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36卷  第7期

2021 年 7 期目录
2021, (7): 1-2.
摘要:
作物科学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杂交籼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习敏, 吴文革, 许有尊, 胡润, 凌新军, 孙雪原
2021, 36(7): 735-74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01
摘要:
  目的  探明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杂交籼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推广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大穗型品种超优10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630为材料,设置4个钵苗机插密度处理(D1:33 cm×12 cm,D2:33 cm×14 cm,D3:33 cm×16 cm,D4:33 cm×18 cm),分析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茎蘖消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  (1)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期群体茎蘖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减少;与低密度处理相比,大穗型品种高密度处理的成穗率更高,穗粒兼顾型品种成穗率受机插密度影响较小。(2)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下降,但叶面积衰减率降低、粒叶比增加。(3)随着机插密度的降低,水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分别以D3处理和D2处理抽穗期群体质量较优,粒叶比大,叶面积衰减率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从而获得高产。(5)机插密度主要通过调控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产量。(6)水稻有效穗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增加,结实率有所降低,千粒重受影响较小。  结论  钵苗机插配套栽培大穗型杂交籼稻品种宜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在足穗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更有利于高产;穗粒兼顾型品种需协调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冬作马铃薯后代品系营养品质评价
罗文彬, 李华伟, 许国春, 许泳清, 林志坚, 纪荣昌, 邱思鑫, 汤浩
2021, 36(7): 742-74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02
摘要:
  目的  培育适宜在冬作区种植且具有早熟、耐寒、高产、优质等综合性状的马铃薯新品种。  方法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耐寒、高产、优质的闽薯2号为母本,早熟、优质的中龙薯1号为父本,对其27份杂交后代品系进行研究,分析其维生素C、还原糖、干物质、蛋白质、矿质元素和氨基酸等主要营养品质的变异程度。  结果  27份杂交后代品系的营养品质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大,其中:维生素C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22.4%和18.3%。干物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程度较小,CV值分别为10.8%和14.9%。矿质元素中,镁和铁的变异程度较大,CV值分别为17.0%和24.2%;钾和锌的CV值分别为10.2%和12.1%。17种氨基酸组分的CV值范围在12.9%~38.0%,CV值超过25%的组分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胱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总氨基酸的CV值为14.6%。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7份杂交后代品系进行营养品质评价,初步筛选出1320040、1320001、1320009等12份高营养品质材料。  结论  27份杂交后代品系的营养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试验筛选出的12份高营养品质材料可为进一步选育冬作马铃薯优良新品种奠定物质基础。
园艺科学
酸雨胁迫下琯溪蜜柚叶片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张琼, 陆銮眉, 朱丽霞
2021, 36(7): 750-75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03
摘要:
  目的  研究琯溪蜜柚受酸雨胁迫的内在分子机制,为琯溪蜜柚科学种植提供基础资料,也为酸雨逆境生理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模拟酸雨胁迫24 h的琯溪蜜柚叶片进行Illumina HiSeq TM 4000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将组装得到的基因在参考基因组、Nr和 KEGG 数据库进行比对;利用 FDR 与 log2(FC)来筛选差异基因,筛选条件为 FDR<0.05且|log2(FC)|>1,将筛选的差异基因做GO和KEGG富集分析。  结果  模拟酸雨喷淋24 h后,琯溪蜜柚嫩叶出现明显块状伤斑;共得到21497个基因,全部得到注释,与对照相比,酸雨处理组中有879个基因显著上调,588个基因显著下调;筛选出样本中前50个DEGs(差异基因),均为上调表达基因,大部分涉及代谢途径、次生代谢、苯丙基类丙烷生物合成和萜类物质合成等相关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位于细胞外区域;执行分子功能中催化剂活性是最为显著富集的GO term,其次是氧化还原酶活性;生物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最显著的GO term是DNA 代谢过程。KEGG富集分析表明DNA复制是差异表达基因中最显著富集的Pathway,其次是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再次是苯丙素类合成途径。对次生代谢合成途径中4个差异表达基因[POD同工酶cg3g018770和cg2g001440、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同工酶cg1g021310、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同工酶cg3g029290]进行PCR荧光定量分析,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  结论  琯溪蜜柚对酸雨耐性较强,对酸雨胁迫的响应是多基因参与、多生物过程协同调控的过程,次生代谢的调节可能是应对酸雨胁迫的主要方式。
响应面法优化余甘子种质资源ISSR反应体系
王建超, 何银莺, 黄旭萍, 沈朝贵, 陈发兴, 郭林榕
2021, 36(7): 759-76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04
摘要:
  目的  优化余甘子种质资源ISSR-PCR反应体系,为余甘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提供基础。  方法  以缅甸、印度、广东、云南、福建等5份来源不同的余甘子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组成混合的DNA模板,综合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分析引物浓度、2×Taq Master Mix添加量、DNA模板量、退火温度等反应条件对ISSR-PCR反应体系的影响,优化建立余甘子ISSR-PCR反应体系。  结果  引物浓度和2×Taq Master Mix添加量对扩增效果有较大影响,DNA模板量影响较小;引物浓度和DNA模板量交互作用明显;余甘子ISSR反应体系为引物浓度0.4 μmol·L−1,2×Taq Master Mix添加量13 μL,DNA模板量30 ng,扩增结果与响应面分析模型理论值相对误差仅为9.39%;退火温度为50.5~52.7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条带质量变好,数量变多,退火温度为52.7 ℃时可获得多样性好的清晰条带。  结论  获得ISSR-PCR反应体系为引物浓度0.4 μmol·L−1,2×Taq Master Mix添加量13 μL,DNA模板量30 ng,退火温度52.7 ℃,扩增循环数35循环,扩增获得的条带清晰、稳定,多样性好,该体系适于余甘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等分析研究。
贵州两种乳菇的鉴定及同源性分析
易筑刚, 陈春旭, 陈华, 刘明理
2021, 36(7): 766-77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05
摘要:
  目的  鉴定贵州两种松乳菇近缘乳菇,为贵州省乳菇近源种鉴定提供方法。  方法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生长的两种与松乳菇近似的乳菇为研究对象,使用形态学和rDNA ITS 区段核苷酸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鉴定。  结果  两种乳菇分别属于鲜艳乳菇Lactarius vividus和红汁乳菇L. hatsudake,两种乳菇在形态学和分子序列上存在一定差异;与松乳菇的同源性分别达95%和93%,在形态特征以及生物、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极高相似性。  结论  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上对贵州鲜艳乳菇、红汁乳菇等进行鉴定,为外生菌根类珍稀食用菌驯化以及保育促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主栽毛木耳菌株农艺性状及ISSR遗传分析
柯丽娜, 黄艺宁, 袁滨, 张志鸿, 连燕萍, 吴振强
2021, 36(7): 771-77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06
摘要:
  目的  明确主栽毛木耳菌株的亲缘关系,为毛木耳选育新品种、种质资源构建保存研究等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省内外主栽以及前期杂交的毛木耳菌株共8个,进行农艺性状以及ISSR遗传分析,农艺性状包括菌种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干湿比等进行分析。  结果  供试菌株的农艺性状有一定的差异,其中菌株43012、漳耳43-28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耳片平均直径大,分别为11.8 、11.3 cm,耳片厚,分别为0.128 、0.126 cm,产量高,干耳总产量分别达到72.5 、71.5 g·袋−1。菌株杂10表现耳片多,菊花状。菌株CR5表现耳片腹面浅红褐色。根据晒干后毛木耳背面的色泽,将供试菌株分为白背毛木耳和黄背毛木耳两大类,其中永耳13、781、漳平42等3个菌株为黄背毛木耳,其他菌株为白背毛木耳。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相似性75%水平上,聚为5大类群,菌株781和永耳13为第一类群,2个菌株的相似性为98%,菌株CR5为第二类群,漳耳43-28、杂10为第三类群,2个菌株的相似性为76%,苏毛3号、43012为第四类群,2个菌株的相似性为83%。菌株漳平42为第五类群,漳平42与其他菌株的相似性最小为53%。  结论  结合农艺性状及ISSR聚类分析,初步判断菌株781与永耳13可能为同一品种,为同种异名现象。菌株杂10、CR5、43012、漳耳4328各有优势,可以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
动物科学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ENTV-2)SYBR-Green Ⅰ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张靖鹏, 江锦秀, 林裕胜, 游伟, 刘道泉, 毛坤明, 江斌, 胡奇林
2021, 36(7): 779-78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07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的ENTV-2检测方法,用于ENT的早期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  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将ENTV-2与ENTV-1、ERVs、JSRV进行比对,寻找ENTV-2的保守序列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SYBR-Green Ⅰ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所建立的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将PCR扩增产物连接T载体构建的阳性质粒作为标准品,对SYBR-Green Ⅰ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  结果  建立的检测ENTV-2 qPCR 方法标准曲线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 =0.992);该方法的特异性良好,对ENTV-2可以产生特异性扩增曲线,与ENTV-2高度同源的ERVs没有交叉反应,也无法扩增羊口疮病毒(ORFV)、绵羊肺炎支原体(Mo)、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等常见病原;敏感性良好,最低检测限度为7.5×102 copies·μL−1,敏感性可达常规PCR检测方法的100倍;批内、批间的变异系数CV<1%,重复性良好;对81份临床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17.3%。  结论  建立的SYBR-Green Ⅰ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良好,敏感性较高,重复性良好,为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的早期、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蛙类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张新艳, 曾占壮, 叶小军, 卓玉琛, 钟全福, 余培建
2021, 36(7): 785-79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08
摘要:
  目的  制备蛙类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多克隆抗体,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进行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示踪研究,为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将分离自患歪头病的棘胸蛙的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um)RsB1151018NA甲醛灭活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血清。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间接ELISA的检测方法;兔抗血清多克隆抗体采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标记后的抗体与感染RsB1151018NA的棘胸蛙不同脏器组织的冷冻切片反应,荧光显微镜观察,跟踪RsB1151018NA在棘胸蛙体内的迁移。  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兔抗棘胸蛙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多克隆抗体血清效价为1∶5.12×105,纯化后的抗体效价为1∶1.6×104,且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其他水产常见病原菌没有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0×104 CFU·mL−1。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在棘胸蛙体内随血液循环而分布至全身,可侵袭肌肉、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心脏、眼和脑等组织器官,肾脏、眼和脑感染程度最严重,推测这三个组织器官是其靶器官;创伤感染是可能的感染途径之一。  结论  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对蛙类歪头病的防控和早期诊断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另外利用免疫荧光检测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迁移,研究病原的致病机理及发病过程等,能为防治药物的研发和防治方法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植物保护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卵黄原蛋白及受体的序列及时空表达分析
程林, 韩顺财, 蒋敬涛, 李海超, 彭凌飞
2021, 36(7): 793-80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09
摘要:
  目的  为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的产卵繁殖行为提供分子层面的理论基础,并为荔枝蝽防治的靶点筛选提供有益思路。  方法  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对荔枝蝽不同发育时期及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筛选荔枝蝽的转录组数据和分子克隆的方法获得荔枝蝽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部位的时空表达情况。  结果  获得荔枝蝽3个卵黄原蛋白基因(T.papi_Vg1,T.papi_Vg2,T.papi_Vg3)和1个卵黄原受体蛋白基因(T.papi_VgRs)。对4个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其均具有典型的保守结构域,是典型的昆虫VgVgRs基因。从进化关系看,荔枝蝽的VgVgRs基因的分子进化与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较为匹配。qRT-PCR结果显示Vg1基因在雌虫各个组织中表达量都比较高,雄成虫中仅在淋巴液中表达量较高,而Vg2和Vg3基因仅在雌虫脂肪体中较高表达。VgRs的表达与Vg的表达部位基本一致,在雌虫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雌虫、雄虫淋巴液和若虫的脂肪体当中,在若虫触角、雄虫触角和雄虫精巢中也有少量表达。  结论  获得了荔枝蝽3个卵黄原蛋白基因和1个卵黄原蛋白受体基因,对其结构和进化关系进行探讨,并对其时空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为后续对荔枝蝽新防治靶标的筛选奠定基础。
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及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朱志炎, 梁雪雁, 林凤玲, 马嘉荣, 田志宏, 李建雄
2021, 36(7): 806-81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10
摘要:
  目的  研究香蕉园施用有机肥防治香蕉枯萎病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方法  香蕉幼苗移栽至病区大田土壤中,处理组植株施用有机肥,并将未施用有机肥的植株设置为对照组。移栽后6个月统计处理组与对照组植株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采集土壤样本,测定根际土壤的土壤肥力;提取根际土壤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施用有机肥后香蕉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  结果  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pH值(14.85%)、全氮(25%)和全磷(19.04%)的含量,降低土壤全铁含量(2.62%),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下降了75%。和对照相比,子囊菌门(Ascomycota)与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43.84%和90.6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则降低了18.49%。施用有机肥料提高了青霉菌属(Penicillium)、Gibellulopsis和篮状菌属(Talaromyces)等的相对丰度,比例分别为对照组的2.93倍、2.12倍和11.93倍。施用有机肥料后,香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Chao1指数、ACE指数与香农(Shannon)指数得到提升,分别提升了39.81%、38.43%和86.85%。  结论  施用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降低了香蕉枯萎病发病率。
资源与环境科学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水稻根际土壤可培养酵母菌多样性及其与理化因子相关性
王艳红, 郝兆, 张艳茗, 郭小芳, 德吉
2021, 36(7): 817-82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11
摘要:
  目的  开展林芝市察隅县水稻根际土壤可培养酵母菌多样性研究,并探究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酵母菌,并采用rRNA ITS区域序列分析与经典分类法对酵母菌菌株进行鉴定。采用R 3.6.1 分析可培养酵母菌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  从林芝市察隅县水稻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352株酵母菌,分属于10个属13个种,优势种为Cryptococcus podzolicus。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全氮和全磷与酵母菌种数及属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与酵母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全磷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Candida pseudolambicaGoffeauzyma gastricaPapiliotrema aspenensis以及Solicoccozyma terricola呈显著正相关;全磷与Goffeauzyma gastricaSolicoccozyma terricol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andida pseudolambica呈显著正相关;含水量与Papiliotrema aspenensis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不同土壤理化因子对水稻根际酵母菌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水稻根际酵母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耕作措施对民勤绿洲区农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稳定性的影响
陈亮, 王军强, 李彦荣, 栾倩倩, 王翠丽, 王振龙, 赵旭
2021, 36(7): 826-83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12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民勤绿洲区农田土壤的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开展民勤绿洲区农田土壤抗蚀性研究、促进绿洲区农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依托民勤绿洲区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自然撂荒地为对照(CK),研究了免耕(Tn)、少耕(Tm)、深松(Ts)和秋翻(Tf)4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  (1)土壤团聚体方面,4种耕作措施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其中Tm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在0~20 cm土层较Tn、Ts、Tf和CK显著增加了9.39%、11.38%、6.09%和35.41%,在20~40 cm土层较Tn和CK显著增加了13.74%和38.65%。同时,Tm、Ts和Tf处理也显著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2)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方面,4种耕作措施均显著提高了各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和碳累积矿化量。其中Tn处理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分别较Ts、Tf、CK显著增加了18.58%、39.53%、58.40%和40.08%、22.84%、60.93%,且随着粒级的减小和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少。另外,除<0.25 mm粒级团聚体外,Tn处理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也显著高于CK。同时,4种耕作措施显著降低了微团聚体(<0.25 mm)的有机碳贡献率,Tn、Tm、Ts和Tf处理较CK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微团聚体(<0.25 mm)的有机碳贡献率32.89%、49.37%、26.61%、38.88%。  结论  耕作措施可以促进耕层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其中,免耕和少耕能够减少机械的破坏作用,提高各土层及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免耕更利于有机碳的固定,少耕更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稳定性。综合分析,免耕和少耕可作为民勤绿洲区农田最适宜的土壤耕作措施。
红托竹荪与覆土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迁移能力分析
李浪, 孙燕, 刘妮, 王玉珠, 潘高潮, 邹方伦
2021, 36(7): 836-84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13
摘要:
  目的  探讨红托竹荪与覆土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改善竹荪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对红托竹荪中菌柄+菌裙、菌托、菌盖、覆土土壤中的5种重金属(Cd、Pb、Hg、As、Cr)进行含量测定,同时对红托竹荪及其覆土土壤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分析红托竹荪中不同部位对这5种重金属的富集特性及各元素的相关性。  结果  红托竹荪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d>Cr>As>Pb>Hg,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5.38%~65.66%,相对应的覆土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低顺序为Cr>Pb>As>Cd>Hg。覆土土壤中5种重金属元素中仅Cd元素含量超标,其余4种元素均未超标。红托竹荪3个部位对元素Cd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5,对元素As的富集系数均小于0.5,对元素Pb、Hg和Cr富集系数小于0.1。对红托竹荪中重金属元素进行的Pearson相关性统计显示,Pb与Cr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呈完全正相关关系,其他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明显,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对红托竹荪各重金属元素与覆土土壤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除元素Hg呈正相关之外,其余4种元素均为负相关关系。  结论  红托竹荪中以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红托竹荪的3个部位均受到Cd重度污染,Hg含量属于清洁水平,Pb和As尚属清洁。以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析,竹荪全部受到污染,且污染相当严重。红托竹荪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有明显差异,除Cd元素相对富集之外,其他的4种元素都相对贫化。由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Pb与Cr存在协同效应,其他重金属元素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油茶壳堆肥微生物的培养及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和初步应用
张声峰, 陈硕昌, 梁文凤, 严祥, 冯艺峰, 李桂珍, 杨辉
2021, 36(7): 843-85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14
摘要:
  目的  从自然状态下的油茶壳堆肥产品中筛选功能芽孢杆菌,为油茶壳堆肥高效生产、饲料发酵等应用提供菌剂。  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广西某油茶壳堆肥中微生物群落分布,筛选适宜堆肥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以获得多样性较丰富的堆肥芽孢杆菌菌群,经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菌株,使用水解圈法和酶活测定方法进行水解酶功能分析,利用菌株形态特征观察、16S rDNA分子鉴定法明确菌株的种属,并运用分子生物学软件 MEGAX构建系统发育树。使用重铬酸钾法测定腐殖酸含量。  结果  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是优势菌科,占比达55.58%;分离到15株芽孢杆菌,同时具有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3种水解酶活性的菌株有6株;同时具有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有1株;仅具有蛋白酶或纤维素酶一种酶活性的有2株。其中菌株Bacillus sp. YX11的蛋白酶活力达到27.07±3.28 U·mL−1,淀粉酶活力达123.97±3.19 U·mL−1,纤维素酶活力达15.75±0.23 U·mL−1。含有这15株菌的复合菌制剂有利于腐殖酸的生成,提高了堆肥品质。  结论  鉴定出的Bacillus cereus YX02和 Bacillus flexus FYF01等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可用于开发油茶壳堆肥微生物菌制剂。
纳豆芽胞杆菌固定化载体改性及吸附研究
陈龙军, 林程, 林陈强, 张慧, 贾宪波, 方宇, 陈济琛
2021, 36(7): 855-86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15
摘要:
  目的  以麦饭石为载体,制备高效的纳豆芽胞杆菌固体菌剂,为纳豆芽胞杆菌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  运用酸、碱、盐等方法探索麦饭石进行改性条件,扩大麦饭石孔隙度及比表面积,提升其吸附能力;并通过添加保护剂(葡萄糖、糊精、淀粉)增加保藏期固体菌剂的有效活菌数残留率,为长期保藏固体粉剂提供技术支持。  结果  (1)确定了纳豆芽胞杆菌最适培养温度为40 ℃,最适培养pH为7.5。(2)经氯化钠、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改性后的麦饭石吸附最大有效活菌数分别为13.17、12.6、12.7和11.9(×108 CFU·g−1)。其中0.5 mol·L−1氯化钠溶液改性效果最好,吸附有效活菌数达到13.17(×108 CFU·g−1)。(3)对照组、添加保护剂组(2%糊精、2%葡萄糖、2%淀粉)保藏至6个月时,有效活菌数分别为2.91、4.1、5.42和4.63(×108 CFU·g−1)。活菌数残留率为初始活菌数的22%、31%、41%和35%,其中2%葡萄糖保护剂比对照组有效活菌数残留率提高了1.86倍。  结论  改性麦饭石能极大提升麦饭石的吸附能力,同时保护剂的添加有利于麦饭石固体芽胞杆菌粉剂的长期保藏,本研究为麦饭石在微生物菌剂制备工艺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食品科学
烘干方式对银耳营养品质的影响
姚清华, 林虬, 陈美珍, 黄敏敏, 颜孙安
2021, 36(7): 861-86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1.07.016
摘要:
  目的  研究烘干方式对银耳营养的影响,为完善银耳烘干工艺、提高银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蛋白质、糖类含量和氨基酸营养品质为评价指标,应用统计学和FAO/WHO建议的氨基酸评估模式,比较银耳实际生产中常见的以废菌棒为燃料工厂化烘干(M1)、以废菌棒木屑为燃料工厂化烘干(M2)、以废菌棒燃料小灶烘干(M3)、电热工厂化烘干(M4)等4种烘干工艺对银耳营养的影响。  结果  烘干前的浸泡工序对银耳蛋白质、糖类、氨基酸营养和二氧化硫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M2、M3烘干条件下的银耳总糖、还原糖含量显著高于M4(P<0.05)。4种烘干方式制备的银耳干品单一氨基酸含量及总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成特征相似。不同烘干组银耳氨基酸营养平衡性略有差异,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从高到低依次为M1(80.52)>M4(79.55)>M3(79.15)>M2(77.80),说明银耳是一种氨基酸营养比较均衡的食物。赖氨酸为银耳干制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结论  烘干前的清洗、浸泡不会导致银耳营养变化,现行烘干工艺制备的银耳干品并无二氧化硫残留,以废菌棒木屑为燃料的工厂化烘干方式及以废菌棒燃料的小灶烘干方式下银耳营养损失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