLT2-2定位于细胞质、细胞核中,PcPLT2-7定位于细胞核中。qRT-PCR结果显示PcPLT2-3PcPLT2-7在根状茎中表达最高,PcPLT1-3、PcPLT1-4、PcPLT2-7响应盐胁迫调控。  结论  PcPLT不仅具有组织特异性还能提高抗逆性,提示可能作为器官发育调节因子参与多花黄精根状茎膨大的形态建成,为深入研究PLT调控植物根状茎器官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功能和多花黄精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海岛棉类受体胞质激酶RLCK VI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胁迫表达分析
赵曾强, 朱金成, 李洁玉, 李志博, 李有忠
2023, 38(6): 686-69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07
摘要:
  目的  对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类受体胞质激酶RLCK VI(GbRLCK VI)家族基因进行全基因组分析,为深入研究 RLCK VI家族基因参与棉花生长发育和抗逆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最新发布的海岛棉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GbRLCK VI家族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系统分析该家族基因成员的理化性质、序列特征、基因复制、系统进化和表达特征。  结果  海岛棉中共鉴定出39个GbRLCK VI家族基因,经聚类分析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2个,B组17个,均含有1个激酶结构域,分布于16条染色体,多数位于质膜。基因复制分析表明,该家族在进化过程中发生染色体片段复制事件;Ka/Ks分析显示,所有基因对Ka/Ks均小于1,表明GbRLCK VI家族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严格的纯化选择作用。转录组分析表明,GbRLCK VI家族基因在10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不同,11个基因在花器官中优势表达,9个基因在根茎叶中优势表达;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显示,8个基因在干旱、盐、黄萎病胁迫下优势表达,4个基因只在黄萎病胁迫下优势表达,说明GbRLCK VI基因能快速地参与抗逆反应,挑选4个基因GB_A12G0061GB_A11G2234GB_D01G2010GB_D03G0730进行qRT-PCR验证,表达分析结果显示,4个基因在干旱、盐或黄萎病菌胁迫下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表明它们参与了棉花对逆境胁迫(干旱、盐和黄萎病菌)的响应过程。  结论  明确了GbRLCK VI家族基因在基因组中的分布特征、结构特征以及系统进化特征,根据转录组数据初步揭示了该家族基因在棉花生长发育和抗逆胁迫中的功能。
园艺科学
外源褪黑素对铝胁迫下番茄生长的调节作用
张建新, 孙靖菲, 叶玢妤, 李汉美, 阮心依, 杜妍纯, 杨海慧, 叶怡彤, 陈雪, 刘鹏
2023, 38(6): 698-70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08
摘要: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铝胁迫下番茄生理上的调控作用,为缓解土壤酸铝化对番茄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耐铝品种千禧番茄和铝敏感品种普罗旺斯番茄为供试植物,设置空白组、单铝组、褪黑素(MT)处理组和铝+褪黑素共同施加组,测定各处理组生长周期(10 d、20 d、30 d)过程中番茄叶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检测根部铝富集含量和根系活力,并对番茄的根、茎、叶进行DNA损伤检测。  结果  铝逆境下两品种番茄生长发育均受到严重抑制,各器官DNA均受损严重,且其根系DNA损伤最为严重。施用褪黑素能够明显缓解番茄的铝毒症状,两品种番茄株高、根长及叶面积等主要生长指标均有所增长;抗氧化酶活性得到显著提高,且随实验周期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GSH和AsA含量最大增幅达91.14%、13.52%;MDA含量降幅最大可达38.39%,脯氨酸含量增幅可达144.81%,调节番茄体内渗透平衡;叶绿素含量明显升高,各项荧光参数得到改善,恢复其光合能力;千禧番茄和普罗旺斯番茄根系活力增幅分别为5.19%和43.03%,两者的根、茎、叶铝富集能力均降低。同时,施加褪黑素也能够有效减缓番茄各器官DNA拖尾现象,修复细胞DNA损伤。  结论  施加外源褪黑素能有效激活铝胁迫下番茄的各项生理响应,促进其生长发育,不仅能提高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增强光合能力与根系活力,还可以减少植株体内铝含量,降低细胞DNA受损程度,进一步提升其抗铝能力,为探索MT对逆境下植物的调控作用提供新思路。
添加生物炭对连作黄瓜生长及营养吸收的影响
黄馨怡, 陆建增, 周丽颜, 吴凤芝, 高丹美
2023, 38(6): 707-71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09
摘要:
  目的  添加生物炭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微生物活性和功能等方面发挥作用,并在消减作物连作障碍中起正向调控作用,但最大程度消减连作土壤障碍的最适生物炭添加量还不清楚。因此,本试验探究添加不同比例生物炭对黄瓜生长及营养吸收的作用,以期明确适宜生物炭添加量,为消减黄瓜连作障碍及设施农业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方法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0.5%、1%、2%、3%的生物炭,并以不添加生物炭处理为对照,研究添加不同量生物炭对黄瓜生长及营养吸收的影响。  结果  随着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黄瓜幼苗干鲜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添加1%生物炭处理的黄瓜幼苗干鲜重最高。同时,随着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黄瓜幼苗植株氮、磷、钾质量浓度和含量也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添加1%生物炭处理的黄瓜幼苗植株氮、磷、钾质量浓度最高,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随着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黄瓜连作土壤pH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与对照相比,添加2%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P<0.05),添加2%、3%生物炭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的含量(P<0.05),添加1%生物炭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的含量(P<0.05)。  结论  添加适宜量的生物炭在促进黄瓜生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连作土壤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生物炭,对黄瓜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而添加生物炭含量过高时会抑制黄瓜的生长。
减氮施肥结合修剪处理对百香果结果蔓生长及单株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刘智成, 欧雪婷, 陈瑶瑶, 严良文
2023, 38(6): 714-72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10
摘要:
  目的  研究减氮施肥措施并结合修剪处理对百香果生长、开花和结果以及单株产量与果实品质的影响,为合理使用氮肥并明确减氮施肥下选择适宜百香果枝蔓修剪的栽培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  以百香果品种台农1号为材料,2021—2022年在百香果大田采用单级结果蔓栽培模式,以100%氮肥施用量(240 kg·hm−2)和不修剪措施组合为对照(T1、CK),研究9种不同氮肥施用量和修剪强度措施组合(T1–T9)处理百香果定植苗,测定并分析了百香果结果蔓生长及单株产量与品质相关指标。  结果  合理减氮施肥和修剪措施组合能促进百香果结果蔓生长、开花和结果,增加单株产量,提高果实品质。与T1(CK)相比,80%氮肥施用量结合强修剪措施(T6)可使植株茎粗度、有效叶片数、花蕾数、开花数、坐果数、成花率和坐果率等7项指标值均显著增加,且均达到最高水平,同时使百香果结果蔓平均节间长度显著缩短了19.04%;减氮施肥结合修剪处理的百香果单株产量在2个试验年份均值较对照(CK)各表现显著差异(P<0.05),其中T6处理百香果单株产量显著提高了71.74%,达到最高值, 且单株结果数、平均单果重和中大果比率均达到最大,分别提高了48.90%、15.29%和1.65%,总糖含量和糖酸比值分别增加了25.89%和75.24%,酸含量降低了28.18%。  结论  百香果生产中,施用80%氮肥量,即氮施用量减少至192 kg·hm−2时,并采用定植苗生长枝条强修剪措施,可增加单株产量,并使百香果植株生长、开花和结果及品质达到最佳效果。
响应面法优化鹿茸菇液体菌种发酵配方
单灿灿, 叶典章, 郭宇, 吴斌, 李佳欢, 程泳春, 孙淑静, 胡开辉, 金文松
2023, 38(6): 723-73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11
摘要:
  目的  以提高鹿茸菇液体菌种菌丝生物量为目的,通过优化液体菌种发酵配方,制备优良液体菌种,推动鹿茸菇工厂化生产快速发展。  方法  以鹿茸菇为研究材料,采用摇瓶培养方式,通过单因素设计分析6种碳源、8种氮源、10种金属离子对鹿茸菇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单因素筛选出的碳源、氮源与金属离子,比较分析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应用于鹿茸菇生产的优劣性。  结果  适合鹿茸菇生长的营养要素分别为全麦粉、花生饼粉、KH2PO4与MgSO4·7H2O,营养要素间的最优配方为全麦粉47 g·L−1、花生饼粉22 g·L−1、KH2PO4 2.00 g·L−1、MgSO4·7H2O 2.00 g·L−1,当发酵培养至第8 d时,菌丝生物量达到最大值(32.81±1.10 g·L−1),以优化配方制备的鹿茸菇液体菌种菌丝生物量较初始配方提高了7.34倍。在生产试验中液体菌种较固体菌种,制种时间缩短48 d,菌丝萌发时间缩短2 d,单袋产量提高15.47%。  结论  本研究研发的液体菌种发酵配方可获得高质量的生产用种,以液体发酵方式制备鹿茸菇生产用种适合鹿茸菇工厂化生产。
植物保护
温度对红肩瓢虫Harmonia dimidiate Fabricius生长发育的影响
孙莉, 陈霞, 郑涵靑, 王智卿, 方桂花
2023, 38(6): 732-73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12
摘要:
  目的  研究温度对红肩瓢虫(Harmonia dimidiate Fabricius)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其大量扩繁及生防应用的适宜温度。  方法  以地中海粉螟(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卵为饲料,设置15、20、25、30和32 ℃等5个温度处理,研究温度对红肩瓢虫各阶段发育历期及存活率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测算红肩瓢虫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采用线性日度方程模拟温度与红肩瓢虫发育速率间的关系。  结果  20~30 ℃的温度范围适于红肩瓢虫卵的孵化,孵化率均达85%以上;发育至成虫的总存活率以20 ℃时最高,达87.50%,其次为25 ℃(82.50%)>30 ℃(77.50%)>32 ℃(45.00%)>15 ℃(35.00%),可见15 ℃低温和32 ℃高温均不适宜红肩瓢虫存活。15~32 ℃范围内,红肩瓢虫均可完成发育,温度升高发育速率加快、发育历期缩短,20~32 ℃区间内各处理间的总发育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而15 ℃时极显著长于其他温度处理,说明15 ℃低温不适宜红肩瓢虫生长发育。红肩瓢虫各发育阶段中,2龄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最高,为12.74 ℃,蛹期最低,为9.24 ℃,从卵至成虫整个发育历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87 ℃和324.82日·度。  结论  综合存活率与发育历期,以地中海粉螟卵为饲料,20~30 ℃为红肩瓢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本研究结果为红肩瓢虫的大量扩繁和生防应用条件提供了参考,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算也为红肩瓢虫的滞育研究提供了依据。
柳杉毛虫成虫触角的超微形态与性别差异
梁运, 周友军, 吴红敏, 陈登建, 吴淑梅, 张珠河, 梁光红
2023, 38(6): 739-74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13
摘要:
  目的  探究柳杉毛虫成虫雌雄个体触角超微形态及性别差异,为研究柳杉毛虫不同寄主的搜索、定位能力以及化学感知机制差异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初羽化雌雄成虫的触角普通形态以及超微形态进行观察与比较。  结果  柳杉毛虫雌雄成虫的触角均为黄褐色,雄蛾羽毛状,雌蛾短栉齿状;雌雄成虫共有6类13种感器,包括毛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1种、刺形感器3种、栓锥形感器3种、腔锥形感器2种、Bőhm氏鬃毛2种。成虫触角感器具有性二型现象,主要表现为锥形感器为雌蛾触角特有,毛形感器 Ⅱ 型为雄蛾触角特有;此外,雄蛾触角侧枝腹面毛形感器 Ⅰ 型排列较整齐,在长度、数量上与雌蛾差异显著(P<0.05),通常6~8根排成一排,中间间隔处散布1~2根毛形感器 Ⅱ 型,而雌成虫侧枝腹面毛形感器 Ⅰ 型排列则无规律。  结论  柳杉毛虫雌雄成虫触角在普通形态上大体相似,但在侧枝的长度以及宽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多数感器在类型、结构与数量上相同,但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 Ⅱ 型分别是雌雄成虫各自特有的感器,并在感器类型及数量上具有显著差异,可能在其寄主与配偶定位、产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资源与环境科学
铬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及安全利用调控研究
罗泉达
2023, 38(6): 746-75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14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作物富集铬能力差异及施用不同类型调理剂对铬在土壤-芥菜系统迁移的影响。  方法  选择铬轻度污染农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皱叶芥菜(Brassica juncea L. Czern and Coss)、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甜玉米(Zea mays L. var. rugosa Bonaf.)、甘薯(Ficus tikoua Bur)、和毛豆(Glycine max Merrill )5种作物铬的富集效果;然后根据试验结果,选择高富集作物(皱叶芥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调理剂对铬富集土壤的修复效果。调理剂修复效果试验设置对照(CK)、泥炭土(P)、有机肥(M)、沸石(Z)、硫酸亚铁(Fe)、有机肥+泥炭土(MP,1:2)、有机肥+沸石(MZ,1:2)、有机肥+泥炭土+硫酸亚铁(MPFe,3:6:1)、有机肥+沸石+硫酸亚铁(MZFe,3:6:1)9个试验处理。其中,硫酸亚铁用量为540 kg·hm−2,其他调理剂用量为5400 kg·hm−2  结果  作物富集效果试验表明,5种作物铬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皱叶芥菜富集铬能力最高,甜玉米富集铬能力最低,皱叶芥菜和花生富集铬能力显著高于甜玉米、甘薯和毛豆。调理剂修复效果试验表明,调理剂施用显著提升了土壤pH,各调理剂处理土壤pH提升0.45~0.93个单位。除Z和Fe外,其他调理剂处理均显著提升了皱叶芥菜产量,增产率为5.66%~12.77%。调理剂还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铬含量,降幅达39.8%~53.8%。与对照相比,P、M、Z、Fe、MP、MZ、MPFe和MZFe分别将皱叶芥菜铬含量降低了53%、33%、44%、32%、59%、40%、72%、82%,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  结论  皱叶芥菜铬富集能力显著高于花生、甜玉米、甘薯和毛豆;选择单施或复合施用有机肥、泥炭土、沸石及硫酸亚铁均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性铬含量和皱叶芥菜中铬含量,其中,施用有机肥+泥炭土(沸石)+硫酸亚铁复合调理剂对皱叶芥菜降铬效果较好。
农业工程科学
基于单色光的植物光合响应曲线及其模型研究
王洪, 刘银春, 陈美香, 邱雯婷, 陈雄, 郭建
2023, 38(6): 753-76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6.015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植物幼苗在多种单色光条件下的光合响应曲线及其数学模型,为植物工厂作物栽培架等现代农业种植设施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应用植物特征光谱试验方法及其测试系统,获取10种植物幼苗的22种单色光的光合响应曲线;选择红椎与马褂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得出对应单色光光合响应曲线的数学模型;根据渐近线型单色光植物光合响应曲线的特点提出准饱和点光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再依据所测定的植物幼苗22种单色光的饱和点光强,比较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测定值的偏差程度,并以此为基础绘制植物光合作用饱和点曲线。  结果  植物幼苗的光合响应曲线可分为两类,以红椎为代表的一类植物光合响应曲线呈渐近线型,这类曲线没有极值;以马褂木为代表的一类植物光合响应曲线则有拐点,这类曲线有极值。模型计算得到的准饱和点光强与实际测定的饱和点光强具有较高的拟合度,经过对数据的综合处理,获得对应的饱和点曲线和补偿点曲线。  结论  采用植物特征光谱试验方法及其测试系统可以得到植物在单色光条件下的光合响应曲线,揭示了不同植物光合作用的规律及特点。由此提出的植物光合响应数学模型与实测值具有较高拟合度,可作为研究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现象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