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联系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手机打开本刊网站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明福建寿宁高山红茶的矿质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及变化规律,为福建高山红茶的品质特征研究及高山红茶良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60份不同等级寿宁高山金牡丹红茶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感官审评、矿质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测定,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其化学元素差异特征,构建高山红茶等级判别模型。 结果 15种矿质元素含量由高到依次为钾(K)>钙(Ca)>镁(Mg)>锰(Mn)>铝(Al)>铁(Fe)>钠(Na)>锌(Zn)>铜(Cu)>铅(Pb)>锡(Sn)>硒(Se)>砷(As)>镉(Cd)>汞(Hg),其中,K、Ca、Mg、Mn在寿宁高山红茶样品中含量丰富,占矿质元素总量的96.78%;15种稀土元素含量由高到依次为铈(Ce)>镧(La)>钇(Y)>钕(Nd)>钆(Gd)>镨(Pr)>镝(Dy)>铒(Er)>镱(Yb)>钐(Sm)>铕(Eu)>钬(Ho)>镥(Lu)>铽(Tb)>铥(Tm),其中,寿宁高山红茶Ce、La、Y、Nd含量较高,占稀土总量的82.4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共筛选出Cu、Al、Sn、Ce、Tm、Lu、Se、Mn、Dy、Ho、Gd、Tb、Er和Yb 14种特征元素(P<0.05,AUC>0.7)。基于此14种元素含量构建多层感知神经网络判别模型,训练组和检验组判别率分别为90.48%和94.44%。 结论 寿宁高山金牡丹红茶K、Ca、Mg、Mn等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基于化学元素含量构建多元统计分类模型可以有效地区分红茶样品等级。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研究滇牡丹花蕾与花粉粒发育间的相关性,建立外观形态与花粉粒主导发育时期间的关系,为后期取材提供参考;筛选出滇牡丹雄蕊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以期建立滇牡丹雄蕊的再生体系。 方法 以红色滇牡丹硬蕾期和透色期的花蕾为研究材料,通过石蜡切片加光学显微观察的途径确定各阶段花粉粒的主导发育时期;结合MS固体培养基,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滇牡丹雄蕊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结果 (1)红色滇牡丹花蕾直径10~17 mm且尚未透色的Y2-Y4阶段,其花粉粒主导发育时期是单核中期;花蕾直径12~15 mm且透色面积小于30%的T1-T2阶段为单核靠边期,花蕊直径15~19 mm且透色面积大于30%的T3-T4阶段为双核期。(2)滇牡丹雄蕊的最佳消毒方式为花蕾经流水冲洗30 min后,使用1% 次氯酸钠消毒8 min。(3)滇牡丹雄蕊的最佳诱导时期为单核靠边期。(4)雄蕊愈伤组织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0.2 mg·L−1 NAA+0.5 g·L−1PVP;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1NAA+0.25 mg·L−16-BA+0.5 mg·L−1GA3+1 g·L−1PVP。 结论 明确了花蕾大小和外观透色形态与各阶段花粉粒的主导发育时期的关系,筛选出红花滇牡丹雄蕊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可为滇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弱毒S株C30在雏番鸭血液中的病毒血症,口咽、泄殖腔的排毒规律及靶器官的带毒时间,了解弱毒在体内增殖规律和致弱机理。 方法 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NDRV核酸的RT-qPCR方法;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弱毒(NDRV S株C30,NDRV-S-C30)腿部肌肉注射2日龄雏番鸭,在免疫后1、2、3、4、6、8、10、12、14 d(Days post vaccination,dpv)采集其血液、肝脏、脾脏、泄殖腔分泌液和口咽液,用RT-qPCR 方法检测NDRV在血液、口咽、泄殖腔及靶器官的增殖能力及带毒时间。 结果 建立了检测NDRV 核酸的特异性RT-qPCR方法,使用该方法检测NDRV弱毒攻毒雏鸭的口咽和泄殖腔排毒时间分别为2~8 d和2~10 d,排毒高峰期为4~6 d;病毒血症时间为1~4 d,其中1~2 d 为病毒血症高峰期;弱毒在肝脏的带毒时间为3~6 d,在脾脏的带毒时间为1~8 d。 结论 NDRV-S-C30弱毒株免疫雏番鸭后可通过口腔和泄殖腔向外界排毒,仅能引起较弱的病毒血症反应,且在肝脏中的增殖能力弱,丧失了对易感靶器官造成病理损伤的能力。本研究明确了NDRV 弱毒S株的排毒规律及病毒血症时间,为建立弱毒免疫效力评价方法奠定了基础。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究芍药属亚属间杂种(伊藤杂种)的茎叶药用价值。 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HPLC-DAD)与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HPLC-Q-TOF-MS)对16个伊藤杂种茎、叶的次生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对其总酚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 结果 在16个伊藤杂种茎叶中共检测到19种次生代谢物,分别属于单萜苷类(5种)、黄酮类(6种)、单宁类(4种)、酚类(4种)。16个伊藤杂种茎叶中的代谢物成分基本相同;除酚类外,叶中其他3类代谢物和总代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茎。16个伊藤杂种叶的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茎;5个品种叶中的芍药苷含量高于药典规定的最低标准(18 mg·g−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6个品种被聚为3类,其中第3类群包含2个品种,特点为叶中除单萜苷类含量中等外,各项指标均最高。 结论 本研究证明伊藤杂种的茎叶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筛选出2个具有药用植物潜力的伊藤杂种Unique和Lollipop。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明确引起重庆市万州区海桐叶斑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 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具有典型症状的海桐叶片分离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 结果 从病叶中分离获得菌株HT10,将其回接于健康叶片上,接种后病斑中央呈灰褐色,边缘棕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与田间症状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的致病性测定;PDA培养基上菌丝呈棕黑色,分生孢子倒棒状、卵形或近椭圆形,表面具横隔和纵隔;经多基因(ITS、GAPDH和RPB2)系统发育分析,其与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聚集在同一分支;A. longipes最适生长条件为:PDA培养基,全光照,28 ℃和pH 6.0,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蔗糖和甘氨酸,致死温度41 ℃ / 15 min。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抑霉·咯菌腈悬乳剂抑菌作用最强,EC50为0.799 μg·mL−1,400 g·L−1克菌·戊唑醇悬乳剂抑菌作用最弱,EC50为370.457 μg·mL−1。 结论 海桐叶斑病的致病菌为长柄链格孢(A. longipes),这是A. longipes侵染海桐引起叶斑病的首次报道;25%抑霉·咯菌腈悬乳剂对A. longipes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果实质地差异明显的2个梨品种进行质地差异相关研究,旨在发现导致梨品种果实质地差异的关键因素,为优良梨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玉露香梨和大果水晶梨为试材,观察发育过程中果肉细胞超显微结构,测定果实的硬度、脆度值、细胞壁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和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①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玉露香梨和大果水晶梨果实硬度逐渐下降,且花后60 d 2个梨品种脆度值逐渐下降,玉露香梨果实硬度和脆度值显著低于大果水晶梨。②在400×放大显微倍数下,幼果期玉露香梨果肉细胞比大果水晶梨的大;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2个梨品种果肉细胞均明显增大,玉露香梨果肉细胞小于大果水晶梨;玉露香梨细胞断裂边缘整齐平滑,形成脆性断口,大果水晶梨断裂边缘粗糙而不整齐。③果实发育过程中玉露香梨果肉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活性极显著低于大果水晶梨,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活性和β-半乳糖苷酶(β- Galactosidase,β-Gal)活性极显著高于大果水晶梨。④果实发育过程中玉露香梨果肉PME基因、PG基因和β-Gal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大果水晶梨的表达量。相关性分析表明,玉露香梨和大果水晶梨的硬度与β-Gal 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脆度值与PG 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随着果实生长发育,玉露香梨和大果水晶梨果实质地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果肉细胞超显微结构上,还与细胞壁代谢相关酶密切相关,PG基因和β-Gal 基因可能在玉露香梨和大果水晶梨质地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明确6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防效及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安全性。 方法 分别采用茎叶喷雾法测试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和茚虫威对田间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采用浸叶法测定以上6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室内毒力,以及试管药膜法研究以上6种杀虫剂对螟黄赤眼蜂的室内毒性。 结果 6种供试药剂对草地贪夜蛾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药后1 d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效达78.68%~95.75%;药后3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均达90%以上,药后7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仍达88.27%~96.3%。甲维盐、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螟黄赤眼蜂具有极强的毒力,其50%推荐剂量即可导致螟黄赤眼蜂全部死亡,预示着上述这些杀虫剂的田间应用对螟黄赤眼蜂具有很高的直接杀伤风险;茚虫威和虱螨脲对螟黄赤眼蜂的毒力均较低。 结论 综上,甲维盐、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可作为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的首选药剂,茚虫威和虱螨脲可作为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的推荐用药。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目前,在滇杨幼苗时期和开花前利用形态差异对雌雄株进行性别鉴定仍然极为困难,因此亟需探明对其性别进行快速鉴定的分子标记方法。 方法 以滇杨雌雄各30株为材料,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筛选与滇杨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利用所获得的SSR标记对未知性别滇杨幼苗进行鉴定,分析滇杨苗期的性别分化情况。 结果 从已报道的相关文献中选出15对与植物性别连锁的SSR引物,经试验筛选出1对(BPCA90)在琼脂糖凝胶检测中显现清晰条带且反应稳定的SSR引物,并将这对引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复筛,经PCR扩增后在滇杨雄株中出现1条特异性条带,大小在680 bp左右。利用这对SSR引物对30株滇杨幼苗进行性别鉴定,结果表明雄株明显多于雌株,且比例为13∶2。 结论 试验筛选所得到的SSR引物可以用于滇杨早期进行性别鉴定。研究结果可作为滇杨早期性别鉴定的遗传标记,为今后滇杨在生产中的分性别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SYBR Green I嵌合染料法的灌溉水源中沙门氏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检测方法。 方法 以沙门氏菌侵袭蛋白A (invA)基因为靶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qPCR检测引物,在对q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后,通过特异性实验和灵敏度实验对qPCR方法进行验证,并制作灌溉水源中沙门氏菌qPCR定量标准曲线,最后与国标方法对比检测灌溉水源中沙门氏菌污染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 结果 经过优化的qPCR检测方法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最低检测限量为1×10−1 pg·μL−1,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干扰菌株对本qPCR检测方法无影响,所制作的qPCR扩增标准曲线在2×100~2×105 cfu·mL−1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6,能对沙门氏菌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该方法在与国标方法对比检测灌溉水源中沙门氏菌污染时具有同等准确性。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基于SYBR Green I嵌合荧光法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以满足灌溉水源中沙门氏菌的定量检测要求。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对玉米(Zea mays L.)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GPAT)家族成员ZmGPAT13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在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下的基因表达模式变化检测,为进一步研究ZmGPAT13的生物学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通过TAIR和MaizeGDB数据库获得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玉米中GPAT家族蛋白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理化性质、蛋白结构、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系统进化、磷酸化位点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ZmGPAT13在不同组织部位及甘露醇(Mannitol)、NaCl、脱落酸(ABA)、高温(42 ℃)、低温(4 ℃)处理下的相对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 结果 ZmGPAT13是一个定位于线粒体的跨膜蛋白,与部分GPAT家族成员含有排序相同的15个保守基序(motif),且与拟南芥中AtGPAT1的亲缘关系最近;预测分析发现ZmGPAT13含有62个磷酸化位点,可能与玉米中多个GPATs存在相互作用关系;ZmGPAT13基因启动子富含多种与低温和ABA响应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通过qRT-PCR技术对ZmGPAT13组织表达模式分析发现ZmGPAT13的相对基因表达量在胚芽鞘(Coleoptile)中最高,根(Root)中次之,叶片(Leaf)中最低;甘露醇(Mannitol)、NaCl、脱落酸(ABA)及高温(42 ℃)和低温(4 ℃)处理均能诱导ZmGPAT13的基因表达显著上调。 结论 玉米中ZmGPAT13具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可能通过转录水平的变化参与调控玉米对干旱、盐、高温和低温等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验证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发布的金鱼草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指南中数量性状在我国的适应性,为建立金鱼草种质数量性状的科学评价方法、研制适应我国生态气候的金鱼草DUS测试指南奠定基础。 方法 以UPOV发布的金鱼草新品种测试指南(TG/221/1)为标准,对40份金鱼草种质开展种植试验,对植株、叶、花等部位的13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数据采集,应用SPSS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变异程度、数量性状分级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 11个指南性状与2个非指南性状种间变异系数为16.9%~65.9%,种内变异系数为5.3%~12.2%,符合指南性状的选择标准;通过最小显著差法得到13个性状的表达状态分级,可作为金鱼草种质鉴定和DUS指南研制的参考;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4个重要因子并新增了2个指南分组性状。 结论 通过金鱼草种质数量性状数据分析,初步确定了各性状不同分级的数值范围,验证了UPOV指南在我国的适应性并对其中花序长度的分级数量进行优化,新增主茎长度和主茎一级分枝数量作为指南分组性状候选,为我国金鱼草指南的研制提供支持。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高通量测序获取金钱蒲(Acorus gramineus)7个不同组织转录组信息,为不同组织中类黄酮化学成分合成差异提供分子信息,进而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金钱蒲不同组织内类黄酮化学成分合成差异。 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完成金钱蒲7个不同部位的转录组测序,对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借助注释结果挖掘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筛选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表达量分析。 结果 共获得高质量数据39.91~42.97 M,总碱基量为5.98~6.45 Gb,Q30碱基百分比大于94.05%,GC含量为47.81%~50.32%。18616条unigenes在GO数据库中获得62 506个注释,根据功能划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及生物过程三大类,分别对应 6、14、21个亚类,大量基因分布在细胞解剖实体、连接、催化活性和细胞过程等亚类中。10124条unigenes 富集在 KEGG 数据库的5大类19个亚类中,从其中筛选出4条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14个关键酶,63个差异表达酶基因。这些基因在金钱蒲7个组织中具有表达差异性,表明这些结构基因在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中于不同部位发挥作用。 结论 研究结果丰富了金钱蒲的遗传信息,也为进一步解析金钱蒲类黄酮生物合成基因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针对在自然条件下水稻叶片病虫害的识别效率不高,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探索基于ResNet深度学习网络的水稻叶片病虫害识别模型(ResNet50-CA)。 方法 在ResNet-50的残差卷积模块下引入坐标注意力机制(CA),采用 LeakyReLU 激活函数替代 ReLU 激活函数,使用3个3×3的卷积核替换ResNet-50模型首层卷积层中的7×7卷积核。 结果 在使用传统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水稻叶片病虫害研究发现,ResNet-50能够较好地平衡识别准确率和模型复杂度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在ResNet-50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用改进后的网络通过微调参数进行水稻叶片病虫害对比性能试验,研究发现在批量尺寸为16和学习率为0.0001时,ResNet50-CA获得最高的识别准确率(99.21%),优于传统的深度学习算法。 结论 改进后的网络能够提取出水稻病虫害更加细微的特征信息,从而取得更高的识别准确率,为水稻叶片病虫害识别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究红蓝光质调控烟苗根系发育的机理。 方法 以烤烟品种翠碧1号为试材,采用水培试验,研究红蓝光对烟草幼苗根系生长、内源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合成和积累的影响。 结果 处理7 d时,与对照白光处理相比,结果表明:(1)红光处理烟苗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74.62%和15.64%,蓝光根系生物量降幅为7.00%;(2)红光处理烟苗根系H2S含量显著增加,增幅为61.72%,而蓝光处理显著降低;(3)红光处理烟苗根系脱巯基酶(DES)、半胱氨酸合成酶(CS)活性分别升高24.28%、25.61%;蓝光处理则分别降低32.10%、18.30%;(4)红光处理的H2S生物合成关键基因NtDES表达量为白光处理的8.8倍,蓝光处理仅为白光处理的13.82%。 结论 红光处理可通过增强H2S生物合成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提高烟苗根系H2S的含量,进而促进侧根的发生,而蓝光效应与红光相反。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研究并建立运用ITS基因条码技术针对保健食品常见植物原料源性成分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方法 通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以及红景天(Rhodiola nobilis)、枸杞子(Lycium barbarum L.)与人参Ginseng(Radix Ginseng)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作为生产原料的常见保健食品剂型中,目标 DNA 的最佳提取方法。运用ITS2内转录间隔区保守特性设计引物序列,并通过调整优化体系中各物质的组分,由此构建稳定高效准确的PCR反应体系。 结果 采用改良CTAB法可实现对所研究的保健食品中常见剂型目标DNA的提取,纯度及质量达到反应要求。所建立的PCR法扩增效果良好,对西洋参、铁皮石斛以及红景天的方法灵敏度均为1 ng·μL−1,枸杞子与人参的方法灵敏度为0.1 ng·μL−1。 结论 运用建立的方法可实现对保健食品中常见植物性原料西洋参、人参、铁皮石斛、枸杞子、红景天成分的鉴定,适用于丸剂、片剂、口服液等不同剂型的保健食品中原料鉴别,可运用于对保健食品中植物源性的检测。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获得特异性识别新型番鸭细小病毒(New-genotype Muscovy duck Parvovirus ,N-MDPV)Rep蛋白羧基端亚片段的多克隆抗体。 方法 通过蛋白序列分析,选取N-MDPV Rep羧基端亚片段区域487~627 aa,后全基因合成序列,并在其C末端添加His-tag标签,利用无缝克隆的方法,将该段基因克隆至pET-28a(+)载体,随后转化Rosetta(DE3)大肠杆菌,诱导表达得到重组蛋白。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技术纯化表达的重组蛋白,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针对Rep蛋白羧基端亚片段的多克隆抗体。 结果 构建了pET-28a-Rep-487-627原核表达质粒,纯化表达了该重组蛋白。SDS-PAGE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分子大小约24 kDa,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试验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与细胞内过表达的N-MDPV Rep蛋白特异性反应。 结论 制备的Rep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反应特异性,可识别Rep蛋白的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可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研究淹水对灌浆期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为玉米耐涝品种的选育和耐涝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供试材料为广西骨干自交系88M-1-8和先21A,授粉后分别进行正常水分处理(CK)和淹水处理(W),每个处理设14和18 d两个持续时间,即CK-14、CK-18、W-14和W-18,测定正常供水和淹水胁迫下玉米籽粒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蔗糖、脱落酸(ABA)含量,及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SS-I)和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评价淹水胁迫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结果 88M-1-8在W-14时籽粒蛋白、淀粉和ABA含量、SS-I和GBSS活性显著高于先21A,在W-18时可溶性糖、淀粉和ABA含量、GBSS活性显著高于先21A。2个自交系随着淹水天数的增加,籽粒中可溶性蛋白、淀粉和蔗糖含量、SS-I和GBSS活性均显著提高。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88M-1-8在W-14时蛋白、淀粉和ABA含量、SS-I活性上升幅度更大,先21A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GBSS活性上升幅度更大;88M-1-8在W-18时可溶性糖和ABA含量增幅更大,而先21A蛋白、淀粉和蔗糖含量、SS-I和GBSS活性增幅更大。利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对玉米籽粒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籽粒品质的耐涝性结果表明:W-14的88M-1-8>W-18的88M-1-8>W-14的先21A>W-18的先21A。 结论 淹水胁迫提高88M-1-8和先21A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含量、SS-I和GBSS活性。但88M-1-8和先21A对淹水胁迫的生化应答存在差异,淹水胁迫后耐涝自交系88M-1-8的SS-I和GBSS活性、淀粉和ABA含量均显著高于不耐涝自交系先21A。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88M-1-8和先21A籽粒品质的耐涝性均有所降低,但88M-1-8耐涝性仍高于先21A。因此,在涝害频发区域应选择耐涝性较强的自交系。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9.018
摘要:
目的 了解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发挥的作用。 方法 以优化的复合菌渣(金针菇和杏鲍菇菌渣)作为双孢蘑菇培养料的主要成分,采用PacBio平台、高通量 16S rDNA全长测序方法,分析双孢蘑菇培养料由建堆、第一次发酵、第二次发酵过程中的7个阶段(Ag1~Ag7)的细菌群落特征。 结果 在7个阶段的发酵培养料中共获得的OUT数量分别为328、340、294、377、364、166、174个,共计715个,其中有161个 OTU 存在于发酵的7个阶段,涵盖了21 门 299 属399种的细菌。Fi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在7个阶段中丰度较高。在建堆和第一次发酵过程中Ureibacillus(解脲芽孢杆菌属)为主要优势类群,在第二次发酵过程中Limnochordaceae、S0134 terrestrial group、Thermobacillus(嗜热杆菌属)、Ruminiclostridium(瘤胃梭菌属)的相对丰度更高。在种分类水平,Ureibacillus thermophilus和Ureibacillus terrenus是建堆和第一次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Limnochordaceae属的菌种在第二次发酵中相对丰度最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二次发酵之前细菌种类和丰度随着发酵过程不断升高,第一次发酵和第二次发酵样本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并在二次发酵后显著降低,而且这些优势菌群主要参与物质降解,从而提高了双孢蘑菇培养料质量。 结论 通过全长测序的方法能更好地在种水平对不同发酵阶段的优势菌种进行鉴定,同时还发现了很多未分类的细菌物种,为优化发酵培养料和提高双孢蘑菇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明不同保护剂对烤烟叶片日灼伤害的活性氧系统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方法 采用日灼模拟试验,叶片分别喷施水、黄腐酸钾、硫氢化钠、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和商品防晒剂后进行强光处理,并测定叶片温度、活性氧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激素含量。 结果 与对照喷水后强光处理相比,叶面喷施黄腐酸钾可以显著降低叶片温度2.36 ℃;叶面喷施保护剂可以分别显著提高SOD、CAT和POD活性54.92%~95.53%、6.91%~115.56%和15.76%~35.35%;可以分别显著诱导ABA和JA含量降低26.98%~45.71%和32.71%~60.00%。 结论 本试验所用保护剂均可通过调控烟叶活性氧系统酶活性和相关激素含量来提高烟叶对强光的抗性,其中辛基酚聚氧乙烯醚保护效果最优。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咖啡枯落物与果皮等废弃物覆盖对咖啡幼苗生长与光合的影响,为咖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咖啡生产过程节本增效提供论基础。 方法 以1年生咖啡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对照(C)、咖啡枯落物覆盖(L)、果皮覆盖(P)以及枯落物与果皮混合覆盖(LP)4个盆栽试验处理,探究不同覆盖措施对咖啡叶片光合特性与碳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咖啡枯落物覆盖显著提高咖啡比叶面积45.46%,却不影响土壤微环境以及植株叶片光合速率等指标;咖啡果皮覆盖显著降低咖啡株高12.11%,并且通过降低土壤温度以及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提升咖啡叶片净光合速率78.33%、呼吸速率109.34%、总光合速率91.72%、净水分利用效率80.54%以及总水分利用效率104.95%,但是咖啡果皮覆盖对咖啡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碳利用效率等光合指标的影响较小;不同咖啡废弃物覆盖下的咖啡叶片光合能力综合评价为P>LP>L>C。 结论 咖啡果皮单独覆盖下咖啡幼苗的生长以及其光合能力高于其他处理。咖啡果皮废弃物覆盖有助于促进咖啡植株健康生长以及咖啡生产环节的节本增效。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旨在为盐碱地改良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吉林西部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农耕水田(N1)、农耕旱田(N2)、湿地(S)、盐碱荒草地(C)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 结果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N1:9.70~16.27 g·kg−1、N2:3.85~11.58 g·kg−1、S:2.14~2.97 g·kg−1、C:5.25~11.24 g·kg−1,全氮含量为N1:1.83~2.32 g·kg−1、N2:0.45~0.76 g·kg−1、S:0.34~1.28 g·kg−1、C:0.88~2.04 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并呈现出伴随土层加深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脲酶与碳氮比呈极显著相关(P<0.01),碱性磷酸酶与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全氮呈显著相关(P<0.05),过氧化氢酶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主要受土壤pH值和容重调控,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调控。 结论 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在垂直土层上呈现表层土壤高于深层土壤的规律性分布;农田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物质累积量和肥力优于湿地和草地,证明农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盐碱土壤的肥力及微生物活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氨基肽酶( pAPN )是猪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侵染的主要受体,验证pAPN和唾液酸神经氨酸酶(NEU3)双基因对猪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入侵机制的影响。 方法 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猪睾丸细胞(ST)的pAPN和NEU3两个基因。经过病毒感染试验,测定敲除pAPN和NEU3两个目标基因的ST细胞对病毒的侵染变化以及病毒拷贝数的变化、细胞病变改善,同时监测病毒侵染后纤连蛋白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敲除pAPN和NEU3两个目标基因的ST细胞,明显减轻TGEV侵染引起的细胞病变,TGEV的拷贝数也出现明显下降。此外,同样滴度的TGEV侵染pAPN和NEU3双基因敲除ST细胞后,诱导ST细胞的免疫应答物IFNβ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野生型ST细胞组。 结论 pAPN和NEU3双基因的敲除,明显降低了ST细胞中的TGEV病毒拷贝数,同时也减少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这个结果证实细胞中的pAPN和NEU3双基因可作为将来养猪生产中抗病毒治疗及抗病品种选育的靶基因。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小麦渍害是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研究孕穗期不同渍害时长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小麦孕穗期的耐渍性机理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中麦895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孕穗期渍害时长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 (1)孕穗期发生渍害,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渍害时长越久,叶片SPAD值下降程度越大;受害越重的叶片SPAD值下降幅度越大,倒二叶较同期的旗叶受害严重。(2)小麦的CAT、SOD和POD等抗氧化物酶的酶活性在渍害期间呈现“ ∧ ”型变化趋势,活性氧(ROS)含量在渍害前期有降低或缓慢增加现象,而在渍害后期呈急剧升高趋势。(3)孕穗期短期内渍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要素有小幅度增加现象,这可能是小麦的应激反应所致。(4)孕穗期渍害对小麦株高无显著影响,长期渍害导致小麦产量显著下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降低是引起小麦减产的主要因子;在渍害15 d后,中麦895和扬麦16的单株产量分别较CK降低了51.47%和43.99%。 结论 孕穗期渍害显著降低了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破坏了植株体内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系统之间的平衡,过量积累的活性氧致使细胞脂膜过氧化,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传输和积累,使小麦生物量大幅降低,从而导致籽粒灌浆不足,造成空粒、瘪粒和无效穗数显著增多,最终造成小麦减产。此外,在整个渍害胁迫过程中,供试的2个小麦品种的耐渍性强弱表现为:扬麦16>中麦895。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毕克齐山药中内源激素含量与淀粉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相关性,以及与其相关合成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探究毕克齐山药块茎膨大的机理。 方法 以毕克齐山药5个不同生长期块茎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茉莉酸、玉米素、异戊稀基腺苷这6种内源激素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方法测定水杨酸含量。 结果 内源激素生长素(IAA)、玉米素(ZR)、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含量与山药块茎形态指标正相关;内源激素赤霉素(GA3)、异戊稀基腺苷(IPA)含量与形态指标负相关;内源激素IAA含量与山药块茎周长和块茎直径显著正相关;内源激素GA3含量与块茎长度显著负相关;与IAA相关的基因与内源激素IAA含量显著负相关 结论 内源激素IAA、ZR、ABA、JA和SA促进山药块茎膨大;内源激素GA3、IPA抑制山药块茎生长;内源激素IAA促进山药增粗;内源激素GA3抑制其伸长生长;与IAA相关的基因的下调表达对IAA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即正调控内源激素IAA含量。
2023, 38(7): 761-77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1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水稻tms5突变位点对雄性不育起点温度的影响,探讨不育起点温度遗传调控途径。 方法 在水稻TMS5的6个外显子上设计11个CRISPR/Cas9基因编辑靶点,依次命名为T501 — T511,构建相应载体转化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籼稻品种明恢86,获得各靶点的tms5移码突变体。田间自然高温及人工气候箱(设日平均22 、24和28 ℃ 3种温度)条件下分析tms5突变体的花粉碘染及自交结实率,鉴定不育起点温度。 结果 粳稻日本晴tms5突变体的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8 ℃,籼稻明恢86的不同tms5突变体不育起点温度为22~28 ℃。此外,同一遗传背景下,通过T501靶点编辑产生的tms5-1移码突变体不育起点温度均显著高于T502靶点的tm5-2突变体,其他位点上的tms5突变体育性特征与tm5-2突变体并无差异。基因表达量分析表明,tms5-1突变体幼穗UbL40 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tm5-2突变体的表达量。 结论 水稻tms5突变体不育起点温度不仅受遗传背景的影响,tms5基因突变位点不同也会影响不育起点温度,特别是T501位点与其余位点突变体间不育起点温度差异显著,为研究水稻tms5两系不育起点温度的分子机理及遗传调控网络提供了新思路。
2023, 38(7): 772-78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2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期播种紫两优737,分析播期和灌浆期温度变化对紫两优737农艺性状、品质和类黄酮等含量的影响,为紫两优737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方法 以紫两优737为材料,分期播种和种植,对紫两优737始穗后7、10、14、21 d环境温度变化和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品质及类黄酮含量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相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 随着播期的推迟,有效积温EAT(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逐渐降低;紫两优737的株高降低,穗长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结实率和产量先降后升。始穗后10 d内的高温时数∑H(High temperature hours)、时热积温∑Th(Therm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hour)严重影响水稻结实率;始穗后14 d内的日均温TA(Average temperature )对结实率也影响很大,当TA为31.645 ℃时,结实率最低,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影响趋缓;始穗后21 d的日热积温∑Td(Daily therm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会造成水稻空瘪粒从而导致结实率下降。维生素含量与分期播种无明显相关,维生素绝对值较高的是VB5、VB6和VB2。随着播期的推迟,直链淀粉含量直线下降,直链淀粉含量受∑H、∑Td、∑Th影响,温度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正相关,后期高温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趋缓。在福建晚稻地区,TA控制在26.84 ℃以下,对于保持糯稻的品质较好;花青素和黄酮含量随播期推迟逐渐增加;随着播期推迟,种皮颜色由棕红色变为深黑色,始穗后14 d至成熟,∑Td、TA和EAT对二者影响显著,温度的升高直接导致种皮变为棕红色,二者含量随之下降。 结论 在确保安全齐穗的基础上,生产中可以调整紫两优737播期,抽穗灌浆期TA控制在26.84 ℃以下,使EAT控制在2336.69~2390 ℃·d,福建晚稻对应播期6月15~25日可使产量和品质兼顾。紫两优737要合理安排在高海拔地区种植或者抽穗灌浆期TA较低的地区。
2023, 38(7): 783-79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3
摘要:
目的 解析紫糯特种稻紫两优737及其亲本的产量、品质相关性状的基因型构成,为该品种及其双亲在育种和生产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分子依据。 方法 应用10个重要基因的13个分子标记,分析紫两优737及其亲本紫392S、福恢737在产量、品质等相关基因座位上的等位基因变化。 结果 在7个基因座位上,紫两优737及其亲本均携带相同等位基因型。在穗实粒数主效基因Gn1a座位上均携带高产等位基因Ha-Gn1a;在粒重和粒长主效基因GS3座位上均携带长粒型等位基因MH-GS3;在种皮基因Pb座位上均携带紫色果皮等位基因型;在糯稻蜡质基因wx座位上均携带低直链淀粉含量等位基因型;此外在淀粉分支酶基因SBE1和SBE3以及极限糊精酶基因PUL基因座位上亦均携带相同等位基因型。在3个基因座位上,双亲携带不同等位基因型。在Hd3a座位上,紫392S、福恢737和紫两优737分别携带Hd3aNip、hd3aKasa和Hd3aNip/hd3aKasa;在Hd1座位上,分别携带Hd1jap、Hd1ind和Hd1jap/Hd1ind;在焦磷酸化酶大亚基基因AGPlar座位上,分别为Ⅰ型,Ⅱ型及Ⅰ/Ⅱ杂合型。 结论 紫两优737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为其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好及种皮颜色等特点提供了分子证据,并为相关有利等位基因的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
2023, 38(7): 792-79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4
摘要:
目的 检测马蔺[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Fisch.) Koidz.]不同花期的挥发性成分,探索其挥发性成分的释放规律,为花香机理研究和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花蕾期、盛花期、衰败期的马蔺花朵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其挥发性成分。 结果 3个时期共检测出69种化合物,挥发性成分总释放量呈递增趋势,物质种类以酮类、烯烃类、醛类为主,其次为醇类、酯类,而烷烃类、苯环类、含氮化合物含量较少。花蕾期的主要成分是己醛、环己酮、甲基庚烯酮、β-鸢尾酮,盛花期的主要成分是己醛、(−)-β-蒎烯、甲基庚烯酮,衰败期的主要成分是(−)-β-蒎烯、甲基庚烯酮、己醛、苯乙醇、环己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3-甲基庚烷、甲基庚烯酮、(−)-β-蒎烯、正己酸乙酯、2-蒎烯、3-蒈烯、芳樟醇、苯乙醇、癸酸乙酯、β-鸢尾酮是马蔺不同花期的差异挥发性成分。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表明:2-甲氧基-3-仲丁基吡嗪、正己酸乙酯、芳樟醇、壬醛、己醛、反式-2-壬烯醛是马蔺的特征香气成分,其中2-甲氧基-3-仲丁基吡嗪的OAV极显著大于其他化合物(P<0.01),是马蔺的主要呈香物质。 结论 马蔺不同花期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衰败期是香气最强的时期,己醛、甲基庚烯酮、环己酮、苯乙醇是马蔺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2023, 38(7): 800-80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5
摘要:
目的 明确辣椒中海藻糖-6-磷酸合酶(TPS)基因CaTPS9的表达特性和生物学功能,进一步了解TPS对辣椒生长中调控非生物胁迫的作用。 方法 以辣椒品种强丰101为试验材料,克隆CaTPS9基因,并对辣椒CaTPS9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顺式作用元件、系统进化树等进行分析;通过qRT-PCR分析CaTPS9基因在不同组织(商品果果肉、幼果果肉、成熟果果肉、商品果胎座、幼果胎座、成熟果胎座、叶、根、茎、花)和胁迫处理(低温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中的表达模式。 结果 CaTPS9基因CDS序列全长2604 bp,编码867个氨基酸。CaTPS9蛋白包含Glyco_transf_20和Trehalose_PPase两个保守结构域,分子质量为97.60 kDa,不稳定指数为44.27,理论等电点为5.63,亚细胞定位预测CaTPS9蛋白位于细胞质中。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aTPS9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序列,蛋白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CaTPS9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中的同源基因亲缘关系较近。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CaTPS9启动子区域含有与激素、胁迫及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此外,CaTPS9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在商品果胎座中表达量最低。在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 处理12 h后CaTPS9基因的表达量被显著提升,而低温、吲哚乙酸(3-indoleacetic acid,IA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GA3)和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处理能够显著抑制CaTPS9基因表达量。 结论 CaTPS9基因可能通过海藻糖生物合成途径响应逆境胁迫。
2023, 38(7): 809-81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6
摘要:
目的 克隆中国沙棘HrNHX6基因,分析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以期为HrNHX6基因的抗旱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中国沙棘HrNHX6基因进行扩增,并利用生物软件分析HrNHX6基因序列,预测其蛋白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干旱胁迫下HrNHX6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 结果 获得的HrNHX6基因属于NHX家族NHX6基因,其编码蛋白质定位于液泡膜,无信号肽,含有13个跨膜螺旋区,具有N-糖基化位点、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豆蔻酰化位点、酰胺化位点、糖转运蛋白signature 位点等多种类型的修饰位点。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不同组织之间HrNHX6基因的表达水平具显著差异,而不同干旱程度胁迫处理之间HrNHX6基因的表达水平呈极显著差异。 结论 HrNHX6蛋白的结构特性及HrNHX6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表明其与中国沙棘抗旱关系密切且受干旱胁迫诱导。
2023, 38(7): 817-8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7
摘要:
目的 研究潮汐灌溉方式下番茄幼苗生长及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和基质水分耗散规律,为番茄潮汐灌溉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番茄瓯秀201为试材,设置潮汐灌溉和顶部洒水灌溉2种方式,分析2种灌溉方式下番茄幼苗生长和根系生理指标的变化,拟合潮汐灌溉方式下基质水分耗散规律。 结果 潮汐灌溉方式下,穴盘质量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0.920;穴盘质量减少量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66、−0.853。与顶部洒水灌溉相比,在番茄4叶1心时,潮汐灌溉下番茄根系鲜质量、干质量、根系体积、根系长度分别提高44.81%、45.91%、93.81%、9.41%;潮汐灌溉下番茄根系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顶部洒水灌溉处理,而丙二醛(MDA)含量却显著下降;潮汐灌溉下番茄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高于顶部洒水灌溉处理。 结论 潮汐灌溉下基质的水分吸收与耗散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显著相关,潮汐灌溉可显著促进番茄幼苗生长,使番茄根系保持较高生长活性,有利于番茄植株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2023, 38(7): 824-83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8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香型葡萄果实主要香气物质种类及生长阶段香气物质含量的变化。 方法 以金星无核、玫瑰香、红地球3种不同香型的葡萄样品为试材,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技术定性定量检测香气物质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主要香气物质及不同生长阶段的含量变化。 结果 草莓香型金星无核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的主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大马士酮、苯乙醇,玫瑰香型玫瑰香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以α-松油醇、芳樟醇、香叶酸、香叶醇等萜类物质为主成分,中性香型 红地球葡萄果实香气物质主成分为C6化合物(青叶醛和正己醇等)。酯类香气物质含量随着生长期持续增长,C13 降异戊二烯类物质(大马士酮)在果实幼果期含量最高,芳香族化合物(苯乙醇)含量主要在转色期至成熟期积累,萜类香气物质含量主要依靠幼果期至转色期阶段积累,C6化合物在不同香型的葡萄品种中含量的积累规律是不一致的。 结论 不同香型葡萄品种香气物质组分和积累时期各有差异, 金星无核葡萄果实香气主要由酯类、C13 降异戊二烯类物质和芳香族化合物组成,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大马士酮、苯乙醇为主要贡献物质;玫瑰香葡萄果实香气物质主要由醇类和酸类等萜类物质组成,其中α-松油醇、芳樟醇、香叶酸、香叶醇为主要贡献物质;红地球葡萄果实香气物质主要由C6化合物组成,其中青叶醛和正己醇为主要贡献物质。
2023, 38(7): 833-84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9
摘要:
目的 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添加不同氮源培养后广叶绣球菌基因差异表达情况,旨在探究氨基酸调节基质降解的分子机理,为其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硫酸铵、鱼粉蛋白胨、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为氮源,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不同氮源诱导下广叶绣球菌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结果 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相对于硫酸铵、鱼粉蛋白胨可显著促进菌丝生长(P<0.01);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酶活性、铁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和铁离子的还原和转运同化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富集度较高的通路主要有色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氮代谢等。差异基因中溶血素蛋白ostreolysin A6、GroES类似蛋白和6-甲基水杨酸脱羧酶等基因在天冬氨酸或谷氨酸诱导下表达量变化倍数较大(P<0.01)。 结论 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可能通过促进绣球菌氧化还原酶活性及铁离子代谢过程,提高其基质利用能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广叶绣球菌木质纤维素降解机制及栽培生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3, 38(7): 842-85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10
摘要:
目的 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F1代杂种的真实性,以期为非洲菊新品种(系)杂种的真实性鉴定提供方法。 方法 选用非洲菊罗德里、热带草原及其65个正反交F1代杂种,部分自主选育非洲菊新品种(系)及其亲本为材料,从非洲菊转录组中发掘的65对SSR引物中筛选条带清晰、重复性好、亲本间无相同等位基因位点的引物,运用于非洲菊F1代杂种的真实性鉴定。 结果 65对SSR引物中,有26对引物在非洲菊亲本罗德里、热带草原间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例达40%,其中,g24、g32、g38、g64这4对引物扩增非洲菊亲本间无相同等位基因位点,条带清晰可辨,扩增正反交后代都包含双亲的各一条带,都能将65个正反交后代鉴定为真杂种。引物g24、g04、g44、g39扩增非洲菊新品种(系)均包含双亲的各一条带,可分别将非洲菊新品种(系)明卉粉黛、明卉红颜、魅粉、幻彩鉴定为真杂种。 结论 SSR分子标记在非洲菊亲本中多态性丰富,可应用于非洲菊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能够有效辅助非洲菊新品种鉴定和选育。
2023, 38(7): 851-85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11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且能定量分析牛嵴病毒(Bovine kobuvirus,BKoV)的检测方法。 方法 根据GenBank上发布的牛嵴病毒3D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条探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建立牛嵴病毒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 该方法最佳上下游引物浓度均为300 nmol·L−1,探针浓度为400 nmol·L−1,在1×101~1×108 copies·µL−1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99,扩增效率为103%;特异性较强,在多个犊牛腹泻相关病原中,只检测出牛嵴病毒;敏感性较高,对BKoV质粒标准品最低检测下限为1×101 copies·µL−1,而普通RT-PCR对BKoV质粒标准品最低检测下限为1×102 copies·µL−1;重复性较好,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2021年3~5月采自内蒙古地区牧场的37份犊牛粪样中BKoV的检出率为24.3%,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其病毒载量,其中腹泻粪样平均病毒载量为3.7×105 copies·µL−1,健康犊牛粪样平均病毒载量为8.65×103 copies·µL−1。 结论 建立的牛嵴病毒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灵敏度高,为BKoV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2023, 38(7): 857-86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12
摘要:
目的 探明常用渔药制剂对马口鱼幼鱼的毒性和安全使用剂量,保障其养殖过程中渔药的安全使用。 方法 在水温25.8~28.3 ℃的室外条件下,采用静水式试验法测定6种常用渔药制剂对马口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并通过药物毒性积蓄系数(Medicine toxicity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MAC)分析制剂对马口鱼幼鱼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 结果 6种渔药制剂对马口鱼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美婷Ⅱ(2.222 mg·L−1)、车轮虫必克(0.790 mg·L−1)、聚维酮碘(0.659 mg·L−1)、拜特新敌磷(0.225 mg·L−1)、拜特指环敌(0.214 mg·L−1)、白点净(0.006 mg·L−1);对马口鱼幼鱼的MAC值均为正值,但其变化趋势不同,表明6种药物积蓄作用强于降减作用,且受试生物对药物敏感程度存在差异。 结论 依据有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等级的评价标准,对马口鱼幼鱼,美婷Ⅱ为低毒渔药制剂,车轮虫必克、聚维酮碘、拜特新敌磷和拜特指环敌为中毒渔药制剂,白点净为剧毒渔药制剂。
2023, 38(7): 864-87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13
摘要:
目的 探明不同类型盐碱富硒土壤对水稻硒的吸收、转运积累的影响。 方法 以耐盐碱水稻宁粳4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不同类型盐碱富硒土壤:A处理(轻度盐化土壤)、B处理(轻度碱化土壤)、C处理(中重度碱化土壤),测定水稻各生育时期(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根、茎、叶、籽粒、麸皮的硒含量。 结果 (1)水稻根、茎、叶和籽粒中的硒含量均表现为:C处理>B处理>A处理。成熟期硒含量高低呈现根系>茎>叶>籽粒的特点。成熟期籽粒均达到富硒标准,分别为0.17 mg·kg−1(A)、0.22 mg·kg−1(B)和0.24 mg·kg−1(C),且C处理显著高于A、B处理(P<0.05);(2)不同生育期,水稻各器官中硒含量及累积量不同,各器官累积量均表现为:C处理>B处理>A处理。水稻硒的生物富集高峰期在抽穗期,成熟期水稻各器官硒的累积量表现为精米>茎>叶>根>颖壳;(3)整个生育时期硒有一定的运转规律:苗期到抽穗期,硒由根向茎、叶中转移,抽穗期到成熟期穗中硒含量主要来自于茎叶的供给。(4)根系硒的吸收系数和初级转运系数随着盐碱程度加重而增加,表现为C处理>B处理>A处理,而次级转移系数随着盐碱程度加重而降低,表现为A处理>B处理>C处理。 结论 在pH为8.41~9.51、全盐含量为1.74~3.62 g·kg−1、全硒含量为0.23 mg·kg−1的盐碱富硒土壤上能生产出符合富硒标准水稻,且中重度盐碱土壤能促进水稻对硒的吸收转运及积累,为盐碱富硒土壤开发富硒水稻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2023, 38(7): 873-88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14
摘要:
目的 筛选耐旱性较强的甘蔗内生菌,并对其功能进行测定,以丰富甘蔗耐旱性内生菌资源,并用于提高甘蔗的抗旱性。 方法 以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分离的329株甘蔗内生菌为供试菌株,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的方法进行耐旱菌株的筛选;通过0~45% PEG6000的胁迫处理,对筛选得到的目标菌株进行耐旱性分析;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16sDNA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特性的影响,以及菌株固氮和分泌IAA的能力。 结果 筛选得到两株耐旱性较强的菌株,其中K5菌株鉴定为考克氏菌(Kocuria sp.),登录号为OP737815;ZM菌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登录号为OP740361。K5菌株和ZM菌株都能耐受40%PEG6000的胁迫,其最适初始pH分别为5.0和6.0,而且两株菌株均能在50 ℃的条件下稳定生长,具有较广的初始pH和温度适应范围,能耐受100 g·L−1的氯化钠胁迫。此外,两株菌株均具有固氮和分泌生长素的能力;其中ZM菌株的固氮能力强于K5菌株,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两株菌株分泌IAA的能力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结论 K5、ZM菌株耐旱能力较强,且具有固氮和分泌IAA的能力,间接推测其对于提高甘蔗抗旱性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2023, 38(7): 882-88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15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水活度和温度对苦荞成熟种子中黄曲霉菌株生长及产毒的影响,明确荞麦中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适宜条件,为荞麦在收获、加工、运输和储藏各环节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从贵米苦荞18-1号成熟种子中分离出黄曲霉菌株MI18-S1,通过添加不同量的甘油调节培养基水活度(0.87、0.90、0.93、0.95、0.99),分别置于不同温度(15、21、28、35、42℃)下培养7 d。测量菌落直径,用血球计数板计算产孢量,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菌株产毒量。 结果 黄曲霉菌株MI18-S1能产毒B1、B2,以B1为主,但不产毒G1和G2;当温度为28℃、水活度为0.93时,该菌株的产孢量和产毒量均最大;当温度高于28℃时,菌落在高水活度下生长较好;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42℃时生长速率很缓慢甚至不生长、也不产毒;在15~42℃内,产毒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菌落直径对产毒量的线性影响不显著,产毒量主要受水活度、温度和产孢量这3个因素影响,并且产孢量对产毒量的影响最大;产孢量主要受水活度、温度、产毒量和菌落直径这4个因素影响,并且产毒量对产孢量影响最大。 结论 当水活度为0.93、温度28 ℃时黄曲霉产孢产毒量均达到最大,因此在荞麦生产链的很多环节,尤其是储藏阶段,应尽量避免此最适条件,从而控制荞麦的产孢产毒量,保障食品健康。本研究可为制定荞麦收获、加工、运输和储藏时黄曲霉污染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